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2023-09-28 09:34吉利石猛
大学教育 2023年11期
关键词:习近平法治思想法治素养法治教育

吉利 石猛

[摘 要]法治素养是基本的思想政治素质,也是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既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时代课题,又是关乎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的重要实践问题。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有助于在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教育中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培养学生成为德法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习近平法治思想;高校;法治教育;法治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11-0123-05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2020年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是法治人才培养的思想旗帜。“八五”普法规划中明确指出,要把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八五”普法的首要任务,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全民普法工作。切实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大学生法治教育,可以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价值内涵

(一)凸显政治价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政治保障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依靠具有相应法治素养的人才。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法治中国建设的生力军,是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推动者,其法治意识的强弱、法治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法治的走向,关系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历史进程。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丰富,其中包含人民根本立场、公平正义价值观以及科学思维方法。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论述了法治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关系、法治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关系、法治与中国国情的关系、法治与改革的关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高校是法治教育的主阵地,在高校的法治教育中融入习近平法治思想,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开展法治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坚定法治信仰,有利于大学生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治理论、法治制度和法治文化的信心,从而在面对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以及宪政思想时能够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自觉抵制侵蚀。这既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客观要求,又是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工程,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内在要求。

(二)彰显社会价值,是培养德法兼修高素质人才的理论指导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1]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相结合。可见法治与德治缺一不可,都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同样,法与德也是高素质人才缺一不可的“双翼”。从微观层面讲,道德素养与法治素养是大学生最基本的思想政治素质,法治如影随形,小到诚信考试,大到国家安全,法治体现在大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与青年学生的成长息息相关,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和走向社会的现实需要。从宏观层面讲,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养与法治素养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培养德法兼修时代青年的必然要求,是保障全面依法治国有效推进的重要内在需求。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立足习近平法治思想开展大学生法治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题中应有之义。大学生的思辨能力有限,面对外部世界和网络上呈现出的错误思潮和煽动起来的不良情绪容易失去理性判断的能力,做出非理性表达和极端行为,而习近平法治思想对“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论述深刻,充分展现了中国在法治建设中的特色与优势,为青年学生坚定法治自信提供了思想保证。用习近平法治思想武装头脑,有助于大学生自觉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成为德法兼修的高素质人才。

(三)体现文化价值,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推进依法治国过程中,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依法治国创造良好人文环境[2]。法治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又贯穿其他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起到保障促进作用。爱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属于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同样,爱国在法治方面也有所要求。习近平法治思想要求“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爱国也有具体要求和体现,指出爱国必须遵守法律底线;同样,敬业属于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是各行各业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而敬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也有要求。要引导广大青年学子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广泛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势必离不开法治环境,离不开法治教育。同样,习近平法治思想蕴含着深刻的宪法精神,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价值追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致性。深入学习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掌握“十一个坚持”,学思悟透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性,以德养法、以法载德,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有助于在青年学子心中形成共同的价值信念、道德认同、行为规范。

二、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现存问题及其成因

近年来,随着我国法治建设顶层设计的完成和持续推进,高校法治教育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整体上形成了遵法、守法的良好氛围。然而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受社会环境、大学生思想意識及判断能力、法治教育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高校法治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法治教育理念滞后

法治教育理念体现教育者进行法治教育深层次的价值考量,是教育内容、方法、目标等的集合。法治教育理念不单单指法治知识的普及,还包括法治思维的养成、法治意识的形成、法治精神的养成、法治信仰的培养等多个方面。因此,新时代高校法治教育需要同时完成法治知识传授、法治观念和实践能力培育的任务[3]。不少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法律实践运用能力缺乏、法律意识淡薄、法律思想学习主动性差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法治教育理念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一是重理论教育,轻实践应用。2016年6月,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印发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对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进行了整体部署,对不同阶段学生的法治教育目标进行了层层推进的设置。如中小学生对法治知识的需求侧重于学法、守法以及对基础法律知识的认识和规则意识的养成,而大学生对法治教育的需求则侧重于法治精神、法治信仰的培育,在培养法治思维的同时更侧重于实践性和自我保护能力的提升。但是在具体法治教育过程中,部分教师对培养学生用法的意识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不够重视。二是重灌输,轻交流。一些教师在法治教育中采用照本宣科的讲授方式和单向的灌输模式,进行的是宏观层面的教育,并未设计符合学生法律地位、法律需求、法律能力的法治教育,缺乏师生平等的交流和启发式教育,缺乏融入案例、贴近生活的讲授,使法条显得枯燥无味、没有温度,不利于法治入脑入心。

