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杰敏
【摘要】在新时期社会背景下,互联网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虽然为教育建设带来了有效的技术支持,但技术的现代化并不能代表教育的现代化.如今互联网教育已为大势所趋,教师更要紧跟时代的脚步并利用好互联网技术,尽可能地做到互联网与教育的双向融合.互联网具有不限时、相互交换性、没有国界、针对性强、实时快捷、受众群体广等一系列特点,发挥了线下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抓住当前互联网教育的时机,文章就如何将“互联网+”与高中阶段数学教育更好地融合进行阐述,希望“互联网+教育”可以更加普及,为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互联网+;高中数学;线上教育;实践应用
引 言
新一轮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将“互联网+”的概念融入高中数学教学中,并在课堂上运用网络辅助进行教学,借助先进的互联网技术进行教学,以保证学生可以得到更高质量的教育.其中“互联网+”高中数学教学课堂的多种创新模式,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各种发展需要,使名师在线主导、班主任辅助教学成为现实.“互联网+教育”不仅可以提炼知识、进行短期的微观教学,还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供可以随时随地学习的教学模式.
一、互联网教育的概念
“互联网+”的核心是对互联网的进化和扩张,体现了互联网在广度上和深度上的融合以及连接现实世界变化发展的过程.因此互联网教育可以使被教育对象学习的知识范围更加广阔.“互联网+教育”是一个新兴产业,正处于发展的阶段,由于高中生对新鲜事物的认知意愿更加强烈,所以“互联网+教学”更能吸引高中生,不仅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加有利于“互联网+教育”的开展.互联网教学不以单一知识教学为主,而是在结合教材的基础上开创更加生动的课堂气氛.“互联网+教育”要让所有学生都可以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利用互联网灵活、快捷的特点使学生们能自主地去查询、思考并学习.因此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简单的任务让学生们通过亲自操作去寻找答案.同时,教师也可以建立线上学习小组,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時间空间,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去交流学习.虽然互联网+教学存在一定的困难,比如,难以管理的课堂纪律、无法捕捉到学生的注意力、了解学生的接受程度等,但互联网+教学更能够拓宽学生们的眼界,激发学生们对新鲜事物的兴趣,丰富学生们的知识储备,其益处要多于缺点.
二、“互联网+教育”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现状
(一)缺乏系统的信息教学模式
通过对“互联网+教育”在高中数学中应用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各学校使用的教学模式存在较大的差异,难以形成统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效果.具体来说,现阶段常见的信息教学模式有以下几种:(1)直播录播模式.该教学模式是在信息技术刚进入教育领域时发展起来的,出现时间较早,受众群体相对较多,时至今日依然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该教学模式通常以腾讯课程、微课等形式为主,优点是费用低、随点随放,能够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缺点是无法与受众产生互动,导致课程内容很难完整播放;(2)搜答案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更倾向于应试教育,能满足学生的考试做题需要,因此比较受学生欢迎.学生只需在软件上分享自己不懂的题目,便可以获得同龄学生的帮助,并互相学习和探究,还可以获得教师的一对一讲解.该模式的优点是不收费、信息交流方便,缺点则是一些学生容易对其产生依赖性,不愿主动思考与探究问题,从而形成不好的学习习惯;(3)实时辅导模式.该模式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下所形成的,以微师、爱辅导为代表,微师就是利用移动终端,在平台上实现教师与学生实时交互的新型教育形式,采取的是B2C运营模式,通过拍照、文档与学生互动,以此来达到预期教学目的,其优点是具有及时反馈功能、知识点完整、教师可实时关注,缺点就是费用较高,难以普及.
(二)网络视频资源的质量不高
相关资料显示,在应用“互联网+教育”模式时,存在一个比较严峻的问题,那就是网络视频资源质量不高,这大大影响了该教学模式应用的价值发挥.通过对高中数学相关的微课资源分析可以得知,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两方面:(1)微课不够完整,缺乏整体性.微课的主要特点在于其教学内容短小精悍,视频时间较短,而想要保证微课资源的质量,往往对教师有着非常高的要求,高质量的微课视频不仅是将各种碎片化资源集中起来,更是需要教师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教学方向与目标,这样才能保证微课教学的完整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实际上当前的很多微课都缺乏这一点,导致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2)微而精的特点未能充分体现出来.虽然微课教学对时间的把控非常严谨,但如果只注重“微”而忽视“精”,那么也无法体现该教学模式的应用价值.比如在某微课网站上搜寻“函数与方程”的教学资源时,可以看到微课视频资源有很多,视频时长也各不一样,绝大部分在24~30分钟,甚至有的视频时长在30分钟以上,这样的资源已经不能叫微课,而且有些微课资源的制作质量也欠佳,比如缺少字幕提示、录音不清晰等,都严重影响了微课教学的有效开展.
