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洪彬
摘 要:在大思政育人格局下,建立完善的就业能力培养体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观,提升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动性,还能助力高职院校提升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能动性。文章就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展开分析,提出完善就业能力培养体系顶层设计,建立专业化、职业化就业指导教育团队,丰富就业能力提升路径等具体策略。文章认为高职院校需要着手转变以往单纯促进学生就业的培养目标为促进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满足职业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就业教育相结合,最终帮助学生实现自身职业理想和价值,从“能就业”到“就好业”的转变。
关键词:就业能力;就业教育;培养体系;实践教育;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6-0193-04
一、研究背景
在大思政育人格局下,就业指导是一项涉及思想理念、体制机制、职业教育及就业引导等多个方面的系统化工程。高校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创新就业教育模式,融入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理念,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增强学生就业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因此,把“三全育人”理念融入就业教育体系,既是对当下育人项目、载体、资源的整合,也是对长远育人格局、体系、标准的重新建构。高职院校是国家培养专业性强、综合能力突出的应用型技能人才的主要基地,帮助高职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产发展需要,更快地成长为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素质人才,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1]。当前,因为产业升级、国际形势等一系列因素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与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教育相结合,探索以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职业理想为核心,整合学校、社会资源全方位服务就业为支撑的就业能力培养体系,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特别是实现自身就业理想和价值的能力,培养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要求的高质量技术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二、思想政治引领融入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意义
(一)为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观,提升就业综合能力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就业综合能力提升教育一直都是高职院校教育体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互独立,又存在联系。然而,传统的就业教育体系中,单以就业为导向,注重专业理论知识传授、专业技术能力提升,而忽略了思想政治引领和正确职业价值观导向,导致近年毕业季“懒就业、慢就业、不就业”现象突出。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综合能力提升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能使学生系统深入地了解专业的职业发展路径与方向,对自身能力与职业发展要求有了清晰的对比认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尽早合理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精准定位职业目标,还可以让学生提升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重新建立就业信心,形成正确健康的职业理想和价值观。
(二)提升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能动性
为了满足高职院校当前对大学生进行精准就业服务与保障的高要求,完善的就业能力培养体系必然需要首先建立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知识阅历丰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技能较强的师资团体,充分发挥学业、就业导师的作用,帮助学生全方位了解所学专业,合理进行职业规划,培养专业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及切合实际的职业理想,最大限度减少让学生顺其自然就业的思想。主动与各大企业对接,通过项目实践、订单班培养、现代学徒制等各种形式,实现企业具体岗位要求与学生个人能力的提前对接,有针对性地提供全过程、多层次、全方位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主动和企业、学生建立起就业服务反馈机制,切实提升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能动性[2]。
(三)提升大学生自我发展能动性
学生个体自我发展的能动性是影响其就业能力水平最重要的因素,包括就业态度、心理素质、就业能力等[3],这些都属于主观因素,也是用人单位最重视的影响因素,能直接反映出大学毕业生自身的就业能力水平。提升大学生自我发展能动性,首先,可以帮助学生转变就业态度,积极参加顶岗实习和企业招聘。教师通过分享实际的就业案例,让学生知道慢就业对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危害,再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职业目标,转变消极就业态度,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其次,帮助学生增强心理素质,提升其抗压能力。很多刚走上社会求职的大学生,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这时就需要就业指导服务老师及时予以引导,帮助学生以乐观的心态面对挫折和逆境,调节好自身状态,适应社会形势。最后,帮助学生提高就业能力[3]。大学生在校的成绩单、获奖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通常是衡量其在校期间表现的最基本的指标,以上指标较好的学生往往更容易获得企业青睐。但并不是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在校期间获得较好成绩和荣誉技能证书,这就需要就业指导教師引导学生培养其实习实践能力,重点培养自身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突出学生优点和长处,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最终实现提升学生综合就业能力的目的。
