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睿 胡锦澜 吕佩林
摘 要:随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经济交往日益密切,国际间金融、贸易和投资合作的持续加强,国家急需金融类双语人才。开展金融专业双语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有利于加强我国高校金融学科建设效果,有利于改变高校学生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不强、难以应对国际金融产业发展的现状,推进“一带一路”的高质量发展。文章使用文献调查法、比较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对现行的国内外金融双语教学模式和理论进行研究对比,梳理和剖析教学实践中的挑战与不足,认为要从制订教学规划考核、推进本土教材建设、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加强师资建设、推进教学配套建设、建立激励与评价机制六个方面来提升金融双语教学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一带一路;金融专业;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3-0085-04
自“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众多国家和地区的积极参与和广泛支持,有力促进了全球的经济合作与发展,具备重要的战略意义。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过程中,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加速,丝路基金、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先后成立,中国的金融机构走出国门已是大势所趋。金融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型基础设施、产业和产能合作等建设项目都需要更便捷、更优惠、更高效的国际化金融服务,专业服务的金融双语人才是“一带一路”倡议实现的重要支撑。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间经济贸易和金融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我国对金融双语人才的需求迅猛增长。因此,培养优秀的金融双语人才,对于促进资金融通、推进“一带一路”的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金融经济发展日益国际化,金融机构和金融活动呈现证券化、复杂化、微观化的发展趋势,不同需求方的业务内容各不相同,由此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复杂,已由学术性主导向应用型主导转化[1]。高校作为金融双语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该从单一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到高层次、国际化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以对接“一带一路”倡议所需的人才培养为使命,立足金融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培养一批通晓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平的“双高”复合型金融人才。
一、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意义
(一)外在意义
有助于为“一带一路”倡议培养和输送更多的国际化金融双语人才。“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需紧随沿线国家经济发展需求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金融双语人才既能胜任金融本职工作,又能担负起文化交流、洞察处理国际事务的重任。因此,打破我国高校原有传统金融双语教学模式,深入开展金融类专业双语教学改革与实践,有利于培养大批具备国际视野、熟悉国际专业规范,具备国际化的沟通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促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快速实施。
(二)内在意义
有利于我国高校金融学科的建设,随着金融国际化的持续推进,通过有效金融双语课程培养的优秀国际化金融人才对于与国际市场接轨、提升金融信息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教学改革与实践,不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其知识结构不合理、实践能力不强、难以应对国际金融产业的问题,还能增强金融专业大学生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环境中的就业竞争力,有利于综合性金融双语学科建设。
(三)现实意义
基于“一带一路”视域背景下,将OBE理念融入金融类专业双语课程体系,能够为全国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类专业双语课程改革提供新的研究视角,通过研究形成的学科基础和框架能够为金融双语的教学提供较高的学术价值,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还能为其他专业开展双语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践提供参考依据和经验支持。
二、当前金融类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现状与问题
