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雅涵 任伟家
摘 要:民族文化是民族和国家赖以生存的基本保证,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不同文化间的交融借鉴,对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基于外来文化的自身特点,民族文化也遭受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和限制。高校学生是未来建设祖国的生力军,其是否具备良好的文化意识和音乐素养,决定着今后的个人和整个民族发展。鉴于此,文章阐述了民族文化的概念,分析了民族文化对高校音乐教育的价值、意义,并就当前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民族文化;高校教育;音乐专业;文化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6-0121-04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攀升,国际影响力日趋提升。作为一种精神文明象征,民族文化的意义不可谓不重要,其是社会各阶层、各行业以及每一位公民都应该谨记于心、倍加推崇的文化理念。在高校音乐教育中融入民族文化进而构建具有新时代特色的教育体系,推进学科建设与文化渗透同步开展,实现音乐育人、文化育人,可增强高校学生对本民族的认同感,提升学生对音乐学科的全面认知,是培养学生民族意识、家国情怀的有效途径,也有利于音乐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一、民族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事物的发展形态取决于自身的特点、规则、属性,以及对生存环境的适应能力,这些构成事物的要素同样影响了文化的生成与发展。而民族文化的孕育、产生、交融、发展、传承,就遵循了事物总是不断向前发展这一理论,是文化演变的必然结果。从民族文化的代表性成就来看,21世纪的中华民族文化,无论在物质文化或精神文化任何一个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份荣耀来之不易,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奋勇无前的精神,是华夏文明光辉璀璨的重要佐证。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根本体现,文化底蕴是否富足、历史是否悠久,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力而言意义重大。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漫长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各民族的独特性和专有性,民族文化也呈现出琳琅满目、形式丰富、风格迥异的特征。随着经济全球化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外来文化不断渗透并冲击着本土文化的发展,加之文化产品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民族文化在某种程度上被民众忽视、轻视[1]。百花齐放固然体现了良性竞争积极的一面,但从深远的角度考虑,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根和魂,只有保证了“根”的发育,中华文明方能以更为强劲的姿态屹立于世。高校是音乐文化艺术交流的平台,是音乐理论、技能实践、人才培育的主阵地,在强调发挥学校育人功能、彰显美育价值的今天,借助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特色,带动高校音乐专业教学改革,是眼下的重中之重。
二、民族文化融入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对音乐专业教育的影响
民族文化本身带有非常值得挖掘的审美要素,音乐教育也是一种发现美、追求美以及创造美的学习过程,这就为二者的融合创造了必要条件。我国的民族文化是建立在五千年历史文明发展的基础上而不断传承的,许多才华横溢的专业教师和学科教授对戏曲、器乐以及民间素材进行充分整理,实现了超规模的教育资源储备,供青年教师开展音乐教学工作。同时,各民族独具特色的区域文明、人文景观、社会风俗等,反映着本民族劳动人民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情感,这将成为高校音乐教育生活化、实践化的有效助力。
借助民族文化开辟高校音乐教育事业的一条新道路,带动音乐教学的高质量、高素养,已是当务之急,这就对教师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一线教师需投身于民族文化的研究之中,不断优化创新现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就民族文化、民间音乐融入音乐教学进行广泛的探讨和论证。教师还应调动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探究热情,鼓励学生通过参加社会活动、校园活动或自主开设民族音乐交流会,让新一代青年积极投入到民族文化的宣传中来,促使学生加强对民族文化、民族音乐本质及内涵的深刻认识,力求民族文化入脑入心,形成推动音乐高效学习的强烈意识,进而达到全面提升整体素质的目的。
(二)对学生自身发展的影响
一名合格的高校音乐教师,应重视看待音乐教育对学生成才的价值和作用,音乐在教学内容上虽不同于文理类学科,但这些学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传播专业知识、促成知识文化理念的产生,以及知识应用能力的全面提升。音乐可以起到陶冶情操、缓解疲惫的功效,然而不同文化理念下的音乐内容是截然不同的,带有民族色彩的音乐内容,必然包含着浓厚的民族意识和家国信念,这些是培养学生道德感和责任心的必要前提[2]。
