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学制人才培养视域下中高职一体化的省域实践

2023-10-02 02:43陈鹏
教育与职业(上) 2023年10期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一体化

[摘要]基于长学制人才培养的视域,中高职一体化建设具有强有力的政策话语基础和教育价值意蕴。江苏省中高职一体化在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五年一贯制、分段贯通制、内生贯通制等典型模式。在具体运作的过程中,政府高度重视,推动一体化体制机制创新;教育部门统筹,引领一体化标准体系建设;中高职衔接联动,推动一体化人才培养;多方协同评价,确保一体化人才培养效果。针对中高职一体化存在的部分问题,建议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研制中高职一体化系列标准;加强利益相关者常态合作,优化一体化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化培养内涵建设,建构一体化课程、教材体系;规范效果评价,健全人才培养评价反馈机制。

[关键词]长学制;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贯通

[作者简介]陈鹏(1982- ),男,山东单县人,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江苏  徐州  221116)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2年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重点研究项目“职业院校课程教材与人才培养质量”(项目编号:JCSZDXM2022013)和2021年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江苏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1JYB003,项目主持人:陈鹏)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19-0037-09

中高职一体化是指基于接续性人才培养的逻辑,一体化设计中职与高职教育的培养模式。已有关于中高职一体化的研究主要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基于考试评价的一体化设计,如通过科学设计职教高考接续中职与高职学段,形成凸显类型教育的一体化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此为松散型一体化;另一种是基于人才培养的一体化设计,如通过五年一贯制或分段贯通培养等方式,较为紧密地衔接中职与高职教育,形成基于长学制的一体化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此为紧密型一体化。本研究基于人才培养一体化设计的基本思路,以长学制人才培养为视域,以江苏省为例,探究较为紧密型的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实践模式与运行规律,并在审视问题的基础上,为高质量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推进提出策略建议。

一、一体化缘起:长学制人才培养的话语实践

长学制人才培养视域下中高职一体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出现既具有强有力的政策话语基础,又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指向,是职业教育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一)长学制人才培养的政策话语

长学制人才培养无论在国家层面还是省域层面,都得到了相关政策的强力支持。具体而言,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长学制政策产生经历了从“贯通培养”到“长学制培养”的变迁过程。2011年,教育部出台《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探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规范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2014 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强调在确有需要的职业领域,“实行中职、专科、本科贯通培养”。基于教育部的贯通培养政策,各省不断探索符合各地实际的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其中,江苏省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试点项目为依托,于2012年制定《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开始在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国家试点市范围内探索中职与高职、中职与应用本科、高职与应用本科等不同合作形式的多元贯通培养模式。

在贯通培养模式逐渐成熟的基础上,“长学制培养”的话语体系得以诞生。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在部分专业领域“扩大对初中毕业生实行中高职贯通培养的招生规模”的基础上,“探索长学制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指出“规范长学制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贯通专业以始读年龄小、培养周期长、技能要求高的专业为主”。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强调“支持在培养周期长、技能要求高的专业领域实施长学制培养”。基于此,江苏省也积极转化“长学制培养”的政策话语。例如,在江苏省教育厅印发的《江苏省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0—2022 年)》中特别指出,“推进长学制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各层次职业教育有效衔接”。在“长学制培养”话语的引导下,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得以进一步推广,各类贯通培养模式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二)长学制人才培养的教育实践

长学制人才培养是将人为划分的不同层级的学段衔接在一起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符合个体成长的线性规律,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和实践可行性。长学制人才培养在基础教育领域有着较为成熟的实践探索,有义务教育阶段的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的十二年一贯制,以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的十五年一贯制,为创新型人才的接续培养创造了“非内卷”的教育生态。有研究者基于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观建构了十五年一贯制“横向集群”与“纵向螺旋”纵横交织的立体式课程结构①,为职业教育长学制人才培养提供了理论引导。在高等教育阶段,长学制人才培养同样有较为成功的探索,主要有面向高端研究型人才的硕博连读、直博一贯制培养,以及面向医学高端应用研究型人才的本硕或本硕博一贯制人才培养,如“5+3”一体化、“4+4”和八年一贯制医学人才培养模式②。这些都为职业教育领域的长学制人才培养提供了充分的现实基础和实践样板。