当前,国内很多高校都开展了金融类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教育部早已将双语教学列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对金融学科的教师来说,不能将双语教学单单理解为英语结合汉语授课,使用英语教材或读懂外文文献就足够了,真正意义的双语教学还需要培养学生具备前沿的金融思维方式,金融专业实践和语言熟练运用缺一不可[2]。世界各国对双语教学尤其是金融专业的双语教学日益重视,欧盟也在积极鼓励成员国制定相关法案鼓励院校进一步开展双语教学。除国内高校自主开展的双语教学外,其施行的中外合作办学一般都让学生处于双语环境。例如金融管理(中澳)专业项目是与澳洲联邦大学合作,为了使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国内高校都会将学生送往澳洲深造,采用英文教學和英文考核。
双语教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主要是指多元文化国家的一种语言策略;狭义上则是指一种在课堂推行的教学模式[3],当前,国内外比较流行的双语教学模式一般分为三种:1. 沉浸型教学模式,即完全采用外语进行教学及交流;2. 维持型双语教学模式,适用于外语水平不够优秀的学生群体,最初全部以母语教学,外语为辅,慢慢过渡到部分学科以外语教学,部分学科仍以母语教学;3. 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即循序渐进式的双语教学方式,首先使用全母语教学,一段时间后部分内容穿插外语教学,等学生较好掌握外语后,再使用纯外语教学。
国外方面,加、美、英等国家有不少学者从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研究中探讨双语教学开展方法、场景运用等问题。麦凯与西格恩等在《双语制度与双语教育百科全书》中明确提出了学校应使用两种及以上的语言传授科学、数学、社会学科和人文学科内容的双语教学概念。
国内方面,王擎等提出的以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多维交互型双语教学模式或在行为主义和维果茨基理论基础上的浸润式双语教学模式[4]。项超捷、王旭红等围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存在问题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辛立秋、徐涛等围绕金融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金融双语课程教学方法等问题展开研究,张长颉、张玉纯等提出了“一带一路”背景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复合型人才培养、语言类课程设置的看法与建议。
上述研究为金融类专业双语课程建设奠定了研究基础,但关于金融类专业双语课程体系构建的具体做法介绍较少,且微观层面可操作性的改革措施与实践总结存在薄弱环节。当前,我国高校金融类专业双语教学面临以下六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一)目标定位不明确,难以适应人才市场需求
当前,国内高校依旧采用学分制考核模式,没有打造国际化、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的定位,造成学生为获得学分而疲于奔命,忽略了金融双语专业素养的养成,即使顺利毕业,也与国际化的金融岗位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
(二)教学方法过于传统,教材适用性差
教师采用混合型或者半外型教学模式开展双语教学,必须使用配套的外文教材。由于中外思维方式和教学体系不同,原版教材的编写与我国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习惯存在较大差异[5]。目前,国内高校自主编写的双语教材很少。金融双语教学基本采用“课堂讲授法”,师生间缺乏有效互动,仅将重点放在了金融词汇的翻译上,忽略了对金融专业理论的讲解和运用,偏离了金融专业知识教育这条主线。
(三)缺乏整体发展规划,教学模式较为单一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未能搭建跨国家、跨金融学科的教学交流和共享平台,对课程计划、双语比例和学生人数缺乏统一的筹划和衔接,使金融类专业双语课程设置缺少可持续的发展规划。在教学模式方面,没有建立并运用校内外实验室,缺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加强校企合作和实习环节方面,未能利用师生交换、合作办学和公开课等方式提升教学效果。
(四)师资力量相对不足,业务素养普遍不高
目前,我国高校的金融双语教学师资较为匮乏,具有深厚金融专业背景且英语水平较高的专家学者严重不足,能力突出、具有国际视野且能够从事双语教学的高素质专业教师严重缺乏,很少有教师能用全英文在国际主流金融经济类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近年来,尽管各高校都在大力吸引海外归国人才,但要想快速弥补当前人才缺口还有待时日。
(五)学生外语水平参差不齐,学习配合度较低
金融双语专业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由于长期受考试制度的影响,学生缺乏快速阅读的能力,外语很难成为传播专业知识的工具,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背诵词汇和术语。金融双语授课以最常见的混合型模式为例,一般要求英语授课课时应达到该课程总课时的50%以上,考试除论述题外都要以英文作答,这些无疑都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六)缺乏对金融双语教师的培训计划,激励与评价机制滞后
金融双语教学需要教师花费较多的时间备课,但高校在课酬和职称评定时没有让双语教学的教师享受应有的待遇和报酬。教师很难得到出国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再加上广大学生由于英语基础较差、双语课程效果不太理想等原因,使得具备双语教学能力的金融类专业课程教师没有强烈的教学意愿,动力和积极性明显不足。
三、金融双语改革与实践对策
针对当前金融双语教学的现状,可采取以下六项举措进行教改与实践:
(一)科学制订金融双语教学规划和考核机制
