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中的美与恶

2023-10-08 22:26付乐琳
电影评介 2023年14期
关键词:辛德勒蒙太奇犹太人

【作者简介】  付乐琳,女,山东聊城人,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音乐教育研究。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自问世以来备受世人瞩目,其主要的原因是由于蒙太奇手法的巧妙的使用与配乐完美的结合。可以说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是影视界蒙太奇手法运用与配乐完美结合的经典之作。[1]本文主要针对《辛德勒的名单》中蒙太奇手法的构建进行系统的阐述,旨在对蒙太奇手法在该中的运用进行深度的探究,并对《辛德勒的名单》这部影片的主题曲《来自辛德勒的名单》进行详细的本体分析,探索电影《辛德勤的名单》中运用蒙太奇手法与音乐对位的目的是彰显人性中的美与恶。笔者通过CNKI中国知网搜索“辛德勒的名单”共有227篇论文涉及,搜索“辛德勒的名单配乐”只有10篇论文涉及,而将电影《辛德勒的名单》配乐与人性结合研究的论文仅1篇即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谢玉京论文《人性与情感的呐喊——浅析<辛德勒的名单>电影配乐》[2],该论文从配乐的层面对人性进行探讨,对电影主要的艺术创作手法蒙太奇没有涉及。故将蒙太奇与配乐纳入同一视角的研究是很少的。本文从电影创作背景、蒙太奇对位手法巧妙运用的建构、主题音乐的本体结构、主题曲的多重演绎等方面对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的蒙太奇手法建构与配乐进行分析,进一步诠释该影片在构思中贯彻“画面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画面”创作理念,进一步诠释蒙太奇手法与音乐对位的目的在于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的艺术表现,更进一步体现电影《辛德勒的名单》运用蒙太奇手法与音乐对位的建构,深层次诠释人性中的美与恶。

《辛德勒的名单》这部影片改编自澳大利亚作家托马斯·肯纳利的同名小说,于1993年出品。《辛德勒的名单》剧情主要介绍了1939年,波兰在纳粹德国的统治下,党卫军对犹太人进行隔离统治。德国商人奥斯卡·辛德勒来到德军统治下的克拉科夫,开设了一个搪瓷厂,生产军需用品。凭着出众的社交能力和大量的金钱,辛德勒和德军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他的工厂雇用犹太人工作,大发战争财。这部影片的主要内容是对二战时期犹太人的悲惨遭遇进行揭示,为了营造影片沉重的氛围,导演斯皮尔伯格主要采用黑白摄影的拍摄手法。《辛德勒的名单》的作曲者约翰·威廉姆斯,是好莱坞大师级作曲家。音乐家约翰·威廉斯在电影《辛德勒名单》的音乐创作中融合了14首极富特色与感染力的旋律。

