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探究

2023-10-07 15:18王柳杰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乡村振兴

摘要:以洛阳市丰富的非遗项目为对象,探究乡村振兴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策略。通过对洛阳市典型非遗项目的调研分析,部分非遗项目存在政府扶持力度不足和缺乏市场知名度等问题,提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

乡村振兴战略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以来,一直是党的重要工作之一,党的二十大更是为乡村振兴描绘了新蓝图。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非遗发展可以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的精华,其本身大多起源于农村农民的日常生活,来源于农民世世代代生产生活的积累,民间文学、民俗和表演艺术等更是直接反映和影响着广大农民群众的精气神。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能够打造乡村特色文化,还能够增强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为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实现提供载体[1]。

二是非遗发展可以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平台。通过促进非遗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能够让乡村人民获取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富足。保护、传承和发展这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让社会人才看到乡村发展的希望,看到乡村美好的未来,真正实现“吸引人才到农村”。

三是非遗发展可以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强大动力。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非遗项目种类丰富,具有多重价值,非遗项目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将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强大动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许多传统工艺具有产业化和规模化的特点,对其进行充分的深入开发,形成产业链条,进而推动乡村产业发展。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

(一) 非遗资源丰富

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底蕴深厚,拥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洛阳统计年鉴》,国家级非遗项目就有9个,省级非遗项目89项。另外,经过五个批次的评选,市级非遗项目240项,县级非遗项目更是多达700余项。

(二) 相关制度保障逐步健全

2017年,洛阳市颁布实施了《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洛阳成为全国第三个颁布非遗保护专项条例的城市。接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选命名办法》《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认定办法》《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传习所提升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非遗保护传承办法相继出台,为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保驾护航。

(三) 非遗项目在洛阳市的曝光度高

一是与知名旅游景点融合,增加聚集效应。如,洛邑古城景点,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百余项非遗传承项目在这里汇聚,“吃、穿、用、玩”应有尽有,让游客在认识非遗的同时,走近非遗背后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更能直观地感受河洛文化魅力。二是建设知名非遗项目博物馆,加强非遗对外宣传。如,洛阳唐三彩陶艺博物馆,建设成博物馆后,一方面能够让游客更为深刻地了解非遗项目及其背后的文化,另一方面为洛阳市“东方博物馆之都”的打造添砖添瓦,进一步增加洛阳市整体的曝光度。

(四) 部分非遗项目产业化,助力洛阳乡村振兴

目前,洛阳市部分非遗项目已经形成产业,带动当地乡村发展,充分助力乡村振兴,助力效果最显著的项目就是唐三彩烧制技艺。洛阳市南石山村是一个唐三彩烧制技艺传承人较多的村,已成为了唐三彩产业集聚村。截止到2022年,南石山村成规模的唐三彩相关企业有68家、唐三彩从业人员2000余人,年产值高达约3.5亿元。2021年荣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称号。唐三彩烧制技艺项目的成功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人才的支撑。

2015年中央财政拨付扶持资金519万元,用于建设唐三彩烧制技艺传习馆,省财政对唐三彩烧制技艺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拨付补助资金124万元;政府组织举办各类培训班9班次,培训78人次,培训对象涉及传统技艺管理人员、代表性传承人、社会传承对象等[2]。

除唐三彩烧制技艺项目外,还有一些非遗项目取得不错的商业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助力乡村振兴。如,国家级非遗项目中的平乐郭氏正骨法和洛阳水席制作技艺,省级非遗项目中的杜康酿酒工艺、制鼓技艺和银条种植栽培及烹饪技艺等,市级非遗项目中的黄河澄泥砚、洛阳小街锅贴和青铜器仿古制作工艺等。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实地调研了洛阳水席、唐三彩、牡丹瓷、李水琴香包、汝阳刘毛笔、红薯粉条手工制作技艺和洛宁竹编技艺等60多个易于产业化的非遗项目后,发现洛阳市非遗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 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政府扶持力度不够,部分有潜力产业化的非遗项目未能获得有效扶持。洛阳市对非遗项目实行的是分级分类管理的办法,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对发展得好的非遗项目,政府加大力度推介和指导,如,洛阳正骨、杜康酿酒工艺和洛阳小街锅贴等项目所属保护单位均获得政府财政扶持及宣传推广。二是对优秀的传承困难的非遗项目积极抢救,如,河洛大鼓、洛阳宫灯和曹屯排鼓等非遗项目获得国家级或省级财政资金支持,进行抢救性保护。三是对有较高文化价值的非遗项目积极上报推介宣传,如,关公信俗项目被上报为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代表作名录”的推荐项目[3]。现阶段,洛阳市的非遗保护及发展工作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一部分项目优先保护和发展了起来,但是依然有很多的项目处于不上不下的勉强存活阶段。如,洛宁竹编、红薯粉条手工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目前的发展并未很好地产业化。新的发展阶段,更需要补短板,协同发展,促进洛阳整个非遗的大发展。

