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

2023-09-28 07:38陈捷
大学教育 2023年11期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陈捷

[摘 要]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需要在教学理念上进行时代化和本土化的改进,在教学内容上进行精细化和系统化的完善,在教学形式上进行多元化和立体化的调整,课程思政还需进行深入化和成熟化的建设。面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在学生职业生涯认知不同阶段融入思政元素;引入课程指导工具,开展思政教育;创新授课方式,体现思政理念。通过实践可知,这些都是实现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11-0091-03

为了更好地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多数高校将就业指导类课程纳入公共必修课的教学体系当中[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作为该类课程的重要分支,对大学生就业以及今后的职业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在“大思政”的背景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要以课程思政建设为指导,加强课程教学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以实现知识构建和价值引领的协调统一[2]。山西传媒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尝试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探索,构建“大思政”“大融合”“大教育”协同育人的新格局。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的底层逻辑及改革方向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的相关理论主要来源于20世纪的西方国家,因此不能直接“拿来就用”,若将思政教育融入该课程中,则能够弥补该课程的不足,使两者形成协同效应。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与思政教育融合存在逻辑上的自洽:两者目标具有一致性,都着眼于协调统一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落脚点均为价值实现,在宏观导向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3]。两者内容具有同一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包含思想认知和价值观树立的相关内容,就业观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微观表现,职业生涯规划即对人生某一个阶段的探索和认知[4];思政教育同样围绕人生观及价值观进行探索和领悟。两者互为载体,具有互补性。以课程为载体,能丰富思政教育的形式;以思政教育为切入点,则更容易获得学生思想上和情感上的认同,进而将这种认同感转化为实践的动力。两者相互促进,可实现思想上和实践上对学生的双效影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在国内起步较晚,目前还存在一定问题,需要进行相应的改进。

(一)教学理念需进行时代化和本土化改进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最早起源于1908年的美国,到20世纪中叶舒伯提出了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学说,开启了职业规划和生涯教育的新时期[5]。随后发展出的MBTI理论以及心理测评工具,使生涯理论的实践体系逐步形成,推进了职业生涯规划在世界各国的广泛传播和应用。

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建立在西方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基础之上,在实践过程中许多学者发现,西方的相关理论形成时期较早,并且西方的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存在差异,导致一些本该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和工具并不适用于国内的职业生涯环境,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指导价值有所减弱。

(二)教学内容有待精细化和系统化的完善

大学生就业指导类课程涉及职业发展规划和就业指导两个方面,两类课程有相通之处,但彼此又相互独立、各有侧重。但在实际教学中,对两者的区分度不够,教学内容存在交叉。此外,课程设计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在把握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过程中仍显不足,没有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群体贯彻 “三全育人”理念,教学内容的构建还有待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三)教学形式仍需多元化和立体化的调整

目前部分高校开设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仍以传统的讲授方式为主,教学方法单一,重理论讲解、轻实践体验,教学中对实践的理解较为片面,认为只有走出课堂,开展实际工作才属于实践环节。实践有课内和课外两种形式,在授课过程中融入讨论、互动、组队、情景再现等形式都属于体验式的实践教学。以更多的感官丰富教学形式,有利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认同和接受。

(四)课程思政还需深入化和成熟化的建设

课程思政这一理念出现的时间较短,部分高校的相关实践经验还不足,思政元素零碎、不系统,无法与课程和谐地融为一体,为了思政而思政,反而打破了原有课程的逻辑体系,影响课程体系的认可度,使思政教育难以收到成效。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总体设计思路

职业生涯规划是通过评估测定一个人的兴趣、性格、能力和价值观等主观因素,经过客观分析判断,再结合外部环境和时代主流规划职业方向,确定职业目标的过程。该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唤醒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使大学生在职业生涯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能有清晰的目标。我校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为依托,以实践手册——《我的职业小芽培育年账》为载体,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的改革探索。

(一)教学理念的导向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植根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价值理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中,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本土化和时代化的改进,立足当代国情,明确价值导向,能中和掉西方理论环境带来的价值冲突,课程也更能适应新时代的中国国情和当代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需求。

