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朦朦
摘 要:以技工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例,本文分析了目前酒店管理专业及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学生与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采用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通过明确教学目标、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并积极采取引入企业导师、名人工匠,完善实习制度等措施,优化校企合作的模式,学生的综合业务素质及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实践证明,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有效的,并且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校企合作 技工院校 酒店管理专业 企业新型学徒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与世界经济贸易融合度的不断增强,我国的酒店行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对酒店管理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需求的不断提升,酒店管理人才不仅要掌握丰富、系统化的酒店管理理论知识,而且要具备良好的酒店管理和实操能力。技工院校培养酒店管理专业,如何优化课程设置、教学策略、培养模式,直接关系到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探索出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以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技工院校所接受,实践证明,这种培养模式符合人才的成长规律,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与此同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
(一)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不清晰
技工院校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高等院校重在培养通识、研究型、专业型人才不同,技工院校更注重学生“技”的培养,希望通过一系列的课程、实践,学生都能“一技傍身”,强调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部分技工院校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仍然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课程知识深度及实操都比较欠缺,导致学生掌握的知识不深、不牢,实操不熟练,培养效果也不好。
(二)与市场需求契合度不高
酒店管理作为直面客人的服务业,最重要的是与人打交道,这就需要从业者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同时要具有各种场面问题的处理思路及策略,以免给客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影响客人的二次入住。技工院校要对此有清晰的认知,调整人才培养思路,迎合市场需求,使毕业生能够更好地与市场需求契合。
(三)缺乏“双师型”教师
教师是教育改革的主导者,教师的能力及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培养质量。技工院校的人才培养特点决定了教师不仅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也要熟悉企业的各种业务流程、操作规范。教师要能够做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为一体,成为“双师型”教师。
(四)理论与实践脱节
技工院校往往通过建立校内实训室强化理论知識的掌握,但实训室实践与酒店日常工作有很大的不同,而且酒店作为服务业,业务更新快,校内实训室往往比较滞后,进而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
(五)课程的应用性不强
部分技工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更新慢,培养的人才应用性、实践性不强,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教育教学的改革最终要落在课程上,因此优化设置合理的、紧跟时代步伐的课程显得十分必要。
(一)校企合作定义
校企合作是利用校企不同的教学资源,实现企业和学校、教学与实践的结合,是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目标导向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该模式有利于学校融入市场,提高育人质量,也是企业获取学校技术支持的最佳体现,可实现校企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二)校企合作模式分类
目前,校企合作可分为以下几类。
1.联合式
由企业与学校合作,一起出资,共同办学。企业出经费,学校出师资,校企双方为利益共同体,由此培养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2.订单式
企业与学校事先协商,按企业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并签订用人协议,待人才完成培养周期后直接入职企业。这种模式充分利用了校企双方的有利资源,校企双方都深度参与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满足了校企各自的需求。
3.工学交替式
学校通过与企业洽谈、协商,企业提供部分工作场地作为学校的课外实践基地,企业提供了比学校实训室更加真实的工作场景,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理论知识之外的实践操作。
4.产学合作式
通过校办企业或企业入驻学校,学生足不出校就可以近距离体验企业业务流程,熟悉实践操作,掌握最前沿的行业知识和岗位技能。
5.“三位一体”模式
学校、企业、老师“三位一体”、紧密合作,通过项目的模式,三者结合,解决了校企合作中“一头冷一头热”的问题。
(三)当前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酒店积极性不高,合作层次较低
虽然很多技工院校通过各种方式与企业进行了校企合作,但多流于表面,合作层次不深,酒店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大部分仅局限在校企双方互相挂个“实训基地”的牌子,并未就如何进行适合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更加深层次的规划与合作,仅停留在安排学生实习的层面。也有部分学校探索出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但由于与企业间缺乏有效沟通,或者双方积极性、主动性欠缺,并没有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的实施与考核、顶岗实习的指导与考查、就业的推荐安排等方面开展较为深入的互动与探讨,最后合作层次并没有实现更深层次的进化,仍停留在输送和接收实习生的初始合作阶段。
2.校企双方出发点不一致,未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在实际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对企业的期望很高,希望通过企业的介入,不仅能解决学生的实习、就业问题,也可以在培养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通过企业文化、业务流程、职业道德的培养,包括各种轮岗实习,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但实际上部分企业只想引进实习生来降低用工成本,与学校合作仅是希望获得持续稳定的实习生源,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欠缺、动力不足。而学生从事的大多是岗位层次较低的一线工作,深度参与酒店管理的机会不多。这样,通过校企合作达到与酒店“零距离”接轨的具备综合素质的实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就无法完全实现。
