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睿
【摘要】“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交流表达,而且有利于树立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对症下药消解合作学习中的“边缘化”现状,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整体效率,使得在数学的合作学习中人人都参与.文章通过对“边缘人”现象及成因进行分析,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了转变数学合作学习中三类“边缘人”的路径.
【关键词】边缘人;合作学习;尊重差异
合作学习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对数学教学的过程十分重要.然而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总是有一小部分学生不主动交流,成为合作学习的“边缘人”.虽然这一部分学生占比较小,但是任由他们这样发展下去,这些学生的身心发展会受到严重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学生未来乃至一生的发展.所以“边缘人”现象不容忽视,教师应该探寻合适的路径消解合作学习中的“边缘化”现状,从而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参与度.
一、聚焦数学合作学习中“边缘化”现状
通过观察发现,每个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小组活动中表现出不同的学习状态,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小组合作的激情也是不同的.有的学生积极参与交流学习,有的学生则是以一个“边缘人”的姿态出现在小组活动中,仿佛所学的知识内容与他无关.于是笔者设计了调查问卷,进行调查梳理.
(一)探寻“边缘化”现状
笔者以本地不同区县的10所学校为样本做了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二)研究“边缘化”含义
所谓“边缘化”顾名思义就是在集体活动中置身事外.在集体中,如果个体被单独指派任务,责任感将会很强,并且会做出相对积极的回应.但如果这是一项需要集体完成的任务,那么团队中每个人的责任感都将大大削弱,特别是在遇到困难或遇到责任时,就会产生置身事外、漠不关心的人,也就是边缘人.
而合作学习中的“边缘化”现象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行为上置身事外或者不进行探究学习、交流的情况;二是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思维上不主动进行学习思考或者是在思考与合作探究内容无关的内容.
二、探究数学合作学习中“边缘人”的成因
根据学生的表现形式,笔者将其分为以下3类.
(一)“沉默寡言型”边缘人
这种“边缘人”在合作学习时总是沉默不语,只听不说.
1.缺乏自信心
有的学生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表达和交流,缺乏勇气与自信.因而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他们不敢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尤其是在自己的看法已经被别人先表达了的情况下.
2.存在畏惧心
有的学生基础知识薄弱,从而导致其在交流合作中处于被动地位.有的学生在学习数学之初,由于理解能力跟不上,所以就产生了畏惧心理.这类学生一般都害怕困难并且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薄弱,受到挫折以后很容易产生紧张、不安、焦虑的负面情绪.
3.具有惰性心
夸美纽斯说过“惰性是获得一切美好事情的障碍.”惰性心理是一种不求上进的不良心理状态,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很容易产生这种心理.
(二)“冷眼旁观型”边缘人
这类学生基本上已经掌握了所需要讨论的问题、知识,故常以一种高姿态冷眼旁观别人的学习情况或者忙着自学后面更难的知识.
1.学有余力
这类学生通常有着较好的学习基础,他们已经提前掌握了需要学习的知识和内容,而且已经明白了合作学习需要探索的规律和结果,所以他们觉得没有再和同学一起交流探索学习的必要了.
2.骄傲自负
现在的小學生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这样类型的学生在学校成绩优异,没有受到过打击和挫折,觉得自己“相当了不起”.他们只看到自己的优点,看不到自己的缺点;他们取得一点小小的成绩就认为自己了不起,过分的以自我为中心,所以他们会不屑参与讨论交流.
3.责任欠缺
当代小学生存在明显的责任感欠缺现象,特别是一二年级的学生还未完全从幼儿的角色中转变过来.虽然他们有时也表现出一点点的学习责任感,但是仅仅是机械地反映教师、家长的要求而已,并不能真正地内化,尤其是在学习活动中表现最为明显.
比如,在完成家庭作业的方面,很多学生从不主动检查作业,甚至还有一些学生依赖于家长的监督或陪读.他们缺乏作为学生的责任感,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也没有帮助同学的思想意识.
(三)“调皮捣乱型”边缘人
这类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会趁机讲一些与课堂学习无关的话题或者做小动作、自己玩耍等.
1.表现欲望强烈
其实这类学生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过分的以自我为中心,没有集体荣誉感及大局观;另一种是学生平时不容易被认可,所以他们的内心极度渴望被关注,渴望成为同学们目光追逐的焦点.
2.自控能力欠佳
这类学生因为年纪较小,常常难以用意志控制自己的行为.同样地,在合作学习的时候他们也是自己玩自己的,有时候甚至会带动组内的其他成员一起玩耍或者进行与学习内容无关的交流.
三、探寻转变数学合作学习中“边缘人”的路径
(一)“沉默寡言型”边缘人的转型对策
1.预支信任,重塑自我认识
教师应该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寄予一定的期望和信任,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及状态,多预支一些肯定和鼓励性的评价.
例如:笔者在一次教学活动中抛出一个较难的问题后,通过“我相信一定有小朋友能通过合作学习打败这个难题的”这类的引导性语言预支对学生的信任,肯定他们的能力,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心.从课堂的反馈结果上可以看出此方法较有成效.
分析:学生在受到激励,感受到教师的信任后,會产生内在的自我激励情绪,并且能打破他们心中对于难题的畏惧心理,变得更加自信.
2.创造机会,提高勇气
教师需要多为这类“边缘人”创造表现的机会.在小组交流汇报的过程中,多给这些缺乏勇气与自信的学生表现的机会.