一、蒙太奇对位手法的巧妙运用

电影诞生于1895年,电影艺术的发展与一次又一次的科技进步紧密相连。电影艺术是一门非常年轻的能融合文学、音乐、绘画、雕塑、建筑、戏剧的第七艺术,同时也是视觉与听觉、时间与空间、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这些之所以能完美地结合起来,形成区别于其他艺术的一个新门类,最主要原因在于“蒙太奇”这一镜头组接技术的诞生与运用,电影艺术也因此成为艺术与科学实际应用的典型代表之一。蒙太奇本意是建筑学中的术语,主要是由法语montage音译而来,具有装配与构建的意义,后被运用在电影制作过程之中,主要是对于影片中的镜头剪辑与整合。经过不断发展与完善,现阶段人们将蒙太奇的手法视作电影艺术中具有独特色彩的一种变现手段。“蒙太奇”作为电影艺术与技术最基础的结合点,一般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狭义的从技术层面上来理解“蒙太奇技法”,主要是对元素的强调。电影的基本元素是镜头,把镜头剪辑、组接起来的技术手段叫做“蒙太奇”;另一种是广义的从艺术层面上来理解的“蒙太奇理论”,主要是指一种艺术表现的思维方法,通过艺术构思,把各个镜头艺术地剪接起来,产生一定的联系来表达情感。例如,对比、制造悬念、联想等,从而增强电影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蒙太奇”最初是一种技术手段,电影理论家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理论研究,赋予它新的生命力——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这本身就是一次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蒙太奇的手法主要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对画面的剪辑,另一个是对画面的组合。画面的剪辑是将许多的图样或者是画面进行并列或者是叠加,使其构建成一个完整的图画作品。之后需要进行画面的组合,这一过程并不是简单将独立的画面组合在一起,而是需要进行一定的创作,从而显出思想情感并将观众带入设定的情境中,使表现效果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在《辛德勒的名单》之中,较为经典的蒙太奇手法应该是在酒吧中的一系列的场景,从辛德勒以接近高级军官为目的贿赂酒吧的服务生,再到辛德勒与这些高级军官打成一片,以及刚刚到达酒吧的军官与辛德勒之间的交流,这一一呈现在观众眼前的画面看似是同一时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但是实际上是发生在多个晚上的不同事件的整合,由于运用了蒙太奇的手法经过剪辑与组合使其呈现在一个晚上,不仅实现了画面的集中与分解,还进行全景与特写之间的交叉出现。像这样快节奏的视觉表现,成功烘托出紧张的气氛。由于这段故事运用了蒙太奇的电影制作手法,将辛德勒的城府之深及其社交手段的高深表露无遗,为人物形象塑造的方式带来了突破性的改变。

(一)运用对位技术,突出艺术效果

1.画面对位

对位法原意是在音乐创作中使两条或者多条相互独立的旋律同时发声并且彼此融合的技术。在《辛德勒的名单》这部影片中却通过蒙太奇的建构多次運用对位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进行鲜明的对比之后,不仅将法西斯的黑暗与兽性进行了很好的展现,而且将人的真善美等美好品德与形象进行了强调,让整部影片的艺术效果具有更加强烈的冲击力。在影片的开始部分,就运用了对位的手法,被赶出家园的犹太人在车站将自己的姓名报出,这可以说是犹太人悲惨命运的开始。接着,传来了一段与犹太人在车站报姓名不太协调的探戈音乐,由小提琴和手风琴共同演奏。这段音乐的出现不仅与犹太人的悲惨命运形成对比,而且实现了转场的过渡,一位穿戴讲究的绅士出现在了镜头当中。此后的许多舞曲都伴随着德国军官享乐的画面,不仅是对德国军官开怀享乐的画面进行氛围渲染,更是为接下来犹太人的悲惨遭遇进行了对比性的铺垫,让观众对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与遭遇有更加清楚、更加深刻的认识与体会。同时,这些舞曲的风格也帮助辛德勒树立了最初的形象,为其最终形象的确立铺垫了一个可进行对比的参照。

当辛德勒在山坡上看到犹太人被迫害的悲惨境遇时,影片对位手法再次运用。此时的观众通过辛德勒的眼睛看到了犹太人被法西斯惨无人道的迫害,其对法西斯的愤怒之情已经较为强烈,此时的音乐没有采用情感激烈的音乐,而是采用一段简单的犹太民谣,由纯净的童声合唱进行演绎。孩子们纯净的声音不仅表达了其天真、纯洁的思想,而且表达了对生活的美好向往,与画面当中法西斯的惨无人道和犹太人的悲惨遭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仅将观众的情感调动到极点,而且也感动了辛德勒并唤起了他的良知。这一段对位的应用,不仅自然,而且十分到位,是整部影片的一个亮点,在情节推动与情感表达上获得了双重效果。

