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若琪
[摘 要]“说谎”是日常交际中的一种语言现象,是一种违反合作原则的言语行为。说谎的认定离不开三个因素:传递内容为假、说话者认为内容为假、说话者有意传播。三大因素中,后两个尤为重要。谎言的分类有两种:一种是以说话者是否希望听话者察觉为标准,分为显意谎言和隐意谎言;另一种是以意图的利己性和利他性为标准,分为恶意谎言和善意谎言。谎言的语用功能有三点: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梳理,以歌曲《说谎》的歌词为语料,结合语境进行谎言还原校正及对比分析,有助于深入说谎者的内心世界,提高人们对于“说谎”行为的意图和效果的认识。
[关键词]说谎;言语行为;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语用功能
[中图分类号] H 0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11-0145-04
“说谎”是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人们对待说谎的态度也各不相同:有人认为说谎是不真诚的表现,要坚决抵制;有人认为说谎是交际的润滑剂,表示理解。说谎这一语言现象由于自身的常见性,受到了包括哲学、伦理学、心理学、修辞学在内的众多学科研究人员的关注,但多集中于谎言产生及带来相关影响方面。本文认為,还应该从语言的本体出发,从说谎者的内心世界出发,对言语交际中的“说谎”现象给予更多关注。
一、说谎的定义
关于“说谎”这一言语行为,学者们给出了自己的定义:科尔曼(Coleman)、凯伊(Kay)从原型理论出发,认为谎言的定性可以依据三个方面:一是认为虚假(falsity of belief ),二是有意欺骗(intended deception) ,三是事实上的虚假(factual falsity)。这三个方面是以典型性程度为标准进行排列,即“认为虚假”是“说谎”言语行为最典型的构成因素,其次是“有意欺骗”。斯威彻尔(Sweetser)用理想认知模型(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简称为ICM)对谎言进行定义研究,指出人们认为谎言就是“事实上虚假的言语表述”,其中隐含有“认为虚假”及“有意欺骗” 。冉永平认为,说谎应具备三方面: P(P:某一信息)是错的;说话人相信P是错的;在传递P时,说话人故意欺骗听话人。冉永平的定义和科尔曼、凯伊的定义除排列顺序外,内容一致。本文采用冉永平的说法,且认为后两个因素为典型因素。
(一)说谎与合作原则
1967年,美国语言哲学学家格赖斯(Grice)提出了“合作原则”理论。他认为,交际过程是和交际意图分不开的,没有不涉及交际意图的交际过程,交际是否成功取决于听话者能否准确理解说话者的交际意图。人们在进行言语交际时,需要相互合作以达到顺利交流的目的,为此,人们一般会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个原则正是“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1e,简称为CP)。格赖斯把这一原则具体描绘为四大准则:一是量的准则,即所提供的信息量适量,符合当前交谈的所需,不应超过所需;二是质的准则,即所说的话应当追求真实,切勿提供自知虚假、缺乏足够证据的信息;三是相关准则,即所说的话是相关的、切题的;四是方式准则,即所说的话应清晰明了,切勿晦涩难懂、有歧义。
“说谎”的出发点一般以虚假的话防止听话者对说话者的交际意图做出真实理解,其中破坏的主要是质的准则。因此,“说谎”是破坏合作原则的一种言语行为。
(二)说谎与礼貌原则
1983年,英国语言学家利奇(Leech)提出了另一条重要原则,即“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简称为PP)。该原则具体分为六大准则:一是得体准则,即尽量使他人受损最小或尽量使他人受惠最大;二是宽宏准则,即尽量使自身受惠最小或使自身受损最大;三是赞誉准则,即尽量缩小对他人的贬损或尽量夸大对他人的赞扬;四是谦虚准则,即尽量缩小对自身的赞扬或尽量夸大对自身的贬损;五是一致准则,即尽量缩小自身和他人之间的分歧或尽量夸大自身和他人之间的一致;六是同情准则,即尽量缩小自身对他人的厌恶或尽量夸大自身对他人的同情。利奇认为,礼貌原则与合作原则是相辅相成的。礼貌原则可达到“援救”合作原则的作用。人们的谎言有时出于礼貌原则,旨在维护听话者的面子,如:
A:我们现在去食堂打饭怎样?
