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娟 李地锋
【摘要】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目前,一些中小学的感恩教育存在教育方法单一、课程体系欠缺、知行脱节等问题,为此应进一步拓展感恩教育资源、持续优化感恩教育的方式方法,让感恩美德代代相传并散发出时代的光芒。
【关键词】中小学 感恩教育 改进建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22-0051-03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并随着历史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我国古代有“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知恩图报,善莫大焉”等关于感恩的诫语和典故,现代有伟大领袖毛泽东、邓小平孝敬母亲的感恩故事。在漫长的中华文明进程中,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将感恩视为立身之本,感恩成为国人固守的传统美德。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否懂得感恩依然还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备基本道德修养的准绳,而且散发着文明开放、民主法治的时代光芒。新时代的感恩意识是建立在法治社会的基础上,以人格平等为基准,以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要义。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感恩始终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代代传承、发扬光大并赋予时代的新内涵。
虽然感恩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美德,但于个人而言,感恩并非与生俱来的品质,而是需要依靠后天的教化和培育,这就使感恩教育有了客观存在的必要。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感恩教育的主阵地在学校,施教的主体是教师,受教的主体是学生。作为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措施之一,感恩教育已经成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小学思政课程不可或缺的内容。近年来,中小学校暴露出一些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象,凸显了学校感恩教育的缺位和弱化,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积极探索中小学感恩教育的有效方法。
一、当前中小学感恩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总体上看,感恩教育在中小学校还是得到普遍重视的,每年都开展有针对性的感恩教育活动。但由于感恩教育没有单独列入中小学课程计划,沒有统一编写的教材,因此一些中小学校对感恩教育的实施力度不够、方法单一,效果不够理想。
(一)内容浮浅,方式单一
一些学校的感恩教育方式仅限于通过集会宣讲,如校会、班会两种形式,讲得比较宽泛而抽象。虽然也有一些学校通过墙报、板报、校园广播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但是事例不新颖不生动,无法做到让学生听得入耳、看得入心,效果不佳。
(二)知行脱节,空洞说教
一些学校的感恩教育只局限于校内,只停留在苦口婆心的说教上,只在讲述报纸、教材上的人物和故事上,与生活实际脱节,缺乏鲜活的事例和生动新颖的形式,缺乏实践体验和亲身经历的感受,导致知行脱节,使学生在接受感恩教育时往往印象不深、记忆不牢、触动不大,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三)缺乏机制,效果短暂
一些学校的感恩教育没有做到常态化、长效化,缺乏制度建设和具体措施,存在师资配备不足、课程体系不全、没有目标考核等明显短板,造成学校和教师主体意识不强和学生参与主动性不足的感恩教育弱化局面。
二、改进中小学感恩教育的建议
(一)激活育人载体,将感恩教育融入校园环境
感恩教育存在两个主体,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当感恩教育活动发生在学校时,这两个主体一般就是指教师和学生。教师的感恩认知、感恩意识及对感恩教育的价值体认属于个人的认知范畴,感恩教育需要将教师个人的这种认知、意识和价值体认转变为学生认知客观世界并改变客观世界的力量,这就需要在两个主体之间搭建可以沟通的桥梁,这个桥梁就是载体。载体是感恩教育不可或缺的主要元素之一,教师借助载体将感恩意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受到感恩教育后形成对自己成长有益的价值观念。学校是中小学感恩教育的主阵地,常见的传统载体有很多种,如课堂、教材、音像制品、宣传栏、功能教室等。学校既要充分用好传统载体,又要不断扩充新载体,特别是要善于激活和使用学生日常接触到的校园内的那些人、景、物的育人潜力。
第一,扩大感恩对象。在日常教育中,学校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主要是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父母、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但对其他方面的感恩对象,则讲得较少,如学校辅助教学岗位的心理教师、实验教师、图书管理教师,学校行政岗位的财会人员、医护人员、教务干事,后勤保障岗位的饭堂师傅、宿管阿姨、门卫叔叔等。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时,要引导学生扩大感恩的对象,要让学生认识到,校园学习生活中有很多需要感恩的人,这些人当中有的人我们甚至不认识,但他们却在默默无闻地付出,给我们很大的帮助,如果没有他们的工作和奉献,我们不会有这么美好的生活和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
