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洋 江晓林 金慧
摘 要:积极探索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应用型本科高校长远发展的首要任务。为了高度契合地区产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应用型本科高校应依托现代产业学院,持续优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新格局,拓展产教融合新突破、新举措,集聚产业、教育新优势。因此,文章立足现代产业学院特色人才培养的新路径,提出了开发校企合作课程、打造实习实训基地和建立联合实验室等一系列实践改革创新举措,进而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深层次实现校企协同育人。
关键词:现代产业学院;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10-0077-03
一、引言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释放强劲动能,一批批新业态、新场景应运而生。现代产业的变革和发展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来说意味着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为了满足区域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抓住新时代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加快激活现代产业学院潜能,着力推动校企深度融合,切实保障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深入推进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区域经济的内在驱动力,加速推动地方经济振兴。
2020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提出 ,通过现代产业学院的共建、共管、共享,激活应用型人才培养新动能,全力推进新工科建设进程[1]。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关键环节是校企深度融合,而更好地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则需要进行教学体系改革,特别是实践环节的改革。改革要突破常规教学模式,寻求与企业对接,构建更加适合企业需求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因此,如何有效破解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深度融合过程中实践环节改革的痛点、难点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文章针对校企深度融合过程中实践环节出现的问题,立足现代产业学院特色人才培养新路径,提出了开发校企合作课程、打造实习实训基地和建立联合实验室等一系列改革举措,以期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深度融合的实践改革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在现代产业学院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深度融合的实践改革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校企合作是教育行业培养产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举措,以优质资源共享、联合优势互补、合作互利共赢、人才协同发展为原则,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导向,强调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实现教育行业与地方产业双方的双促双赢[2]。目前,针对校企合作已有大量的文献、资料及论述,具体研究情况如下。
国外对校企合作的关注和探讨研究起步较早,涌现出了非常多的校企合作先进典型,其中,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发展的典型代表和优秀经验值得国内学者学习和借鉴。校企合作最早可追溯到100多年前的德国“双元制”的前身——“学徒—满师徒工—师傅”,即通过高校、企业的双边培养快速推动高素质技术人才的成长,这是德国经济复苏步伐加快的根本所在。1969年,德国校企合作迎来了发展新阶段,《联邦职业教育法》的颁布确立了现代学徒制,也表明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除此之外,美国在校企合作发展道路上也涌现出“威斯康星思想”“合作教育”等典型代表,形成了若干相对应的运行体系,同时,高校、企业在校内理论学习和校外实践学习过程中各司其职、紧密配合。
虽然国内高校校企合作发展较晚,但各高校一直在寻求校企合作发展新机遇以提升办学质量。目前,关于校企合作的研究成果较多,一般表现在重要性、内部机制、内涵、模式、运行机制等方面[3]。徐建平提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需要地方产业和企业的共同支持,高校与企业协同育人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实践场景中学习应用技术,保障支持地方特色产业振兴所需的高质量技术型人才培养[4];范浩阳提出多维度举措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路径,从有效整合高校和企业的优质资源、完善实践实训环节、打造综合实训平台等方面共同促进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5];郑旭辉等人认为,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方面对于创新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旺盛能够推动其对校企合作的主动性,若是企业经营效益不佳,严重缺乏发展后劲,将不利于企业与高校深入开展协同育人项目[6]。文章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现代产业学院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深度融合的实践改革路径,为促进高校校企深度融合提供了新思路。
三、校企深度融合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
校企合作实践环节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已受到教育行业的广泛关注,但是,在实际合作过程中仍是相对薄弱的一环,普遍存在合作意向低、层次不齐、内容空泛等问题,同时,与相关理论指导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实践改革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一直以来,高校积极寻求与自身人才培养相匹配的企业共建实训基地,但是,很多实训基地建设水平良莠不齐,并不能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发挥显著作用。校企合作實践环节的痛点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层面上。
第一,在实践时间上。目前,高校的实践教学多分布在课内(课堂上),课外实践教学时间较少,甚至没有,而且部分高校将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时间安排在靠前的学期,在学生理论知识未能完全掌握的情况下安排实践教学,导致实践内容和实践时间相矛盾。
第二,在实践内容上。由于企业并未参与到课程内容选择与设置等人才培养环节中,高校的课外实践和实习多是流于形式,要么是学生走马观花式地参观企业生产过程,要么是企业把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使用,让学生从事没有创造性、低水平的重复性生产活动,最终导致学生不能通过实际操作来提升技能应用和创新水平。同时,还有部分高校通过没有企业参与建设的实验室来开展实践教学,实验内容与就业岗位未能实现有效对接,导致学生缺乏实验兴趣,难以达成教学成效。
第三,在实践条件上。部分企业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经费使用分散,加之企业创收效益不高,导致实训基地规划不够长远;同时,实践教学场地匮乏及实践教学设备陈旧也会导致使用率不高。这些因素使得实践教学条件相对简陋,并不能有效达到实践教学成效。
第四,在实践教学方法上。虽然实践教学处在持续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但是仍有部分教师未能切实有效地实施开放性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单一、枯燥,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致使学生学习效率低下。
综上所述,在现代产业学院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深度融合实践环节改革提质增效已迫在眉睫。改革后,无论是对应用型本科高校,还是地方龙头企业、科技园区、“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亦或是地方产业发展都是有益的。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企业应积极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助力形成紧密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探索实践环节改革的产业化方向,合力构建具备当地产业发展特色的协同育人模式。
四、校企深度融合实践改革思路
应用型本科高校针对当前重理论知识讲授、轻实践教学环节的现状,为顺应新时代要求,应紧紧围绕培养契合地方产业需求的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特色定位,做实、做深、做细教学实践工作,在创新中谋求未来发展新机遇。文章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时间4个方面提出实践改革的具体思路。