高等院校应坚持以“获取金融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沟通能力”为办学目标的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强调专业理论与英语实践相结合”为总的指导思想,科学制订符合自身特色的金融专业双语教学规划。要坚持英语教学的连续性和系统性,重视实践环节,保证学习的不间断性。要改变传统考核机制,构建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多元化、多维度“2A”考核评价体系。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态度与各项任务完成情况的形成性评价,综合运用并结合双语教学规范,利用“2A评价式”考核机制,让线上知识掌握、课业考核与线下技能应用、模拟实践等设计形成动态协同的多維度评价体系,建立与培养“教”与“学”双主体的积极能动性与创新性思维能力。
(二)全力推进课程改革和本土教材建设
要充分借鉴国内外金融教学、考试方面的先进经验,建立科学的金融专业英语教材编写、评价和选用制度;编写符合我国金融双语实际的本土专业教材和讲义。在选择英文原版教材的基础上,合理有效增加中国元素,如选择优秀财经类英文报刊、杂志等,以弥补原版教材的“先天不足”。针对中外合作项目中课程设置与国内体系不兼容的问题,高校在进行项目遴选的过程中就应该及早调整课程内容,或者适当增加课程,以确保学生具备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大力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在教学模式上,要以讲授金融专业知识为核心,且教学实质不是简单词汇的翻译;在教学语言上,要合理地选择汉语与英语的比重,要根据专业知识的难易程度,灵活使用母语与英文,避免陷入汉英互译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效果上,以教授专业知识为中心,明确双语教学的出发点和努力方向[6];在教学方法上,改变单一教学方式,多采用多媒体、研讨等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构建科学的金融双语授课体系需要从两个方面展开:第一,结合OBE理念,借助“32交互 课践融合”的教学体系,融合5C构建双语课程体系,将国际人才五项基本能力与意识(5C)融入课程内容构建;第二,引入“3O链式”教学设计理念,实现学科的立体智能交互。
(四)切实加强金融双语师资建设
高等院校既要吸引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师资,也要提高本校教师的英语授课水平。在人才引进的方向上,重点引进具有深厚金融专业背景且英语水平较高的专家学者。推动本土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步伐:一是发挥高校现有的具有留学背景教师的作用,选拔和培养青年外语教师扩充教学队伍;二是加强与国外院校的合作,定期选派教师进修或参加国际学术讨论会,交流科研成果,培养教师的双语授课能力;三是建立高校和金融机构的人才交流机制,定期组织高校教师到金融机构挂职锻炼,实现“理论基地”与“实践战场”的良性互动。
(五)推进金融专业双语教学配套建设
运用互联网技术和5G技术的便利性和无边界性,搭架基于“一带一路”视域下的金融类专业课程和教学实验室,利用网络资源引进合作框架下金融专业国内外相关数据资源与产业信息供学生学习。通过实践形成金融专业实验室建设标准,从而推动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实验的硬件资源建设与发展。此外,需增加外文图书及信息资源、安排小班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加强公共外语系部的配合等配套措施。
(六)建立有效的激励与评价机制
要充分认识到金融双语教学“投入大、难度高”等特点,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应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完善能够对双语教师创新劳动认可的激励制度,如在课时量核定、职称评定、课酬待遇、出国进修等方面给予倾斜,提升教师投入双语教学的积极性。要建立合理的课程评价机制,提高专业沟通能力的办学目标。有条件的独立学院可以选派教师前往其他金融双语教学经验丰富的院校学习或出国培训。
四、结语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金融的国际化发展对于构建多元化、可持续的“一带一路”投融资体系,对于促进资金融通、破解“一带一路”发展难题、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金融作为各领域建设的支撑,应该要做到金融先行,金融国际化的发展离不开需复合型、国际化的金融双语人才支持。
“一带一路”视域下,应该着重从科学制订金融双语教学规划、全力推进课程改革和本土教材建设、大力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切实加强金融双语师资建设、推进金融专业双语教学配套建设、建立有效的激励与评价机制六个方面入手,充分利用双语教学的跨文化和语码信息转换优势,帮助学生拥有跨金融专业和跨文化能力的技能,拥有“金融+双语”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经济繁荣,逐步形成一种宝贵的人力资本形式和竞争性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宁美妍. 民办高校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J]. 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12):228.
[2] 赵宁,汪振双. 金融专业“往复式”双语教学模式构想[J]. 牡丹江大学学报,2015,24(03):155-158.
[3] 刘玲娣. 论高校双语教育的误区及对策——基于华南农业大学双语教学的实证研究[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5(04):171-179.
[4] 蒋亚利.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金融学》课程改革文献综述[J]. 沿海企业与科技,2016(04):67-69.
[5] 严伟,方晓庆. 高职金融专业双语教学的系统分析[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23(02):133-134.
[6] 胡孔足,范懿隽. 双语教学在骨科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 中國高等医学教育,2016(11):110-111.
(责任编辑:邵秋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