基于长学制人才培养视域的中高职一体化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接续性培养诉求,进一步凸显了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长期以来,体制机制壁垒引致的中职升学“天花板”效应,限制了广大技能型人才追求高等教育的权利,他们中的大多数只能被迫提前流向劳动力市场。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地位的教育类型,在长学制人才培养方面理应具有与普通基础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一样的权利,也理应为职校生提供和普校生一样的待遇支持,为他们的升学、高质量就业提供便利。职业教育长学制的实施,遵循了技能型人才阶梯性成长的进阶规律,破解了现有职业教育分层培养的阶段性桎梏,有效推进了中高职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同时,长学制人才培养为更多的中职学生提供了进一步向上进阶的通道,凸显了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的完整性、畅通性③,彰显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独有的轨道系统和进阶路径。

二、一体化样态:江苏省中高职一体化的典型模式

江苏省作为东部沿海发达省份的代表,在教育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其基于长学制人才培养视域的中高职一体化也具有多元灵活形式。通过对相关政策文件、文献资料的分析,结合实地考察,根据贯通培养的类型以及衔接的松散程度,可以将江苏省长学制人才培养视域下的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五年一贯制

五年一贯制,即实行中高职一体化的五年完全贯通制建制,五年全部在同一个学校场域内完成,初中起点入学,毕业时获得高职专科毕业证书,是最为紧密的贯通类型。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江苏省充分利用优质中职教育资源,积极探索紧密型的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主导型主体主要有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在具体运作过程中,由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或江苏城市职业学院负责统筹协调,由下属的各个分院或办学点具体实施人才培养。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学院成立于2003年,是经江苏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江苏省教育厅直属的事业单位,兼具学校事业属性,实行“小学院、大学校”的办学模式④,下设若干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作为分院,或者三年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作为办学点,承担五年一贯制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任务。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是一种典型的集团化办学模式,具有鲜明的学院主导性⑤。在学院的主导下,各个分院或者办学点实行五年一贯制的成建制,在同一个教学场域,采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建立五年一贯、循序渐进、通专融合的“基础+平台+专项+拓展”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进阶规律,形成工学交替、学用互嵌、螺旋递进的人才培养路径,赋能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⑥。自成立以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不断整合地方优质中职教育资源,拓展分院或办学点,2023年共有104个分院和办学点,设置211个专业,1063个专业点,招收65540名初中应届毕业生。⑦根据规划,在“十四五”期间,江苏省五年制高职招生规模将“保持在同期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总体规模的30%左右”⑧。五年一贯制中高职人才培养既稳住了中职教育的“基本盘”,又符合特定专业领域长学制学习的需要⑨,在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得到国家的高度认可,2022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为其他省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二)分段贯通制

分段贯通制不同于五年一贯制在同一所学校进行全链式人才培养,而是在两所不同学段的学校通过双方合作的方式进行一体化设计、分段式培养的模式。江苏省自2012年以来,依托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试点项目,通过不同组合方式形成的分段贯通模式,培养专科或本科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具体包括中职与高职“3+3”分段培养、中职与应用本科“3+4”分段培养、五年制高職与应用本科“5+2”分段培养、高职与应用本科“3+2”分段培养、高职与应用本科“4+0”联合培养。其中,“3+3”项目由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共同承担,前三年的学习地点在中职学校,后三年的学习地点在高职院校,相比于浙江省中职与高职“3+2”项目,在高职学段延长一年,保证了高职学段的人才培养质量;“3+4”项目的前三年在中职学校学习,后四年在应用本科高校学习;“5+2”项目的前五年在五年制高职院校学习,后两年在应用本科高校学习;“3+2”项目的前三年在高职院校学习,后两年在应用本科高校学习。“4+0”项目作为一种特殊的贯通培养项目,将在后续内生贯通制中具体介绍。

