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培养导向下的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策略研究

2023-10-14 02:44李正芳
教育界·A 2023年25期
关键词:主题式教学高中历史核心素养

【摘要】核心素养培养是新课改的要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培养已经成为广大历史教师所关心的问题。主题式教学在新课改背景下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其以主题为引领、凸显课程整合思想的教学模式,能帮助学生更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可见,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教师可以深入探究主题式教学的实践策略,构建高效历史课堂。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策略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进一步细化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为历史教学活动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积极创新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主题式教学强调以主题为引领,实现课程内容的结构化,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为有效落实核心素养培养,教师可以开展主题式教学活动,给学生营造和谐、开放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在主题探究中收获知识,感受到历史的魅力。

一、历史核心素养与主题式教学的概念简析

要想开展主题式教学,落实核心素养培养,教师首先需要了解历史核心素养和主题式教学的概念。对此,笔者利用文献分析法进行简析,如下。

(一)历史核心素养

历史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凸显了历史学科的育人要求。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教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帮助学生通过历史学科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以及关键能力[1]。

(二)主题式教学

在教育领域中,主题可以解释为某一核心教学内容。主题式教学,即围绕教学主题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优化,构建高效课堂,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主题式教学活动中,主题是课堂的灵魂,这就要求教师要以主题贯穿课堂教学。

二、主题式教学在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中的重要性

主题式教学具有整体性、灵活性、探究性等特征,对高中历史教学具有重要价值。当前,学生学习内驱力不足是部分高中历史课堂中存在的重要问题。究其原因,是教师占据课堂主导地位,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思维发展受到限制。而在主题式教学的支持下,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合理设计教学主题,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主题探究,在特定的情境中构建新知。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充分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增强学生参与学习探究的内驱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与运用。同时,历史课堂应该是彰显人文精神的课堂。教师采用主题式教学可以打造更加智慧、更具温度的课堂,让学生在主题学习活动的引领下更深刻地领会历史知识内涵,感悟历史学科的魅力,增强历史学习的情感体验,从而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历史核心素养[2]。

总之,在历史课堂中实施主题式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因此,高中历史教師要积极学习主题式教学的理念和方法,从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设计主题式教学活动,进而实现历史育人的目标。

三、通过主题式教学培养历史核心素养的策略

在主题式教学中,主题的选择并非盲目的,活动的开展也并非随意的。笔者结合多年实践教学经验,总结出设计教学主题、开展教学活动的几点策略,为广大教师提供参考借鉴。

(一)科学规划,明确主题

主题不能够凭空确立,而是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合理设计,这样才能保障主题式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在主题式教学开展前,教师需深入思考教材内容的编排布局,并根据学生现有知识储备合理确定教学主题。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凸显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3]。

以部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课的教学为例。本章内容涵盖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孔子和老子、百家争鸣四部分内容,涉及范围较广,如果教师根据教材编排分节讲解的话,那么学生可能会出现记忆混乱。因此,教师可以对这一课的内容进行整理,重新排序,将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老子、孟子等人提出的学说了解百家争鸣,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与政治变动,合理解释变法运动。基于此课目标不难发现,此课的重点内容在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革。为了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教师可以将此课的主题初步设计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并就此主题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活动。但这样的主题不免有些枯燥,因此,为了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教师可以进一步挖掘课程内容中蕴含的情感色彩,进行主题优化。此课内容是围绕变法运动展开的,体现了变法运动的必然性,能揭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带有鲜明的唯物史观,能为学生后续学习“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模式”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可以进一步将此课主题设计为“历史上的那些变法运动”。这样的主题既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醒学生在主题探究中建立唯物史观,为后续活动的开展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在主题设计完后,教师即可开展教学活动。由于历史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有些学生即使在教师提出生动的学习主题后也比较难走进历史学习中,且学习体验不够深入。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利用情境创设手段,结合实际给学生呈现与历史知识相关的动态视频,让学生看到生动的历史画面,从而顺利导入主题[4]。这样能有效提高学生参与主题探究的积极性,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背景,树立时空观念。