三、大思政格局下,完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
(一)完善思政顶层设计、组织架构和制度安排
高职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应将实施就业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探索创新以毕业生培养质量为核心、就业思政为浸润的就业能力培养体系。首先,要完善顶层设计,落实“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就业部门统筹规划、二级学院实施监督、用人单位广泛参与”的就业教育工作机制,形成多方合力、共同参与的就业指导与教育的机制。其次,着力加强建设由基层至决策层的反馈和改进机制。就业指导、教育实际组织或者个人在执行学校就业教育相关政策和制度时,会遇到很多问题和阻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就业思政实践教育工作的开展。政策制度的有效施行,不仅依靠实施者的执行力,更需打通从下至上的信息共享和反馈通道,将实际问题及时反馈给决策层,帮助学校决策层掌握问题并进行决策监督、改进,从而保障就业思政相关制度有效执行。最后,要完善学生就业教育的体制机制保障,例如就业指导与服务制度、就业思政学科体系、学生管理制度、教学资源整合等等。重视职能部门、育人主体之间的衔接、配合,定期进行交流沟通和工作调整,逐渐形成就业思政教育方面的“协同”理念,既分工明确又联系紧密,构建出一个管理递进且有效衔接的就业指导教育机制体系。
(二)优化就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1. 树立就业教育相关教师队伍铸魂育人教育理念
就业教育相关教师作为灵魂导师,自身应时刻保持着理论思维的先进性和活跃性,在就业思政相关工作开展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有必要让教师在“铸魂育人”的理念指导下开展就业教育工作,在就业指导与服务、就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正确就业思想引领和职业价值观塑造,形成统一的就业教育理念,凝聚合力,达成铸魂育人目标,其本质就是塑造学生就业生存能力和生存条件。
2. 扩大就业教育教师队伍并提升其专业性、职业性
教师的就业指导专业水平和思想政治水平较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大学生就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以及职业观的形成。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就业指导、教育以及服务队伍,不仅需要经过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服务专业培训合格且相关工作经验丰富的专业老师、行业背景知识丰富且拥有较多企业实践经历的学业导师、能精准把握行业发展动态与路径的企业导师等,还需要有学生工作理论与实践均过硬且善于思想政治引领的辅导员、富有责任心且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班主任老师以及能够及时为产生就业焦虑的学生进行开导的专业心理辅导教师[4]。只有通过扩大专兼职就业指导与服务教师队伍,将思政教育融入就业指导教育中,全方位帮助学生认知自我、掌握就业发展趋势与形势,引导学生积极迎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尽早确定自身发展方向、做好职业发展规划,才能开创出全员抓就业、促就业的良好局面。
3. 培养教师“就业能力培养共同体”团队意识
高职院校就业教育队伍的建设首先应培养教师的“就业能力培养共同体”团队意识,让就业指导相关教师明确自身作为共同体一员,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以及能力培养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正视“育人”先“立德”的思想,从自身出发积极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在管理、服务、辅导中切实起到“榜样”“范例”的作用,虽然教师队伍的分工不同,但最终所形成的思政意识应当一致,协同起来,自然也就可以取得“全员育人”效果。其次,就业能力培养的共同体主体是参与就业教育的指导老师和学生。在全员育人的视域下,参与就业能力培养的主体已经不仅仅是就业指导教师,而是参与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整个教师队伍,以及学生自身。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实际问题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才能得以解决,基于此最终实现师生共同进步的目标。最后,要逐步建立“就业指导与教育共同体”意识,高职院校还要进行就业教育课程改革,促使就业指导教师和专业课程教师之间形成良性的协同互动,共享教育教学资源,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
(三)丰富就业能力培养内容和路径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提升,是一个逐步积累沉淀的过程。在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过程中,很多经验性知识、技能无法简单地通过课堂教授获得,只有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经历、感悟才有可能习得。因此,要培养和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一方面需要教师精心组织、设计教学,为学生创设一些实践问题解决的情境;另一方面,需要学生深入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不断地摸索、学习、体会,提升自身就业能力。
1. 完善教学实习和实践机制