根据江苏省教育厅各年度公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试点项目的招生数据,自2012年以来,江苏省中职与高职“3+3”、中职与本科“3+4”、五年制高职与本科“5+2”、高职与本科“3+2”四类模式共有7251个项目,招生30万人左右,其中2014—2023年的十年间共招生271361名,为江苏省职业教育轨道的学生提供了向上进阶的升学通道,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了一批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在中高本分段贯通培养项目的具体实施中,合作双方院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协作培养技术技能人才。除了“4+0”项目外,各分段贯通培养项目的学生在学段过渡的过程中,一般需要通过转段考试方可进入后段学校学习,而且在前段的学习过程中,也会接受后段合作学校的过程性考核与质量监控。总体上,由于学历进阶的优越性,中高职一体化分段培养项目相对于三年制中职项目而言,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关注度更高、吸引力更强,“江苏盐城742分中考生报考师专”即是“5+2”七年贯通培养项目的魅力所在。

(三)内生贯通制

内生贯通制是分段贯通制项目的变种,即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置于前段学校中,考核合格后获得后段合作学校的学历,包括高职与应用本科“4+0”“5+0”项目和五年制高职与应用本科“7+0”项目。其中,以高职与应用本科“4+0”项目为代表,该项目以合作本科高校名义招生,四年全程在高职院校学习,考核合格后获得本科高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因此,内生贯通制名义上是高职院校与应用本科高校联合培养,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其实质是学生仅在高职专科院校一个场域内完成所有学业,“足不出户”就可以内生“贯通”至本科高校,获得本科学历。根据江苏省教育厅公布的数据,2012年以来共有28所本科高校与41所高职院校合作开展350个“4+0”项目,涉及61个专业,在2014—2023年的十年间共招生13218人。“5+0”项目是“4+0”项目在部分医学专业领域的拓展,主要针对预防医学专业,由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联合开展五年制内生贯通人才培养。“7+0”则是“5+2”贯通培养项目的变种,也称为七年一贯制,即学生七年的时间全部在高职院校学习,毕业时获得合作本科高校的学历,这一项目目前主要针对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等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

三、一体化机制:江苏省中高职一体化的运作机理

江苏省通过创新实践中高职一体化各类模式,持续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和高质量发展,在全国形成品牌,为中高职一体化的省域实践提供典型样板。通过实地调研,与省级有关部门负责人、院校负责人等进行半开放式访谈,结合相关文献资料,总结归纳江苏省中高职一体化运作的宝贵经验,供相关省域参考。

(一)政府高度重视,推动一体化体制机制创新

为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和教育有关部门的相关政策精神,江苏省政府和教育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大胆创新,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引领中高职一体化项目实践。

1.首创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统筹全省五年制高职教育各项工作。2003年6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复,江苏省在全国首创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推进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实践。根据规定,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为独立设置、专科层次的普通高等学校,具体负责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各办学点的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等方面的业务指导、服务和协调工作,学院实行“小学院、大学校”的办学模式,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由学院下设的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办学点具体负责,学生毕业后由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颁发五年制高职毕业证书⑩。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的建制,解决了中职学校举行高职教育办学资质的问题,统筹协调了各地方教育局五年制高职教育管辖权有限的问题,确保了五年制学生的合法权。

2.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试点项目为支撑,推进各类贯通培养项目实践。2012年,江苏省教育厅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通过创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试点项目,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根据试点项目的安排,江苏省为中等职业教育搭建“3+3”“3+4”两条贯通高等职业教育的路径,为高等职业教育搭建“3+2”“5+2”“4+0”三条衔接本科教育的路径,形成“四通八达”的成长、成人、成才路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试点项目遵循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科学定位中职、高职专科、应用(职业)本科相递进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建立三级一体化的现代职业教育学制体系,推动学制体系由“h”型到“H”型转变11,为职业教育类型教育地位的确立奠定重要基础。

