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及深化路径研究

2023-10-02 12:54陆艳琦丁丽娟周钰爽
教育与职业(上) 2023年10期
关键词:专业设置制度建设产教融合

陆艳琦 丁丽娟 周钰爽

[摘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河南省近年来在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产教融合成果存在地域分布不均衡、专业建设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不足、校企双方在办学诉求上存在较大差异。对此,提出河南省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深化路径:政府利用政策工具包,优化产教融合的宏观环境;多元主体协同共治,优化产教融合的中观环境;高职院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产教融合的微观环境。

[关键词]河南省;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制度建设;专业设置

[作者简介]陆艳琦(1972- ),女,吉林榆树人,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处处长,教授。(河南 郑州  451460)丁丽娟(1996- ),女,河南周口人,河南大学在读硕士。(河南  开封  475000)周钰爽(1991- ),女,河南新乡人,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处,讲师,硕士。(河南  郑州  45146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题案例“中国科创”方向“破解校企合作‘壁炉现象:A职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机制探索之路”(项目编号:ZT-221047510)和2021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产教融合视域下‘双高引领集团化办学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1SJGLX65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19-0054-05

一、研究背景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2022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强调,“以提升职业学校关键能力为基础,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重点,以推动职普融通为关键,以科教融汇为新方向”“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将职业教育与产业转型、区域发展捆绑在一起。各地方政府积极落实国家政策,如2022年河南省《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打造一批产教融合标杆行业,认定一批省级示范性产教融合项目;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对进入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目录的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按规定落实相关税费政策;建设一批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这些政策文件旨在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紧密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打造政府、产业、学校、企业深度融合的教育命运共同体。本文对河南省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及深化路径进行了研究,以加快河南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助力河南省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推动区域经济健康发展。

二、河南省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

河南省近年来在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河南省产教融合成果存在地域分布不均衡的情况。近年来,河南省作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省份之一,积极推动高职教育产教融合走向深入,并取得突出成绩。河南省作为拥有17个地级市、99所高职院校(截至2022年)的职教大省,代表性的产教融合成果虽多,但半数以上集中于省会城市的高职院校,其他地市较少或没有,存在地域分布不均衡的情况。以国家级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牵头高职院校和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高职院校为例:国家级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牵头高职院校中,郑州占6所,开封、南阳、鹤壁各1所,其他地市为0;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高职院校中,郑州占6所,开封、漯河各2所,许昌、三门峡、南阳、商丘、济源各1所,其他地市为0。产教融合成果主要分布于9个地市,且近半数集中在省会城市郑州,其他地市较少或没有。形成该格局的主要原因是省会城市的独特区位优势:经济发达,产业发展活跃度高,与高职院校开展合作的企业多。

2.河南省高职教育专业建设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不足。高职教育具有依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责任,担负着为产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的重任。专业建设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必须与产业发展相匹配。高职教育作为为产业发展服务的类型教育,其专业建设竞争力较大时,所培养的人才质量更高,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更强。基于此,本文根据“金平果”中国科教评价网2022—2023年河南省高职教育专业大类排名(注:其评选指标之一为人才培养质量)及教育部《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选取代表河南省19个不同专业大类的领头院校,分析了河南省高职教育的专业建设竞争力排名及服务河南省产业发展的情况。

河南省高职教育各专业大类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总体情况为:服务第一产业能力较强,第三产业次之,第二产业最弱;但河南省各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第三产业贡献最大,第二产业较弱,第一产业最弱。可见,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不匹配,应加快服务第三产业的专业建设步伐,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传统工业发展较为稳健,但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及服务业均发展乏力,急需多元化的技术技能人才服务现代产业发展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河南省迫切需要根据产业发展现状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使其更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助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3.河南省校企双方在办学诉求上存在较大差异。在产教融合过程中,校企双方主体基于自身利益,充分利用对方的资源和技术优势来获得自身的发展。然而因校企双方的利益追求不同,在合作过程中常有所顾虑而导致“融而不和”。一方面,企业担心产教融合过程中分散精力,影响正常生产,增加生产成本和风险,降低利润;另一方面,学校参加产教融合时多关注是否能落实学生培养的实训实习、工学结合和现代学徒制任务等,而对企业的收益关注较少。

