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瑶,吕仁广,陈刚
(1.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二科,山东济南 250132;2.济南市第七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山东济南 250101)
急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约占全部急性脑血管疾病的70%,以中老年患者多见。该病主要由患者大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和小动脉闭塞诱发,具有较高的致残率、病死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1-2]。早期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能快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挽救其生命,但溶栓药物的使用受发病时间窗限制,且仍有部分患者在溶栓治疗后出现症状反弹甚至加重,故辅以神经保护剂联合治疗显得尤为重要[3]。丁苯酞属于神经保护剂,可促进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改善其功能状态[4]。基于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22 年1 月—12 月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90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究丁苯酞辅助治疗的具体效果。报道如下。
回顾性分析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90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每组45 例。对照组中男24 例,女21 例;年龄45~78 岁,平均年龄(62.62±3.28)岁;体质量指数18.3~27.6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2.74±1.03)kg/m2;合并症:糖尿病16 例,高血压18 例,其他11 例。观察组中男27 例,女18 例;年龄46~79 岁,平均年龄(62.74±3.34)岁;体质量指数18.4~27.7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2.79±1.06)kg/m2;合并症:糖尿病18 例,高血压17 例,其他10 例。两组的各项一般资料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院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纳入标准:符合《中国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5]中急性脑梗死的相关诊断标准;无肝、肾器官功能不全;首次发病;签订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患有恶性肿瘤者;对丁苯酞过敏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者;④精神分裂者。
对照组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给予患者注射用阿替普酶(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制药公司,国药准字SJ20160055,规格:50 mg/支),剂量0.9 mg/kg,取10%阿替普酶与10 mL 生理盐水混合,2 min 内静脉注射,剩余90%阿替普酶与100 mL 生理盐水混合后静脉泵注,60 min 完成。溶栓24 h 后行常规颅脑CT、凝血功能检查,确定颅内无出血征象,给予患者阿司匹林肠溶片(德国拜耳,国药准字HJ20160685,规格:100 mg/片)口服,300 mg/次,1 次/d,连续治疗7 d 后将剂量降低为100 mg/次,1 次/d,再连续口服7 d。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丁苯酞辅助治疗。给予患者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0041,规格:100 mL:丁苯酞25 mg 与氯化钠0.9 g)静脉滴注,100 mL/次,2 次/d,滴注时间>50 min,连续治疗14 d。
(1)临床疗效: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6]制定评定标准,NIHSS 评分下降≥90%为有效;NIHSS 评分下降46%~89%为显效;NIHSS 评分下降≤45%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2)凝血指标:治疗前后,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离心处理取血清。采用全自动分析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3)神经功能:治疗前后,采用NIHSS评分对患者进行评估,满分42 分,评分越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越好。(4)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治疗前后,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7]对患者进行评估,满分100 分,评分越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5)不良反应:包括头晕、困倦、注射点出血等。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临床疗效等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NIHSS评分等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治疗前,两组的PT、APTT、FIB、TT 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TT、APTT、PT 均长于对照组,FIB 水平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凝血指标比较()
表2 两组凝血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NIHSS 及ADL 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ADL 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NIHSS 及ADL 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NIHSS 及ADL 评分比较[(),分]
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急性脑梗死是神经内科常见疾患,患者可经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被确诊。由于该病起病急、病情变化快,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危及患者生命。因此,选择一种安全有效的措施对患者行早期治疗,对降低其死亡率、改善预后十分重要。
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首选方法为静脉溶栓,可通过注射溶栓药物促进血管内的血栓溶解,恢复血流,挽救患者生命。相关研究显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其能够有效激活纤溶酶原,溶解血栓,促使梗死部位恢复正常血供,从而修复患者受损的神经功能,提高其生命质量[8]。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4.5 h 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确切且安全性高。但也有研究显示,部分患者经溶栓治疗后仍有疾病复发或病情加重等情况发生,因此,联合使用神经保护剂十分重要。TT、APTT、PT 是临床观察患者凝血功能的常用指标,对判断血栓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其水平异常可直接反映患者的凝血功能。当凝血反应被激活,可促进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促使脑梗死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TT、APTT、PT 均长于对照组,FIB 水平低于对照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ADL 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急性脑梗死溶栓后患者采用丁苯酞辅助治疗能明显改善神经功能与凝血指标,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究其原因,丁苯酞属神经保护剂,具有较高的脂溶性,可促进缺血区生成新的血管,增加血流量,保障血管内皮修复,从而改善脑缺血区域的微循环,减轻神经功能损伤[9]。丁苯酞还可有效抑制脑细胞内钙离子超载,调节高凝及低纤溶状态,从而抑制血小板活化,防止血栓形成,改善机体凝血功能[10]。阿替普酶静脉溶栓与丁苯酞辅助治疗联合使用可进一步加强临床疗效,促进患者恢复,改善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在治疗期间,仅有较少患者出现头晕、困倦等不良反应,表明联合治疗方案的安全性较好。
综上所述,相较于单纯溶栓治疗,采用丁苯酞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能增强疗效,更好地修复患者神经功能,改善凝血指标,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