B:你去吧,我忙着做作业呢。(语境背景:B在宿舍看视频,不愿意下楼。)
B在这段对话中说了谎,违反了质的准则,但这是出于礼貌原则,通过“婉拒”维护了A的面子。如果B说了实话,会让A在面子上过不去。所以可以认为,人们有时候说谎是出于礼貌。
二、谎言的分类
(一)显意谎言与隐意谎言
以说话者交际意图的隐露作为标准,谎言可分为“显意谎言”和“隐意谎言”。
显意谎言有别于人们平时说的“谎言”,指以相信听话者能明白其真实意图为前提而说出的假话,主要有客套话以及反语、比喻、夸张等修辞格。比如A损坏了B重要的物品,A道歉后,B说“没关系,不要紧”。这种客套话不一定都是真实的信息,但双方都明白使用客套话是为了使交际顺利进行。显意谎言由于不具有“有意欺骗”的因素,又形成了固定的表达效果,所以很多人并未将其视为谎言。
隐意谎言指不论是出于恶意还是好意,说话者在希望欺骗听话者的前提下提供虚假之辞,这就是人们一般认为的谎话。这类谎言在生活中很多,若不是说话者自身露出破绽,或是听话者有意留心,一般难以识别出来。
(二)恶意谎言和善意谎言
无论是恶意谎言还是善意谎言,二者都属于隐意谎言,都是出于某种意图,有意欺瞒听话者。只是二者的意图不同,以利害得失作为标准,分为利己性和利他性。
恶意谎言属于利己性,是说话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或掩饰自身失误而有意提供虚假之辞,甚至伴有威胁听话者或他人利益的情况发生。比如某人是涉案真凶,警察在做笔录时问他是否在场,他回答不在场,并提供了虚假的不在场证明,以使自己得以脱身。这就是恶意谎言,其目的是为了逃避法律的制裁,使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又如,小朋友A和小朋友B一起玩,A打破了花瓶,当大人问起时,A说是B干的。A为了逃避惩罚,通过说谎的方式,把责任转嫁到B的身上,意图维护自身“利益”,并威胁到了他人的利益,这也是恶意谎言。
善意谎言的出发点是善意的,是为了维护听话者的利益而有意提供的虚假之辞,属于利他性。如为了避免绝症患者被巨大的精神压力压垮,不让其放弃治疗、放弃希望,医生和家属多采用“善意的谎言”。又如有时夸别人,说“你的衣服真漂亮”,可能说话者不是真的觉得对方的衣服漂亮,只是出于礼貌而说的“善意的谎言”。这种“善意的谎言”不同于显意谎言中的客套语,说话者不希望听话人将这种“善意的谎言”识别出来;而显意谎言中的客套语就不介意被听话者识别出来。因为客套语的使用目的是为了使双方交际顺利,就算识别出来也不会给双方造成负面影响。
三、谎言的语用功能
韩礼德(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指出,语言具有三大元功能,一是概念功能,即语言反映主客观世界的过程及事物;二是人际功能,即语言是社会人有意义的活动,反映人们之间的关系;三是语篇功能,“语篇”即语言在实际使用中的基本单位,词句的功能要通过语篇的组织得以实现,表达相对完整的思想。语篇功能使语言与语境发生联系,使说话人只能生成与情景相一致和相称的语篇。因此“谎言”也可以得出三大语用功能。
(一)概念功能
谎言具有概念功能,也是对主客观世界的反映,其中主观世界是主要方面。本文将概念功能再细化,分为意图功能和情感功能。
1.意图功能
“说谎”是一种有意识的隐瞒事实、提供自认为虚假的信息,以达到欺骗目的的言语行为。所以,谎言是带有强烈的主观意图的。在交际过程中,说话者在一开始就要隐藏真实的交际意图,然后通过传达虚假的信息,达到隐瞒真实交际意图的目的。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下,说谎的意图也不尽相同,但在“说谎”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强烈的主观意图。所以,意图功能是对谎言功能的总体概括。
2.情感功能
说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欺骗,但欺骗却不是说谎行为的唯一目的。用谎言进行交际时,说话者掺杂个人情感,如喜欢、爱慕、厌恶、愤怒、悲伤、恐惧等。不同的情感会产生不同的意图,导致不同的言语行为。在言语行为的进行过程中也伴随着相应的情感。不同的社会文化也会使人产生不同的社会文化心理。例如中国人比较含蓄,女孩子说“讨厌”,并不是真的讨厌,是嗔怒,甚至可以解读为喜爱。所以,说谎是一种曲折的情感宣泄方式。
(二)人际功能
人们固然讨厌被欺骗,但欺骗有时候也是一种礼貌,是人们能够顺利实现交际的润滑剂。在一些情况下,说谎可以为双方留下缓冲的空间,不至于让双方太尴尬,比如上文提及的“婉拒”行为。说谎有时候也可以营造出和谐友好的气氛,比如上文提及的客套话及礼貌用语。所以,一些谎言是出于维护面子的需要(不仅是自己的,也是他人的),恰当的谎言可以作为一种明智的交际策略。
(三)语篇功能
谎言虽然在内容上是不真实的,但在形式上基本上是完整的、合乎语法规范的。因为说话者为了隐瞒真实的交际意图,会尽量使谎言的语义完整、前后连贯,并符合特定的语境,这样才能使听话者易于接受。而且,说话者在有意识地编造谎言的过程中,往往会比无意识的日常言语更注意遣词造句,所以谎言的语病一般较少。
四、实例分析
为了深入探究“说谎”这一言语行为,本文对相关语料进行收集,经过筛选,选择了林宥嘉的歌曲《说谎》的歌词作为分析语料。歌词描述的是一对分手已久的男女在女方結婚前夕相见,男方说了自己的近况,并送上了祝福。歌词的特殊之处在于:其一,歌词并没有任何的背景介绍,始终直接以男方的话为起点和终点,其中看似没有女方参与,但又完整地记录了他们之间的对话,甚至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其二,除极少数几句是真话之外,几乎通篇都是谎言。以下将其中的谎言加以还原校正,并用相关理论进行分析。
