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岚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人才培养目标也在不断更新,当今世界对教育的要求是要培养具备核心素养的人才。对于高中化学教育来说,如何将核心素养融入教学中,成为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旨在通过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支架式”教学设计,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化学;“支架式”教学设计
化学能够帮助学生追求科学的行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严谨的科学作风,是塑造学生社会意识和责任感的关键学科。对于学生来说,化学是一门神秘又难以理解的学科。“支架式”教学设计以其灵活性、参与性、开放性等特点,在教育教学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将“支架式”教学与核心素养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核心素养与“支架式”教學的概念
核心素养是指人们在面对复杂的现实问题时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它是现代教育的重点之一。“支架式”教学则是一种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和发展需要而设计的教学方法。在这两个概念中,核心素养提供了目标和方向,“支架式”教学则提供了实现方式和策略。核心素养包括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信息素养等。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婴幼儿期开始,贯穿整个教育过程[1]。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针对学生的兴趣、能力和背景进行定制化的教育方案,这就需要“支架式”教学的帮助。
“支架式”教学需要建立在充分理解学生认知发展的基础上,通过针对学生认知水平和学科内容的分析,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支架”和引导,促进学生的学习成长。“支架式”教学需要教师发挥积极参与和引导作用,同时也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支架式”教学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批判性思维方面,“支架式”教学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的思维活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探究事实、分析数据,从而不断提升其批判性思维能力。在信息素养方面,“支架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筛选信息,鉴别信息来源的真实性,有效利用网络工具获取知识[2]。
总之,核心素养和“支架式”教学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核心素养是教育目标和指导方向,“支架式”教学则提供了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手段和策略。只有在这两个方面协调统一,才能够真正地培养出具备核心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二、高中化学“支架式”教学设计中的关键因素
(一)教师角色
“支架式”教学设计需要教师充当引导者的角色,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需要通过提出问题、引导思考、促进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发掘学生的潜在能力。此外,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包括教学的节奏、深度、广度等,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到适合自己的教学内容[3]。除了作为引导者的角色,教师在“支架式”教学设计中还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和素质:首先是学科知识的掌握和专业素养的提升,只有教师自身具备较高的学科素养,才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引导和支持;其次是对学生的关注度和耐心,教师需要耐心倾听、观察学生的表现,并及时反馈,使得学生感受到被尊重和被理解;再次是对学生发展的全面性认识,教师需要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激励;最后是创新和实践能力,教师需要不断探索更多适合“支架式”教学设计的策略和方法,并进行实践和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效果和水平[4]。通过以上方面的发展,教师才能够更好地发挥“支架式”教学设计的优势,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二)学生参与度
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组织者和监督者,而学生则是积极参与者的角色。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同时,“支架式”教学也强调了学生的互动和合作学习,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合作,形成更好的学习氛围。在课堂讨论中,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通过交流和讨论,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5]。在实验操作中,学生需要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定,掌握实验方法和技能,通过实践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除了课堂活动,“支架式”教学中也有任务完成和总结经验等形式,这些活动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批判性思维。此外,学生在交流和合作的过程中,也能够建立起友谊和信任,形成团队协作的意识和能力。总体而言,“支架式”教学注重学生参与度和活跃性,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究、思考和反思,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和发展[6]。
(三)教学内容设计
“支架式”教学设计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清晰的知识体系和“脉络”,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对于教师而言,设计好教学内容是关键。首先,教师需要对学生成就水平和基础知识有清晰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教材。其次,要注重教学内容的连贯性、深度和广度,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确保学生可以全面地掌握知识点,并能够在不同环境下灵活运
用[7]。同时,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科素养和认知水平,为学生搭建适合他们学习的桥梁。除了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师还需注意呈现方式。多种形式的呈现方式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通过模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通过图表等形式让学生更清晰地看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点,同时也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学进度的安排也是“支架式”教学设计中需要考虑到的因素之一。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心理状态,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并留出一定的时间进行复习和巩固。同时,还需要注意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和难易程度,以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断层”和无法理解的情况。总之,“支架式”教学设计是一种注重教学内容和呈现方式的教学方法,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清晰的知识体系和“脉络”,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8]。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基础知识出发,逐步推导、拓展新的知识点,同时采用多种形式的呈现方式,以确保学生可以全面地掌握知识点,并能够在不同环境下灵活运用。
