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延民
(山东省乐陵市中医院骨科,山东 乐陵 253600)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是一种以关节软骨发生退行性病变、半月板变形破损等为主要病理变化的临床高发疾病。调查数据显示,年龄在65 岁以上的患者中超过50% 的患者伴有KOA 症状,且女性的发病率显著高于男性[1]。KOA 患者普遍表现出关节僵硬、持续疼痛、肿胀等临床特征,早期多以间歇性、钝性疼痛为主,随着疾病的进展可发展为所有腔室均受累,疼痛也呈现出弥漫性、连续性特征,甚至在夜间、休息之后仍然有严重疼痛。目前,针对KOA 多以外科手术、保守药物干预为主,早期多通过药物进行疼痛缓解处理和疾病进展的控制,但重症患者通常需要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能够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提高膝关节活动度和稳定性,增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该术式因效果显著,获得了广大医师和患者的共同认可。而伴随着我国全膝关节置换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患者需求量的增加,关于该项技术的研究也逐渐从保障手术成功率向提高术后疼痛缓解效果和控制术中出血量等高质量标准方向转型。其中术中失血是近年来相关研究的热点。有报道称,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术中失血量在1500 ~2000 mL 之间,膝关节周围血供复杂,配合有效的止血手段,对帮助患者恢复膝关节功能具有积极意义[2]。氨甲环酸、氨基己酸是全膝关节置换术术中止血常用的药物,但关于这两种药物如何选择尚无大量文献报道。为此,本研究结合我科室接诊的KOA 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相关情况,对两种药物的临床应用进行对比,以期为相关术中用药选择提供客观参考。
以我院2021 年1 月至2022 年12 月接诊的KOA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1)纳入标准:患者经临床诊断符合KOA 诊断标准,同时符合全膝关节置换术手术指征;首次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入院检查凝血象、血常规等相关指标均属于正常范围;术前彩超检查未发现下肢血栓;知情同意参与研究。(2)排除标准:患者入院检查表现出凝血功能障碍或者严重贫血;对研究用药有过敏史或者属于易过敏体质;合并有其他严重脏器功能障碍性疾病,无法耐受手术治疗。根据上述标准,本研究最终纳入KOA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72 例,根据患者术中用药情况将其分为A 组(34 例)和B 组(38 例)。A 组:女性21 例,男性13 例,年龄为(66.36±8.45)岁;B组:女性26 例,男性12 例,年龄为(67.27±8.75)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1 手术操作 两组患者的手术操作和围术期管理均由同一组医师来操作,术前30 min 行常规头孢呋辛静脉滴注。入室后实施腰硬联合麻醉,术前给予止血带处理,压力设定为35 kPa。术中取前正中纵向切口,将皮肤、皮下脂肪切开,从髌骨内侧进入膝关节腔中,随后将髌骨向外翻。将滑膜组织、半月板和增生骨赘等切除。对软组织平衡进行调节,结合下肢力线,调整需要纠正的角度。对截骨长度和角度实施测量,在胫骨端和股骨端实施截骨,随后根据病例情况装入假体、试模,调整关节松紧度。注入骨水泥,安装衬垫。完成假体安装之后将止血带松开,行电凝止血。冲洗术区,缝合切口,放置引流管。
1.2.2 术中止血用药 根据相关专家共识意见进行氨甲环酸、氨基己酸术中用药,即在A 组术前30 min 和假体安装完毕松开止血带后,为患者静脉滴注1 g 氨甲环酸+100 mL 生理盐水;B 组则在相同时间点静脉滴注120 mg/kg 氨基己酸+200 mL 生理盐水。
1.3.1 主要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率、输血量进行统计对比。根据Gross 方程对总失血量进行计算,具体为术前血容量公式=k1× 身高+k2× 体质量+k3,男性、女性的公式指标赋值为k1=0.3669、0.3561,k2=0.03219、0.03307,k3=0.06041、0.1833。总失血量=(术前红细胞压积- 术后最低红细胞压积)× 术前血容量/ 平均红细胞压积。显性失血为术中失血与术后引流量之和;隐性失血为总失血量与显性失血量的差值。
1.3.2 次要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进行跟踪统计。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 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的术前血容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率、输血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主要指标的比较
两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次要指标的比较
KOA 是一种因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结构与膝关节出现损伤和修复失衡而导致的膝关节慢性复杂性疾病,是临床中非常多见的骨性关节炎。目前,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病例数量日益增长,导致该术式成为全世界范围内最常用的术式之一。全膝关节置换术在帮助患者改善临床症状的同时,也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创伤,这主要是由于术中需要行软组织剥离、广泛性截骨、骨髓腔开通等相关操作,造成组织受创,引发渗血。以往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主要通过止血带进行止血处理,而在松开止血带后可能会引发肢体的缺血-再灌注损伤,还可导致血管内皮组织损伤,进而发展为纤溶系统功能亢进,造成较为严重的失血问题,同时也使得30% 的手术患者需要接受输血治疗[3]。大量失血还可能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不利于术后康复。
随着学界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术中出血问题的关注,不少学者提出了配合使用抗纤维蛋白溶解的药物干预方案,其中氨甲环酸、氨基己酸就是两种获得了学界认可的术中止血药物,均能够达到有效降低关节置换术围术期失血量的目的。两种药物有着相似的作用机制,但根据现有报道来看,氨甲环酸的半衰期在3 小时左右,而氨基己酸的半衰期则相对较短(在2小时左右)[4-6]。有报道称,氨甲环酸所发挥的止血效用是氨基己酸的7 ~10 倍[7]。本研究对两种药物的临床止血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A 组的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率、输血量均优于B 组(P<0.05),表明氨甲环酸在全膝关节置换术术中止血方面的应用效果更为显著。该结果与文献资料一致[8]。有研究指出,在止血带开始充气及做切口之前给予氨甲环酸静脉注射治疗,能够更好地实现对患者失血问题的有效解决。同时有荟萃分析也证实了这一观点[9]。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氨甲环酸可取得比氨基己酸更好的止血效果。有学者认为,可以将氨甲环酸作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首选的止血药物。本研究的结果显示,两组的术后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但经氨甲环酸治疗的A 组患者其所取得的并发症控制效果更为显著,明显优于B 组(P<0.05)。表明氨甲环酸在对出血进行控制的同时,也有利于减少出血所导致的相关并发症问题。但也有学者认为,尽管氨甲环酸的止血效果更为显著,但其也更易导致卒中、癫痫和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且具体禁忌症还未明确[10]。因此,在临床实践应用期间,仍然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用药后的情况,并建立起长期随访机制,以便实现对不良反应的预防控制。
综上所述,在KOA 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期间,术中止血用药方案可以氨甲环酸为首选用药,其相较于氨基己酸具有更好的术中止血效果,尤其是针对隐性失血、总失血量的改善效果突出,同时还能够控制术后相关并发症,故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