(二)教育部门统筹,引领一体化标准体系建设

江苏省教育有关部门围绕多元贯通模式,通过建章立制,开展系统研究,不断规范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课程衔接体系、教材建设标准等教育教学全过程,进一步强化中高职一体化内涵建设。

1.研制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在江苏省教育厅的领导下,早在2007年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就开展课程改革,将人才素养、专业技能、岗位实践进行五年贯通设计,开发了129个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各办学单位在此基础上制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近年来,又启动新一轮课程改革,陆续开发55个专业的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和所有专业骨干课程的课程标准,进一步完善具有五年制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12此外,围绕分段贯通项目,江苏省教科院职教所组织专家研制了首批6个专业的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和30个骨干课程的课程标准。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了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岗位面向、课程设置、教学进程建议以及继续学习专业等,为合作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修订与完善提供了行动指南。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方法、课程评价等進行了专门规定,是一体化项目依托院校加强专业建设、组织教学活动的指导性教学文件。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成为各级教育管理部门指导职业院校一体化项目深化教学改革、评价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

2.统筹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江苏省教育厅于2014年发布《关于开展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到2015年所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试点项目均建立起中高职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通知》要求,各单位应坚持对接产业、任务导向、衔接贯通、统筹兼顾、协同开发的原则,依据工作任务要求,基于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规律,确定中高职课程内容,分期分批开发适合全省推广的中高职相衔接,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兼顾就业与升学的双重目标,加强前段教育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增强后续教育课程的衔接性、实践性和职业性。根据《通知》要求,江苏省教育厅职业教育处分别于2014和2015年启动两批共110项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专项课题,取得系列成果,引领各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建设。

3.规范中高职一体化教材体系建设。为了提高教材建设的科学化、民主化、专业化,江苏省教育厅于2013年专门成立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领导小组以及职业教育课程教材审定委员会,加强对职业教育课程教材建设工作的统筹协调。基于此,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由院长牵头、各分院院长组成的教材建设与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以及由学院党委书记牵头、高职院校和部分分院组成的教材审定委员会,负责指导、规范、组织教材建设与审定工作;同时,还发布《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教材建设与使用管理办法》《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院本教材遴选实施办法(暂行)》等文件。依据要求,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基于五年一贯、全周期培养、全链条设计、全过程实施的一体化理念设计,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按照不断巩固提升、螺旋递进的知识累积方式设计教学内容,按照五年制高职学生的成长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编纂教材内容。“十三五”期间,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共开发教材1498种,覆盖16个五年制高职专业大类。

(三)中高职衔接联动,推动一体化人才培养

基于各项标准要求,一体化合作院校双方积极开展有关专业人才需求和培养现状调研,完善中高职一体化相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有效推动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形成多元办学特色。

1.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协同各分院和办学点开展一体化实践。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共设98个办学单位,包括53个分院、45个办学点,分布在江苏省13个设区市及39个县(市)区,2023年又拓展到104个办学单位。分院称谓为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承接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办学点主要是三年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主要承担三年制中职教育的基础上,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的授权,在部分专业承担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各个分院和办学点在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的统一指导和协调下开展工作,共同构建以“一体化设计、一体化实施、一体化评价”为基本特征,以“价值认同·标准引领·课程融通·质量监控·联合共享”为基本内涵的五年一贯制高职人才培养体系,重点体现在“五年一贯、整体设计、递进培养”的课程体系上,在实践层面还包括思政教育、教学标准、质量监控、育人机制的一体化13。