高职院校首先要以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丰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学习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针,在大思政育人格局下,充分利用校内外一切资源,进行就业教育教学改革。校内实习、实训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引导教育学生积极主动深入参与各种实践课题、社会服务、企业实习等,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更主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帮助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社会实践和生产实际,增强社会适应力,更好地适应当前严峻就业形势。其次,高职院校应持续丰富专业实践相关课程内容,保持课程内容的前沿性与实用性,紧跟企业当前实际岗位要求,着力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带入问题意识,锻炼培养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能力等。最后,高职院校要改革专业实践课程的组织形式。专业的实践课程应重点突出针对性、组织性和规范性,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依托,进行项目化教学,创设贴近企业真实工作环境的职业情境,保证组织形式灵活多样,例如项目实战、总结汇报、生产模拟、研究试验和顶岗实训等。高职院校只有从根本上转变专业教学思路和教育模式,才能真正建立切实有效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实践机制。
2. 开展多样化实践教育活动
近年来,很多企业在实际生产中发现,学生就业能力中最欠缺的还是综合实践能力,学生不能转化知识为技能、技能掌握熟练程度较低或是不能将专业理论知识技能灵活地运用于各种生产实际。首先,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各个专业自身特色,充分利用校内实训资源,可以通过建立专业基础模拟实验室、实训中心,基于企业工作环境为学生模拟实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实现以教学互动、自我学习为主的高效教学方式,达到提升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目的。其次,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和产学研合作方式方法,利用学生企业顶岗实习时间段,实施企业导师、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双重指导制度,让实习生可以更好地融入专业实习,弥补学校老师生产实践经验不足和专业仪器设备落后的缺陷;最后,高职院校通过组织各种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专业技能比赛,如职业模拟活动、创新创业模拟活动、企业实地岗位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假期“三下乡”活动、乡村振兴结合专业实践活动等,引导学生进入企业、产业、农村生产实践一线,提升专业实践、分析解决问题、交流沟通、团队协作等基础核心就业能力[5]。
3. 加强以职业目标为导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另一方面也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职业目标为导向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培养。近些年,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下,很多大学生加入创业大军,但其中真正成功的却很少,那些创业成功的案例,往往都是有着多年行业经验、技术及资源积累的创业者。因此,在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中,特别是高职院校,更应该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为导向进行创新创业类课程体系设置,把创业教育和具体的创业实践相结合,重点在于加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锻炼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创业能力。
首先,高职院校应遵循创新、创业型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开设各类创新创业课程,将技术研究引入创新创业教学,引导学生在研究中探索、思考、学习,成为拥有创新问题解决方法、创新知识形成新思想的人。高职院校还应建立创新创业实践训练的平台,通过和专业相关企业合作,深入联合办学,共建創新实验室。企业可以将一些实际创新型订单任务给实验室,教师和学生在实际创业教学中完成企业订单,这样既满足了企业的需要,又为学生参加创新实践提供了物质保障。最后,高职院校要营造创新创业的校园氛围,通过举办创新创意大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对比赛过程中学生提出创新创业“金点子”提供奖金,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愿。对于其中确有创业可能的项目,帮助联系风险投资机构,让大学生创新项目获得资金支持。
四、结语
高职院校在就业导向背景下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在发生转变,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稳定、高质量的就业,因此需要改变以往单纯促进学生就业的目标,转成以促进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满足职业目标要求为目标。高职院校在努力达成这一目标的过程中,还应根据自身发展定位和专业特色,完善就业能力培养体系顶层设计,建立专业化、职业化就业指导教育团队,丰富就业能力提升路径,抓住一切机遇,主动迎接挑战,实现高职院校毕业生从“能就业”到“就好业”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王帅. “双创”视域下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 长春师范大学报,2022,41(07):119-121.
[2] 朱峰伟. 基于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思政教育创新[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20):108.
[3] 谢广明,牛磊磊. 以思政教育促进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19):102.
[4] 查小玲. 高质量发展要求下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J]. 黑龙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22(08):137-139.
[5] 薛丽红,姚嘉顺,贺婵娟. 就业指导下的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路径研究[J]. 现代农村科技,2021(12):120.
(荐稿人:赵媛虹,洛阳师范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