2.音画对位

例如德国士兵在深夜屠杀全城的犹太人的场景当中,原本躲藏起来的犹太人在爬出钢琴时无意当中踩到了键盘,因而被德国士兵发现,德国士兵在钢琴声的引导下找到了犹太人,喊叫声、机枪扫射声和德国军官悠然地在钢琴前娴熟地弹奏巴赫BWV807(英国组曲)a小调前奏曲。再如被关押的犹太人裸身接受筛选的片段,该片段的背景音乐为艺术歌曲,由现场的留声机和喇叭传出,十分优雅。以上两个场景当中的音乐都是画面内的音乐,有的古典,有的优雅,这些音乐原本代表的是美好的事物与高尚的精神,用以赞扬鼓励美好的事物。但在德国军人扫射犹太人,在犹太人被检查的场景之下,这些原本应该美的音乐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强烈的对比刺耳让人无法忍受。影片通过对位这种艺术手法的运用,将同一段音乐进行了完全不同的表达与定位,这些音乐不仅反映了犹太人悲惨的生活状态,而且严厉批判了德国纳粹的惨无人道,丰富了整部电影的内容进行了丰富,在整部电影情感的表达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音画同步的作用,烘托氛围,深化影片主题

在影片末尾,阳光之下,成群结队的犹太人带着他们的后代,来祭扫辛德勒时,主题音乐再次完整出现。音乐温和细腻,哀而不伤,这不是对人间悲剧的控诉,而是对历史错误的沉思,充满了省思和缅怀的温淳气质。音画对立,带来象征意义,使剧情更深刻。纳粹血洗犹太社区时,整个社区一片混乱,血腥的屠杀画面激烈、动荡,充满残酷、悲怆的气息。而画外配音却是优美动人的钢琴伴奏下纯洁的童声合唱。

(三)平行蒙太奇的运用,深刻揭露人性的善与恶

在影片中,一组是犹太人的婚礼场面,一组是德国军官阿蒙暴打他的犹太女佣歌伦的场面,还有一组是辛德勒举办舞会的场面。犹太人的婚礼是人性的美好,是白色恐怖下的真情传递,阿蒙暴打犹太女佣是他压抑变态的爱,是人性的丑陋,辛德勒的生日舞会,是犹太人对辛德勒的美好祝愿。期间均以节奏重音为剪辑点切换,深刻揭露人性的美好与罪恶。

二、《辛德勒的名单》配乐特色

《辛德勒的名单》成为电影里的经典,电影中扣人心弦的音乐同样成了音乐里的经典。长达3小时15分的电影有14段,总长为60多分钟的配乐。配乐的作曲者为约翰.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在《辛德勒的名单》中,约翰·威廉姆斯采用了与以往不同的创作手法。首先,不再以景为主,而是以情入乐,采取浪漫乐派的传统写法,用柔和简练的旋律将影片所要表达的一个民族复杂而沉重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再加上画面、情节的配合,使得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像一座里程碑一样呈现在观众面前;其次,配乐中带有许多小提琴独奏的乐段,演奏者是举世闻名的小提琴大师——伊扎克·帕尔曼(Itzhak Perlman),作为一名犹太人,由他来演绎这样一部电影的配乐自是最合适不过。钢琴部分则由作曲家亲自上阵,同时还有合唱团的声音。其中以第1首《来自辛德勒名单》(Theme From“SCHINDLER IS LIST”)最负盛名,在影片的很多地方都出现过,也是广大音乐爱好者最熟悉的。这段配乐取自片尾,这时,画面上是如下情景——几十年后,当年被辛德勒拯救的一千多名犹太人带着他们的后代,来到了辛德勒的墓前,每人拿着一块小石头,放到辛德勒的墓碑上,场面庄严肃穆。这段旋律响起并久久地持续,极为婉转、哀伤的旋律由小提琴大师帕尔曼深情地演绎,传达了一种极为复杂的心情。看着电影的这一幕时,听着琴声,能让人不禁流泪。这是美国作曲家约翰·威廉姆斯与斯皮尔伯格多次合作,深切体会这一位在身体中流着犹太人血液的导演在创作此片时的心情,因此吸取了犹太民族音乐的旋律特点,采用了小提琴独奏的方式突出主题,将残酷战争阴影下犹太人凄凉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在配乐中的两个主题旋律的小提琴独奏,编曲平实而情绪深刻。