以部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课的重点内容是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根据本课的重点内容,教师确立了“新光明、新希望”的教学主题,接着以此创设情境,给学生播放电视剧《觉醒年代》的片段,让学生快速走进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学生看到剧中“巴黎条约丧权辱国引民愤”“五四运动在全国掀起高潮”“各大高校联合罢课”“被捕学生终于被释放”等精彩片段,仿佛身临其境,体会到了当时的爱国青年慷慨激昂的救国热情,从而对接下来的主题探究充满期待,也能在脑海中按照时间顺序与空间要素构建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关联。

(三)互动探究,揭示主题

主题式教学实施目的是发展学生自主学习与实践能力。在活动开展阶段,教师需要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在让学生进行主题探究的过程中,适当增设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中讨论。这样能有效深化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同时也能使学生在搜集资料、合作讨论、思考质疑中发展历史思维,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以部编版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课的重点内容为近代西方法律制度与宗教内容。学生通过学习,需要掌握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对宗教伦理与教化产生深刻认识。据此,教师将本课的主题确定为“统治阶级的意志体现以及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知识,利用中国古代的法律内容设疑:“为什么我国古代法律与儒学的结合会愈发密切?”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史料对历史事件进行理性分析,整理出我国古代法律与伦理的关系。然后教师让学生整理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发展历程,并进一步提出问题:“法国大革命对法律建设有什么重要贡献?西方国家法律制度存在哪些局限性?”学生在教师的问题的引导下梳理出了近代西方国家法律的重要内容。最后,教师根据本课主题引出其他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逐渐完成对本课知识的构建,深入理解本课主题的内涵。此外,针对学生在课堂中产生的不同看法,教师还可以设计辩论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互动机会,让学生激发历史思维的火花。在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保持良好的氛围,让学生敢于参与问题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补充材料,深入主题

教材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如果仅让学生学习教材知识,那么可能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影响学生对课程主题内涵的理解。因此,教师可以基于主题为学生补充学习资源,通过更多的史料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主题内涵,并在探究中增强史料实证意识,从而发展史料证实素养[5]。

以部编版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古代商业贸易”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将本课主题确定为“商业贸易的变迁”,让学生厘清商业贸易的发展脉络。一开始进行主题探究时,学生只能根据教材知识进行浅层次的认知,并未真正掌握商业贸易的变迁。对此,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补充史料,呈现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乔凡尼·贝利尼的名作《诸神之宴》(如图1),并放大画作内容,让学生仔细观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仅发现画面中有古代神话中的众神,而且还发现盛水果的瓷碗是我国的青花瓷。教师据此给学生讲解商业贸易的发展历史,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商业贸易对丰富人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现实影响。除此之外,在讲解到货币部分知识时,教师还呈现魏晋时期鲁袅所作的《钱神论》一文,让学生阅读、翻译,从而了解货币与商业功能的内在联系,有效提高学生的史料证实能力。如此一来,教师不仅可以借助史料让学生深入探究主题活动,还能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五)总结归纳,升华主题

在主题式教学活动的探究告一段落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对主题进行升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具有思辨性的话题或时事热点帮助学生提升思维认知,让学生丰富学习体验,将探究的历史知识真正内化为自身的素养。

以部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一课的教学为例。在本课教学中,教师以“大国崛起”为主题,向学生讲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加深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基础性教学任务完成后,教师给学生分享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让学生阅读报告内容,并分享自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的理解。学生回答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围绕收入水平、衣食住行、医疗保障、文化教育等主题对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进行分析,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生活水平的提高。这样一来,学生能切实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增强对国家富强的自豪感,从而形成家国情怀素养。

结语

综上所述,在教育改革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需要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创新教学方式,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为实现此目标,教师可以借助主题式教学手段,根据重点内容科学设计主题,指导学生参与主题探究活动,通过多样化的主题学习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深入理解歷史知识,提高历史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成喜.主题式大单元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高考,2022(24):145-148.

[2]李玉龙.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及其实施[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2(16):77-78.

[3]张华,何琎.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策略探析[J].中学课程辅导,2022(16):60-62.

[4]郑佳音.浅析高中历史单元视角下主题式教学的整合[J].试题与研究,2022(13):168-170.

[5]刘颖.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的实施策略[J].学苑教育,2022(1):82-83,86.

作者简介:李正芳(1989—),女,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主题式教学高中历史核心素养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拨动兴趣琴弦 奏响体育乐章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数学主题式教学方法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基于主题式教学的高中历史教学活动设计分析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