(二)法治教育保障措施不力

高校法治教育缺乏有力保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部分高校并未构建起覆盖面广的全员育人格局。高校承担法治教育任务的师资力量集中在法治课程第一课堂的任课教师身上,兼职法治辅导员及各职能部门和院系的法治联络员配备不到位,法律顾问制度不健全,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高校法治教育队伍难以得到高质量发展。二是缺乏制度化、常态化的培训机制。教师是“法治教育进课堂”工作的直接推动者和具体实践者,教师的法律素质及教育能力、水平直接影响大学生法治教育质量。部分高校的法治优质课示范分享不到位,不利于法治教育優质资源的共享共用;与法院、检察院、律所、社区法律援助机构等单位的交流学习及外出培训机会有限,不利于教师进行有针对性、有时效性的教育教学活动。

(三)法治教育内容供给不足

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上,法学专业开设有法理学、中国法制史、宪法、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等系统课程,而在非法学专业中,思想道德与法治是唯一开设的一门涉及法治教育的校内公共基础课程,这一42个学时的课程包含思想道德修养和法治教育,而该门课程的任课教师一般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因术业有专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通常缺乏系统的法学知识储备,因此,在本就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任课教师会倾向于深入讲授思想道德教育部分的内容,而对法治内容的讲授大多停留在帮助学生厘清道德与法治的关系,进行法治基本概念、法治的重要意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罗列上,缺乏结合具体案例和青年学生实际需求的生动法律教育,容易导致授课内容的专业性、系统性和针对性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使法治教育呈现出内容不系统、教学覆盖面较小、课程占比偏小等供给不足等问题。同时,在考核机制上,现行的考核机制是以单一化的试题和试卷作为法治教育效果的评价手段,这与学以致用等法治教育目标还有很大距离。

(四)法治教育方式单一化

法律是一门相对严肃和枯燥的学科,但法治教育不是生硬的法律知识传授,要想将法治信仰根植于学生内心,促使知与行有效融合,法治教育的方式就要避免单一化和形式化。当前高校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主要是开展第一课堂教育,但部分高校的法治教育课程或多或少存在着法治教育形式单一、教学模式固化、考核标准僵化、与社会脱节、实用性差等问题,对于第二课堂在法治教育中的强大力量没有有效挖掘,常常忽略运用参与式、互动式的法治活动丰富教学形式,较少组织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学生喜闻乐见的法治教育活动,寓教于乐,帮助学生树立法治信仰、培养法治思维、提升法治能力。此外,社会力量没有广泛参与到高校法治教育中,没有形成协同发力的良好育人局面。单一的法治教育模式,使学生的法治精神、法治素养与高校培养目标存在差距,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的“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努力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4]也有一定距离。

三、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实践探究

(一)丰富法治教育课程内容,完善法治教育系统结构

教育部办公厅在2021年发布的《关于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纳入高校法治理论教学体系的通知》中详细部署了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法治教学工作。该通知指出,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由此可见,习近平法治思想对于德法兼修、德法并举的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价值和现实意义。然而,在当前高校大学生法治课程的设置中,习近平法治思想并没有完全贯通法治课程。所有高校的法学本科专业都要求从2021年的秋季学期开始,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这门课程确立为必修课程,进行系统教学,但对于非法学专业学生,该课程并未纳入教学体系。高校应在课程内容方面进行行之有效的设置,不断完善法治教育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内容。

高校有必要将法治教育课程单列出来,使其成为单设的法律基础通识课程,而不是仅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这一门涉及法治教育的课程。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与法治教育的关联性,根据专业内容,适当增加合同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课程内容。要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这一门课程纳入非法学专业学生培养方案,而不仅仅局限于法学专业的教育。教师应将习近平法治思想当中的“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等内容讲清楚、讲明白,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全面把握法治中国建设的整体格局。

(二)强化校园法治文化建设,推进文化育人氛围浸润

校园文化阵地是弘扬法治精神、推进校园法治建设的重要载体,想要有效提升法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需要从环境、文化、实践等多个育人角度入手,形成多渠道、全覆盖的法治文化宣传教育格局,让学生发自内心地认同法治价值。

一是打造法治育人环境。如在校园的物理环境中主动融入法治文化元素,可以设置融知识、文化和艺术于一体的法治文化长廊,设计宣传海报、吊饰、文字标语、漫画、宣传栏等校园文化载体,内容可涵盖宪法精神、习近平法治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法典精髓要义等,为师生提供沉浸式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在不经意间轻松学习法律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法治的熏陶。

