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文静
【摘要】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主”,这是一种教育理念,是一种教学行为,更是二者的相互渗透、有效融合和相辅相成.这种现象和道理,为新形势下的学校教育活动作出了战略性指向和战术性指导.所谓“生本学主”,就是无论从工具性教学还是人文性教育来说,教师要善于做到“让学引思”“以学促教”,把学生切实推向自主学习活动的“前沿阵地”和“舞台中心”,从而为促进他们的自主性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化发展奠定基础并注入活力.文章立足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拟就基本模式有效构建角度,试对此作出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儿童健康发展;实践与探究
唐代诗人韩愈通过《师说》指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一流传甚远的信条式论断,为学校教育及其广大教师的基础工作进行了“定调画圈”.有业内人士说过,无论今天的“教书育人”还是“素质教育”,都与该言论有异曲同工之妙义.然而不同的是,传统教育一向讲究“教师中心论”,长期采用“以教促学”的活动模式;而素质教育从根本上颠覆了这种理念和行为,不仅鲜明地确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关系,而且把后者的“进步与发展”作为考量教学是否有效的根本标準.就小学数学课程来说,如何构建核心素养下“生本学主”活动模式呢?
一、小学数学课程实践活动
小学数学课程实践活动是一种将数学课本知识和现实生活实际结合,指导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并在整个实践活动中深入探索数学知识的内在奥秘.或者说,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本身是数学课程知识学习中的实践环节,是巩固学生所学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助力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养成不可或缺的一个教学环节.对其特征而言,主要体现如下:其一,生本性.在实践活动方案设计中,教师要围绕学生在数学学科知识学习中的基本“学情”与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学需”,确保课程实践活动在内容、形式等方面契合学生发展的需求.其二,生活性与开放性.数学实践活动要选择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场景或画面,尤其是要尽可能地设定能有效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实际问题的场景,这也决定了其本身的开放性特征比较突出.其三,趣味性与娱乐性.为了保障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并可以在其中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师需要增强实践活动设计的趣味性.
二、小学数学课程实践活动价值
在新课程下,实践活动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体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这是素质教育的体现与要求,除了依赖于学生主动参与,同样离不开教师的组织与引导.在数学课程实践活动中,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在快乐体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有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释某些生活现象或解决某些数学问题,以及在玩中去学习和掌握其中包含的关键数学课程知识.通过这种实践性特征突出的课程教学活动开展,可以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展现出来,使学生意识到这些抽象的数学知识本身同现实生活间的密切联系,这样就可以在学生求解某些问题中有效促进他们自身应用数学知识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情感与学习兴趣,这对学生后续的数学课程知识学习同样有积极的意义.与此同时,数学实践活动是帮助学生“再认识”数学知识的一个重要路径,对深化学生理解抽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等都有积极的意义.此外,数学课程实践活动也是促使数学课程向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缺乏实践活动设计环节,会使得课内数学教材知识的学习变得更枯燥,课程知识学习效率会非常低.因此,创新开展实践活动,对丰富数学课程教学路径,提高整体课程教学质量有很大帮助.
三、小学数学课程实践活动开展策略
(一)以情趣激发为由,把学生引向善教乐学良性发展道路
人所共知,“情与趣”属于一种内在驱动力,它们虽然不能直接地作用于行为实践过程,却往往通过如“强化、稳定、指向、转移”等一些形式,积极有效地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充分发挥不容忽视且无可替代的“正引领”作用.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不在于强制,而在于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情感.”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儿童群体的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弱,他们“唯情趣”而动.在学校教育中,如果不能激发他们的“情与趣”,那么“生本学主”又从何谈起?培养“核心素养”又会怎样呢?与之相应的是,教师善于通过各类途径和方式,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情趣学科活动,不仅有利于在短时间内攫取令人期待的“情绪智力”效益,如尽快达成“事半功倍”的课时活动目标,而且有利于不断地放大情趣活动效应,逐步增强小学生的进取精神和成功信念,进而在潜移默化中把他们逐步引入整体向上、持续向好的良性发展道路.正因为如此,在小学数学课程活动中,无论就“生本学主”而言,还是从“核心素养”来说,我们要坚持“情趣至上,情趣永恒”的施教原则.
(二)以生活涵养为由,把学生引向善教乐学良性发展道路
(三)以情境引领为由,把学生引向善教乐学良性发展道路
“教从表象入手,学于直观感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实际内容和学生发展需要,善于引入或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把教与学投放到某种背景状态下或情境活动中.这不仅有利于有效激发学生的活泼心态和乐学情趣,而且有利于通过“化抽象为形象”“化复杂为简单”“化静态为动态”等形式和效果,降低教学的难度,从而更好地达成“触摸重点、消化难点”的预期目标.以信息技术情境活动为例,在《体积的认识》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演播了“乌鸦喝水”动画故事短片:乌鸦为了喝到瓶中水,非常聪明地想到了把小石头一粒一粒地投入瓶中,水面随之逐步地上升,待到水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它终于成功地喝到了瓶中水.执教者借助“小石子让水面逐步上升”的现象,在激发课堂学趣的同时启发学生的学习与思维活动,进而水到渠成地引向本课学习内容.再以“角的认识”教学为例,教师用多媒体动态演示角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观赏中理解其图形概念;接着通过闪烁效果来“比较角的大小”.如此而为,学生不仅直观形象地看出“角大与角小”,而且很快地弄懂了“角的大小与其张力相关,与射线长短无关”的实际道理.