第一,把握实际,拓宽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牢固树立培养学生学习和实践的态度、思维和能力的宗旨意识,突出强调学生主体性、差异性及创造性,摒弃传统封闭式教学方式固有的程序化和模式化,注重采用开放式授课形式,因材施教,实施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工程技术问题的教学方法改革,进而全面推进工程科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同时,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实践,充分发挥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品质,注重对学生团队学习、团队研究和团队协作等能力的培养。
第二,精心构思,完善教学内容。为保证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教学内容应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科课程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同时也要深入地方产业和当地企业,结合用人单位对人才各方面素质的需求和企业的工艺技术不断充实、删减和改善教学内容和实践内容,强化实践内容和实习内容的力度,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
第三,多元融合,丰富教学手段。衡量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是学生的应用能力,因此,教师应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能力、技能为基本前提,改变单一课堂讲授方式,注重开放、灵活、多样的实践性教学,采用模型、道具、现场实习、现场演示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锤炼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强化学生的核心职业道德素养。
第四,统筹谋划,优化教学时间,即通过灵活的方式有效运用教学时间,精准把控教学质量。教师应以达成教学目标为前提,以切合实际为原则,在充分利用教学时间的基础上,适当压缩课堂教学时间,增加课外实践时间。同时,还要结合教学规律和企业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实习和实践时间,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课外实践中解决课堂中无法理解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课堂教学和实习实训真正有效结合,提高教学实效。
五、校企深度融合实践改革举措
实践教学改革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深度融合打破困境的基本诉求和出路。高校、企业只有凝心聚力共谋发展,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才能实现协同创新,达成更高水平的互惠互利。为了在更广范围内、更深程度上、更高水平上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深度融合,文章围绕开发校企课程、共建联合实验室、打造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4个方面多措并举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第一,开发校企合作课程。应用型本科高校应从生产实际出发,以岗位技能为关键,依据校产对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专业教学要求,对接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将实际行业标准、生产流程、项目开发等产业需求及时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将企业人才需求的新工艺、新方法、新规范、新标准等写进校本教材,采用“教学做”一体化及校企合作授课的模式开发校企合作课程。例如,通过校企共育“在线课堂”小程序,从资源建设、课堂教学、实训教学等维度,推动校企深度融合。首先,企业技术人员通过“在线课堂”小程序将实际技术任务和要求以视频的方式發布到在线课堂上。其次,教师以教学任务单的形式下发给学生;学生组队开展翻转学习和课堂教学实训,完成作品后上传到在线课堂。最后,由企业技术人员指导,实现资源共享互通。
第二,共建联合实验室。以联合实验室为载体,企业提供科研经费、相关配套技术和设备,高校提供科研人员。校企双方通过联合实验技术攻关、培养人才、申请科研项目、申报科研成果等方式,使联合实验室为实践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训练、竞赛培训、实习实训等提供基础条件与实践基地,达到教学、实训、创新为一体的培养效果。企业专项赛事促教促学,不仅加快了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培养社会适应性更强的行业企业所需人才,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可以直接上岗的优秀技术人才。
第三,打造实习实训基地。打造相对稳定、水平较高的实习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无论是校内实习实训基地还是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都要具备良好的育人环境,与专业对口,技术和设备要先进,使学生能得到实际锻炼,保证实践教学质量。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需要企业提供实习实训岗位,需要校企双方一起协商有关管理制度,共同加强校内、校外实践过程管理,持续提升校内及校外实践教学的质量与成效。学生通过在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实践锻炼获得职业体验并促进就业,同时,也可通过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的良好表现留在公司,有效降低企业用人成本。
第四,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教师队伍的建设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因此,构建高水平应用型教学团队是重中之重。校企深度融合师资队伍应涵盖专任教师、实习实践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技术人员、专业行业专家等高水平教师。亲行业、重实践,校企双方应共同探讨“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增加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和学习的机会,使教师采集真实教学案例,获取行业最新知识,真实体验企业生产流程,掌握实践技术能力,进而促进专业知识与实践知识的融合;同时,应聘请有资历的行业大师和资深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进行授课,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切实推进校企深度融合。
六、结束语
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现代产业学院背景下,应紧密围绕产业需求,立足地方经济产业发展,持续推进校企深度融合,系统整合各方资源,切实提高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文章通过对校企深度融合现状的客观分析,破解实践教学改革环节面临的难题,从开发校企合作课程、共建联合实验室、打造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多维度探索,提出构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校企合作关系,以期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使其更好地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办公厅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的通知[A/OL].(2020-07-30)[2023-02-01].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8/28/content_5538105.htm.
[2] 陈黎黎.校企合作的发展现状及改革对策[J].黑龙江科学,2020,11(17):132.
[3] 李晓光,袁海军,肖萍萍.应用型高校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特征、模式及方向[J].职业技术教育,2022,43 (22):62.
[4] 徐建平.建立基于双赢互利原则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10(11):46-47.
[5] 范浩阳.校企合作背景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2021(21):60-61.
[6] 郑旭辉,刘松青.加强校企合作 促进素质教育发展[J].理工高教研究,2004(2):55-57.
收稿日期:2023-02-13 修回日期:2023-03-07
作者簡介:冯洋(1991—),女,浙江金华人,金华高等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所讲师,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教育教学。
基金项目:金华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校企产教融合的探讨与实践”(JB2023069);金华高等研究院重点课题“现代产业学院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深度融合的研究与实践”(A2022JY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