二是以重要的法治相关节日为契机,丰富校园法治文化。如可以“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国家宪法日等为引导青年学子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抓手,以贴近生活、联系实际的内容和富有吸引力、趣味性的形式,在全校范围内掀起法治教育学习的热潮。

三是打造网络法治品牌活动,发挥网络育人作用。如可以开展“普法剧场”“以案说法”“政法论坛”等系列品牌活动。在“普法剧场”中,师生互动,共同演绎法治剧,以生动、直观、形象的方式深入宣传法律法规、弘扬法治精神,如拍摄“防诈骗”“守护国家安全”等系列普法视频。在“以案说法”活动中,师生可以结合热点、难点案例,分析案情、解析法律,从而提升校园普法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三)创新法治教育模式改革,拓展法治教育实践空间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4]。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指出,学生要养成良好法学素养,首先要打牢法学基础知识,同时要强化法学实践教学[5]。也就是要将法根植于学生内心深处,不仅仅涉及教育层面的学法、知法,而且涉及实践层面的守法和用法。高校可积极破除课堂教学的壁垒,有效拓展高校法治教育实践空间,发挥实践育人作用。法治教育不能局限于三尺讲台,而应在实践中深化学生的法治认知,促进知行合一。学校可与公检法等政法机关加强合作,引入实践类教学资源,或组织学生参观法律实务部门;搭建法律实务部门与高校之间的交流桥梁,推动庭审现场走进高校,实现教学和司法实践的有效结合,让学生零距离感受法院庭审的规范程序,感受法庭的庄重肃穆和法律的公正严明,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升华理论知识,并将法治内化为自身信仰;创新性开设法治社团,定期开展法治辩论赛、法治志愿服务活动等,让学生在体验、参与、实践中提升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设“法律诊所”,让法学专业师生在学校“坐诊”“问诊”“开方”,为校内师生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服务,这既可以提升法学专业学子的法律技能和为民情怀,又可以解决师生的法律困难、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

(四)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明确德法兼修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要扎实推进、创新性开展法治教育,离不开一支理论知识深厚、专业技能强大、品德修养高尚、师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强调,学校要配齐配强法治课教师、法治辅导员队伍[6]。高校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需要做整体规划和配备方案。

一是凝聚覆盖面广、参与度高的师资力量。法治教育的力量不局限于专业课教师,还包括育人工作中的其他师资力量。负责学业工作的导师和班主任、主管学生思政教育和日常管理等工作的辅导员以及开展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团委教师,都应该是法治教育师资力量,可让他们协同发力,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法治信仰和精神。

二是积极吸纳各领域人才,构成多元的法治教育师资结构。学校可与当地公检法等法律实务部门建立人才协同培养机制,聘请法官、律师、检察官等法律界各领域中素质高、业务精的人才担任法治教育兼职教师,改变局限性的理论传授,结合法治事件、现实案例和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法律问题向学生讲授法治知识,有利于学生参与、互动、思辨,从而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7]。

三是健全优质资源共享机制,搭建法治课程交流平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说过,“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8]。高校应促进教师与公檢法等法治工作部门人员互学互济,通过开展经验交流、教师现场教学观摩、法治教育任课教师教学培训等活动,拓宽教师视野、更新教师知识结构,不断为教师注入法治思想活水,切实为大学生提供最真实、最优质、最前沿的法治知识及案例。

四、结语

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也将成为我国法治建设的中坚力量。高校应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大学生法治教育,积极探索培养德法兼修的高素质人才的路径,不断夯实高校法治校园建设根基,切实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和法治能力,使法治自觉成为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深入推进做出贡献。

[ 参 考 文 献 ]

[1] 宋才发.建设“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制度体系的法治探讨[J].学术论坛,2020,43(1):1-10.

[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17.

[3] 马钰.新中国70年高校法治教育的回顾和展望[J].当代教育科学,2020(3):92-96.

[4]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2.

[5]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办公室.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29.

[6] 中共中央印发《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EB/OL].(2020-12-07)[2023-01-30]. https://www.gov.cn/xinwen/2020-12/07/content_5567791.htm.

[7] 教育部 司法部 全国普法办印发《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EB/OL].(2016-07-18)[2023-01-30].http://www.gov.cn/xinwen/2016-07/18/content_5092493.htm.

[8] 柳作林,熊长英.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参与式”教学实践与应用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8(8):171-176.

[责任编辑:周侯辰]

猜你喜欢
习近平法治思想法治素养法治教育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特征与时代价值研究
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鲜明特征
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创新
司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治素养现状分析
浅析高职院校法治意识素养的培育和养成
完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路径选择
中学生法治教育策略研究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法治思维视角下的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研究
浅谈《行政强制法》视野下的党校法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