2.本科、高职院校牵头分段贯通制人才培养。根据文件要求,分段贯通制项目的合作双方原则上应在同一个市辖区范围内,由本科院校牵头中本、高本贯通培养项目,由高职院校牵头中高职贯通培养项目,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调研结果显示,分段贯通制各项目依托学校均在后段学校即本科高校或者高职院校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包括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一体化课程体系设计、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体化教研团队交流等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区域办学特色。例如,常州工学院联合区域内常州刘国钧高职校、常州旅商高职校、金坛中专校依托“共建·共享·共融”的中本贯通项目,探索形成纵向贯通、分阶段实施的“三螺旋递进衔接”的七年一贯制课程体系;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联合周边的南通中专基于“3+4”中本贯通项目,建构“工作过程导向”与“世界技能大赛”融入的“横向贯通、纵向递进”的课程体系,都彰显了合作院校间的协同联动机制与办学成效,具有较好的社会影响力。

(四)多方协同评价,确保一体化人才培养效果

江苏省对中高职贯通培养项目的学生采用过程性考核与转段性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进一步确保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质量,为高等院校提供了优质的生源。

1.规范过程性考核。经过调研发现,一体化项目依托学校协同合作,通过实施各类过程性考核确定学生转段资格,确保阶段性培养质量。在合作双方学校的共同设计下,过程性考核主要包括对综合素质、文化基础知识、专业核心知识、专业核心技能等内容的考核。其中,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包括学生在校期间表现、专业综合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以及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文化基础知识考核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以及历史等科目,强化学生基础职业素养的考查;专业核心知识考核主要基于2—3门专业核心课程,强化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考查;专业核心技能考核主要考查学生专业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为进一步把控人才培养质量,部分职业学校还规定了课程“不及格”一票否决制或者“专业骨干课程在70分以上者”方有资格进入转段考核环节。

2.严格转段性考核。在过程性考核的基础上,各贯通制培养项目在前后学段接续的过程中,均要通过转段考试,考试合格者方可进入高学段学习。按照省里统一要求,中高职分段培养、中职与应用本科分段培养项目的转段升学统一纳入普通高校对口单招系列,考试内容以专业技能和中职学业水平测试为主,具体标准由后段学校与对口中职校共同协商制定;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项目的转段升学统一纳入“专转本”范畴,具体选拔方式由本科高校与对口高职院校共同协商制定。数据显示,江苏省中高职贯通培养项目的转段率达到95%以上,部分学校达99%,为高等职业教育输送了具有扎实技术技能基础和合格文化基础的优质生源。根据跟踪调研结果,大多数高学段学校和行业企业对中高职一体化贯通培养项目的学生都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们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能力、持续性发展能力等综合素质都优于中职学生。

四、一体化反思:江苏省中高职一体化的问题与建议

江苏省中高职一体化在省级有关部门的协调下,在各合作方的协同运作中,取得了突破性成绩。然而,通过调研发现,在标准研制、协作培养、课程教材建设、评价反馈等方面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未来进一步完善。

(一)强化顶层设计,研制中高职一体化系列标准

调查显示,江苏省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尽管在标准建设方面做出了初步探索,但总体上仍缺少统一的指导性文件,一体化人才培养过程的规范性有待加强,主要表现为:一体化专业教学标准缺位,人才培养方案一贯性不强、衔接性不足;一体化课程标准不完善,中高职课程体系割裂,课程存在重复建设现象,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动力性不强;一体化教材建设标准缺乏,分段贯通制的中高职教材自成体系,衔接性不强,不符合知识螺旋进阶性规律。为此,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强化顶层设计,基于一体化人才培养的规律,联合研制中高职一体化建设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教材标准等一揽子标准。