该片以犹太民族的传统节日——安息日开场,犹太人虔诚的祈祷,富有神性的祈祷声,使声音具有色彩感,吹拂了缥缈燃烧着的蜡烛;当蜡烛熄灭了,只留下淡淡的轻烟。这时候电影突然失去了色彩,画面出现了一道黑白色的烟囱,冒着烟雾的火车疾驰而去,这预示着犹太人岌岌可危的民族存亡。

威廉姆斯在为《辛德勒名单》配乐时,注重对剧本整体感受,细致入微地参与影片的创作,没有拘泥于画面的表面气氛而单纯地为画面配乐。在处理音画关系方面尤其大胆,音画相谐和音画反衬两种手法混合运用,创造了新颖的意境和独特的音乐形象。音画相谐的配乐对剧情推波助澜,使电影情景交融。最让人难忘的经典一幕:获救者名单一出现,忧郁的音乐主题马上转入由小提琴和手风琴奏出的三拍子欢快音调。两种乐器交替奏出的旋律犹如两个人真诚的心声交流,把人从沉重、压抑的气氛带入一种欢乐、轻松的情绪中。到后来音乐转入更为欢快的德军舞会使用的舞曲,这段音乐配合著德军军官果断有力的歌声,一直到银幕出现辛德勒招聘犹太打字员时,诙谐风趣的小提琴在钢琴伴奏下,跳动的音符充满生命的活力,影片的整体情绪也随之渐趋欢快明朗。配乐丝丝入扣地衔接剧情、烘托影片氛围,推动剧情发展。更巧妙的是,这种音乐与剧情相得益彰的结合,与后面的悲剧情节构成反差,深化了剧情主题。音画反衬给观众带来超强的震撼力。纳粹集中营的一场戏完美展现了导演对这一手法的运用。德军哄骗大批犹太儿童到几辆卡车上,准备运到毒气室。正在广场劳动的亲人看出孩子面临的厄运,母亲们惊恐的尖叫声、哭喊声和车上儿童们天真无邪的笑容形成反差。这时的音乐并未随画面的变化而变化,而是出现了一段甜美的、歌谣似的女声独唱以及纯洁的童声伴唱,整个广场似乎都被空灵悠扬的歌声包围,沉浸在圣洁的音乐世界中。音画反衬的艺术处理剥夺了曲调应有的优美祥和感,轻柔的声音这时仿佛变成魔鬼的咒语,令人毛骨悚然。这种音画对立的反衬手法加强了音乐的寓意性和深刻性。

在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威廉姆斯使用了不同于追求音画同步的写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他认为音乐需要注重的不只是景,而是情感,因此不再单纯注重画面自身,而是对人物加大刻画力度,对其内心情感世界有着细致的描绘。在艺术风格方面,威廉姆斯选择了传统的浪漫音乐手法,因此无形中承担起电影中主人公的任务,每次都能够恰到好处地出现,展现出电影的主题精神。在这部电影作品中,电影音乐不只是单一的音响背景效果,而是配合镜头画面有效地调动观众的情绪,并且赋予观众一种冗长的“人性思考”。

三、主题音乐的解析及在影片中的演绎

主题曲《来自辛德勒名单》是一首小提琴乐曲,全曲总共49小节。曲式结构为典型的单三部曲式,主调为d和声小调。其中包括主体结构之前的5小节的a和声小调引子,以及全曲结尾补充升华处a和声小调的6小节尾声形成首尾呼应。详细曲式结构为:引子(1-5小节),a小调;A段(6-15小节),d小调+平行乐段A1(16-25小节)+B段(26-33小节)+A2段(34-43小节)+尾声(44-49小节),a小调。从调式和声上则是传统的和声语汇,如从引子属小调a小调到A段主调a小调,再到尾声a小调的调式布局(见谱例1)。

从上例和声结构中引子结束处的和弦原本应该是结束在a小调的主和弦(A、C、E)上,但在这里作曲家却升高了和弦三音C,使原本应该是小三和弦的主和弦变成了大三和弦,为A段d小调主题的进入做好准备。这是古典和声中,尤其在巴赫时代较为普遍的“辟卡迪三度”使用方法。还有从B段结束处到再现段A2之间长达三小节属持续的充分的属准备,为再现的到来做了完美的铺垫(见谱例2)。

