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振华
最近几年,“盲盒”成了热词。各式各样的盲盒层出不穷,备受人们喜爱。虽然我从来没买过盲盒,但在每天的教学工作中,我却不得不打开各式各样的“盲盒”,迎接各种各样的“惊喜”。
一、“怪答”丛生的课堂
我的“盲盒”不在别处,就在每天的课堂当中。模拟上课时,教师演的是独角戏,学生的回答都在老师的预设之中。但真实的课堂绝非如此,学生的回答可谓是“五花八门”,许多让人啼笑皆非,甚至有些完全“不着边际”。
在上《一块奶酪》一课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你喜欢蚂蚁队长吗?为什么?”问题的意图是让学生感悟蚂蚁队长的品质,学生无论是答“严于律己”“严肃认真”还是答“关心同伴”“为他人着想”都可以。在备课时,我把所有能够想到的品质一一列出,觉得在课堂中一定能把学生的回答“一网打尽”,“怪答”的盲盒一定不会被打开。
一提出这个问题,教室里马上小手如林,我也满怀信心。没想到小灿站起来回答道:“老师,我喜欢蚂蚁队长,因为他很老。”“很老?”听到这个回答,我脑海中闪现出无数个问号,大脑飞速运转,试着理解学生这句话的意思。但很快,我不得不认清了现实,他说的话我根本听不懂。“什么很老啊,你认真想了没有?想清楚了再来回答。”带着三分疑惑、七分责备的语气,我让小灿赶紧坐下。其他学生听了我的点评,把举得高高的手放了下去。原本热火朝天的课堂似乎被泼了一盆冷水,任我再怎么调动,举手的人也变得寥寥无几。而说出这个“怪答”的小灿就更不用说了,在接下来的课堂上再也没有举过手。
像这样的“怪答”,总是时不时地在我的课堂中出现。而每次,我都会被盲盒里跳出来的“怪答”搞得措手不及、狼狈不堪。“怪答”丛生的课堂几乎成了我最大的一块心病。
二、重新夺回主动权
“不!我得想点办法!”
我想,这样的问题绝对不是我一个人遇到过,其他老师面对这样的问题,又会怎样解决呢?我决定借一借“他山之石”。于是,我开始搜集各种有关处理“怪答”的文章。听课的时候、观看名师教学视频的时候,我都将注意力放在老师如何处理“怪答”上。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确实发现了不少解决的方法,例如“找其他学生来帮助”“再给一些时间进行思考”“老师帮助学生重新整理思路”等等。
每找到一种解决方法,我都欣喜若狂,也迫不及待地用到我的课堂之中。慢慢地,我竟然发现课堂变得流畅了很多,虽然有时候还是会被学生的“怪答”所震惊,但大部分时候,面对学生的“怪答”,我都能够用上搜寻来的各种方法解决。
三、平静表面下的新危机
然而,就在我对自己的处理得意扬扬,觉得课堂变得特别流畅时,课堂却早已暗流涌动,一场更大的新危机正一步步悄然逼近。
在原先的课堂上,那些“后进生”虽然回答得奇怪,但异常活跃,甚至可以说,他们是课堂发言的主力军。正因为他们的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才变得活跃。但是说来奇怪,自从我掌握并开始在课堂上频繁使用处理“怪答”的办法之后,这些原本的“活跃分子”变得越来越沉默。每次抛出问题,永远只看到那么几个“优秀学生”举起手来。虽然课堂变得顺畅了,但是课堂的氛围变得异常沉闷。
还有一次,当我又用策略自以为解决了某个学生的“怪答”后,我示意他坐下,但是他却一直盯着我,眼神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意思,仿佛在等待着什么。我只好再次提醒他坐下。他终于坐下了,但他张了张嘴,说了一个“我”字,似乎想说些什么,但终究还是没有说出口。在这节课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再也没有举过手,甚至连齐声回答时也不愿张嘴。而我对他的眼神也是躲躲闪闪,不敢将注意力完全放在他的身上。这堂课是怎么结束的,我已经完全没了印象,我的脑海里只留下他那欲言又止的眼神。