(三)“互联网+教育”认识误区
就现阶段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教师对于互联网的使用,都集中在做一些辅助教学或制作课件上面,这是对“互联网+教育”的一种误解.实际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先进教学技术和设施被引入课堂,而这些教学设施不应只是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工具而存在,更应该承担着变革传统教学结构,革新学生学习思维的重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互联网下的高中教学对教师和学生都有着新的要求,教师需要提升其教学能力,比如网络交流能力、信息获取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等,而学生也需要对互联网进行合理运用,才能更好地帮助自身发展.但是,从当前“互联网+教育”在高中数学中的实施情况来看,一些教师对“互联网+教育”的认识并不全面,也没有意识到互联网下的高中数学教学改革的意义所在.这种情况,只会导致“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模式难以发挥出实际作用,进而影响到最终的教学效果.
三、“互联网+”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通常是数学教师一讲到底.在课堂上我们只能听到数学老师讲解知识和分析重点问题.学生们对学习兴趣不大,这样不利于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可以利用互联网的高速信息融合,开展网上“双学习程序”,让业内名师进行网上直播课,讲解常识,在高中数学的日常教学中,运用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接触名师,调动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复习缺失的知识点,了解知识的重点,巩固知识.教师还可以学习名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以“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一课举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教案中规定好课前需要学生自主预习的内容,并将问题与授课内容联系在一起,抛出问题既可以达到学生理解知识的目的,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回答问题的心灵满足感,在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达到“收放自如”的授课水准,虽然将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引用到课堂之中,可以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活动所带来的魅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研究学习课题被共同解决之后的成功感,但是课堂的教学過程不应该仅仅“欢笑收场”,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还应该让学生们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师应在课下进行回顾、思考、总结,互相交流,将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成果融会贯通,以取得教育行业更高的发展水平.
例如,在教学“空间立体几何”时,我联系了一位资历深厚的老教师,利用网络为学生进行在线教学.课程开始前,教师对教材的知识进行了分析,指出哪些是最重要和最困难的教学点,哪些是最重要和最困难的测试点,然后引出一些空间几何的例子,加深学生的理解,如,日常生活中的建筑,巴黎的卢浮宫等,然后重点阐述了教材知识的解释.经过讲解,学生不仅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还在讲座中学习了老教师的教学“精华”,进而提高了自己的知识水平.
(二)深入发展微课教育
抽象性是高中时期数学知识的表现形式之一,学生们在高中阶段的学习往往因为抽象而变得十分艰辛,且难以理解,学生在长久的疲惫学习状态下,对数学学习产生无力感.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将数学知识逐渐细化和类化,将学生重大的心理压抑环境转化为温声细语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知识性乐趣,缓解学生枯燥压抑的学习状态.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将微课教学引入到高中阶段的教育过程中,让微课这种新颖的形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碎片化的知识转化为集合的课程,通过学习兴趣的加深带动学科的能力发展.
例如:在“直线、圆的位置关系”一课中我就插入了大量的短视频,对学生进行微课教学设计,通过直线的不同位置变化,让学生们对线段与圆的位置关系产生一个更为直接的视觉冲击,从而在心理及生理过程的双重刺激下对于本节的知识有一个更加良好的吸收,在微课的观看过程中,我们应该为学生详细讲述直线和圆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并且为学生们准备相应的习题锻炼,从而使学生达到一个高效学习状态,引导学生们更好地吸收知识点.
再例如,在学生学习“双曲线”一课时,我利用微课进行了扩展教学方面的设计,通过视频为孩子们设置了如下问题:(1)双曲线图像里面有反比例函数图像吗?(2)反比例函数图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曲线图像?如何判断一条曲线是否为双曲线?在利用微课的设计引入这两个问题之后,我再次引入了电子白板及几何画板,将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在几何画板中进行呈现,要求学生从“形”的角度观察渐近线、顶点、焦点等,在观察之后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知识点的理解,进一步利用双曲线的定义进行课堂扩展训练,不仅让孩子们对于双曲线的定义拥有了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而且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体会到趣味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再举一个例子,在我们解决用导数来求解函数的极大值问题时,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个实际应用问题:AB线距离C厂100km,C厂距离A厂20km.AC垂直于AB.在铁路AB线上选择一个点D,修建一条通往工厂的道路.众所周知,铁路和公路每公里的运价比是3∶5.D从B到C,我在哪里可以选择最低的运价?由于铁路与公路的公里率比为3∶5,建议铁路的公里率定为3k,公路的公里率定为5K,B点到C点的总里程率定为y……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很难找到函数的导数,也很难整理出一个简单的公式来求导数为零的点.这时,我们可以运用微课中的动画分析来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更直观的获得答案.