三、高中化学“支架式”教学流程设计
在教学设计中,还应考虑如何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可以通过教学互动形式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如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同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如幻灯片、视频等,使学生对化学知识进行更直观的理解与掌握。此外,教学设计还应该注重学生成长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也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育,以及实践能力的锻炼。例如: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化学知识,还能够通过实践操作提高自身实验技能和安全意识。总而言之,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应该考虑到多个方面的因素,既要关注教学内容的传授,也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需求,以达到更加有效的教学效果。
四、“支架式”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氯气的发现与制备”为例
(一)教材分析
首先,教材详细介绍了氯气的发现过程,讲述了1774年瑞典化学家弗洛伊德(Carl Wilhelm Scheele)在實验室中对盐酸等物质的反应中意外发现了一种有毒气体,并进行了初步实验。然而,直到1808年英国化学家戈登将其成品氯气用于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漂白作用后,才被广泛认识并逐渐被工业化应用。其次,本教材还介绍了氯气的制备方法,包括间接法、直接法等多种。其中间接法以盐酸为原料经过催化氧化反应得到氯气,其优势在于制备成本较低,但缺点是需要消耗大量的盐酸,并且生产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而直接法则是将卤素盐通过电解分解得到氯气和碱性氢氧化物,具有制备纯度高、生产过程无污染等优点,但成本相对较高。最后,本教材还介绍了氯气的应用领域,其广泛应用于漂白、冶金、水处理、医药、食品加工等多个领域。尤其是在现代工业生产和消费中,氯气作为一种重要原料,不仅可以用于制备其他化学品,还可以用于生产塑料、纤维等工业产品,成为现代化工生产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总的来说,本节课详细介绍了氯气的历史发展过程、制备方法以及应用领域,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到现代工业的基础和发展,从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当今世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二)教学思路设计
在进行“氯气的发现与制备”的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坚持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中心,在整堂课中穿插不同层次的问题,建立师生问答形式的化学知识教学主线,并有效结合化学实验探究,让学生在知识“支架”的辅助下自行建立知识网络,有效构建相关知识体系。
(三)教学实施过程
1.设计教学情境
在化学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围绕现代工业如何制备氯气构建教学情境,如介绍电解盐水法。通过理论知识和实验演示,激发学生对于化学原理的探究兴趣,让学生了解氯气的重要性和应用,以及相关环保问题。同时,引导学生深化对于科技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责任感。在课堂教学推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构建问题“支架”,引导学生探讨现代工业如何制备氯气,通过为学生展示制备方法,引发学生的兴趣,逐渐引出教学主题,使得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逐步探索科学精神。
2.搭建学习“支架”
教师进行工业制备氯气的实验演示——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备氯气:①接通装置电源,进行电解,并分别收集U型管左端的气体(氢气)和右端的气体(氯气);②检验左端收集的气体并向学生展示右端收集到的气体颜色;③关闭装置电源,向U型管中滴加酚酞溶液,向学生展示U型管中的溶液颜色变化。之后,教师向学生提出疑问,在实验中观察到了哪些现象?通过设计实验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从宏观以及微观角度进行观察,最终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3.开展独立实验
针对以上的实验教师可以提出疑问,学生是否能够对这几种实验现象原理展开分析?实验的最终产物会是什么?通过鼓励学生展开独立实验,并且围绕着实验原理展开分析以及推测。这一教学设计的意图是引导学生对以往所学习过的氧化还原知识展开回顾,并且自行对化学知识展开科学探究,最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展开教学评价
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可以构建元知识“支架”,帮助学生回顾本堂课学习的内容。首先向学生展示了氯气制备的原理以及方式并引导学生开展氯气制备实验之后,师生共同探讨了工业制备氯气的原理,通过鼓励学生开展课后练习并且相互评价,从而联合实验夯实化学知识,以评价的方式保障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学生教育中开展评价主要是对总的目标进行分解,在分解时需要选择代表性的项目并形成评价指标体系。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还需要为主题探究设置学习总目标以及多元智能发展目标,并对这些目标进行细化与分解,这样一来也可以更好地保障智能化主题探究活动中学生经验的提升。同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也需要开展简单易操作的项目,形成学生的发展评价体系与框架。每一个学生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存在差异性,因此,在阶段性评价推进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当注重回顾以及展望。在这一阶段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明确评价的真正价值,并且鼓励学生参与到评价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于自身的学习状态进行评价,最终帮助每一位学生清醒认知到在当下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优势以及不足,从而为下一阶段的化学学习提供更加客观的意见,并为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高中化学教育来说,基于核心素养的“支架式”教学设计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新型教学模式。我们相信,在实践中,这种教学设计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并培养出更多具有核心素养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韩增辉,崔云春,杜云寿,等.支架式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云南化工,2022,49(12):165-168.
[2]龚彬.基于支架式教学的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2(47):129-132.
[3]马雯雯.“金属锌和稀硫酸、金属钠和水反应”的支架式教学[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22(20):6-8.
[4]韩银贵.支架搭建出成效 反应进行明定理:探索高中化学支架式教学实践[J].新课程,2022(36):138-139.
[5]魏秀芳,魏梦雪,李学强.基于核心素养的支架式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以电离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1(3):91-93.
[6]解莎莎,李萍萍,于博扬等.高中化学教学中支架搭建的策略研究:以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教学为例[J].云南化工,2022,49(9):146-148.
[7]陈由娟.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支架式教学设计研究[J].教师,2022(22):72-74.
[8]林雪芳.基于核心素养的“支架式”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以“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为例[J].高考,2021(36):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