第一,研制一体化专业教学标准,引领人才贯通培养。由教育部基于职业教育最新专业目录,遴选适合长学制培养的专业,按照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规律,系统设计有关专业一体化专业教学标准的指导性方案,明确各类贯通模式下相应专业不同层次的入学要求、职业面向、目标定位、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师资要求、教学条件等,各省根据实际制定适合本省的一体化专业教学标准,引领省域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第二,开发一体化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由省教育厅联合有关院校围绕专业群核心岗位职业能力进阶性培养需要,基于螺旋上升、一体贯通的思路,系统设计各类核心课程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明确不同模块、不同层次课程内容要求、教学建议和学业质量评价要求,培育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第三,编制一体化专业教材建设标准,规范教材建设质量。根据一体化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组织合作院校围绕重点专业领域,编制省域一体化专业教材建设标准,在教材开发、教材选用、教材审定、教材评价等全过程、各环节建立系列化指标体系,引領一体化教材高质量建设。

(二)加强常态合作,优化一体化人才培养全过程

实地调研结果显示,尽管在中高职一体化项目合作中,各有关院校努力发挥各自优势,赋能高技能人才培养,但是常态化合作机制仍然尚未形成,实质性合作较少,主要表现为:中高职专业衔接性不强、匹配性不足,出现前段专业和后段专业开设不一致现象;一体化人才培养目标建设不足,中高职培养目标不衔接,培养过程缺乏目标性引领;联合教研机制不完善,部分教学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资源共享机制不健全,实习实训基地、师资队伍等资源互补性不足,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效率不高等问题。为此,应积极发挥本科高校、高职院校的主导性作用,在一体化专业建设、培养方案制订、教学过程实施、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形成全方位的合作,有效推进一体化人才培养。

第一,深度调研市场需求,建构区域一体化贯通专业体系。合作方协同调研区域劳动力市场需求,基于职业教育专业大类不同层次设置规律,形成“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一体化的专业目录体系,补齐断层专业,满足学生专业发展的进阶性成长需要。第二,高学段院校统筹,合作研制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在高学段院校的统筹下,根据职业素养培养的阶梯性需要,系统设计专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合作形式等全过程要素。第三,联合开展教研活动,完善教学质量全过程监控体系。合作方围绕贯通制培养项目,定期组织相应专业不同层次教师开展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助力课程教学高质量发展。第四,发挥本科、高职资源优势,形成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中高职院校围绕一体化人才培养项目,在师资队伍、实习实训基地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共享,本科、高职院校定期派驻教师下沉中职校,服务专业理论建设;开放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

(三)深化内涵建设,建构一体化课程、教材体系

调研显示,江苏省教育有关部门在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教材建设方面通过课题立项、联合研发等方式取得了系列成果,但总体上一体化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建设强度和覆盖面不够,与一体化人才培养的高质量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体现为:一体化课程体系建构不强,分段贯通制培养项目的中高职课程各成体系,课程存在重复建设现象;教材管理“粗、松、软”现象尚未完全消除,部分办学单位教材建设仍存在职责不清、管理不到位、审核把关不严、规范性不强等问题14;一体化教材特色不够鲜明,数字化、立体化教材资源建设不足;教材建设灵活性不够,小众专业的一体化教材开发严重不足。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教材是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因此,中高职一体化建设必须加强一体化课程体系、教材体系的建设,通过压实人才培养内涵建设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第一,建构中高职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从分段操作走向整体建构。围绕高技能人才培养定位,从人才培养的进阶性规律和知识发展的循序性规律,基于螺旋上升的课程理念,设计一体化课程体系,打破原有相互割裂的分段式课程体系,重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基于工作任务导向和技能等级水平,形成难易有梯度、水平有进阶的文化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体系,在不同学段之间设置桥梁课程、衔接课程,避免课程重复建设,形成1+1>2的课程布局。第二,开发中高职一体化的教材体系,形成国家有规划、地方有特色、学校有校本的多元系列教材。要进一步完善教材管理机制和各方职责义务,在已有教材建设成就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各类贯通模式教材的一体化建设,形成门类更加齐全、品种更加丰富、类型更加多样的中高职一体化教材体系,实现中高职骨干专业全覆盖、核心课程全覆盖。对于专业辐射面广、影响力大的教材,积极培育省级、国家级规划教材;对于专业辐射面小、小口径的课程,及时吸收最新技术成果,开发研制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等新形态教材,形成区域特色鲜明、校本特色凸显的一体化系列教材。

