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学为核心”教学实践探索

2023-10-15 15:37邓伟光农学宁
广西教育·A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双减初中数学政策

邓伟光 农学宁

【摘要】本文立足“双减”背景提出“学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并以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4.3 因式分解”一课为例,从“为课堂教学提质”“为学生作业减负”两个方面探讨初中数学“学为核心”教学理念的实践路径,通过为课堂做“加法”达到为作业做“减法”,实现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目的。

【关键词】“双减”政策 初中数学 学为核心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22-0059-04

2021年7月,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同时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切实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在“双减”政策下,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教师必须更加努力地做好课堂教学的“加法”和学生作业的“减法”,通过为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着力培养学生适应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在“双减”背景下,为了给初中数学教学提质增效,我们提出了“学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学为核心”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意味着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出发点必须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另一方面要求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必须紧贴学生的基本学情,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充分突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切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可以得到不同的发展。基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数学课标》)的“教—学—评”一体化设计理念,为了落实“学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我们决定实施“30+10”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强化课前预习指导压减新授课时间,同时将部分课后作业移入课堂当中,结合信息技术的应用全面优化作业设计,切实发展学生面向未来的关键能力,真正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从而为初中数学教学提质增效保驾护航。本文以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4.3 因式分解”一课为例,谈谈我们的做法。

一、基于“教—学—评”一体化,创新课堂教学范式,为课堂教学提质

为了不使学生头脑空空地进入课堂学习,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将学生的学习提前到了课前的预习环节。

(一)课前预习:注重任务驱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课前预习,为的是让学生提前了解课堂所学知识,带着自己的理解、疑惑走进课堂。基于学生的课前预习展开课堂教学,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4.3 因式分解”一课,教师在课前将本课重难点知识录制成了10分钟左右的短视频,同时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预习导学任务,然后一起上传到学生的网络学习平台,要求学生先观看视频进行自主学习,然后阅读教材,完成导学任务。初中数学的导学任务设计,应基于数学的结构化特点,以习题形式勾连学生前后所学知识与方法,不断强化学生对数学学科知识与方法的结构化认识。学生完成导学习题后,将作业上传网络平台,平台会自动统计相关数据。教师浏览平台中反馈的学生任务完成情况,调整课堂教学计划,合理选择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起点,做好“一把二解三精四调”工作。一是把握好课程标准的要求,明确教学目标;二是充分解读教材,突出教学重点;三是精简教学环节,促进教学目标达成;四是结合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精准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英国有句谚语:与其拉马喝水,不如让它口渴。让学生在课前了解教材内容,以问题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总结规律和方法,可以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奠定情感和认知基础。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

(二)课堂突破:实施“30+10”教学模式,发展学生关键能力

预习是课堂提质的基础,适合的教学策略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保障。在“学为核心”教学理念指引下,在学生完成自主预习后,数学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在预习中出现的问题或疑惑进行精讲精练,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在“双减”背景下,我们实施了“30+10”课堂教学模式。“30”指的是30分钟课堂精讲时间,为的是帮助学生打牢基础、突破学习重难点、提高学习效率。我们要求教师高度重视“精讲”的策略和方法,做到“四个注重”:一是注重基础,二是注重突出教学重难点,三是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四是注重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10”指的是10分钟当堂测試,要求教师将原定于课后布置的习题任务前移至课堂,让学生在10分钟内快练、精练,在练习中巩固基础、提升能力,做到精练精通,达到复习巩固、反馈学情、教学提高的目的,确保实现课堂教学堂堂清、节节清的目标,发展学生关键能力,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4.3 因式分解”这一内容时,教师基于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先后组织开展了以下课堂教学活动。

首先,迁移类比,导入新知。本环节主要采用问题教学法,因为问题是开启数学思维大门的“钥匙”,是知识教学的逻辑起点。课堂上,教师可以用学生熟悉的与本课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导入新课,提出问题,如“整式乘法有几种形式?”“乘法公式有哪些?”等,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为新课学习埋下伏笔,唤起学生对新知的探究欲望,让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

其次,探索新知,总结规律。探究式学习是第八轮课程改革所着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实施探究式学习,教师应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情境氛围。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可以用新旧知识的联系为切入点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在感悟中理解分解因式是整式乘法的逆向运算的道理。于是,课堂上,教师用多媒体出示如图2所示的计算填空题,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后口答;然后让学生在观察和比较两组算式的过程中感知因式分解的概念。这一教学过程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数学概念的活动过程,从而顺利掌握学习重点。

再次,合作探究,形成结论。合作探究旨在给学生营造一种自主、和谐、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具体操作如下:学生前后桌围成一个四人学习小组,讨论上述式子中的共性,总结归纳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以及分解因式时的注意事项;之后各小组代表在班上分享本组的学习收获,其他学生可补充可点评;最后师生一起总结出完整、准确的结论“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为相反变形关系”。

最后,例题精讲,巩固新知。如果说一节课前30分钟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那么后10分钟则是完全属于学生的能动发展过程。“30+10”課堂教学模式将课后作业部分前移至课尾,给学生设置几道经典例题,让学生在例题探索中学会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化对相关概念、定理、公式的理解与运用。在“14.3 因式分解”一课中,教师布置了如图3所示的经典例题。

前两道例题将学生易犯的错误融入典型例题当中,旨在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完成例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最后通过师生一起分析、讨论解决问题,让例题发挥查漏补缺的作用。第三道例题旨在拓宽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检测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上讲台板演解题过程的学生不需要多,但要有代表性、典型性。最后一道例题的设置相对灵活、开放,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和创造性。

