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优质均衡背景下中小学教师教科研能力提升研究

2023-10-09 17:56赫莹莹朱嘉慧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23年10期
关键词:教科研科研成果教研

赫莹莹 朱嘉慧

英国教育学家斯滕豪斯20世纪60年代曾提出“教师成为研究者”。经过多年基础教育的改革实践,人们正不断深化这一认识。不少中小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将提升科研能力与素养作为提高教学水平、促进专业成长的重要路径,教科研的开展与实施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教科研内涵阐释

教育科学研究渗透在教师的日常工作生活中,是在教育科研理论指导下,以教育、教学、管理等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归纳、演绎、分析等思维习惯,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以超越经验做法的视野重新审视教学实践,结合本校、本班学生的特点和本学科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教育规律、完善教学方式、解决教育问题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创造性认识和实践活动。

二、教科研实施开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一)从对教科研的认识来看

一是当前多数中小学教师对教科研的实用性关注过多,陷入“被动科研”的境地,其主要参与形式仍然是接受型,参与式和主导型的教育科研形式还有待提升。二是一些中小学教师在教科研方面还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偏差。一方面是对教研与科研有误解,把教研片面地等同于“集中听课、说课、评课”或“课题、论文”,窄化了科研的观念和内容;另一方面是有些教师视教研为科研,将记录的常规教研活动过程作为學校课题研究结题材料使用,将传统教研“包装”为科研。三是量化标准造成同质化无效研究大量存在,降低了教师对教科研的精神追求和情感投入,使研究重复化和简单化,进而导致科研效益不高,忽视了教科研本真价值并削弱了它对发现教育规律和解决教育问题的巨大价值。

(二)从教科研实施角度来看

一方面,部分教师在开展教育研究工作初期,在选题上过于追随热点,科研内容空洞广泛,缺乏针对性,尚未以教学中的现实问题为导向,解决的实际问题少;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在课题申报时往往存在“临时性选题”倾向,采用观察法、问卷法、个案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等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对研究报告的撰写知之甚少,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的知识能力结构缺失,科研规划与组织性欠缺,实施过程严重缺乏系统性、完整性、连续性。

此外,在教科研工作实际开展过程中,由于缺少集体归属感而引发的唯恐他人参与、削弱个人科研影响力的问题并不少见,学校与单位仍未形成联系紧密的科研共同体,缺乏学术带头人和组织者,进而导致研究者在关键处难以取得进步,降低了研究者的科研积极性与回报率。

(三)从教科研成果转化方面来看

当前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形式往往是个体化的、内隐的,主要还是以科研成果评奖为导向的综合性较强的打包形式,论文产出率不高、可推广性差,进而导致科研成果萎缩,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背道而驰。

三、发挥教科研实际意义的可行性措施

(一)教科研价值认识转向

一是要使教师的教科研从外在诱因与强制行为驱动下的“要我研究”,转向基于个体内在发展需要而采取的自主行为。这就要求各级教科研管理工作者主动参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形成崇尚研究、热衷研究的良好风气;在先进教科研团队或个人示范引领作用下,将名师成长案例作为媒介,广泛宣传名师的发展经验,为中小学教师树立学习榜样,引导教师进行自我学习和反思,从而实现教师主体地位的有效回归。

二是要矫正中小学教师对教研与科研的错误认识,就必须在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开展教育场域中的主题研究,使教研、科研深度融合,切忌一切形式上的割裂;通过多元化的形式,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量化与质化相结合,日常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多方式推动中小学教师观念的更新和认识的提高,妥善协调教学、教研和科研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取得最佳的协同效应。

三是注重教师教科研获得感提升。一方面,学校领导、学校管理部门应有意识地提高对教师从事教科研工作的认可度,正式把教科研工作列入教师考评体系和工作量中,使教科研工作在时间上、资金上、动力上有保障;另一方面,学校领导、学校管理部门要从强化研究成果的总结和提升入手,拓展研究效应,使教师通过自身参与教科研活动来取得研究成果,并考核评估、评选优秀成果,以实现自我激励。

(二)教科研实施路径

1.选题避免宏观空洞化,实现从大题到微题的转变

中小学教师在教科研工作上要强调发散思维、聚焦现实教学问题、跟上时代热点,使课题具有时效性,以新角度、新理念、新方法看待教育问题。

2.充分发挥校本研究的优势

中小学教师可对本校、本班的教育教学实践、教育教学现象、教育教学经验进行反思,然后通过选取校本个案研究、行动研究或叙事研究的方式,进行教科研活动。建立以学校为中心的教学研究制度,深刻认识并及时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困难与问题。

3.开展有效培训

树立与当下及未来发展相适应的教科研与教学协同发展理念,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师培训体系,推动教学部门和教科研部门有效联动,全面激发教师教学的潜力和创造力。在互联网新形势下,充分发挥线上培训的及时性和长效性等特点,以新媒体为载体,为各级各类教师提供一流的教科研成果传授与交流机会,使广大一线教师及时汲取教科研营养,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4.实施青蓝工程

学校应遴选骨干教师组建教科研专家团队,进行一对一师徒结对活动,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训,推动青年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快速提升。

5.采用U—G—S(师范院校—地方政府—中小学校)的合作模式

该模式可为教师提供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建立起多元支持体系,以资源整合的方式对该地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给予公平、持久、有效的支持和服务。用任务驱动方式鼓励教师借助阅读增强科研意识,引导教师从教育叙事中挖掘问题、提炼选题,激发其专业成长的自觉性;高校导师对中小学教师进行督导,提升其教育科研理论知识掌握水平,并给予操作性强的实践指导。

(三)教科研成果转化路径

一是相关行政或业务部门可从政策入手,建立健全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机制,通过发布以教科研成果推广应用为核心的文件、通知等途径,为中小学教师成果转化提供动力支持。

二是中小学教师应树立教科研成果转化意识,将研究成果用于教学实践问题解决,将成果转化作为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先行引领理念,在科学的探究精神指引下推动教科研成果转化,自觉对成果进行解读并尝试应用。

三是中小学教师可以受到校方或教研室的鼓励,将研究成果整理成规范的论文格式,并向正规的学术期刊、专业报纸等投稿,以促进教研成果的推广和成果共享的实现。

四是在互联网技术推广应用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可借助自媒体如博客、微博、贴吧、微信公众号等分享研究成果,将成果传递至个人或共同体,为其吸收内化提供可能,扩大科研成果影响力。

五是区域推介研究成果。相关部门通过举行区域、学校教科研推介会等方式,推广教科研的典型性课例与经验,进一步提高成果推广度,引导和带动教科研向纵深推进,达到共赢的目的。

教育优质均衡背景下,通过提升教科研能力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创办新时期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应有之义。我们要推动中小学教师争做教科研工作的直接参与者与创新者,提高教育质量,优化教育结构,为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本文获2022年郑州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建设专项经费资助。本文系“教育精准帮扶背景下河南省义务教育阶段乡村教师能力提升研究”的内容。项目编号:ZDC2022005)

猜你喜欢
教科研科研成果教研
科研成果转化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中国科研成果震撼全球
略论基础教育期刊编辑与中小学校教科研共同体的互动
基于STEAM教育的立体教科研模式构建与实施
加强医疗科技自主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
审批复杂 科研成果落地难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教-研-修”一体化网络教科研平台的设计研究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