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教育融入职业院校“大思政课”的理论探究

2023-10-07 15:18李艳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四史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四史”教育融入“大思政课”是當前思政教育的应有之义,二者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在价值引领方面具有一致性,在育人内容上有耦合性,且在实践上具有很强的契合性。为了保障二者融合的科学性,要坚持适应性原则、协同原则,还要保持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特征。职业院校要切实推进“四史”教育与“大思政课”的融合,实现“四史”教育在“大思政课”建设中的价值转化。让“四史”教育不但要融入校内思政课堂,还要融入社会大课堂和网络课堂,形成“三全育人”的大格局。

关键词:“四史”教育;“大思政课”; 思想政治教育

一、“四史”教育融入“大思政课”的内在逻辑

(一)“四史”教育与“大思政课”在内容上具有耦合性

“四史”指的是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教育要以党史为重点,结合各门历史的特点讲清楚这段历史发生过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最主要的是讲清楚历史传承的规律,归结到一点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是学习“四史”的要义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1],“大思政课”就要以党的历史这部教科书为脚本,汲取历史的经验转化为现实的教育力量,建好“大师资”、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四史”教育中所展现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恰好契合了“大思政课”的内容要义。党的百年奋斗征程是共产党人前赴后继建设新中国的奋斗历程,是筚路蓝缕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历程,是敢为人先进行改革开放的创新之路。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其中蕴含了伟大精神,是党和人民百年来携手共进的伟大事业,也孕育了我们民族的伟大梦想。这“四个伟大”中包含了极其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讲好“大思政课”的资料宝库。

(二)“四史”教育与“大思政课”在价值引领上具有一致性

“四史”教育与“大思政课”同属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价值目标一致,都聚焦于立德树人、引领青年思想价值。加强“四史”教育,就要指导学生在历史中辨明是非曲直,理解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逻辑,提升政治认同;体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提升思想认同;感受改革开放带给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提升情感认同,在历史教育中明理、增信、崇德,在放眼全局中身体力行,实现“四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大思政课”既要兼具学理性,又要兼具“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的实践性;既要讲好党的这部大历史,又要解决好青年学生对于历史的疑惑,对于现实问题的疑问,在“与现实结合起来”的实践中让思政教育更加生动活泼,让青年学生乐学、愿意学,在实践的经历和磨炼中了解国情、体察民情,培养家国情怀,坚定青年跟党走、建功新时代的决心和自信心。因此,“四史”教育与“大思政课”都指向同一个目标,以历史为据,铸魂立德。“四史”教育是推动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的载体,“大思政课”就是铸魂育人的大舞台,两者都是培育复兴人才、实现现代化强国的必要选择。

(三)“四史”教育与“大思政课”在实践需求上具有契合性

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的辩证思想, 要从整体上把握育人的“ 事”“ 时”“势”,要将“爱国志、报国行”的实践目标转化为行动的自觉。“四史”教育恰好契合了“大思政课”对“事”“时”“势”的实践需求。当下,中国面临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提出了许多新问题,青年学生在思想混杂的现实生活中难免迷失方向,“大思政课”就要做出及时的回应,解答青年学生的疑惑,化解学生的模糊认识,澄清是非观念,坚定学生爱国爱党的信念。同时,把“四史”融入“大思政课”,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改革三个时期所取得的伟大胜利,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防范历史虚无主义给学生造成的思想迷雾,帮助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职业院校承担了培养新时代大国工匠的时代使命,要培养拥有坚定不移的政治立场和责任担当的技术人才。“大思政课”是主要渠道,“四史”教育是上好“大思政课”的源泉活水,离开了“四史”的支撑,思政教育也就失去了根基。因此,“四史”教育满足了“大思政课”的现实需要,两者互为衔接,共同提高新时代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二、“四史”教育融入“大思政课”遵循的原则

(一) 适应性原则:顺势而为

“四史”教育与“大思政课”虽然有很多的共性,但二者处于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内的不同层面,因此,在实践过程中既要加强融入内容和方式的相互协调,又要兼顾各自的着力点,在融入过程中遵循适应性原则。一方面,“四史”教育要适应“大思政课”建设需要。“四史”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选择性必修课程,要“确保学生至少从‘四史’中选修1门课”。实践中,就须遵循“四史”为基,思政课为主导的原则,形成层次分明、有机统一的结构体系。另一方面,“四史”教育要适应职业院校思政课开设的需要。职业院校没有开设中国近代史纲要这门课程,导致学生对中国近代百年动荡的历史知识缺少积累,对“四史”知识的感知是支离破碎的,无法形成一条拎得起的主线贯穿各个历史阶段。如果将“四史”割裂开来,生硬地搬到理论课中,或者在学生历史知识不够的情况下,过多讲述历史知识就会本末倒置,不利于理论的吸收。因此,在职业院校里,“四史”融入“大思政课”要讲究适应性原则,既要适应“大思政课”的课程规律,又要适应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 协同原则:多方并举