(二) 部分非遗产品缺乏市场知名度

目前,洛阳部分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相关产品声名远播,如,洛阳水席、唐三彩和牡丹瓷等闻名全国。但是洛阳市大部分非遗项目仅在当地出名,并没有扩大知名度,更没有扩大市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有两点,其一,政府扶持有重点,各个非遗项目的扶持力度不同;其二,不同非遗传承人打造品牌知名度的能力不同。

(三) 非遗项目专业化营销人才匮乏

部分非遗项目未能获得良好的发展,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非遗项目缺乏专业化运营人才。目前,洛阳非遗产品的营销推广仍然主要靠传承人自身的力量去推动,比较散乱,推广力度不足。调研发现,有些非遗项目本身相对容易产业化,如,竹编技艺和红薯粉条项目,由于项目传承人仅有高超的制作技艺,缺乏专业化运营能力,推广力度很小,宣传效果不明显,这些非遗项目仅能产生微小的经济价值,不能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策略

(一) 提高财政资金扶持力度

政府应提高对非遗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除了非遗相关的财政资金扶持,还应争取乡村振兴相关财政资金的扶持。财政扶持能够助力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有助于非遗项目产業化的启动,让非遗项目本身产生造血功能,促使非遗项目自身健康发展,形成规模化和产业化,带动更多的村民致富,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

(二) 扩大洛阳市非遗产品知名度

1、知名非遗产品进一步树立品牌。近年来,洛阳的确扶持了一批知名非遗项目,其产品知名度不断扩大。如,洛阳牡丹花卉、关公信俗、唐三彩烧制技艺和洛阳水席等非遗项目,基本上全国闻名。在发展洛阳非遗时,一方面进一步扩大重点知名项目的知名度,树立各自品牌;另一方面应当充分发挥这些重点项目的示范效应,带动更多非遗项目的发展,把这些重点知名项目的成功经验应用到更多的非遗项目中,提升洛阳非遗产品整体的知名度。

2、深度挖掘非遗产品文化内涵,IP 化开发非遗衍生品。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众对文化和创新的需求也不断提升。在此背景下,洛阳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对非遗项目进行深度挖掘,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IP化,结合现代大众需求,开发出新型非遗衍生品,也能更有效地扩大非遗的知名度,获取更多的经济和文化效益。

(三) 建立统一非遗产品展销平台

鉴于许多非遗传承人缺乏市场经验,不擅长非遗产品营销,政府应建立统一的展销平台,将区域内的非遗产品聚合在一起,提升区域非遗产品整体竞争力。相对成功的非遗展销平台主要是线下的文旅融合型的非遗集聚平台,如,洛阳本地的洛邑古城。互联网时代,线上平台很重要,但目前尚未有企业做得很成功。主要是因为非遗项目较分散,整合成本过高。所以,非遗产品展销平台应由政府相关部门统一推动,由相关的国资文旅企业建立,以提高非遗产品整体品牌力和市场竞争力,充分让利与民,助力乡村振兴。

(四) 提升非遗相关人员的专业性

为了提升非遗项目相关人员的专业性,一方面可以直接引进专业人才进入项目;另一方面由非遗主管单位牵头组织各领域专业人才对非遗传承人进行统一培训和指导。现阶段比较适宜的方式就是第二种方式,由政府组织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让非遗项目取得更大的发展。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璀璨的明珠,许多非遗项目来源于农村生活,具有深厚的乡村文化背景。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项目具有典型性与带动性,研究非遗的发展对乡村振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春兰,刘峥.非遗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价值[N].吉林日报,2020-

04-11(04).

[2]王勉,杨超敏.南石山·唐三彩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市场,

2021(09):30-31.

[3]卞俊强.洛阳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郑

州:郑州大学,2017.

基金项目:2024年度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豫剧现代戏女性形象变迁研究”,项目编号:2024-ZDJH-762;2019年河南农业职业学院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项目“高职院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路径”,项目编号:豫农职院〔2019〕78号。

作者简介:王柳杰(1989-),女,河南偃师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责任编辑 曹雯梅)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乡村振兴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系统产业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