第二,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作用。学校的环境具有育人功能,这个功能不仅体现在教育工作的其他方面,也体现在感恩教育方面。因此,学校应充分、合理地创设促进感恩教育的环境,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设置感恩墙、英雄和模范人物雕塑,在校园连廊、教学楼道、花草丛中、树干上张贴或悬挂有关感恩教育的名人名言。
第三,建设校园感恩教育体验基地。情感体验是强化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这种教育方法对中小学生尤其有效。学校可以建设固定的校园体验基地、设立政府助学公告室,将各级政府设立的资助项目、金额和受助学生人数等以图表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感受到政府对家庭困难学生的关爱,对教育公平的重视;设立捐赠物品陈列室,将社会各界、校友捐赠的物品专门放置于一室,让学生参观,铭记社会各界对学校和学生的关怀;还可以设立革命历史陈列室等,将那些为民族独立与解放作出不朽贡献的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通过文字、图片的形式进行展现,让学生参观、感悟,获得情感体验。
(二)优化育人方法,将感恩教育融入思政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开展感恩教育,就是要给学生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因此,中小学校管理者必须提高政治站位,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政治高度上来认识、重视和办好思政课,以思政课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主要载体。除了上好规定课时的思政课之外,学校还要通过举办“主题班会”“道德讲坛”“感恩论坛”等专题活动提升感恩教育的吸引力和效果。
第一,将感恩教育纳入思政课体系。在中小学课程目录中设置思政课,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必须将感恩教育的内容纳入思政课体系,配好教师、选编教材、制定课时、设定目标,并进行评估考核。中小学校办好思政课,关键在于师资和教材。在师资方面,中小学除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外,还应该在道德与法治、语文和历史三科科任教师中选拔佼佼者来充实思政课的专任师资力量。在教材方面,不能拘泥于传统教材和工具,还可以通过图文并茂、视频音频融入等直观的形式,通过游戏、查阅资料、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让学生将感恩知识内化于心,将感恩情感外化于行。
第二,上好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班会课。班会课是中小学思政课的一种形式,也是感恩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最基本、最常态、也是最高效的教育方法之一。在上班会课前,教师不但要将学生日常纪律教育纳入班会,还要将感恩教育内容纳入班会,做到常提常讲,并且结合形勢,讲得有针对性,讲出新意,讲到学生心坎里。根据班会的育人特征,感恩教育主题班会一般以向学生灌输感恩认知、意识和观念为主要任务,这种灌输性的教育方法往往比较枯燥、乏味,难免会出现说教式弊端,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需要优化主题班会的教育方法,可以借鉴诺丁斯的关怀伦理感恩教育模式,在建立教师与学生感恩关系的过程中,学生作为被关怀者必然感受到教师不图回报的努力,并且对关怀者的关怀行为做出积极回应,学会感恩身边的人和物,学会回报社会。
第三,上好感恩教育专题课。感恩教育专题课是开展感恩教育生动、具体、有效的教育方式,各学校应有计划地开设专题课。专题课可以由学校教师主讲,也可以请社会知名教育学者主讲。上专题课,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特别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现实表现等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真正做到感动学生内心,触及学生灵魂,让学生得到深刻的情感体验。另外,开展全校性的感恩教育活动时,可以邀请学生家长一并参加,请求家长配合;活动结束后,要让学生写心得体会,并进行实践体验,增强教育的效果。
第四,适当布置感恩家庭作业。结合“五育”并举的育人理念,将感恩教育作为家校联系的纽带,教师应有意识地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指定的感恩家庭作业,鼓励学生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为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感恩劳动,如洗碗、洗衣服、大扫除、做农活等;鼓励有艺术特长的学生,在家人过生日和欢度节日时,表演弹唱拿手曲目,为家庭温馨和睦增添幸福元素;鼓励学生多陪家里的长辈散步、跑步和下棋,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孝顺长辈。在布置感恩家庭作业时,要做到要求具体、有检查、有反馈,对做得好的学生给予表扬,以树立榜样,激发学生参与热情,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感恩意识。
