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焰红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朗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词汇,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不仅应注重朗读方法的传授,还应注重学生的情感引导,将“无声”文字变成“有声”语言,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通过朗读深入理解文章含义,领略文章意蕴。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的优化策略展开探讨,以供参考。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作用
一是朗读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把握文章主旨。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学习注意力易于分散,长久的无声阅读会使他们感到枯燥,丧失学习兴趣。教师引导学生大声朗读,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对阅读材料保持较长时间的兴趣,从新的角度对课文内容、结构进行有效理解。二是教师根据课文进行朗读指导,如要求学生对优美和有丰富内涵的语句重点读、反复读,有感情地读,有助于为学生把握文章主旨,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深化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将听、说、读有机结合起来。
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现状
(一)学生朗读时间不多
通常情况下,小学一节课的时间为40分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花费大量时间教授学生新知识,如生字、新词的读音和写法,文章内容的整体分析等。教师花费在朗读教学上的时间较少,甚至个别教师为了缩短朗读教学时间,仅在自身示范朗读后便省去朗读练习环节,导致学生在课内开口朗读的机会不多。这造成学生无法与文本产生共鸣,无法领悟课文的内涵与意义,无法体会朗读的价值与意义。
(二)朗读形式化
从理论上说,朗读是语文课的“主角”,但在实际教学中,朗读只是“客串”。新课改过程中,为贯彻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教师应重视朗读教学,提高语文教学整体质量。但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形式创新,将语文课堂变成看似活跃实则低效的朗读教学场。比如,有的教师开发了分组读、男女赛读等多种方式,旨在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但实际上并不契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与个性化学习需求,导致学生无法理解朗读教学的意义。另外,对于学生的朗读表现,教师通常采取传统评价方式,没有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未能唤醒学生的朗读意愿,导致朗读习惯的培养较为低效。
三、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創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学生发自内心地喜爱朗读,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爱好,让学生体会朗读的魅力,感受流利朗读的愉悦感与成就感。在朗读教学实践中,教师需结合小学低年级学生好奇心较强、活泼好动的特点,采用学生接受度较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引导学生正确朗读。
情绪具有感染力,教师应营造自由、宽松的朗读氛围,为学生创建和谐的朗读环境,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尝试朗读。在正式开始课堂教学前,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提前制作的朗读音频,或者使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朗读视频、背景音乐等,创设朗读情境。例如,在讲解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小蝌蚪找妈妈》时,教师可以使用轻松、欢快的语调,为学生朗读文章佳句,同时播放相关背景音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能够产生模仿兴趣,体会到课文独有意境。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两两一组进行“角色扮演”式互读,让学生代入角色,产生情感共鸣,把握朗读的基本基调。
(二)教师范读,挖掘潜能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这意味着,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只有遵循“学生本位”原则,设计贴合学生喜好的朗读教学活动,才能使学生受到正向感染与熏陶,养成自主朗读的好习惯。小学低年级学生处于学习知识、树立三观的重要阶段,他们需要有专业教师进行有效指导。教师要在朗读过程中声情并茂,为学生具体展示怎样停顿、怎样断句、怎样控制语速和语气等,通过朗读展现起承转合,为学生做好朗读示范,使学生受到启发。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八课《彩色的梦》为例,教师在教授新知识前可询问学生:“同学们有没有自己预习本课呀?预习过程中有大声朗读吗?”借助问题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继续说:“同学们现在请听老师朗读课文,将老师的朗读方法和自己的进行比较,找出哪里不同。”教师要有意识地把控朗读节奏、语调抑扬、字音规范等细节,将教学要点与朗读深层融合,带给学生新的感悟。教师需根据自身对文章的反复揣摩,读出“画面感”,以声传情,通过富有感染力的朗读声激发学生的想象,促使学生把握词汇和语句的意思。