(三)运用超星学习平台
互联网上的教学平台有很多,以超星教学平台为例,我们可以发现网络教育的优势,比如教师课件可以辅以在线优质课程,教师录制的小视频微教室可以通过微信有效使用.充分利用网络教育平台,为学生创造更加活跃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还可以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使教学过程更加便捷.如今,电子设备在每个家庭都非常普遍,已经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必备产品.学生只要连接网络,就可以随时随地学习,突破了以往学生只能在课堂上学习的形式,空间的限制也被打破.所以,超星学习平台的最大优势在于它具有类似工具箱的功能.教师可以在自己的课程中选择一些合适的工具,创造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课堂,在课堂上实现课前预习、课中指导和课后评价———课前预习工作是指教师通过教育资源录制学习视频,传递给学生,学习后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授课,解决学生的难题,讲解和补充学生的学习内容.课后教师收集学生的评价和反馈,并根据课堂情况进行总结.
在互联网+背景下,结合网络教学的特点,我用现代教学方法为学生准备了生动的物理背景信息.考虑到在线教学学生必须使用计算机等终端的情况,我在教学设计中增加了交互功能.学生可以通过与微课堂和教师互动建构向量概念.例如,让学生看到动态示意图的形成过程,以显示力的大小和方向;让学生看到弹簧拉伸或压缩的动态过程,感受弹簧拉伸或压缩过程中力和方向的变化.然后,通过分析和综合,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有一定的量.这些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所以它们可以统称为向量.在课余管理方面,针对这一教学环节,我提出了两个管理措施:一是以自己的语言,简要总结网络学习的过程,包括收获、质疑和解惑;其次,让学生找出课堂上没有提到的向量例子,然后用有向线段来表示.在网络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这种方法.这些措施在学生中虽然不能照搬,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特别是数学语言的应用能力;第二个措施是测试学生的变异思维能力.
再例如,在学习《三角函数》这一章节的时候,由于这一章节与之前及之后学过和要学到的许多数学知识有一个较为深刻的关联关系,所以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进行知识点的汇总工作,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让学生仿造教师的方法,通过学习通上的知识点讲解绘制思维导图,达到一个良好的课前预习效用,在课堂上将自行绘制的思维导图与同学们进行小组分享,从而让学生们对不足以及缺失之处进行互补学习工作,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自由的学习课堂,让孩子们在自由的课堂之中达到一个高效的学习成果.
(四)促进课程资源的开发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新阶段中,想要实现“互联网+教育”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充分落实,还必须要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完善.通过相关调查研究发现,当前很多教师在运用互联网教育资源的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教学资源难以发挥实际价值,不仅浪费教学时间,影响教学进度,而且还容易造成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的下降.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教师本身的工作量就比较大,无暇顾及对教学资源的精准查找与制作,而是为了图方便选择直接利用网上现成的教学视频,导致教学的针对性不强.所以,为了促进课程资源的高效开发,教师应提前制定和设计教学方案,并仔细筛选优质教学资源,同时还需要积极借助社会资源,鼓励学生参与数学实践活动,自主线上学习、线下实践,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举例来说,在教学“直角和倾斜角与斜率”时,对于“坡度”这一概念,基本上所有学生都能理解其含义,但因为书本中对“坡度”概念的阐述比较简单,并未对其在具体应用时的实际情况有明确的说明,导致学生尽管知道坡度的概念,但到了实际场景当中卻无法给出正确的解释.这个时候就需要借助STEM项目将数学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比如利用物理学科的内容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斜率”,然后再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将“斜率”在物理和数学中的不同应用表现制作成微课视频,让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更全面的学习,从而加深对斜率本质的理解.
结束语
总之,将“互联网+教育”的概念引入高中数学课堂有着重要意义.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现代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结合学生课堂表现随时调整教学形式,以便更好地拓展学生的思维.与此同时,还要根据时代特点培养优秀的高中生,使他们可以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的社会发展需要,从而促进高中数学教学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蔡进.“互联网+”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品牌研究,2018(07):206.
[2]郑新发.对于“互联网+”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1):58-59.
[3]董江春.“互联网+教育”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畅想[J].教育与装备研究,2017,33(03):50-53.
[4]胡乐乐.论“互联网+”给我国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现代教育技术,2015,25(12):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