下课之后,我实在忍受不了这种折磨,把他叫到办公室,问他:“上课的时候,你想和我说什么?”他支支吾吾不愿说。我只好发誓,绝不会批评、责怪他。他这才小声说道:“老师,我不是你说的那个意思,你讲的东西我也没听懂。”这句话仿佛是一个“晴天霹雳”,把我之前建立起来的信心劈得粉碎。原来那些我自认为非常得当的处理,对学生来说并不“得当”,甚至还让他们失去了举手的勇气,失去了上课的兴趣。
我不禁又陷入了沉思……
四、再寻“怪答”背后的根源
回顾自己对“怪答”的态度,越来越多的问题出现在脑海中:我只想着解决办法,却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些“怪答”的背后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学生会产生这么多“怪答”?我是解决“怪答”,还是解决说出“怪答”的学生?我是为自己解决“怪答”,还是为学生解决?……
直到有一天,在阅读王荣生教授《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王荣生给语文教师的建议》一书时,一段话让我眼前一亮:“阅读教学有三条基本路径:一是唤起、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二是指导学生学习新的阅读方法,三是组织学生交流和分享语文经验。”既然在教授学生的时候,我们要做这些,那反过来说,学生欠缺的就是这些!那么,老师又要通过什么知道学生的这些欠缺点呢?突然,一个词变得无比清晰。
是“怪答”!
这些“怪答”的背后展现的正是一个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阅读方法和语文经验!
第二天一到学校,我就找到小灿,问他为什么“蚂蚁队长很老”是他喜欢“蚂蚁队长”的原因。小灿一脸天真地看着我,说道:“因为他老,所以当了队长。”“你的意思是不是你很羡慕他?你也想当队长?”“对啊,我也想当队长!”原来是这样!看起来那么无厘头的“怪答”背后,竟然有着小灿自己清晰的逻辑链——他觉得只有年龄大的人才能当队长,所以他喜欢蚂蚁队长的“老”。原先的无法理解在这一刻都拨开迷雾见月明,但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我没有满足于这一个疑惑的解开,之后,我申报了相关的课题。在课题研究中,在书籍阅读中,我又发现,“怪答”背后所包含的,除了学生的生活经验、阅读方法和语文经验之外,还有学生的逻辑思维、审美意识等等。我更发现,作为教师,我们不但要听到学生回答了什么,更要刨根问底,知道学生为什么会这样回答,回答的背后包含着学生的哪些信息。
抱着这样的信念,在之后的课堂中,每当“怪答”再一次出现时,我总会问问学生为什么,让他们把自己的思路讲出来,让处在黑暗中的思维、经验显现出来。虽然课堂又变得不那么流畅了,但是原先那些回答问题的“积极分子”又活跃了。那些奇奇怪怪的回答和思路虽然经常又会令我感到无所适从,但是课堂终归变成了“學生的课堂”。
五、“怪答”是一扇门
回顾那么多“怪答”,曾经让我哭笑不得,让我气愤不已,让我手足无措,但我终于明白:课堂的调控不是为了教师自己,而是为了学生;教师的调控如果只满足于自己课堂的流畅,那就是本末倒置。“怪答”这个盲盒的背后其实是一扇门,一直通向学生内心。每一个给出“怪答”的学生,不是为了捣乱,更不是为了与老师作对。相反,他们无条件相信老师,因为他们愿意把自己最纯朴、最真实的想法毫无保留地讲出来,把自己内心的门向老师彻底敞开——这是学生对老师最大的信任。
我更懂得了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珍惜这份信任,用自己的知识、热情、耐心去面对“怪答”的盲盒,去帮助每一个学生,让课堂有温度,让教学有温度,让每一个学生在成长的同时更能够勇敢地展示自己、发展自己。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玉环龙溪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