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探析

2023-10-09 16:59肖志铭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3年9期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时期教学改革

肖志铭

摘  要:在新时期,复合型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各大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阵地,有必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不仅可能给学生的家庭带来很大的痛苦,还会给校园和社会带来危害。鉴于此,高校方面应该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各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灵活运用多种现代化的教育方式、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等方式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6-0185-04

新时期,各大高校更为注重大学生综合素养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具备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技能与必备品格。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诸多问题,难以发挥纠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作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国家方面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明确指出,“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1]。高校要根据自身发展情况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完善相关的教学措施,在确保大學生综合能力发展的同时,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切切实实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备必备品格和关键技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

一、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符合素质教育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也符合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为社会输送人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综合素质养成,如果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过关,就可能无法完成大学学业,更无法肩负起祖国振兴的重任。因此,高校在办学的过程中,必须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不仅要推动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还要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使其逐渐成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因此,新时期,我国高校应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升其心理抗压能力、调节情绪能力以及社会生存的能力等,使其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都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实现全面发展。

(二)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使大学生成长和成才

家庭和社会都给予大学生很高的期待,导致大学生的自我定位比较高,内心渴望成才。然而,大学生心智发展还不够成熟,在面对生活、学业、情感等方面的挫折时,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调节情绪,使得负面的情绪失控,进而导致严重的行为后果。因此,高校有必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学生人格,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有效地排解压力,在生活、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日常工作等方面能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解决问题[3]。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是思想教育得以顺利开展的有力保证

大学阶段是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不健康的心理问题会对塑造正确的三观产生消极的影响[4]。换言之,良好的心态是树立正确三观的基础,而正确的三观又能决定心态,两者相互独立、相互统一。因此,高校方面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养,为树立正确的三观奠定基础。

二、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坚韧不拔的品格以及艰苦奋斗的精神,使其能够适应日后的社会生活。因此,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高校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基础,是素质教育得以全面推进的前提。那么,如何强化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培养,使其成为具备良好心理素质、创新意识以及较强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成为高校教学的重难点问题。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从以下三个目标层次入手:1. 矫正性目标,针对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重的大学生进行强化心理辅导,使其能正视心理健康问题,摆脱心理障碍和心理困扰,实现情绪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尽快平稳情绪,恢复正常生活;2. 适应性目标,主要针对大部分大学生,引导学生加深对自我的认识,进一步了解他人和社会,掌握调节自我情绪与自我控制的有效方法,强化心理素质,提高抗压能力和适应能力,使其在遇到问题时能够沉着冷静地面对;3. 发展性目标,以促进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为出发点,在保证大学生综合能力全面发展的前提下,推动其心理素质发展,尊重大学生个性化发展,进而实现学生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与统一。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 适应性教育,旨在提高大学生在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时自身的适应能力,通过训练帮助其排解心理上的压力,做好情绪管理,保证心理健康,进而沉着应对生活与学习中的各种问题;2. 情绪健康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自己情绪变化的规律,尽量使自己的情绪保持平稳,减少负面情绪对自身的影响,提高抗干扰能力;3. 意志健全教育,旨在帮助大学生认识到自身意志方面的缺陷,通过合理的锻炼健全自身意志力,提高其自我调节能力,克服日常生活中各方面的困难,具备自强不息、持之以恒、不屈不挠的优秀品格;4. 自我意识教育,旨在引导大学生对自身能力的全面认识,了解自身的优缺点,有意识地改正缺点,发挥自身优势,从而实现自我完善,使自己能够在日后的生活中创造更多的人生价值;5. 人际交往,旨在通过人际交往方面的教育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其不排斥与各种各样的人接触。在交往的过程中,能够把握好交往的尺度,做到有效地沟通,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在交往的过程中,能够尊重他人、懂得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能够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以真诚、友善、宽厚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人;6. 恋爱观引导,对大学生而言,身体机能和心理机能逐渐趋于成熟,其对恋爱充满幻想和期待。高校要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择偶观和恋爱观,使其了解恋爱的本质,消除其关于恋爱方面的困惑,科学认识恋爱与婚姻的关系,能够处理好性与爱,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婚姻观;7. 培养创新精神,创造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有力武器,新时期的中国需要创造力。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其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拓宽学生视野,增加其的知识储备量,激发其自主学习能力,使其在积极探索中实现能力与意识的创新。

三、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环境因素对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古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充分说明了环境对个人的影响。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和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能够使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加充实,又能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因此,高校应该积极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营造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气氛夯实基础。比如创办各种主题的校园社团活动,如比赛、表演、沙龙等,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强化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培养学生团体合作意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自信的品格,进而帮助学生构建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高校方面要警惕社会不良文化和意识对校园文化的侵蚀,一方面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另一方面强化校园环境建设,在打造优美的自然环境的同时,营造安全、团结、进取的校园气氛,构建健康、和谐的文化环境,使学生在健康、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中得到熏陶,引导其自觉抵制社会中不健康、不道德文化的侵袭,进而逐渐成为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人格健全的优秀人才。