(四)以自主体验为由,把学生引向善教乐学良性发展道路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其意重在强调亲身实践、自主体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天生具有“求趣、求新、求异、求动”的特点,他们的智慧还多出在手指尖上.理论和实践充分表明,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提供学用结合,自主体验的时空条件,不仅有利于迎合小学生的活泼心态,而且能逐步培养学生“手、口、眼、脑”协调共进的良好意识和互动能力,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情趣意识和学科素养大有促进和裨益之效.比如,在“相遇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把小学生带出教室,把课堂搬到校园操场上,组织并引导学生以多人合作小组为单元,先后演示“同时相向”“同时同地反向”“相遇”“同地同向”“追上”等一系列专项实践活动.诸如此类的亲身参与和情感体验活动,让学生在轻松自如中学习并理解这些常用专业术语,同时在情感实践中有效掌握并消化算理与解法.再如,在“估算”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现场估量教室的长宽高,门窗黑板的长宽;在“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如何修理松动的桌椅;在“多边形面积计算”教学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实际测量校园绿化并计算其面积大小……从自主体验中攫取学用结合的良好效益.
(五)以知识整合为由,把学生引向善教乐学良性发展道路
(六)以德智互动为由,把学生引向善教乐学良性发展道路
作为一种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社会文化现象,数学知识及其人物事迹本身就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种优质教育资源.在数学课程活动中,教师不失时机地借助数学发展史以及学科文化中的人和事,积极有效地开展人文性教育活动,不仅有利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学科情感,而且有利于在“德智互动”中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态度品质.比如,德国数学家高斯小时候关于“1+2+3+…+98+99+100=?”的速算故事;我国南北朝时期祖冲之精确计算圆周率比欧洲早出千年以上的故事;现代数学家陈景润论证“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等,能够充分激发小学生“热爱数学、追求科学”的兴趣、热情和意志.另外,由于数学学科具有极其严密的逻辑性和推理性等特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通过一些有适当难度的趣味性习题,对小学生进行有意识地引导和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他们不怕困难、勇于探究的学习精神和意志品质,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数学态度和情感力量.多年以来,笔者通过诸如此类的教育、引导和熏陶,较为成功地转化了一批一批的“马虎生”和“潜能生”
(七)以家庭活动为由,把学生引向善教乐学良性发展道路
家庭作为学生人生成长与发展的第一所学校,在学生人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教育作用也是现阶段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在开展数学课程实践活动期间,实践活动的开放性特征决定了其本身可以通过家庭教育之间进行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可以通过科学设置一些亲子共育的实践活动来使小学生可以在数学知识学习中做到“活学活用”,即在父母的指导下或辅助下可以一同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来解决家庭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化,这样更有利于帮助他们生成数学知识.因此,在开展数学课程实践活动期间,教师可以指导全体小学生积极参与家庭中的一些体验性、规划性和尝试性等不同类别的家校共育实践活动.比如,在学习“长方形面积”部分知识之后,教师可以相应为学生设计基于家庭的实践活动任务,“要在自己卧室中铺设新地砖了,现在请计算出自己卧室地面的面积,并同自己的父母商量下铺设何种地砖,以及相应的地砖价格,最后计算出铺设完全部地砖之后所需的整体价格.”在这样的家庭类实践活动任务下,学生在放学后可以同自己的父母之间开展合作,利用米尺丈量自己卧室地面的长度和宽度,再利用学习的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面积计算,并结合地砖的价格进一步通过统计计算后确定出铺设某种类型地砖后的总价格.在这样的家校共育类的实践活动设计下,不仅可以进一步拉近亲子关系,而且可以增强实践活动的实践性与趣味性.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坚持“生本学主、核心素养”指导思想,通过“学趣激发、生活涵养、情境引领、自主体验、知识整合、德智互动”等形式开展教学实践,有利于构建高效优质的课程活动模式,有利于在熟能生巧中不断促进教与学的和谐相长.
【参考文献】
[1]吴立宝,刘颖超.比较视域下的“综合与实践”學习领域解析[J].数学教育学报,2022(05):19-23,40.
[2]李星云.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教学改进策略[J].广西教育,2022(22):16-19.
[3]史红燕,吕世虎.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演变、发展及教学启示:基于课程文件的内容分析[J].小学数学教师,2022(Z1):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