例如:笔者在某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间交流汇报时,有一个小组迟迟推选不出发言人,笔者观察该小组内平时踊跃发言的学生这次都低下了头,只有一个平时常作默不作声的学生A抬头与笔者对视.于是笔者决定给她个机会,她有些犹豫地站了起来,小声的发言.在她发言结束后,不仅她们组的组员给予了她热烈的掌声,而且其他小组的学生也对她刮目相看.
分析:学生A对于讨论的内容是很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又胆怯,不敢发言,这个时候她需要的只是一个机会.笔者在这里起到了推手的作用,给学生创造了这种“不得不说”的机会.
3.允许犯错,克服畏惧心理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渗透并改变学生以往的观念,允许他们犯错,给予他们改正的空间.通过鼓励和期望的表达来帮助容易犯错的学生打破害怕犯错的心理枷锁.也可以安排外向的同学主动找他们玩耍和学习.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就会慢慢的大胆起来,敢于在小组合作中沟通交流.
4.体验成功,激活学习动机
教师在教学中,会不知不觉地忽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衍生出为了追求成绩而设置过难的数学问题的行为.实验证明,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引出数学问题,不仅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从而激发出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有效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认识两位数”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猜数游戏”环节,即一个人在卡片上写下一个数,挡住让同桌进行猜测.
分析:这种简单的小游戏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又容易让学生体验简单的小成功,使得他们学习后续的知识时依然饱含热情与激情.
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小组分工,可以让学困生在小组合作中完成一些基础简单的任务,比如记录数据,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完全的一无是处,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慢慢意识到自己也是这个小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己也是有任务的,让学困生也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二)“冷眼旁观型”边缘人的转型对策
1.感受失败,消除骄傲自满
这种类型的学生往往很自负,要使这部分学生愿意与同学合作学习,必须让他们认识到别的同学的长处,明白“尺有所长,寸有所短”.
例如:笔者的班级里有一个学生B,虽然只是一年级,但是却连三年级的知识都已经掌握了.于是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他很少参加与同学的合作学习过程,只顾独自看书做题.有一次在讨论“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时,笔者特意让学生B先说说自己的方法,学生B说了“相加算减”的方法,而其他小组居然结合以前学习过的加法又得出了“凑十法”“平十法”“珠心算法”等不同的计算方法.这使得聪明的他意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于是他便开始主动参与小组讨论.
分析:教师有效构建学生的“空杯心态”,帮助学生消除自满的心理状态.第一,教会学生每日自省,反思自己,重新认识自我;第二,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的境界,不能让其止步于“知之”,而是要“好之”,进而“乐之”;第三,让这类学生感受失败,意识到学无止境,明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2.互相帮助,体会助人乐趣
教师要让这类学生体会到帮助别人学习、探索规律的乐趣.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常常将这些学生轮换着安排到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有意识地安排一些学生向他们请教,在帮助他人的同时,这些边缘人也慢慢地成了积极的参与者.
3.分层提问,采取因材施教
教师设计问题时可以适当分层,鼓励学生突破更高的层次并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教师在教学“认识图形”时,可以设计:①说出教师手里的物体是什么图形;②(物体有序摆放),说一说从左边数第几个是圆柱体,从右边数第几个和第几个是正方体.
分析:以上两道练习题虽然用到了同样的学习工具,但是两道题的要求是不一样的.第②题的要求和难度比第①题更高一些.让学生进行不同的层次和角度的练习活动,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要以及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
(三)“调皮捣乱型”边缘人的转型对策
对待这类学生,教师应该在关注他们心理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其意志力和自控能力的培养.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聚焦目光,充分给予肯定
在平时学习中多为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并且多鼓励.教师目光多聚焦在他们身上,不仅在学习上,而且在生活中给予他们充分的关注与肯定.
例如:学生C平时调皮捣乱,虽然成绩不理想,但是动手能力非常强.每次教师布置的实践性作业都完成的很细致.笔者将学生C的作业进行展示鼓励,让他充分地感受到教师和同学们对他的肯定及认可.
2.培养习惯,加强自我约束
加强养成教育,即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语言习惯和思维习惯的教育.教师在平时教学的点点滴滴中都要渗透培养好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让学生明白作为学生的责任与义务.从而对他们开展理想教育,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意志力.
例如:课前的3~5分钟的常规训练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分析:长期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在班级整体优良的氛围中进行转变,从外部因素的约束潜移默化转变为内在的自我驱动约束.
结 语
在数学教学的点点滴滴中,我们都应该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状态采取不同措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教师应尽可能地帮助这些合作学习中的“边缘人”,使他们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数学基础上学有所得、学有所悟,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使得在数学的合作学习中没有“边缘人”,人人都是“参与者”,让每个学生在数学课堂的合作学习中都能各尽其能,各尽其才.
【参考文献】
[1]吴惟粤,黄志红.中小学教材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4(02):41-44.
[2]徐玉珍.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出发重新思考教师的教学基本功[J].课程·教材·教法,2004(02):73-79.
[3]张敏强,刘晓渝.中小学课程的改革与评价考试体系的完善[J].教育研究,2003(12):62-65.
[4]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5]王秋海.数学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钱珮玲,王嵘.对一种数学合作学习方式的介绍及反思[J].数学教育学报,2002(04):56-58.
[7]张雪明.“小组交流—合作学习”的尝试及其实验效果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1(01):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