具体来说,第一,企业在参与产教融合过程中,虽然在人才培养、课程开发、实习实训、师资建设等方面与学校进行了合作,部分地区还建立了产业学院或企业学院,但企业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没有从根本上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缺乏创新意识和长远规划。合作企业更多是从自身发展的角度探索人才培养方向,与市场短期需求联系比较紧密,只注重当前的经济效益,缺少产业发展的远景目标。第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存在脱节。只有校企共同参与才能使培养的人才具有高度的适配性、专业性、流通性,但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仍以学校为主导。一是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不够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无法准确把握企业需求,运用技术服务企业的能力比较弱,无法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同时,从企业引进人才到院校担任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的力度还不够,没有形成高职院校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大批进入学校任教的局面,导致毕业生无法满足企业的技能需求。二是大多数高职院校缺乏明显的办学特色,对企业难以产生较大的吸引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政府会重点投入一些发展前景好、有特色的重点院校,以起到示范引领作用。而大多数高职院校由于办学条件不佳、师资力量薄弱、办学质量一般,很难吸引优质企业的关注和投资。校企合作不深入严重影响了学生职业发展,白白消耗了教育资源。三是在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中,学校自建模式较为常见,真正由企业主办、面向社会的比例很低,设备和管理均相对落后,毕业生实践能力及专业能力相对不足。第三,高职院校专业与地方产业不配套。一是在专业设置上相对滞后,专业设置已经无法满足当前行业的需求,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匹配,专业规模与产业规模严重脱节,导致专业水平不足以支撑区域产业经济的人才需求。二是高职院校在参与产教融合过程中,受财政投入规模和办学条件制约,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和就业联系不够紧密,没有根据行业发展情况及时更新课程内容,课程体系不完善,专业设置缺乏预警机制。三是许多高职院校为了完成招生任务、提高办学效益,盲目追求所谓的“热门专业”,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严重,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和重点专业不明显,专业教学与企业需求严重脱节,进一步降低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兴趣。

三、河南省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深化路径

1.政府利用政策工具包,优化产教融合的宏观环境。第一,出台促进产教融合的政策。借鉴国内先进职教制度建设经验,制定《河南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从法律层面约束并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考察其他省份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情况,完善《河南省关于开展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工作的通告》,补充细化产教融合型企业的遴选标准、激励措施、监督评价等,使其内容更趋完整、实践更具操作性;针对产教融合共同体、市域产教联合体、产业学院等校企合作载体,制定《推进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指导意见》等指导性文件,明确多元主体合作的责、权、利。

第二,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职业教育,为职业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目前,企业、学生、家长甚至职业院校教师仍然对职业教育存有偏见,把职业教育视为“低层次教育”,没有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要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职业教育,举办“云端+线下”宣讲会,促进职业院校与企业发展的同频共振,为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提供新思路。一是宣传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特别是要大力宣传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和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让职业教育深入人心。二是坚持以典型引领为重点,宣传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典型、新经验、新做法,宣传职业教育领域涌现出的“时代楷模”“最美人物”及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世界技能大赛选手的先进事迹,宣传集团化办学、产业学院、现代学徒制等职业教育办学新模式,使學生感受榜样的力量、时代的精神,并以此激励自己见贤思齐、积极向上、不断进步。三是宣传高职学生成人成才、创新创业、出彩人生的典型,宣传高职院校优秀校长、优秀教师的典型,发挥朋辈效应,引领学生成长。

2.多元主体协同共治,优化产教融合的中观环境。产教融合实体化运作是校企合作办学的高阶形式。2022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高职院校、行业企业、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等是产教融合实体的重要参与主体。通过发挥多元主体优势,提升多元主体的主人翁意识,营造良性合作的中观环境。

第一,龙头企业和高水平高等学校、职业学校牵头,组建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共同参与的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2023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地依据自身情况,大力组建“支撑行业发展的跨区域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一方面,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有望进一步发挥行业、企业作用,实现产教实质性融合。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更加注重由行业龙头企业把握产教融合的主导权,将产教融合型企业提升至牵头单位,企业得以深入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例如,《教育部关于支持建设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通知》提到“由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有关高水平大学、职业院校共同牵头,打造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其牵头企业是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内各方进行产学研合作,建设“一平台三基地”、畅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通道、建设国家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另一方面,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有望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行业发展。《通知》指出“引导建立以产业岗位标准为引领、以人才培养和教学资源建设为核心、以职业技能等级评价为纽带的区域产教匹配共融生态”“提升职业院校培养行业人才的关键能力”“校企联合培养行业高质量发展急需人才”,培育产业人才,构建产教融合新生态。例如,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成员之一,以“四个聚焦”打造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即聚焦轨道交通行业人才培养,深化铁路特色现代学徒制培养;聚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铁路行业相关职业技能;聚焦行业科技协同创新,赋能“产学训研创用”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聚焦打造中国特色职教标准,实现教随产出、产教同行。