“大思政课”建设的意义就在于在坚持“三全育人”的指导思想下,推动各育人主体同向发力、协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四史”教育作为“大思政课”的联动主体,必须充分发挥自身效能,从资源、机制等方面探索协同推进的育人路径[2]。一是教育主体的协同。学校作为教育主体,要联合政府、企业、社会等力量“开门办思政课”,让科学家、先进模范等讲授思政课、开展事迹报告会,以身示范感染学生,让思政课成为全社会的“必修课”,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二是资源的协同。学校的课程资源、企业的思政元素、地方的红色资源等,要在教育部门的协调下形成全要素协同的系统工程,避免学校思政课单兵作战的局面。三是机制的协同。“四史”教育机制与“大思政课”建设机制要协同,坚持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相统一,既要有规划合理的顶层设计,也要有具体可操作的内容,形成完善的合力育人机制,充分发挥协同效应。

(三)“类型教育”原则:德技并修

职业院校进行“大思政课”的改革,必须适应职业教育的需求和职业院校学生成长的需求,确保“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一方面,职业院校在“四史”教育融入“大思政课”过程中更应注重职业道德、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培养。“四史”中蕴含了中华民族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劳动品质,也凝练了中华民族复兴道路上矢志不渝的劳动精神,要在“四史”教育中锻造学生成为有理想有信仰、懂技术能创新的技术人才,保障思政教育在职业院校精准实施。另一方面,要注重教育方式的转化。职业教育实行的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和企业在对学生的技能传授中培养其道德情感认同,将学生爱国报国、服务人民的志向转化为助力我国产业升级、实现共同富裕的的物质力量。教育场景和培养方式的转化都要求职业院校的“大思政课”建设更具职业特色。

三、“四史”教育融入“大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一) 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夯实“大思政课”根基

“大思政课”具有思政课的属性,思政课堂是它的主要载体。“四史”教育要融于“大思政课”,首先要在思政课上发挥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学校思政课这个渠道,推动党的历史更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好党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四史”就是一部延展的大党史,是思政课上最有说服力的活教材。思政课教师要坚持“八个统一”的要求,将“四史”教育与思政课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相统一,同频共振,将“四史”与职业院校的四门思政课分层次、分重点有机融入。

(二) 融入社会大课堂,提升“大思政课”内涵

“四史”教育融入专业实习。“大思政课”建设的基本途径是“跟现实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深化理论认识,增强价值认同感。对职业院校而言,顶岗实习占据了一半学时,是进行“四史”教育的重要时段。因此,在专业实习中融于“四史”教育是必然选择。职业院校要以“四史”教育为依托,形成实习“大思政课”。还要充分利用政府、企业资源,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在育人理念、目标、评价体系中进行一体化设计,形成“实习思政”的大格局。学生从课堂走入企业,走近行业,了解我国在产业结构升级的大趋势下存在的问题以及亟需解决的技术难题,能激发自身干事创业、艰苦奋斗的决心和使命感。“四史”教育融入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是开展大学生服务社会、奉献祖国的重要实践手段。职业院校的学生操作能力强,专业技术过硬,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开展志愿服务,是四史教育融入“大思政课”的捷径。

(三) 发挥网络课堂辅助作用,拓宽“大思政课”途径

利用信息技术和新媒体创新思政教育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青年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第一,发挥“易班”“学习强国”等网络平台的作用,实现线上线下互动。第二,激发学生积极性,使之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鼓励学生用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分享党史故事、制作红色微电影、开展热点问题讨论等,营造“四史”学习教育氛围,提升学生自觉学习“四史”的兴趣,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推进“四史”教育融入“大思政课”,既是高校创新思政教育改革的需要,又是汲取“四史”智慧引领大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引导学生与历史同向、与祖国同行、与人民同在的需要。我们要坚持立德树人,不断探索融入的新形态,助力思政教育迈向新高度。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党史學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党建,2021(04):4-11.

[2]王欣.高职院校“大思政课”教育改革的融合理路与实践策略[J].

职教论坛,2022,38(08):116-122.

基金项目:2022年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基金资助课题“四史”教育融入职业院校“大思政课”多维联动机制的理路探究”,项目编号:2022ZD20。

作者简介:李艳(1981-),女,山东青岛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技术教育。

(责任编辑 张萌喆)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四史思想政治教育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