高杰
张祖庆老师在他的微信公众号推送了一篇题为《老师何苦为难老师》的文章,谈的是“开学秀”的“内卷”问题。文章阅读量接近10万,留言也多表赞同。从阅读量和留言的内容看,此文说出了很多老师的心声。当然,也说出了不少学生家长以及学校管理者的心声。
我特别认同文章中一句話:开学是开给学生看的,不是开给朋友圈看的。转发以后,不少人给我留言,有老师、有学生家长,几乎都表达了一种无奈。当然,也有人说:“简单的迎新还是要有的,做和不做是两码事,不要太过分就好。”“不要太过分”这几个字,说得很贴切。其实也就是我在分享时评论的“教育需要仪式感,但不能过分追求仪式感”的简要表达。
教育需要仪式感,这一点毫无疑问。可以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个有心的管理者或者一线教师,是应当寻找合适的情境,去举行相关主题的仪式的。比如新学期的开学工作,无论是学校还是班级,在环境布置、活动安排等方面,有意识地给学生制造一些“惊喜”,不仅有意思,而且有意义,能够增强孩子们对学校和班级的认同感,拉近师生距离,符合大家“新学期新气象”的心理预期。在举行仪式的过程中,适当融合学生家长力量,也是家校合作共育的一种表现形式。
之所以强调“适当”,是因为现实中存在一些“不适当”,如少数迎新活动完全变成了家长的事情。这种现象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例如,有些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热情高涨,发自内心地愿意花时间、花精力为孩子们做事情(这是最好的一种状态);又如,少部分老师善于挖掘家长资源,喜欢“用”家长,而家长考虑到孩子,即便内心不是特别愿意,也不太敢拒绝;再如,少数家长攀比心作祟,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孩子所在的班级要把别人比下去,无形中陷入了“内卷”的怪圈,最终导致“仪式教育”变了味儿,成了“形式教育”。
不少读者将问题的根源归结到宣传工作上,认为学校微信公众号的推送加剧了“形式主义”。客观地说,这种归因有些许合理性,但宣传工作却万不能背上这口“大锅”。毕竟,所有工作的背后,最关键的还是“人”。
完整的教育离不开仪式,就像生活需要仪式一样。但是,教育的主业是教书育人,生活的真谛是平平淡淡,把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一些非必要的仪式上,对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有害无益。总是想着纪念日,日子也过不好。学生家长要冷静,老师和学校管理者也要冷静。踏踏实实为孩子的成长创造环境,打基础、促提升,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是我们最该做的事情。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