(二)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高校可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大学生教育计划中,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开展教材的编撰活动,使教材内容更加符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操作性。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向学生讲解心理健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加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使大学生全面认识到心理健康对其人生发展的积极作用,从而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心理健康的教学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认识以及自我提高[5];学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优缺点,并有意识地改正自身的缺点,发挥自身的优点,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成为人格健全、心理健康、各方面能力优秀的高素质人才。此外,针对大学生各种心理问题开展各种类型的专题讲座,使大学生通过各种专题讲座发现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不良情绪中挣脱出来,实现自身心理健康,以积极乐观的生活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提高自身的抗挫折能力。

(三)在各学科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个学科中有机地融入心理教育符合在多个学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各学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各科教学纲要以及实际学情制订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入方式,落实学科教学促进心理教育发展的教育方针,形成心理教育与各个学科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教育体系。各学科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通过相关心理教育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学生心理品格和健全人格。各学科都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元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这些元素,通过心理训练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可以运用心理暗示等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心理教育的积极性。心理健康教育与各学科教育的有机融合,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积极性,是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有效路径。尤其是思想道德学科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融合,能够使大学生全面了解心理健康对成长、成才的促进作用与积极意义[6]。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调节情绪、促进心理健康的有效方式,使学生能够应用学到的方法实现自我调节和消除心理问题;教师还可以讲解一些典型的案例,让学生了解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以及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使学生树立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发展观,促使学生以平和的态度与乐观的心态来面对人生。

(四)灵活运用多种现代化的教育方式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上,还可以发生在课堂以外。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是不一样的,其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面对的心理问题也有着较大的差异性。例如刚步入大学生活的新生可能会有环境适应的问题,大二的学生可能会有恋爱的问题,大三、大四的学生可能更多地要面对学业的压力、考研的压力,以及就业择业的压力。一般来说,大部分高校学生都会面临上述问题和压力,有些学生性格比较内向而偏激,他们善于将心理问题隐藏起来,从不主动提起或者寻求他人的帮助,当心理压力堆积到一定程度时或遇到一些过激的事件时很容易走极端,这样往往会导致严重后果。

基于此,高校应该在大学生入学时统一进行心理健康测试,通过心理健康测试了解其心理素质,并且为每一位學生创建心理健康档案。在管理班级的时候,辅导员可以根据心理档案来疏导和辅导学生的心理健康。根据大部分大学生在不同学年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开设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把心理教育课程正式纳入课程规划中。例如针对大一的新生,刚从忙碌的高中生活过渡到相对轻松的大学生活,其一时之间无法调整这种心态,也有可能面临远离家乡父母的困扰以及与室友的相处问题。在心理教育课堂上,教师可以针对上述问题开展针对性的疏导与干预工作,传授相应的心理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做好自我管理和适应环境,引导其以正确的态度来面对生活中的不适感。除了开设心理教育课堂外,还可以使用通信设备、纸上交流、面对面等方式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通过专家讲座、科普宣传、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在信息时代下,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得知识和了解社会信息的主要途径。网络具有隐蔽性和匿名性的特征可以让学生放下心理戒备畅所欲言,这样能够让学生尽情地宣泄情绪,尤其是各种情感问题诱发的心理问题,以及一些涉及隐私的问题,大学生倾向于在网络上进行倾诉。这是因为网络心理咨询不同于面询,其更容易让大学生放下顾虑进行咨询。网络上拥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因此,高校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打造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一方面通过该平台发布一些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视频和资料,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该平台对学生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提高心理教育的有效性。

四、结语

总而言之,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大学生提高自我认识、健全人格、平稳情绪,以及智力发展。鉴于目前部分大学生心理脆弱以及执行性功能和抑制控制能力较低的状况,高校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利用丰富的教学的资源从课内和课外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促进其心理素质和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苏凤娟,刘胜伟. 加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措施[J]. 公关世界,2021(04):116-117.

[2] 周翠萍. 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与措施[A]//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 2020课程教学与管理云论坛(贵阳分会场)论文集[C].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0:844-847.

[3] 陈娟. 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与措施[J]. 山西青年,2019(14):123-124.

[4] 周国桥. 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J]. 科教导刊(中旬刊),2017(08):156-157.

[5] 朱九芳. 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建议和措施[J]. 青春岁月,2014(19):159.

[6] 王帅. 加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径分析[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4(06):288-289.

(荐稿人:肖芸,河南财政金融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

猜你喜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时期教学改革
浅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及建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新趋势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新时期农村气象观测及防灾服务探索分析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手段的实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