(三)拓展育人资源,将感恩教育融入社会实践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原理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停留于课本和课堂的感恩教育一般会比较抽象,往往容易变成空洞的说教。感恩教育需要见人、见事、见物,需要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感恩教育只有来自实践、付诸实践,才会见效果。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很适合用于指导感恩教育,教育者需要深刻领会,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受恩的幸福,感觉到施恩的珍贵,感悟到报恩的责任;让学生在社会的大熔炉里去锤炼品格、完善人格,做到知行合一;让感恩教育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校内延伸到校外,得以真正融入社会实践去检验,收获“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效果。
第一,到校外研学基地开展研学活动。校外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是经过教育部门评估鉴定后才准予挂牌运营的,具有教育设施完善、管理规范等优势。中小学校可以班级为单位,通过家庭与学校联合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调动家委会的资源和积极性,利用周末时间组织学生到校外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进行研学体验。城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郊外的劳动实践基地体验水稻种植,让学生亲临水田了解并亲身体验水稻种植的全过程,培养“感恩农民、珍惜粮食”的道德品质,同时可在现场开启情景式课堂,讲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禾下乘凉梦”的理想情怀,让学生明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的大道理。
第二,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结合党史学习教育进入常态化、长效化的时代大背景,学校组织学生到革命烈士纪念馆、英雄纪念碑、革命圣地、部队驻地、历史博物馆等教育基地参观访问。在特定的纪念场馆,追忆往昔,让学生从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厚植家国情怀,明白今天的安定生活、学习来之不易,要学会珍惜、学会感恩。
第三,开展节日慰问活动。教师节、护士节、八一建军节、重阳节、中秋节等特定节日,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好机会,学校、班主任可以适时组织学生去慰问科任教师、医护人员、军人、老人等特殊群体,要让学生明白这些群体为社会所做出的突出贡献,让学生养成尊重他人付出、感恩他人、感恩社会的感恩意识。例如,在护士节、医师节组织学生慰问医护人员,让学生感恩与疾病作斗争的医生、护士,了解白衣天使作为“最美逆行者”的精神内涵,同时让学生更懂得讲究卫生、保护自己、热爱生命的道理。
第四,开展“手拉手”结对互助行动。实践证明,开展“手拉手”结对互助行动是给学生创建感恩互动渠道的有效方式之一,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之间、发达地区学生和边远地区学生之间定期定向开展互助行动,通过实地走访交流、书信往来、捐赠学习用品等方式,实现双方资源优势互补、拓宽视野和共同进步的教育目标。南宁市滨湖路小学2017级二班分别与本市上林县东吴希望小学和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米林县扎西绕登乡小学开展“手拉手”结对互助行动,他们集体访问东吴希望小学,多次为该校捐赠课外书和文具;以“壮乡欢迎你”“习爷爷来广西了”“小小石榴籽 殷殷中华情”和“我家乡的变化”为主题与扎西绕登乡小学的同龄孩子进行书信往来。相隔六千里的两地学生通过线上视频召开了主题为“民族情 爱国心”的班会课,壮藏学生通过诵读、舞蹈、讲故事、乐器演奏等互动节目,共谱民族团结乐章,共诉悠悠爱国感情,收到了理想的感恩教育效果。
学会感恩,是一个人的优良品格,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必备素质。抓好感恩教育,是学校重要的德育任务,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是引导青少年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改进中小学感恩教育,必须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完善学校感恩教育的制度建设,提高教师的感恩教育能力,将感恩教育融入社会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传承它,从而将感恩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传承好感恩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参考文献
[1]杨洋.感恩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关怀伦理视角[J].中国德育,2020(2):18-20.
[2]林钦.新时代学生感恩教育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9,5(4):37.
[3]冯文全.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J].中国德育,2017(10):1.
作者简介:杨永娟(1979— ),广西南宁人,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育、思政教育;李地锋(1966— ),广西马山人,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教育、学生资助工作。
(责编 林方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