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自我认知提升的高中阅读教学情境创设

2023-10-15 15:36郑雪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3年9期
关键词:自我认知生活情境问题情境

郑雪

摘要: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比较情境、生活情境这三种情境,引导学生从困惑、理解和反思三个层面实现情境与自我的融通,打通经典阅读与“我”的壁垒,从隔离、远观的阅读姿态转变为自我投入,从成绩、分数的功利目的转变为促进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最终实现情境育人的价值。

关键词:高中阅读教学 问题情境 比较情境 生活情境 自我认知

无论是学习任务群,还是大单元,都需要经过从单篇到文本比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情境,对于融通情境与自我,引导学生关注阅读与自我内心世界的关系,学会正确地看待世界、理解人生、认识自我,获得生命的成长至关重要。

一、以问题情境促独立思考,指向“我”的困惑

问题情境一般由背景、信息、目的、命令和问题等要素构成[1],其中,问题是核心要素。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一是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二是提高问题的统整性,引导学生不断走近文本,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指向“我”的困惑。

1.发挥学生提出问题的主体性

学生的原始阅读感受,受个人视野的限制,直觉性强,问题或许显得细碎、浅薄,但只要能够发现问题,表明学生真实的阅读开始发生,就值得肯定。教师展示并肯定学生的问题,可以促使学生提出更新、更有价值的问题。如学生提出的问题:“《祝福》明明是写祥林嫂的悲剧,为何题目叫‘祝福’?”“《祝福》里‘我’为何急着走呢?”“林冲为何对高衙内、高太尉软弱退让,而对陆虞候、富安、差拨、管营十分‘凶残’?”“为什么同为不受人待见的小人物,祥林嫂受人讥讽,而别里科夫却能辖制全城?”“为什么‘全城的读过屠格涅夫和谢德林的教师都被别里科夫所辖’?”等等。这些问题因为是“我”的困惑,学生有意愿进一步探索,就会形成一种内驱力,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思索的意识大大增强,阅读针对性、有效性得到强化。

2.以“主问题”提高问题情境的统整性

为提升教学效率,避免学生的问题零散,教师需要围绕教学目标,抓住文本的关键问题来设置问题情境。“语文学习情境设计要尽可能统整学习内容、凝练学习任务和目标,尽可能设计‘主情境’‘主任务’‘主问题’‘主活动’,让其他学习元素围绕主线有序展开。”[2]问题情境需聚焦,以“主问题”牵引师生的对话来推动教学,小问题服务于主问题,实现由点到面的嬗变,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设置如下问题:文章有很多巧合的地方,请找出来,思考巧合中有没有必然性。这一“主问题”可以带动学生对情节结构、事理逻辑、环境描写、艺术构思等问题的分析,把学生发现的细碎问题统整到“主问题”中来解决。文章巧合处有沧州遇旧、密谋被听、风雪突至、道具巧现等,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偶然蕴含着必然。沧州遇旧,这是情节发生的必然,为下文埋下伏笔,也是人物性格的必然,体现英雄的侠肝义胆,扶危济困;密谋被听,这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根源,推动情节的发展;风雪突至,烘托氛围,暗示情节的发展,风雪压倒草料场推动情节的开展;道具巧现,草料场、山神庙、石头、花枪、尖刀等道具的设定,勾连情节,埋下伏笔。学生解决“主问题”的过程中一点点理清思路,感受布局安排的精妙。

二、以比较情境促细读文本,发展“我”的理解

比较情境着眼于求同和求异思维,引导学生运用多维视角,认识文本人物、理解作者写作方法,实现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在教学中教师紧扣教学重点,抓住走进文本深层的矛盾或突转点,创设情境以“我”比照人物,寻找“我”与小说人物语言、心理的相似点;以“我”对照作者,寻找“我”与作者写作构思、技巧的差异性,从而发现矛盾、还原矛盾、揭示矛盾,探究作者行文的理趣,形成“我”的独到理解。

1.以“我”比照人物品語言

教师创设情境以“我”比照人物只是手段,目的是让学生走进文本内部结构,进入文本语言的魅力世界。品味语言文字是文本细读的入门环节,也是提高阅读质量的关键。学生在细品语言中思考字、词、句等语言文字的内涵,理解人物语言的丰富个性和艺术技巧,提升自我的艺术感受。在比照中找到经典人物与“我”的共性,就找到连接的桥梁,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作品人物。

《祝福》创设如下情境:据报道,在大人的操纵下,某地两名女童在街头上演悲情双簧,其中一名女童躺在地上装死,另一名跪在地上磕头以骗取善良市民的钱财。遇到这样的乞丐,你会对他(她)们施以援手吗?比较小说“我”遇到祥林嫂的语言、心理,评析“我”的复杂心境。这一情境引导学生对人物语言、情感进行细读,品味文章中大量描写“我”内心的语言:“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心里很觉得不安逸”“但是我总觉得不安”“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负疚。”“我反而渐渐舒畅起来。”品味这些语言,就能揭示人物隐藏于内心深处矛盾的情感与思想:“我”一面同情祥林嫂一面又不安、负罪、沉痛。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比照自己反思:“对那些看似也是骗人的‘谬种’,你的做法真的让自己‘舒畅’吗?”通过比照自我的方式,学生意识到自己与“我”的共同之处,对弱者的同情极为有限,往往以不伤害、不违背自己的利益为前提,没有真诚地、发自肺腑地全力去帮助别人,更理解了文中“我”这个知识分子内疚又逃避的心理,冷漠且自私的人性。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及心理进行探索和挖掘,揣摩其高妙,体会其神韵,融入了自我合理想象,设身处地思考人物内心,获得深层次的理解。

