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华
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云:“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意思是说,情理是文章的经线,言辞是情理的纬线;经线端正了纬线才织成,情理确定了言辞才会畅达,这是写作的根本所在。相较于语言表达的技巧,立意准确与深刻更为重要。中学生的命题作文与作家创作有一个巨大的不同——写作内容、文体、字数等限制条件更多。这种不自由性决定了学生在写作时,还有一个前提:审题要准确。这考验着学生是否能够读懂别人。而立意是写作的灵魂,考查学生是否能够准确表达自己。
徐雪婷老师的这节写作指导课,通过宋代皇家画院的命题考试引入,让学生站在主考官的角度辨别最佳作品,初步感受命题作文中,作品的高下与审题立意的重要关系;通过回顾名家经典,指导学生掌握提升文章立意的方法;通过写作实践强化落实,让学生在看得见的作文品质提升中,获得进阶的成就感。
“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思想立意对于一篇文章而言,好比三军主帅。没有主帅的士兵,只能算得上杂凑在一起的无组织、无纪律的散兵游勇。同样,没有基于准确审题基础上的高深立意,一篇文章即使“繁采”,也会因“寡情”而“味之必厌”。
初中阶段,一些教师的作文教学重点往往停留在言辞的表达与修饰上,只注重“添加细节”“补白心理”等技法的训练,颇有些“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意味。学生的思维得不到锻炼,审题不准,立意不高,下笔自然无情无思,不见活气与精神。材料作文写作离题万丈、自说自话的现象司空见惯;题目较长的命题作文在审题时把握不住重点,或执其一端,不顾其余的现象也不在少数。此外,因审题意识被弱化,不少学生写出的作品立意肤浅,千篇一律,既缺乏见识的广度,又缺乏思维的深度。
针对这一现状,作文课上教师重点“教什么”往往能够体现出教师的眼界。而教师的眼界将更为持久地影响学生的眼界与思维方式。徐老师的这节写作指导课以命题作文为例,为提升学生的审题立意能力做了尝试。
1.抓住“核心词”,紧扣题眼
以短语或较长句子为题目的命题作文在审题时,务必要看清楚短语或句子的结构。对于偏正结构、动宾结构的短语,首先要抓住其中心词。对于较长的句子,首先要明确句子所表达的中心意思。对于肯定的判断句,要明确其强调的重心;对于否定的判断句,要明确其否定的对象。例如“翻过那座山”,一定要紧紧扣住“翻山”,无论是写现实意义,还是写隐喻义,都要扣住这个核心。写隐喻义还需要建立起“翻山”的本义与隐喻义之间的联系,避免牵强附会。
2.挖掘“限定词”,多维分析
抓住核心词,就基本抓住了审题的大方向,好比打靶,保证能打在靶子上。但如果想命中十环,还需关注“修饰词”,要从修饰词的正反面思考,让审题更加聚焦,让立意走向深刻。例如“翻过那座山”,除了关注“翻山”这个核心以外,还可以从其他限定词中寻找角度。“那座”提供了与山有一定距离的写作视角。“翻过”强调结果,写作时既可以从“翻过”的结果着手,强调“翻过”后的感触,也可以重点写“翻山”的过程,顺便点出“翻过”的结果。在这一点上,徐老师做了很好的示范。
3.依托“非限定”,拓展想象
发现“限定词”的从属维度,并能够进行同级词的联想拓展,是思维品质的重要体现,也是作文立意从千篇一律走向脱颖而出的关键。比如“一个春天的黄昏”这道命题作文,题目是对时间的限定,教师在引导学生抓住核心词、挖掘限定词之后,还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写作要素中与“时间”同级的其他维度,比如“地点”“人物”“事件”等。这是题目中没有限制之处,学生可以拓展写作空间,尝试将立意拓展为“一个春天黄昏的菜场”“一个春天黄昏的乡村路口”“一个在春天的黄昏归家的人”等。这样写作“束缚力”背后的“创作空间”被发现,为有高远立意的写作提供了可能。
审题立意能力作为一种思维能力,具有内隐性的特征,需要教师通过设计评价量表等方式来完善评价,以评价促教学,让教师“教的程度”与学生“学的程度”建立起正相关的联系。
有些命题作文,言近旨远,意蕴丰厚。第一层,表面意义;第二层,比喻意义;第三层,文化心理意义。这需要教师通过评价方式的进阶推动学生审题立意能力的进阶。例如“我看‘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这一命题作文,首先要明确来源与自身义:语出《伊索寓言》,一只因饥饿想吃葡萄的狐狸费尽全力却依然吃不到葡萄,便自我安慰葡萄是酸的。第二层,比喻义:通常用来比喻达不到目的便以自己不想要或目标不够好为理由自我安慰或自我欺骗,以平衡自己失落的心情。第三层,文化心理层面: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导致人们对此产生迥异的看法。东方文化普遍认为狐狸是可笑的:人不能因为自己达不到目标而反过来自我欺骗;而西方文化里,狐狸的行为是值得肯定的:人在努力之后依然不能实现目标,不妨换个角度思考,或许目标本身就值得怀疑。通过这样的多维评价,学生的审题立意能力会逐步得到提升。客观地说,徐老师的课堂评价,还有提升的空间。
总之,命题作文是在出题者给出既定题目的情境下进行的写作,常被称为“束缚力最强”的命题类型。写作“束缚力”背后的“创作空间”只有被引导者发现,学生才有可能多维度、多层次地表达自己的认知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