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斐
(十堰市郧阳区人民医院,湖北 十堰 442500)
冠心病是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的疾病,在中老年人当中较为常见[1]。冠心病的发病原因多与日常饮食、运动等因素有关,故在临床治疗时应注意调节患者的生活习惯[2]。很多患者因为本身对冠心病的认知不足、长时间的病痛折磨而产生不良的情绪,从而可影响其遵医行为[3]。对此,护理人员应采取适当的方法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识水平,调节其情绪状态,改善其遵医行为,为临床控制冠心病的发展提供帮助[4]。基于IKAP 模式的护理可以通过信息(information,I)、知识(knowledge,K)、信念(attitude,A)、行为(practice,P)四个阶段的干预、采取针对性的健康宣教、加强护患交流等手段层层深入地增强患者的健康信念,提高患者对自身健康的重视程度,可获得良好的护理效果[5]。本研究主要是观察基于IKAP 模式的护理在改善冠心病患者情绪状态和遵医行为方面的作用。
从2021 年7 月开始,在十堰市郧阳区人民医院收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中选取研究对象,截至2022年12 月,获得研究对象102 例。纳入标准:(1)确诊冠心病。(2)入院接受非手术治疗。(3)认知功能良好。(4)资料齐全。排除标准:(1)存在其他器官严重疾病。(2)存在精神疾病。(3)存在交流障碍。(4)存在意识障碍。(5)存在心血管手术史。将获得的研究对象以随机平均的原则分入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男性27 例(52.94%)、女性24 例(47.06%);年龄最小的42 岁,最大的72 岁,平均年龄(65.23±5.23)岁;病程最短的1 年,最长的10年,平均病程(4.35±1.77)年;初中及以下学历者7 例(13.73%)、高中学历者32 例(62.75%)、大学及以上学历者12 例(23.53%)。观察组:男性28 例(54.90%)、女性23 例(45.10%);年龄最小的41 岁,最大的73 岁,平均年龄(65.31±5.35)岁;病程最短的1 年,最长的10 年,平均病程(4.41±1.75)年;初中及以下学历者9 例(17.65%)、高中学历者30 例(58.82%)、大学及以上学历者12 例(23.53%)。两组以上资料对比,P>0.05。
在两组住院用药治疗期间,对其均开展常规护理,方法是:遵医嘱开展药物治疗,详细说明药物用法,强调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性。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在此基础上,对观察组开展基于IKAP 模式的护理,方法是:(1)信息( 收集患者信息)。查阅患者的病历,了解患者的病史,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交流,获得患者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性格、经历、文化水平、家庭和生活环境等信息。通过观察患者的表情、倾听患者的倾诉来评价患者的心理状态。观察患者的日常生活习惯,对患者存在的不良生活习惯进行记录。分析患者的资料,制定护理计划。(2)知识(健康知识宣教)。根据患者的文化水平,选择合适的方法向其讲解健康知识。若患者文化水平较高、了解较多的医学常识,可以组织他们参加健康讲座,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为其讲解冠心病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预后、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不良生活习惯对身体的危害。若患者的文化水平较低、理解能力差,可以选择一对一的方式为其讲解健康知识。询问患者是否有不懂的地方,及时为其解答。指出每一位患者日常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同时让其进行自省,根据学习到的健康知识,找出不利于控制自己病情的因素。(3)信念(塑造积极态度)。为患者介绍通过良好遵医行为而获得良好预后的病例。让心态良好的患者加入鼓励其他患者的队伍当中,在生活中帮助和开解其他患者。为患者介绍临床治疗冠心病的突破性进展,使其感受到先进治疗方法为其病情治疗带来的希望。(4)行为(促进遵医行为)。观察患者日常生活的细节,对患者的遵医行为予以肯定。对于病情稳定、可以开展活动的患者,为其选择合适的运动,如快走、做体操、打太极拳等。在患者开展运动的初期,应予以监督,并告知其在感到出汗、劳累时应及时停止运动。观察患者的日常饮食,禁止患者食用含盐量高、胆固醇高的食物。根据患者的日常饮食习惯为其推荐合适的食谱。鼓励患者通过微信将当日食谱发送给护理人员,接受护理人员的监督。打造安静、黑暗的睡眠环境,监测患者的睡眠质量,对于睡眠质量差的患者,让其在睡前1 h 停止工作、运动、娱乐,酝酿睡意,并指导其通过热水泡脚、喝热牛奶等方法改善睡眠。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教患者学会肌肉放松、深呼吸的方法,让患者在感到情绪波动时使用有效的方法稳定情绪。通过情景模拟的方法,让患者学习发生心血管事件时的自救方法。
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的情绪状态进行评价,评分高表示状态差。使用冠心病自我管理量表[6]对患者的遵医行为进行评价,评价项目包括不良嗜好、症状、情绪认知、急救、疾病知识、一般生活、依从性,评分高表示遵医行为好。
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的SAS、SDS 评分对比,P>0.05 ;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的SAS、SDS 评分对比,治疗后均更低,P<0.05;治疗后两组的SAS、SDS 评分对比,观察组均更低,P<0.05。详见表1。
表1 情绪状态(分,± s)
表1 情绪状态(分,± s)
组别 SAS 评分 t 值 P 值 SDS 评分 t 值 P 值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51) 45.43±7.35 28.71±3.65 14.550 <0.001 47.92±8.21 30.66±3.65 13.719 <0.001观察组(n=51) 45.37±7.17 19.25±2.16 24.910 <0.001 47.69±8.35 21.37±2.49 21.572 <0.001 t 值 0.042 15.929 0.140 15.015 P 值 0.967 <0.001 0.889 <0.001