(三)评价创新,凸显表现性评价的意义,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表现性评价是在尽量合乎真实的情境中,运用一定的评分规则对学生完成复杂任务的过程表现或结果表现做出判断的一种评价方式,是一种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和发展状况的评价方式。与传统的试卷测评相比,表现性评价在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更加侧重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2022年版数学课标》要求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作用,坚持以评促学、以评促教,要求教师结合学习内容和学生学习特点,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例如,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从作业中了解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从探究活动中了解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合作交流的意识,等等。在“30+10”课堂教学模式中,我们组织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关于这个活动过程中的学生评价,便既要关注学生个人在小组中的表现,包括小组成员在合作学习中的积极性、参与度,小组成员之间合作、沟通能力的具体表现,也要关注整个学习小组最终的学习成果,诸如小组最终总结的规律、结论是否准确、完整等。因此可以说,表现性评价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分享能力,更加符合素质教育提出的全面发展要求。

在创新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对评价结果的呈现应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业进步,关注学生已有的学业水平与提升空间,为后续的教学提供参考;评价结果的应用应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基于“双减”政策背景,强化作业管理与作业设计,为学生作业减负

作业是数学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即使在“双减”背景下,我们要做、能做的也只是精简作业,而不是减掉作业。只有适量、适当的作业才能帮助学生消化、巩固、复习课堂所学知识,让学生在拥有知识的前提下将知识升华为能力、将能力升华为核心素养,逐渐增强学习动力和应用意识,善于立足现实生活学以致用,不断提高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作业质量和总量是“双减”政策落地实施的关键。我们从作业总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入手,双管齐下,严控作业总量、严抓作业质量。

(一)严控作业总量,以精细化管理为学生作业减负

控制学生作业总量,一方面需要学校从学校发展的全局出发,加强作业管理,严格控制各学科教师的作业总量,将各学科教师控制作业总量和优化作业设计纳入教师的业务考评范畴,提高教师对作业设计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需要健全机制,加强同年级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倡导各学科教师树立协同意识,共同控制好学生作业总量。尤为关键的是,不同学科教师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不使本学科作业成为学生过重作业负担的“渊薮”,注意做好作业设计、记录和检查,切实发挥好作业的诊断、巩固、激励、学情分析等功能。

在教育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学生信息管理平台,常态化、不间断地精准分析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数据,动态管理学生的学情信息,动态调整针对每一个学生的教学设计和作业安排。为了用好这个信息管理平台,初中数学教师需要从学生入校开始,将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测试数据录入系统,借助系统的后台管理和数据统计分析功能,轻松掌握学生的具体学情。此外,初中数学教师还可以利用“钉钉”软件,对学生作业加强监控,分析学生每一次课后作业的反馈情况,摸清每一个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薄弱点,以此确保减少重复、低效的作业,严控作业总量,逐步实现学生作业的减量、轻负。

(二)严抓作业质量,通过优化作业设计为学生作业提质

在“双减”背景下,以核心素养和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科学设计适量不同形式的作业,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传统的数学作业形式比较单一,趣味性不足,影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传统的作业内容偏向理论性、生活性不足,既不利于学生应用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传统的作业设计缺乏针对性,“一刀切”的作业容易导致有些学生“吃不好”、有些学生“吃不饱”,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我们提出“学为核心”的教学理念,要求数学教师真正站在学生的视角优化数学作业设计,尽可能地从如下几个方面提高作业设计的质量:第一,作业设计要衔接课堂学习内容,落实每一课的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方向;第二,作业设计要能够发挥巩固拓展和思维训练的目的,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置基础作业和提高作业,以分层作业确保全班学生都能够在作业中有所收获;第三,作业设计要突出趣味性、实践性、生活性,避免机械重复的作业。

例如,在“14.3 因式分解”一课教学结束后,我们设计了如图4所示的“基础巩固”和“拓展提升”两个板块的作业,将作业上传到“小盒学习”平台,利用“小盒学习”软件进行作业优化,组织学生以游戏闯关的形式完成作业。两个板块的作业设计整体上遵循了“一点多题,由浅入深”的原则,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确保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完成作业达到提升能力和发展思维的目的。

实践证明,基础巩固题和拓展提升题分组设置,既能增加作业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欲望,又能有效实现作业的分层,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所有学生都能接受良好的数学教育,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能够得到不同的发展。

总之,“双减”政策要求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初中数学教师应谨慎处理好数学教与学的关系,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作业设计与管理,都应始终坚持“学为核心”,立足学生发展,通过课堂、作业“两手抓”的方式,一边为课堂教学提质,一边为学生作业减负,确保减负不减质、提质又增效,不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宏君.把好“三关”,让作业管理撬动学生减负[J].福建教育,2021(31):8-10.

[2]刘权华.数学学科素养落地的“四维聚生”方式及其优化[J].教学与管理,2021(13):58-60.

[3]潘超.数学概念深度教学须“五理解”:以人教版“一次函数”为例[J].数学通报,2021,60(4):25-29.

[4]黄朝峰.扣目标,提质量,优化数学课后作业:“双减”背景下的习题设计与思考[J].福建教育,2021(44):51-53.

[5]王振爱.构建初中数学作业设计框架,提高作业设计和评价的品质[J].课程教育研究,2019(12):251-252.

[6]徐镜泉.基于生本背景的初中数学前置作业设计[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6(15):110-111.

作者简介:邓伟光(1983— ),吉林松原人,本科,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初中数学教学;农学宁(1971— ),广西天等人,本科,正高级教师,广西特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及考试命题。

(责编 白聪敏)

猜你喜欢
双减初中数学政策
政策
政策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助企政策
政策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