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建设下民办本科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改革研究

2023-10-08 21:35:07金佳林任丹丹胡珍平
传播与版权 2023年18期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新文科专业课程

金佳林 任丹丹 胡珍平

[摘要]新文科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新闻传播学专业作为新文科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课程教学改革的紧迫需求。文章从新文科建设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出发,分析了民办本科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了以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为核心的路径,以此强化专业教育和思想价值引领,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和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培养应用性复合型传媒人才,为民办本科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文科;民办本科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改革

一、新文科建设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在当今,互联网技术的革新与突破使得社会从web1.0时代进入web3.0时代,机器与机器的连接已成为过去式,“智能+物联”成为主旋律,新技术不断冲击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多元的信息流动,以及传统媒体、自媒体、社交平台等多种媒介形态在同一场域进行互动和对话,颠覆了传统媒介对信息的垄断,改变了新闻传播业对新闻传播人才的要求。同时,全球多元文化的不断碰撞与融合,促进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打破了新闻传播领域的学科壁垒,新闻传播学科不仅存在于新闻领域,更与人文生活、政治、经济等领域相互促进。因此,当今社会面临的不同行业相互突破与融合的问题也对新闻传播人才提出了新要求。

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巨大挑战。新文科(New Liberal Arts) 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新趋势,率先推行这一理念的美国希拉姆学院(Hiram College)被国内诸多学者奉为典范,并被视为我国新文科建设的重要起因[1]。2020年11月,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正式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新文科建设的提出为新闻传播学科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新文科建设宣言》的指导下,优化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路径可直接迎合社会对新闻传播人才的切实需求,以此从实践应用角度来改革、创新对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

通过相关调查数据,以及企事业单位对新闻传播人才的招聘需求,我们可总结人才培养的关键点:新文科建设下应培养应用性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同时,笔者整理了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猎聘等主流招聘网站中各企事业单位在近两年对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招聘需求,其中的企事业单位涵盖互联网通信、医药、广播电视台、传媒公司、研究院、教育机构等多个行业领域。由此,文章针对相关招聘岗位、招聘需求的总结分析,得知关于新闻传播类专业招聘岗位集中于新媒体运营、品牌运营、文案策划、记者等领域,招聘需求集中在新媒体产品和新闻稿的文案创作、编辑与审核,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的运营,音视频内容的策划、拍摄与推广,新闻传播、文化活动等的策划与执行,能熟练使用PS、H5、AE、PR等图文排版与视频编辑工具。

首先,从应用技术来看,新闻传播人才需要了解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新技术,并掌握新媒体编辑的新技术工具,如个性化制作、互动化传播、场景化体验等,能独立完成全媒体时代采集策划、生产制作、传播推广和新媒体运营等工作。其次,从招聘需求来看,新闻传播人才不仅需要学习前沿的传播理论,还需要将传播理论运用到实际的新媒体宣传推广当中,更需要锻炼自身的写作能力、策划能力与品牌运营能力,而这需要运用文学、广播电视编导、文化产业管理、企业管理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理论。最后,从招聘企事业单位类型来看,新闻传播人才不仅存在于新闻广播电视台、传媒公司,在社会的其他行业领域如建筑、医药、消费品等,尤其是在品牌塑造、新媒体运营宣发领域,同样需要新闻传播人才。因此,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需要跨专业、跨行业驱动,充分融合交叉学科领域的知识、理论和研究方法,有效调动各类媒体、各类企业,实现学界与业界、学科与行业、理论与实践的精准对接,以培养出应用性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

二、民办本科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存在的共性问题

(一)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相互支撑不足

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各学科专业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培养目标的定位和课程体系的构建极其重要。培养目标是构成课程体系的前提与基础,课程体系又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与手段,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开[2]。课程设置是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直接呈现,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要素之一[3]。新闻传播学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现阶段,大多数民办本科高校的新闻传播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课程体系存在对应性和支撑性不足的情况。据调查,大多数民办本科高校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上依然存在课程数量多且杂、理论学时占比高、实践学时占比低等情况,导致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之间不能实现最优匹配,难以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二)专业课程内容与前沿脱轨且知识陈旧

随着传媒生态的转型发展、新闻生产流程的再造、传播生态的变革,高等院校课程内容设置已无法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4]。这就要求新闻传播教育必须与时俱进,适应传媒的变革与转型。在全新的传媒语境下,民办本科高校需要重新思考如何定位专业、设计专业课程、优化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目前,一些民办本科高校由于建校时间短、师资力量薄弱等,课程体系改革面临一些挑战。同时,笔者通过分析各地方部分新闻传播学校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发现以下问题。第一,现有的专业课程内容的理论性、专业性和实践性有待增强,未能系统地传授新闻传播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第二,专业课程设置相对保守和传统,忽視了新媒体、数据新闻、社会网络分析等新兴领域的重要性和前沿性,无法适应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趋势和需求。第三,专业课程内容过于抽象和教条,缺少与新闻传播实践的联系和反思,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第四,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相对单一,缺少多媒体、互动、案例等教学形式的有效运用,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三)专业课程的实践外延性不足