(四)规范效果评价,健全人才培养评价反馈机制

调研结果显示,尽管五年一贯制的院校过程性评价相对完善,但就中高职一体化的整体评价而言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为:普教化评价痕迹依旧存在,“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存在机械化、知识化应试的现象,不利于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发展;第三方评价反馈机制不健全,在课程教材建设、人才培养效果等方面缺少系统的第三方评价机制,行业企业参与度较弱甚至缺位,更没有引入第三方机构的反馈数据,对教材的质量把控缺乏系统的监控机制;尚未形成持续性跟踪评价机制,对毕业生的持续跟踪不足,不能充分获取毕业生对人才培养质量满意度、就业满意度等评价数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循证性不足。 因此,应在已有多元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思路,不仅要科学完善转段考核评价,还要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价,建立毕业生跟踪评价机制,持续、客观地评价一体化人才培养质量。

第一,科学规范转段考核评价方式。针对各类贯通培养模式的独特性特点,建立区域相对统一、院校之间相对灵活衔接的转段考核方式。建议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联合教育考试院,制定各类模式转段考试的公共课考试大纲,统一组织公共课考试,专业核心课程考试可由合作院校双方统一协商确定,以灵活的形式进行。第二,建立第三方评价反馈机制。在课程教材建设、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方面积极引入行业企业、社会机构等第三方力量参与评价,为一体化人才培养提供客观性、科学性的反馈数据,为教材建设更新、合作项目动态调整等提供证据。第三,建立毕业生跟踪评价机制。围绕毕业生工作满意度、专业教学满意度、课程教材满意度等开展系统调研,建立毕业生反馈评价信息数据库,将调研结果作为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的重要数据来源,用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课程体系等,进一步确保一体化人才培养质量。

[注释]

①陈鹏,代建军,胡仁东.十五年一贯制创新人才培养:课程规划[J].中国教育学刊,2014(8):12.

②谈在祥,郭嘉婧.我国高层次医学人才长学制培养模式研究——新医科视角下的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2020(9):50.

③⑨石偉平.从分段到一体:五年制高职的发展逻辑与时代价值[N].中国教育报,2023-03-21(5).

④⑩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建立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的批复[EB/OL].(2003-06-18)[2023-08-01]. http://www.js.gov.cn/art/2003/6/18/art_46143_2544436.html.

⑤王明伦.学院主导:江苏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之创新——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3):21.

⑥刘克勇.从照搬到重构:五年贯通一体化育人的江苏实践[N].中国教育报,2023-03-21(5).

⑦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招生指南》[EB/OL].(2023-05-24)[2023-08-04]. http://www.juti.cn/zsjy/2023/0524/c23a18688/page.htm.

⑧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EB/OL].(2022-03-08)[2023-08-04].http://www.zgjssw.gov.cn/fabuting/shengweiwenjian/202203/t20220308_7455361.shtml.

11沈健.加快建设江苏现代职教体系[N].新华日报,2014-10-21(15).

12缪志聪,王琼.五年一贯制高职“贯”在哪儿[N].中国教育报,2021-06-15(1).

13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23)[R].(2022-12)[2023-08-02].https://www.tech.net.cn/column_rcpy/art.aspx?id=17147&type=2.

14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十四五”教材建设规划[EB/OL].(2021-12-15)[2023-08-04].http://www.juti.cn/2021/1215/c111a16526/page.htm.

猜你喜欢
中高职衔接一体化
五年制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改革探究
中高职计算机类现代职教课程体系的建设研究
中高职衔接下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探微
中高职衔接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与财务管理职能转型
中高职服装设计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