时光飞逝,高校学生终将走出校园、步入社会,每一位学生都将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都将成为祖国建设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学生具备良好的责任意识和三观品质就显得尤为重要。民族文化可作为一种教学理念融为高校音乐教育的一部分,其更是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优质体现,良好的音乐教育有利于学生重视民族信仰的建立,为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卓越发展和传承延续创造条件。
除此之外,高校学生时刻面临着就业的问题,功课压力较大,加之高校学习生活相对高中而言更自由,不少学生因缺乏自律意识导致专业成绩不如人意,容易产生意志消退、精神散漫等严重性问题。民族音乐的渗透和应用,将带给学生一种异于平常的体验,风格各异的民族音乐素材令人耳目一新,对缓解疲劳、释放压力可起到一定的功效,促使学生以更为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新的挑战。
三、高校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民族文化的教育理念
就目前来看,国内高校的音乐教育普遍存在着理念匮乏的问题,音乐教育教学的专业性重点指向知识学习和实践速成,涉及民族文化、民族音乐的内容較少,且缺乏创新意识。部分学校认为民族文化对发展音乐事业意义不大,未重视专业教师对民族文化的学习考核,间接影响着音乐教学改革的力度和效果。另外,音乐教育依然具有一定的应试色彩,学生受其影响过于追求分数和成绩,对民族音乐理论知识掌握得不够透彻,且考虑到日后的从业问题,大部分学生偏向于文理类、社科类的学科教育,选择民族音乐专业的学生,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往往难以达到具体要求。正是这些原因,导致部分高校音乐教育难以将民族文化真正落到实处。
(二)缺乏民族文化的教学手段
民族文化融入音乐教育是新时代音乐事业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基于此,作为音乐教学重地的高校,有义务对学科课程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改良、创新设计,让民族特色大放异彩,成为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的一道风景线。然而就目前来看,少有学校能做到音乐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双结合,多数存在着流于形式的教学问题,倘若教师自身缺乏有效教学手段,便难以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声音条件进行针对性的理论教学,日常训练中则偏向于声乐技能的学习和巩固,但少有涉及民族音乐知识教育和发声教学,导致学生缺乏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力和认同感,很多学生对民族音乐和民族文化浅尝辄止、兴趣不高[3]。这也说明当前高等音乐教育在形式创新、内容设计等方面存在局限性。
(三)缺少相关的教学材料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文化的渗透使用相对保守,尤其在教材编撰、材料选取等问题上体现得最为明显。各学校选定的音乐教材比较统一,即便因地区差异导致教材版本的不同,也仅仅是教学次序和安排上的区别,民族文化和民族音乐的相关内容非常稀少。目前有不少高校就音乐教育教学的模式进行了革新优化,要求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和个性特点制订教学方案,但还有一部分教师受传统音乐口传心授的教学思想限制,在教学或训练等各个方面都缺乏应有的创意和新意,这种教学方法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但长此以往,片面且乏味的教学方法容易导致学生形成固定思维,加之教材少有涉及民族音乐方面的内容,致使学生很难将民族文化融入音乐学习。
四、民族文化传承视角下高校音乐教学有效实施的对策
(一)融合民族文化,构建教育体系
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且复杂的概念,它需要具体的事物形态展现其应有的特色和现象。音乐是表达文化理念或文明本质的重要素材,音乐的形成往往与社会背景、自然环境、人文因素等息息相关,可见音乐是文化的一部分,当音乐产生并发展后,又成为承载文化的有效手段,文化与音乐彼此交融、相互作用。我国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同时期的社会文明为文化创作提供了必要条件,比如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代表着前人对某种事物的看法或心愿,以一种特有的表现形式令世人为之神往,因此,古代的诗词歌赋就可以作为民族文化融入音乐教育的教学素材。如今不少音乐专业人士借助古诗填词的方式进行音乐创作,比较有代表性的《水调歌头》《青玉案·元夕》《如梦令》等,美妙动听、旋律悠扬,令人为之称快[4]。就当前而言,高校音乐教育在这方面的涉及较少,无论是教材编排抑或课程设计均有待落实。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前,高校音乐教育必须完备现有的教育理念和教学体系,要改变“重外来、轻民族”的教学思路,发挥我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和作用,实现古代文明与当代文化的紧密结合,实现不同民族文化的强有力交融,构建具有多元性、独立性的民族文化教育体系,在对外来文化和音乐作品借鉴但不挪用的基础上,加大民族文化和民族音乐的教育比重。
(二)重视教材编排,整合优质资源