(三)多元朗读,提高能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将带有感情的朗读比作“美读”,他主张朗读不是一个简单发音的过程,而是一项创造性极强的活动,需要表达出作者创作时的感情,通过朗读与作者心灵相通。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时,应指导学生掌握具体的朗读方法与朗读技巧,提高朗读能力。
1.听读结合,强化学生朗读兴趣。当朗读一些描绘心情欢乐、愉悦或者赞扬某件事情或某个人的语句时,朗读音调应较高,声音应洪亮;朗读一些描绘优美风景、壮丽山河的语句时,朗读语速应放慢,语气应柔和;朗读一些描绘伤感、悲恸、沮丧等情绪的语句时,朗读情感应低沉,声音应配合文字有起伏地变化。教师组织语文朗读训练时,需要重点抓住“听”“读”两方面,引导学生有感情地由“听”转“读”,为学生多样化朗读打下基础。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二课的第一篇寓言《亡羊补牢》的朗读教学为例,为帮助学生掌握词语和语法,培养学生基本语感,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朗读音频,然后让学生两两一组尝试朗读和互评,通过自主朗读感受文本。待学生形成语感,能用不同方式朗读后,教师再让学生在限定情境下朗读,如让一名学生在兴奋情绪下朗读,另一名学生在愤怒情绪下朗读,使学生提高听读水平与朗读能力。教师还可以按照朗读能力、朗读内容等的不同,采用多样化朗读指导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多朗读实践机会,让学生得到有针对性的朗读指导与点拨,提高朗读兴趣。
2.注重评读,促使学生读中求新。同一篇课文使用不同的朗读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朗读体验。教师应传授学生多样的朗读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使学生收获不同的朗读体会。教师应当精心筛选朗读内容,引导学生创新朗读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独属自身的朗读方法与评析能力。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十九课《大象的耳朵》朗读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专门留出5~8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自评和互评。教师要创设能让学生感到安全、舒适的朗读评价环境,当一名学生读完,其他小组成员及时给出朗读评价后,教师应为其提供朗读建议。比如,某小组一名成员评价同伴的朗读:“他读课文时,声音很大,也很流利,但没有感情。”此时,教师可以顺势追问:“你能有感情地把这段话读给大家听吗?”在这名学生读完后,教师可以请小组内其他成员进行点评。一名组员说道:“老师,他读得非常有感情,声音响亮,还加上了动作,我感觉很好。”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其余学生模仿着读一读,找到更合适的朗读方法,进而增强朗读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应限制学生的评价方式,而应激励学生“评”“读”一体,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3.智慧导读,引导学生朗读入境。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有效方法之一是信息化教学。简而言之,就是将音乐、录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教学形式引进朗读教学课堂,借助生动、形象、直观的朗读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在“音画结合”的教学课件启发下领悟朗读真谛。同时,教师可以借助直观呈现的动态内容,将原本抽象且不易理解的知识变得具体、形象。教师采用信息化教学方法,有助于为学生拓宽朗读练习思路,激发学生朗读的主动性。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邓小平爷爷植树》朗读教学为例,在引导学生朗读原文前,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邓小平爷爷植树的真实画面和相关新闻材料。学生在仔细观看教学辅助资源后,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邓小平爷爷植树时,为什么要把每棵树扶正?”“柏树有什么不同?”“只有柏树可以被形容为战士吗?”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朗读练习,使朗读指导具有针对性。同时,教师可以配合课件一边引导学生观察细节,一边让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通过朗读引导学生自主解答上述问题,调动他们朗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深化理解,养成习惯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中,为让学生真正理解朗读的重要意义,教师应贯彻落实“核心素养”理念,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朗读与理解相结合的教学活动,指引学生读出感情,整体感知课文含义。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古诗《咏柳》朗读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帮助学生理清诗歌脉络,要求学生自主朗读,并在朗读过程中做好标记,重点朗读体现“美”的詞、句。在朗读时,有的学生将朗读重音落在“万”上,有的学生则将重音落在“垂”与“绿”上,这说明部分学生仍未对上下文衔接理解到位。在学生朗读完后,教师可以提问:“春天的景色这么美,作者以‘咏柳为题,具体将春天的美体现在与柳相关的哪些方面?”大部分学生可能会有些茫然,很难将诗句内容转为自己的话。教师可以以“万条垂下绿丝绦”的单句试读为示范,提醒学生怎样拆解地读、正确地读,引导学生单句试读后上下关联朗读,理解该单句的内涵,感受诗句的美,再全诗整合。
结语
朗读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教师应紧跟时代发展脚步,学习、掌握最新教学方法与教育理论,转变自身教学观念,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启发学生自主朗读,深化学生朗读感受,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甘肃省陇南市成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