第二, 组建市域产教联合体。国家以专门文件形式规范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加快产教协同发展。2023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通知》明确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工作目标、条件要求、组织实施,要求“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深化产教融合、产学合作,充分发挥政府统筹、产业聚合、企业牵引、学校主体作用,以产业园区为基础,打造一批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的市域产教联合体”。各地纷纷着手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积极申报项目,如河南省教育厅同年发布两个文件——《关于申报市域产教联合体的通知》(教办职成〔2023〕148号)、《关于开展河南省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通知》(教办职成〔2023〕258号)推动市域产教联合体运行,在省域层面积极探索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实现培养高技能人才、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河南省高职院校按照国家、省市相关文件要求,落实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任务,积极申报项目。例如,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牵头院校联合郑州宇通集团有限公司,依托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申报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市域产教联合体项目。该联合体所依托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具有产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坚持“制造立区”“开放带动”“创新驱动”,聚焦汽车制造、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初步形成了现代产业体系,能为职业教育提供良好产业基础。该联合体通过整合“政企校研”多方资源,打造共建、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校从单一的人才培养转向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使行业企业从人才培养的受益者转向人才培养的参与者,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对接。

3.高职院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产教融合的微观环境。第一,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自身综合实力。高职院校首先要练好内功,坚持立德树人,秉持现代职业教育理念,通过制度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科技创新团队培育、教师科研能力和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等,让企业合作方信得着、离不开。一是在制度建设上,高职院校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立足本校实际,因校制宜地制定制度。例如,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制定《产业学院建设管理方法(试行)》《职教集团(联盟)运行实施暂行办法》,从运行管理、考核监督、人员激励等方面层层压实责任,实施闭环管理。二是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达成协议,在企业内部成立实训实验室,企业工程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通过调整专业设置和重构课程体系,培养适应性、专业性、创新性强的学生,以適应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三是高职院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师考核评价改革,聘请校外专家学者等担任兼职教师,完善兼职教师聘用与管理监督机制;组织教师开展下企业实践,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的考核和登记制度,使教师紧跟行业趋势,提高实际操作水平和动手能力,把在企业一线学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到实践教学中。

第二,高职院校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区域内各类企业的能力。学校要转变传统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服务产业需求,筑牢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根基,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技术服务和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做到“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一是按照当地产业规划设置专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政府为引导的原则,专业设置体现前瞻性,根据产业布局对不同专业进行有差别的投入,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支柱产业等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力度,深入开展区域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和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调研,科学制定学科专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建立健全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总之,积极对接企业需求,主动提供精准服务,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二是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撤销已经饱和的、不符合时代发展方向的专业,加强人工智能、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专业建设。进一步凝练专业特色,推动专业高质量发展,以优势专业为核心,构建深度对接产业链的专业群,构建合理的学科体系,坚持学科建设与地方产业高度融合,以专业特色统领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陈晨.高等职业院校稳就业、促创业运行模式与创新实践案例研究[J].未来与发展,2021(8):99-102+65.

[2]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河南省教育厅关于组建省级骨干职业教育集团的通知[EB/OL].(2022-01-21)[2023-08-17].https://jyt.henan.gov.cn/2022/01-21/2386242.html.

[3]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河南省教育厅关于河南省现代学徒制示范点立项建设名单的公示[EB/OL].(2021-12-13)[2023-08-17].http://jyt.henan.gov.cn/2021/12-13/2364611.html.

[4]蒿楠,郭一凡.河南省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区域化推进机制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8(20):26-32.

[5]刘晓,钱鉴楠.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匹配逻辑与理论框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2):142-147.

[6]沈陆娟.高职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耦合策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6):72-80.

[7]宋小萍.产业学院背景下人才供给质量提升的探究——以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群为例[J].财会学习,2021(21):164-166.

[8]吴和生.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模式的困境探析[J].辽宁高职学报,2018(9):10-12+21.

猜你喜欢
专业设置制度建设产教融合
关于职校生就业与学校专业设置的思考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江海联动开发与区域高职专业设置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探究
提升南昌市软实力研究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葡萄牙大学章程对我国大学章程建设的启示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