2.以“我”对照作者激思维

教师创设情境以“我”对照作者,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受个人知识、审美、视野所限,学生与作者的观点差异较大,在与作者的对照中理解作者的构思,体会作者艺术创作的匠心,激发鉴赏、评价、创作等高阶思维,提高阅读的思维质量。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创设情境:假如与心目中的英雄生活一天,你看到的是怎样的英雄?比较施耐庵笔下的英雄形象。大部分学生看到的英雄,武艺高强,快意恩仇,只写英雄嫉恶如仇、顶天立地、杀伐果断的一面。可是施耐庵笔下的英雄,却几乎都关注另一面——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小心谨慎、谦和卑微。教师引领学生比照自身,理解林冲刚烈与妥协并存的两面性,写软弱不会影响英雄形象和主题的表达,反而有利于塑造一个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的英雄好汉,而不是高、大、全的“神”。英雄形象真实、立体、丰满,人物思想性格多样饱满,既符合人性又突出了官逼民反的主题。学生在对照中明白了施耐庵高超的创作方法,理解了无论是英雄还是凡人都存在矛盾,是矛盾综合体,不能单一、平面、刻板地看一个人,要看到矛盾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学会更理性地评价鉴赏,拓展了看问题的角度,获得思维品质的提升。

三、以生活情境促解剖自我,实现“我”的反思

生活情境指向学校、家庭、社会具体的生活。学生的生活阅历、感受有限,教师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代入自我经历,激发生活想象,搭建文本与生活连接的通道,实现“我”的反思。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往往都伴随着自我反思,自我反思最能体现灵魂的真实和深刻。教师创设生活情境,指导学生避免把小说与现实生活剥离,冷冷地站在一旁批判,而是转变思维方式,将自我生命融入阅读,认识经典与“我”有关,把经典人物当成身边的人去读,最后将阅读“他”转变为阅读“我”,这样才能完成生命与文字、“我”和作者的对话和交流,从而发现自我、打开自我,走向批判性阅读。

1.以校园生活情境引共情

学生的阅读有多少是内心真正生发的感受?脱离情境的阅读得到的往往是浮在表面的结论。当把“我”的阅历、感受嵌入阅读,自己的生活与小说发生关联,就能唤醒自己的生命经历,引发心灵的触动,真真切切地去理解小说人物的情感思想,与之共情。教师创设校园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教室、宿舍、食堂生活中体验特定情境下作者“典型的思想情感”。

《祝福》中创设情境:如果宿舍里有一个被大家嘲笑、欺辱、冷落甚至霸凌的同学,他感受到了大家的敌意,但清明假期回来他特意带来家乡的艾粑粑想分给大家,当着大家的面,他分给了你,你会怎么做?通过创设情境,在日常熟悉的情境中设身处地体验他人的处境,站在对方角度思考,理解别人。当学生用校园情境里的心理代入文中,发现其实“他”就是祥林嫂,需要安慰、认可、同情;我也是柳妈,既同情别人又奚落别人;我也是四叔,厌恶别人又需要别人;我更是“我”,自私又自省。经过分享,学生体会到文中“我”的逃避与自责,认识到旁人的冷漠与自私,感受到祥林嫂的挣扎、痛苦,明白灵魂的痛苦比物质贫困更是一种强大的摧毁力量,能感同身受,引发生命共情。

2.以社会生活情境促反省

社会情境指除学校、家庭外具体的生活情境,教师创设社会生活情境,符合教学内容,融合口语交际、写作任务,目的不仅是训练学生观察社会、关注热点、发表言论、撰写文章的能力,还要引领学生结合文本在社会大背景下思考和表达,反思自我与他人关系,促进对经典文本的理解。好的社会生活情境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表达欲望,叩击灵魂,认清自我,实现自我与他人、社會的和谐共处,提升自我生命的质量。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创设如下社会生活情境:《水浒传》中表现的“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反抗精神,在法治社会的今天,是否还适用?请分享你的认识和思考。

此情境不仅止步于文本抽象的知识,而是将小说与现实社会接轨,引导学生从文本走向生活、从校园走向社会,以现代公民的身份参与社会,表达对社会现实的见解与思考。面对压迫,敢于发声、保护弱小的反抗精神具有永恒的价值,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是一个现代人应具有的素养,体会经典文学“与我有关”,在时代中汲取经典文学的营养。社会生活情境往往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社会性,教师借助情境,强调语文实践活动过程中“社会人”的角色感,力求打通学生语文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让生命穿越懵懂和狭隘,反思社会、他人和自我的相互关系。这一过程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兴趣与价值,提升了应对各种复杂、开放的现实情境,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实现自我精神的成长,为将来的工作、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小说单元教学中,教师从情境与自我联结着手,通过创设融通自我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困惑、理解和反思,引导他们探索经典与“我”的关系,不仅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而且能提升学生的学科认知和人生认知水平,用所思所学指导自己的生活,从单纯获得知识、能力走向生成核心素养,从教学走向教育,内化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必备品格。

参考文献:

[1]范琴怡,魏小娜.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基于PISA阅读试题的研究[J].语文建设,2021,No.477(21):59-63.

[2]荣维东,刘建勇.语文学习情境的学理阐释与创设策略[J].语文建设,2022(3):18.

猜你喜欢
自我认知生活情境问题情境
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具”角度看国内外校服的变革
大学生悦纳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索
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探讨
关于优化教学策略和建立空间观念的实践与思考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谈打造生活化物理课堂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浅析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大学生自我认识偏差和整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