从乐曲发展的调式和声布局、曲式結构等方面可以看出此曲结构传统,全曲虽然气质平实,但在思想上却相当深刻,朴实无华中所流露出的真情实感,那动听优美的旋律略显忧伤。让人听后不禁潸然泪下,并陷入久久的沉思,完全把观众的心和电影情节交织在一起,让观众能更深层次、更准确地理解该影片的真正内涵。

影片当中,主题音乐首次出现的画面是犹太人第一次被大规模地驱逐的场景,开场由圆号的独奏开始,直白而简单,既给人以凄楚的感觉又让人不乏苍凉,仿佛是在为犹太人的苦难拉开序幕,带领观众进入到这段悲惨的历史当中。主题音乐的第一次出现,就很好地区别于之前辛德勒等人舞曲风格所标识的群体形象,较为自然地成为代表整个犹太群体的最佳音乐形象。

主题音乐第二次出现的场景是辛德勒为了帮助一个犹太女子,从德国军队的集中营当中解救其父母并让他们在其工厂当中工作的场景。这段主题音乐主要由吉他伴奏,在音乐蒙太奇手法的作用下,将犹太夫妇被营救与辛德勒内心的心理斗争过程进行交叉展现。在此处之前,对辛德勒人物形象的塑造大多是舞曲风格的音乐,而这里却不再沿用,而是选择了代表犹太人群体形象的这一主题音乐进行辛德勒人物形象的塑造。这一音乐形象表达的转变,自然地暗示了辛德勒关于犹太人问题前后态度的转变。吉他的琴弦被轻轻地拨动,音量轻微,速度缓慢,第一乐句每一个单音的完成都是艰难无比。接着,分解和弦的停顿则是辛德勒内心的停顿,其对自我行为的犹豫与挣扎都可以从这个停顿当中体会出来。停顿过后,辛德勒的自我挣扎也告一段落,仿佛是破茧后的蝶一般放松自在,此时的旋律开始逐渐恢复缓慢的节奏,并愈加流畅,在犹太夫妇被成功解救一同走进辛德勒的工厂的时候,音乐的节奏不仅恢复正常,而且还加入了一些弦乐,让原本停顿、缓慢的音乐变得完整与流畅起来。这段主题音乐后半部分的补充不仅对整段音乐进行了完整与巩固,而且对辛德勒的形象转化进行了标志性的确认,即其从德国商人这一形象向有义有爱之人的形象的转化。这一小段音乐虽然简短,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风格简洁明了,而且对该影片片段的深刻寓意进行了较好的解释与表达,以生动形象的音乐语言将整部电影的剧情进行了自然地转折与承接。

主题音乐在以上两次场景的出现之后没有停止,还在继续播放,其每一次的出现都有着一定的作用,不仅让观众对该段主题音乐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而且帮助观众去更加准确地理解犹太人与辛德勒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在加强观众的情感力度的同时,对整个剧情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推动。在影片的末尾部分,辛德勒挽救的犹太人获得自由,他们因为自身的自由而欢唱,此时的画面逐渐由黑白两色变成了彩色,接着旋律开始转变,主题音乐由小提琴演奏家帕尔曼奏出,画面已经变成那些还活着的犹太人在依次走过辛德勒墓碑并在其墓前推起石头,这个镜头表达的主要是他们对辛德勒的怀念之情,在小提琴的音乐之下,忧伤之情不断缠绵萦绕,仿佛忧伤抑郁的小提琴声又把观众带回到那个悲惨的年代,耀眼的阳光也在此刻显得尤为宝贵。这些画面没有一言一语,只有这段唯美的音乐在诉说着、哭泣着、欢笑着……这一段内容的主题音乐被完整演奏,如此长时间的没有任何语言的音乐配乐是少见的,这也正是《辛德勒的名单》这部电影主题音乐的魅力所在。