当前,民办本科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的实践外延性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人才培养方案中所设置的实践课时占比不足。据调研,在许多民办本科高校的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中,实践教学的课时占比较低,难以满足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求。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需要具备多种媒介技能和方法,仅依靠课堂教学难以达成目标。第二,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单一。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还停留在保守和传统的层面,忽视了新媒体、数据新闻、社会网络分析等新兴领域和方法的重要性和前沿性。同时,实践教学也过分依赖于校内实验室和模拟场景,缺少与社会现实和行业需求的结合和反馈。第三,实践教学的师资和资源匮乏。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面临“双师型”教师不足、实验室建设落后、校企合作不顺畅等困境。这些困境制约了民办本科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也影响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课程考核方式难以对应教况与学情

专业课程考核是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大多数高校都认识到课程考核改革的重要性。但通过调研发现,许多民办本科高校在专业课程考核方式上仍存在不足。第一,课程考核方式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不同的教师和学校可能采用不同的要求和方法,导致学生的评价和培养效果不均衡。第二,课程考核方式过于侧重理论知识的考查,忽视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考评,使学生不能适应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变化和社会需求。第三,课程考核方式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不足缺乏清晰的了解,也难以得到教师的建议和指导。第四,课程考核方式缺乏多元化和灵活性,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也不能体现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多样性和综合性。第五,实践教学的评价机制不健全。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考察。同时,实践教学评价也缺乏有效的反馈和激励机制,难以激发民办本科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实践学习的主动性。

三、新文科建设下民办本科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的改革路径

目前,大部分民办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都能够结合各自特点和侧重领域进行定位。例如,四川传媒学院的新闻传播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适应传媒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其中,该学校广告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的广告创意、策划、制作与运营能力的应用型广告人才;传播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各种媒体的信息采写、媒体内容创作、策划和运营等专业实践能力,能够适应现代传媒产业链发展需求的应用性复合型传播人才。然而,在新文科建设下,民办本科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仍需要进行深化改革,其可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

(一)了解行业诉求,把握人才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深度衔接

人才的定位和培养必须契合社会的需求和地方企业的诉求。目前,多数民办本科高校的新闻传播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课程体系存在适应性和支撑性不足等问题,这需要多方面的思考和探索。以四川传媒学院传播学专业为例,首先,该专业定位是服务地方,即面向四川省全境。笔者对四川省内的企事业单位、融媒体中心等岗位进行调查,发现这些单位和机构最需要的是具备媒体数据分析、文案创作、短视频创作、内容策划和运营能力的人才。基于此,该专业结合业界和学界专家的意见,并根据地方传媒人才需求和本校多学科互补优势,进行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的专业化调整,构建出符合传媒特色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TTCO”课程体系,即以理论课程群、技术能力课程群、创新生产课程群、运营管理课程群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的细分课程为:一是理论课程群,包括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传播学概论、新闻学概论、新媒体概论、新媒体研究方法、大众传播史、新媒体艺术等理论基础课程。二是技术能力课程群,包括摄影基础、数据可视化、网络新闻编辑、影视摄像、非线性编辑、计算机图文设计等技术实操课程。三是创新生产课程群,包括新媒体文案创作、新媒体短片剧本创作、新媒体短视频创作、新媒体运营、纪录片创作、媒体内容创作综合实践、专业创作与训练等核心创作课程。四是运营管理课程群,包括传播案例分析、整合营销传播、媒介经营与管理、创业策划、文化创意产业等课程。通过这一课程体系改革,传播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更加明确,打破了部分学生对该专业所学知识认知不清等问题,同时通过课程改革,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明显增强,在专业类竞赛方面取得优异成绩。