3.学生对校企合作认同度不高
(1)同工不同酬,学生心理落差大。薪酬待遇是否公平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与信任感。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部分企业给实习生的待遇不太高。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虽然学生是实习生,但是工作量与企业的正式员工无异,甚至更累、更多,工作效率、工作质量有的甚至要高于正式员工,但实习工资待遇仅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且基本没有调整的空间,而正式员工享受着自己没有的福利待遇、高于自己的薪资水平,这一客观现实严重冲击着学生的心理,导致学生心理落差较大,影响学生对未来的职业规划。
(2)企业缺少人文关怀,学生缺少归属感。受传统观念束缚,很多人认为酒店管理从业者就是干的“服务人、伺候人”的职业,存在职业偏见。加之现在酒店管理从业者均为较年轻的“90后”“00后”,他们个性较强,在面对部分难缠、难对付甚至故意无理取闹的客人时,缺乏灵活、有效、有耐心的处理方式,导致对工作丧失激情,易产生悲观的情绪。这个时候,酒店应予以人文关怀,通过一系列的情绪疏导、业务流程培训或指导,及时疏解学生的情绪,但部分酒店往往疏忽了这一点,未予以充分的重视,导致学生对酒店的认同感较差,甚至会产生转行的想法。
(3)学生自我定位不准,对企业和岗位“挑肥拣瘦”。从实践情况来看,不少学生认为自己经过几年学校的培养,已经完全掌握了酒店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完全具备从事酒店工作的各类业务能力,急迫地想去高级酒店发挥自己的能力,但酒店往往只提供一些低级岗位、基层岗位的实习工作,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学生的自我定位出现偏差,对未来职业认识不准,对企业和岗位“挑肥拣瘦”,殊不知任何工作都是从基层做起。作为负责培养学生的学校,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手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找准定位。酒店也应该积极引导,及时解决学生的实习困惑,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交际能力和责任担当意识。这样才能够使校企合作健康、可持续地进行下去。
4.社会舆论的压力与误解
学校安排学生去酒店实习,部分家长不理解,担心学生吃苦。为此,校企合作必须规范化、正规化,及时与学生、家长做好沟通、解释,同时加强监管,切实发挥校企合作的作用,消除家长的误解。
(一)企业新型学徒制定义
企业新型学徒制是技工院校、企业通过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合作的深度体现,采取“企校双制、工学一体”的模式,由企业、技工院校、政府等共同参与,强调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联合教学,学生在校时有教师教授知识,在企业实习时有师傅解惑,能更好地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更能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
(二)制定培养方案
1.明确培养目标,建立保障机制
校企双方一开始就深度合作,明确培养目标,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够与企业的需求无缝衔接。笔者所在学校通过与广州市内一些知名酒店签订合作协议,联合招生,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育人培养。为保证培養过程顺利并确保培养效果,学校通过完善教学资源建设、师资互聘制、实训基地建设、课程设置、管理制度、职责分工等措施,保证校企合作正常进行。
2.以目标为导向,建立课程体系
技工院校强调“技”,即通过学校的培养,使学生拥有一技之长,学生一毕业就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在企业新型学徒制育人模式下,通过校企双“熔炉”的锻炼,学生完成从学生到学徒、从学徒到准员工、从准员工到正式员工的蜕变。明确目标后,就要针对培养目标建立相关课程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将企业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并形成系统化的职业素质教育;二是结合酒店企业岗位特点,如前厅、客房等分别优化课程设置,建立高效、针对性的课程体系,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酒店人才的目标;三是以培养学生通用职业能力为目标,建立通用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培养具有综合素养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模式
教师队伍是保证人才培养效果的关键。笔者所在学校为了培育真正的“双师型”教师,一方面通过与企业合作,利用周末、假期时间安排相关教师去企业顶岗锻炼,熟悉酒店管理实践操作。另一方面也鼓励并创造条件,让教师参加或带学生参加国家、省、市等各级、各部门组织的各类酒店类职业技能竞赛,强化学生对职业技能的掌握。学校也出台了具体支持政策,鼓励教师进行技能学习和考取相关证书。
同时,笔者所在学校通过引进校外导师的模式,强化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目前主要采取的措施如下:一是引进非遗传承人及业内知名专家,在学校成立大师工作室,现场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二是聘用酒店各岗位业务能力突出的工作人员作为校外导师,并给学生讲授大量的实训课程,通过行业人的讲述,进一步提升学生职业技能。
4.完善实习制度,增强学生的认同感
对之前的校企合作的效果,酒店和学生都不太满意。酒店常常抱怨学生不能吃苦,对工作“挑肥拣瘦”,学生也不满意,抱怨酒店总是让自己干一些脏活、累活,没有提升的空间。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校企双方需从思想上充分重视,努力完善现行的实习制度。广泛听取学生和酒店的意见,根据学校、学生、酒店三方的沟通结果,合理设置实习时间及工作范围,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做好监督及心理辅导。酒店也要及时做好工作岗位的轮换,对表现优秀的学生不应仅采取物质奖励的措施,更应该在晋升、培训等方面予以引导、激励,打造一个能充分施展才华的平台,让学生对酒店行业的前景充满信心。
(三)实践效果
企业新型学徒制模式的实施,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学生也得到了酒店的一致好评,笔者所在学校和酒店企业签订了长期用人协议。目前,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均稳定在九成以上,八成以上酒店管理专业教师考取调酒师、茶艺师、餐厅服务员等各类证书,部分学生在参加各类大赛时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有的还获得了“全国技术能手”“广东省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通过一系列课程的学习,学生真正实现了“一技在手”,职业前景无量。
校企合作已成为技工院校人才培养的趋势。在弥补现在校企合作不足的基础上,探索企业新型学徒制模式,可以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企业培养更加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人才,真正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赢。
参考文献:
[1]黄文伟.广东特色现代学徒制的典型性问题分析及破解[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郭妍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7.
[3]张昊.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
[4]王丽婷.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广州:广东技术师范大学,2019.
[5]张静,李国昌.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6(1).
(作者单位: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