治疗前两组的冠心病自我管理量表评分中的不良嗜好评分、症状评分、情绪认知评分、急救评分、疾病知识评分、一般生活评分、依从性评分、总分对比,P>0.05 ;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冠心病自我管理量表评分中的不良嗜好评分、症状评分、情绪认知评分、急救评分、疾病知识评分、一般生活评分、依从性评分、总分对比,治疗后均更高,P<0.05;治疗后两组的冠心病自我管理量表评分中的不良嗜好评分、症状评分、情绪认知评分、急救评分、疾病知识评分、一般生活评分、依从性评分、总分对比,观察组均更高,P<0.05。详见表2。
表2 冠心病自我管理量表评分(分,± s)
表2 冠心病自我管理量表评分(分,± s)
组别 不良嗜好 t 值 P 值 症状 t 值 P 值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51) 10.62±3.03 12.21±1.50 3.358 0.001 8.43±2.11 10.75±1.37 6.586 <0.001观察组(n=51) 10.71±3.01 13.99±1.28 7.161 <0.001 8.37±2.04 12.60±1.61 11.624 <0.001 t 值 0.150 6.446 0.146 6.250 P 值 0.881 <0.001 0.884 <0.001续表2组别 情绪认知 t 值 P 值 急救 t 值 P 值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51) 10.35±4.03 12.53±2.71 3.206 0.002 7.03±2.11 9.82±2.43 6.191 <0.001观察组(n=51) 10.41±4.32 14.70±3.16 5.724 <0.001 7.06±2.04 12.37±2.86 10.794 <0.001 t 值 0.073 3.723 0.073 4.852 P 值 0.942 <0.001 0.942 <0.001续表2组别 疾病知识 t 值 P 值 一般生活 t 值 P 值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51) 12.76±2.95 15.07±3.25 3.758 <0.001 11.62±2.25 13.59±3.04 3.720 <0.001观察组(n=51) 12.74±2.93 17.66±3.50 7.698 <0.001 11.34±2.31 16.59±2.72 10.506 <0.001 t 值 0.034 3.873 0.620 5.252 P 值 0.973 <0.001 0.537 <0.001续表2组别 依从性 t 值 P 值 总分 t 值 P 值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51) 5.67±1.53 7.92±2.14 6.108 <0.001 66.48±2.96 81.89±3.05 25.893 <0.001观察组(n=51) 5.72±1.52 10.31±2.08 12.724 <0.001 66.35±2.97 98.22±3.17 52.394 <0.001 t 值 0.166 5.719 0.221 26.510 P 值 0.869 <0.001 0.825 <0.001
消除和减少导致冠心病发生和发展的危险因素对冠心病患者的病情控制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遗传因素、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超重、肥胖、缺乏体力活动、精神压力大、不健康饮食和大量饮酒等[7]。其中除了年龄、性别和遗传因素外,其余都是可控因素[8]。也就是说,绝大部分冠心病患者都可以通过改善生活方式而提高治疗效果、获得更好的预后。但冠心病患者普遍年龄偏大,长期的不良生活方式很难改变,而且部分患者因为对疾病的认知水平不高、情绪状态不佳等原因,容易产生放弃改变的想法[9]。护理人员应该通过科学的护理措施调节患者的情绪,改善其遵医行为。
基于IKAP 模式,本研究中护理人员对观察组患者依次开展了四个阶段的护理。虽然同为冠心病患者,但每个患者因为生活习惯和性格等不同,对待疾病、治疗的态度也有所不同[10]。这些差异会导致其对护理的需求不同,对其开展统一刻板的护理不易取得良好的护理结局。在第一阶段通过收集患者的信息,可以了解患者发病的原因、导致病情难愈的因素、存在哪些不良生活习惯,从而分析出对患者采取的护理措施应该偏重于哪一方面[11]。患者的文化水平会有一定的差异,开展统一的健康宣教会导致部分患者无法理解健康教育的内容[12]。在第二阶段对不同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的患者开展不同的健康知识宣教可以获得更好的宣教效果,而一对一地进行不良生活习惯筛查则能加强患者对日常生活习惯的重视,为后续改正生活习惯打好基础。患者对治愈疾病的信心对其情绪状态和遵医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冠心病病程长,容易发生心血管事件,很多患者是因为对未来感到绝望才导致情绪低落、不遵医嘱[13]。在第三阶段通过列举病例、同伴教育、传递积极信息等方法,可让患者看到乐观的未来,从而可缓解其不良情绪,坚定其遵医嘱的信心。日常生活中导致冠心病发生和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运动、饮食、睡眠、情绪等,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活动及因素,多数患者都不能很好地控制,尤其是年纪较大的患者,容易因为自身习惯难以改变而忽视相关医嘱[14-15]。在第四阶段对患者的运动、饮食、睡眠、情绪进行监督管理,有利于培养其生活习惯。指导患者将获得的健康知识应用于实际,可促进其遵医行为的改善。此外,教会患者自救的方法有利于其在心血管事件发生时及时进行自救。
本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的SAS 评分、SDS 评分、冠心病自我管理量表的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说明基于IKAP 模式的护理在改善冠心病患者情绪状态和遵医行为方面可以起到良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