首先,将歌词进行还原(“——”表示不需要还原),见表1。
其次,判断以上言语是否属于说谎。根据说谎的三个因素,以上言语符合“说话人相信P是错的”“在传递P时,说话人故意欺骗听话人”(反复强调没有说谎)两个决定要素。因此,可以定义歌词中的言语为说谎行为。
再次,从说谎的分类来看,男方并不想让女方发现他在说谎,所以是隐意谎言而非显意谎言。至于说谎的意图,则表露于歌词的尾声:其一,隐藏自己的窘迫(第六段);其二,让女方安心地结婚(第七段)。当进行到第六段时,歌词有些歇斯底里,第七段①也将这种歇斯底里持续下去,并在控诉爱情时达到了高潮(第七段②),利己性表露;接着这种歇斯底里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回归理智(第七段③),送上祝福,不再打扰,具有利他性。所以,歌词中的谎言同时兼有利己性和利他性,不能单纯地分为恶意谎言或善意谎言。
最后,歌词中的说谎具有意图功能、情感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意图功能方面,歌词中的谎言具有利己性和利他性。情感功能方面,通过对歌词的还原可以看出男方纠结的情感态度:深爱对方,却不愿让对方知道,故作轻松、强颜欢笑,得知对方结婚的消息后,有些失态,又马上调整情绪,祝福对方,这一情感变化的过程由谎言承载。人际功能方面,说真话可能导致双方关系破裂或造成其他一些麻烦,这些谎言维持了男女双方和谐友好的关系。语篇功能方面,全篇虽然省略了女方的话,但男方总是在介绍近况及进行自我辩解,加之反复出现的“我没有说谎”暗示了女方的问题应该是“最近过得怎样?”“你说的是真的吗?”所以,虽然在文面上有意隐去了女方的言语,但男方的这些谎言都是具体问题的回答,可以构成完整的对话,语篇功能突出。
通过分析可知,歌词用正话反说的方式,塑造了一个深爱前女友又理智隐忍的男人形象。
五、结语
总体来看,“说谎”这一言语行为即使有着明确的认定因素,但不能武断地判断谎言具有无用性甚至破坏性,仍需结合语境,从听话者察觉、说话者意图、实现的语用功能等角度进行综合分析,深入了解说话者的内心世界和听话者的实际影响,从而达到较为全面的认识。《说谎》的歌词从说谎者的单一视角展开,言语间交织着内心独白,便于代入说谎者的身份,从说谎者的内心出发,提高对“说谎”行为意图和效果的认识。
[ 参 考 文 献 ]
[1] COLEMAN L, KAY P. Prototype semantics: The English Word Lie[J].Language, 1981,57(1):26-44.
[2] SWEETSER E E. The definition of lie[M]//HOLLAND D,QUINN N.Cultural Models in Language & Though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3] 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 GRICE H P.Logic and Conversation[M]//COLE P,MORGAN J.Syntax and Semantics.NewYork: Academic Press, 1975.
[5] LEECH G N.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M].London:Longman Group Limited,1983.
[6] 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85.
[7] 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 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9] 辛菊.试论谎言符号的语用价值[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26-128.
[10] 李翠.“撒谎”言语行为的语用分析[J].语文学刊,2011(18):31-33.
[11] 杨晓蓉,何明烈. 基于语用角度的“谎言”探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5):78-81.
[12] 曹悦. 谎言的语用特征[J].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20(3):51-53.
[13] 马琳娇.关联理论下的谎言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3.
[14] 杨婧,姚丹.关联理论下言语交际中的谎言研究[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5(8):96-98.
[15] 高云鹤. 现代汉语假话类型及其顺应性问题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9.
[责任编辑:黄紧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