几千年历史形成的文明积淀和文化信息,为民族音乐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重要契机,民族音乐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屹立于世,与传统音乐作品的保留和延续有关。然而就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来看,教材编排以及素材使用仍旧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无论是民族文化抑或是各区域的音乐作品,都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当地的民俗民情,古代人民的劳作方式或娱乐手段逐渐演变成具有组织性质的歌唱、舞蹈,就是非常明显的例子。但也正因如此,区域概念下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音乐具有分散式特点,这导致与音乐相关的教育形式、作品传播等都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比如很多学生知道阿炳是《二泉映月》的作者,但除此之外,少有学生知晓阿炳的其他作品以及作品所具有的艺术感染力和社会影响力,而类似老艺术家的音乐作品的缺损甚至是丢失,对我国音乐事业而言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损失。面对如此形势,作为音乐教育人士更有责任、科学合理地编排教材,确保内容的规范和完整,注重优秀作品的筛选和摘取,特别要关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所特有的人文风情,尽量让学生掌握知识背后蕴藏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进而达到培育学生音乐素养的目的。
(三)优化课程设计,实现内容拓展
鉴于民族文化丰富的内容信息和结构特点,其在融入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可起到促进教学优化的效果。高校学生大都具备独立思考能力,他们喜欢追求新鲜多元的事物,对未知领域往往有着非常浓厚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音乐教师应抓住这一教育契机,通过强化课程设计水平、拓展教学内容、增进师生互动,为学生精心打造一个普适性较强的学习环境。例如在鉴赏环节就可以适时插入一段民族音乐,展示民族文化背景的课件,呈现服饰、着装、妆容等具有民族特点的要素。教师应提前做好教学准备,为学生讲解不同民族的歌唱风格和表演特色,让学生在感知、鉴赏、领悟的基础上对民族作品展开进一步研究,鼓励学生课下收集与民族文化、民族音乐有关的素材或资源,与师生共同分享,为学生提供发问、思考的空间,在师生互动、生生交流的促进作用下,实现对民族文化的深刻探讨[5]。再者,如教学资源充沛、条件允许,教师可准备一些独具特色的民族器乐供学生实践应用,亦可借助网络视频为学生呈现一次别开生面的民族音乐盛典。总之,高校音乐教育应突出课程设计的新颖性,切实加强民族音乐素材的有效使用,拓宽学生的思维和视野,逐渐体会民族文化的形象美、本质美。
(四)注重师资建设,强化教育质量
教学的体系、教材以及课程设计,都是促进民族文化融入音乐教育的关键环节,作为教学的执行人、引导者,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也决定着高校音乐教学的成败。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否,对传承者的自主意识和文化觉悟有着一定要求,高校学生特别是新生,受常年的义务教育影响,通常存在着“重技轻论、重学轻悟”的问题,对什么是民族文化、如何传承民族文化、怎样做好中华文明的践行者,还存有不少疑问。教师是高校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监护人、负责人,更是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引路人,如果教师的民族文化意识欠缺,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方方面面。面对民族文化全面融入高校音乐教育的迫切需求以及國家和社会对高质量人才培育的实际需要,高校应致力于音乐专业的师资建设,打造能力与素养、信仰与理想并行共举的教师队伍。作为高校音乐教师应明晰高校民音乐教育与中小学的音乐学科教学之间的区别。高校音乐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即高举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教育旗帜,实现学科技能与品德素养的充分融合,确保学生的专业素质达到相关标准,并对民族文化产生深厚的思想感情,让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观点深入学生内心,使其最终肩负起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重任。
五、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与民族文化彼此相融、相互作用,优质的音乐教育模式,为民族文化和民族音乐的传承延续提供着重要支撑。高等院校是高等教育、专业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音乐人才的主要基地,高校音乐教育应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构建以民族文化为核心、民族音乐为载体的教育体系,强化课程设计、提高教学质量,为民族文化的推进、发展、传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梁明明. 我国高校音乐教学现状与创新发展探究——评《高校音乐教育创新与发展研究》[J]. 中国教育学刊,2023(02):134.
[2] 李杰源. 高校民族音乐教育发展思路及文化传承途径探究——评《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高校音乐教育研究》[J]. 中国教育学刊,2023(01):149.
[3] 韦家燕. 高校音乐教育中的“非遗”课堂——以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八音坐唱课程为例[J]. 民族音乐,2022(06):118-120.
[4] 颜佳玥. 美育育人背景下高校音乐教学策略分析——评《当代高校音乐教育与教学的实践模式研究》[J]. 中国高校科技,2022(12):113.
[5] 赵一雪.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课程建设探索——评《音乐的认知与心理》[J]. 中国高校科技,2022(12):114.
(责任编辑:淳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