(二)“外引内培”强化师资,加强教法手段改革,专业课程内容与前沿接轨

针对多数民办本科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内容与前沿脱节、专业性不足,无法满足传媒行业发展需求和转型等问题,笔者经过多方面调查和研究,认为可从师资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两个方面进行解决。传媒行业是“互联网+文化创意”的服务行业,对岗位人才的能力需求处于不断升级的状态,这就要求民办本科高校必须建设一支一流的师资队伍[5]。首先,强化师资可以采用“外引内培”的策略来重构现有的教师团队。民办本科高校上层和二级教学单位需要从专业群建设、课程建设、教学与科研建设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一个专业群根据现有师资情况,综合分析是否需要引进和培养具有高水平理论素养、丰富实践经验、跨领域知识结构的教师,以切实满足专业群发展建设需求。民办本科高校只有不断加强师资建设,才能保障后续教学方法改革,确保专业教学出成效。在加强教学方法改革方面,民办本科高校可充分利用虛拟仿真实验、社会实践、项目协同等多种形式,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新媒体素养、融合思维和创新能力。另外,民办本科高校必须构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专业能力为支撑、以实践教学为特色的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群,在专业课程内容上实现理论与实践、基础与拓展、专业与交叉、线上与线下的有机融合。

(三)调整实践教学内容、形式和课时比例,弥补专业课程的实践外延性不足

专业课程的实践外延性不足会影响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拉大学校人才培养与业界人才需求的差距。因此,民办本科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应提高专业课程中的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增强实践教育在整体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以56课时的新媒体运营课程为例,原来理论为48课时,实践为8课时,经调整后为理论为16课时,实践为40课时,大幅度提高了实践课时比例,可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上得到更多训练,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实训能力、创意策划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另外,民办本科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应更新和调整专业课程中的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增强对媒介融合相关领域的关注和运用,这也能进一步拓展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外延性。另外,民办本科高校新闻传播专业还需要强化专业课程中的实践教学师资和资源建设,引进和培养具有业界经验和“双师型”素质的教师,完善和更新实验室设备和条件,加强与行业和社会的合作和交流。

(四)课程考核多样化,完善评价机制,应对复杂的教况与学情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传媒格局正面临重大变革,新闻传播教育必须抓住这一机遇,以课程考核改革为抓手,完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重构,实现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6]。不同的院校所招收的学生层次不同,不同的专业和班级所面对的学情也不同。民办本科高校新闻传播专业课程考核不应遵循原来统一的试卷考核形式,应根據不同课程、不同学情来调整考核方式,使考核能有效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和效果。鉴于此,第一,课程考核方式应体现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实践实战能力。第二,课程考核方式应多样化,包括期末考试、平时成绩、论文、实验报告、实践报告、课堂表现等。第三,课程考核方式应公开透明,教师应在开课之初向学生说明课程考核方式和评分标准,并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第四,课程考核应合理分配,避免过多或过少的考试或作业,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自主学习和深入思考。以48课时的整合营销传播案例课程为例,改革前教学大纲中关于该课程的期末考核方式是笔试,而新版教学大纲中的期末考核方式则改为“非笔试”,即通过提交方案、案例分析报告、论文或实验报告等方式进行考核。该课程设置以“非笔试”的方式来考核学生,旨在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小组团队通过多次的头脑风暴等形式共同完成“非笔试”的期末考核。由此可见,从教学考核设计层面来看,民办本科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完善专业课程中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建立多维度和全面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实行过程性和结果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建立有效的反馈和激励机制,可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四、结语

新文科建设为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民办本科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应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紧跟行业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以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为核心,培养具有新文科特色和新闻传播素养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民办本科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只有不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才能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和行业输送更多优秀的新闻传播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振天,俞兆达.新文科建设: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新文化运动”[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3):117-128.

[2]陈立乾,高亮.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及关系[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3):270-272.

[3]周茂君,柏茹慧.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国际新闻界,2022(02):133-156.

[4]赵红勋,李孟帆.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学课程的优化路径[J].青年记者,2021(18):97-98.

[5]冯海兵.全媒体时代高校应用型新闻传播学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传媒论坛,2022(12):113-117.

[6]李晓云.改革专业课程考核方法 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J].教育现代化,2019(75):14-16.

[基金项目]四川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新建院校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项目“‘新文科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XJYX2021B13)成果;2021—2023年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一般项目“‘融合转型 实战导向 示范引领:新文科建设下应用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项目编号:JG2021-1465)成果之一;2021—2023年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重点项目“新时代全媒化传媒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JG2021-1462)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金佳林(1984—),男,四川眉山人,四川传媒学院副教授;任丹丹(1983—),女,吉林通化人,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胡珍平(1997—),女,四川宜宾人,四川传媒学院助教。

猜你喜欢
新闻传播学新文科专业课程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图书与情报(2019年4期)2019-11-20 06:54:38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出版广角(2019年9期)2019-06-14 08:19:30
精心打造“第二课堂”,创新新闻实践教学
文教资料(2016年33期)2017-04-19 16:41:42
新闻传播学类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
亚太教育(2016年36期)2017-01-17 17:59:58
新闻传播学类高校毕业生创业优劣势分析及方向探究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专业培养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