四、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配乐与蒙太奇建构画面的关系

(一)音乐与画面的同步

电影中配乐与画面基本上是相适应的,不管是情感、节奏都是一致的,当人们观看电影画面的时候,就会顺其自然地欣赏音乐。这种方式类似绘画中的素描,就是音乐旋律与画面展现出的内容完全一样,配乐会随着变化的画面而变换。在电影中,开头的音乐旋律就是这样处理的,在开始之后大概3分多钟的时候,音乐开始慢慢响起。这时候的片头音乐出现了约为八分钟,在这八分钟里闪现了许多场景镜头,例如酒吧、酒吧角落,许多人在一起唱歌,纳粹军队的合唱等。在这段配乐中,节奏与情感与镜头的变换保持一致。

(二)音乐与画面的平行

电影中的配乐不是用来专门解释画面的,是通过自身独有的方式将画面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印象。在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的第18分钟到第30分钟,有一段超过12分钟的配乐,在这么长的一段时间中,镜头上出现了以下镜头:街道上许多逃难的犹太人们在纳粹军队的监视下紧皱眉头痛苦地前进、一个犹太家族的人们在纳粹军队监视下收拾离家的行李物品、许多犹太人被德国军人们羞辱、城市里的犹太人在排队登记姓名身份、主人公辛德勒在与朋友交谈着自己的生意、企业车间车床、辛德勒工厂在招聘工人等。虽然有着这么多画面,但是电影中的配乐却只有一种情绪——痛苦,并且旋律创作简单,节奏相对缓慢。不管电影镜头怎样变化,音乐似乎一直在按自己的节奏前行。

(三)音乐与画面的对位

所谓的“对位”是音乐专业的术语,指的是两条旋律一起出现,有时候会合体,有时候会分开,就像是相互独立的两者,但是实际上有着紧密的联系。[3]在电影中指的是音乐与画面形成的相互对位的关系,时而同步,时而分开,甚至与电影镜头中的情感、环境、节奏等方面形成对立关系,进而形成一种新的涵义。电影进行到40分钟的时候,画面出现了4个内容:辛德勒与他的妻子在饭店中吃饭并讨论、辛德勒与他的妻子在跳舞、辛德勒与他的妻子在床上交谈、辛德勒与他的妻子在车站。这一部分的配乐是从酒吧的小提琴演奏开始的,是舞曲风格的旋律。

结语

《辛德勒的名单》这部影片的配乐是一曲曲歌颂正义、善良、勇敢,赞美生命的音乐。首先,其中透露出对生命的追忆和逝去岁月的痛惜,散发出受伤心灵所特有的失落与惆怅感。独特的音画处理手法,表现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生命仍然在积极争取生存的印象,唤起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生的珍惜;其次,在影片中,主题音乐的多重演绎是其配乐的主要特点之一,让主题音乐本身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次,影片画面剪辑建构多次运用对位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进行鲜明的对比之后,不仅鞭挞法西斯的黑暗与兽性,而且将人性的真善美等美好品德与形象进行了强调,让整部影片的艺术效果具有更加强烈的冲击力;最后,《辛德勒的名单》这部影片完美彰显画面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画面。这是电影蒙太奇建构手法与音乐在时间与空间完美结合的典范,照顾了观众心灵的细微感受,更好地诠释了人性中的美与恶。

参考文献:

[1][德]F.W.J.谢林.艺术哲学[M].魏庆征,译.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07).

[2]谢玉京.人性与情感的呐喊——浅析《辛德勒的名单》电影配乐[ J ].新闻研究导刊,2020(12).

[3]赵德义,刘永平.复调音乐基础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1.

猜你喜欢
辛德勒蒙太奇犹太人
错位蒙太奇
自尊
历史文献纪录片中蒙太奇的运用
蒙太奇艺术表现手法在影视编导中的应用实践
从叙事的角度谈平行蒙太奇与交叉蒙太奇
中国的“辛德勒”
浅析《辛德勒的名单》中人性的升华
英国社会是如何对待犹太人的(1066-1656年)
“辛德勒名单”背后的故事
“辛德勒名单”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