(二)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职业生涯规划是内部探索和外部探索綜合交叉、寻找平衡、不断契合的过程。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按照大学生不同阶段的成长规律、心理特点和需求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任务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大学一、二年级侧重内部探索,大学三、四年级侧重外部探索,这样分年级、有侧重地制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内容,能有效启发学生的认知,指导学生的计划和行动。

大学一年级,通过对大学和专业的了解、对个人所处职业生涯阶段及大学阶段之于职业生涯重要意义的认知,唤醒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以及明确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自我定位;大学二年级,引入霍兰德职业兴趣类型理论和MBTI性格测试工具,通过对个人兴趣、性格、能力和价值观的探索,建立自我与职业的链接,完成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自我探索;大学三年级,利用“生涯决策平衡单”协助学生进行职业探索,使学生逐步清晰职业目标的基本定位;大学四年级,进入职业规划实施和体验阶段,通过对职业的调查了解、实习实践的经验总结,进一步明晰自己的职业偏好,实现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职业目标的基本锁定。

(三)教学形式的开放性

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授课方式,调整师生关系,开展理论教学与团体辅导、体验式教学相结合的模式,通过翻转课堂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强化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和思想的吸收。

三、思政教育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探索

(一)在职业生涯认知不同阶段融入思政元素

在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唤醒及自我认知阶段,要把个体放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让学生了解当代中国国情,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协调统一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形成积极的人生观,追求更高层次的人生理想,自觉调整个体的意识和行为。

职业和价值观探索阶段是思政教育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紧密结合的阶段。以大学三年级职业探索阶段运用到的“生涯决策平衡单”为例,“生涯决策平衡单”通过赋值量化的方式,对学生面临的多种职业选择进行量化,将重大决策的思考方向集中到四个大的主题上:个人物质方面的得失、他人物质方面的得失、个人精神方面的得失、他人精神方面的得失。在对各方面因素进行量化时,可以通过不同权重来体现不同因素的重要性。对权重的分配体现着个人价值观的排序,在这一环节能够自然而然地融入思政元素,发挥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对那些能够体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因素,在权重和分值上给予更多倾斜,实现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二)引入课程指导工具,开展思政教育

我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实践手册《我的职业小芽培育年账》设计了“小芽聚能站”这一模块,在模块中引入指导工具,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乃至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类思想问题,将课程实践向更广泛的领域延伸。

在其中一期的指导工具中,引入了NLP思维逻辑层次模型(如图1所示),这一模型可以用来解决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很多问题。我们在思考一些事情或者解释一些社会现象时,会运用到不同层次的思维,而在不同逻辑层次上思考问题,最终得到的答案和解决方案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在逻辑层次的六个层次中,一个低层次的问题容易在更高层次里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反过来,一个高层次的问题想在低层次里找到解决办法就困难得多。然而,我们大多数人的思维只能抵达环境、行为和能力这三个较低的层次,在这三个较低的思维层次中寻找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思维跨越到更高的逻辑层次,尽可能从高层次思考和解决问题,从价值观、身份和愿景这三个层面寻找问题的突破口和解决方案。NLP思维逻辑层次模型通过思想引领实践,在价值观、身份和愿景层面的指引过程中,可以顺势融入当今社会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利用主流的价值观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在传授生涯规划指导工具的同时实现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入。

(三)创新授课方式,体现思政理念

对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的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都喜欢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考察调研等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互动性较强的教学方法。我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小组学习讨论的形式,将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实现了教师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心态的转变,教师从课堂的“主角”转变为学生的指导者和教练,提高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度。教师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自发组建团队,调动学生参与课程学习和课程讨论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团队合作的形式完成教学任务。

这种形式的授课方式蕴含着隐性思政教育理念,能帮助学生培养主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在主动学习的内驱力下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课程教学以学生团队合作的模式为载体,采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和考察调研等形式开展体验式教学,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贴近学生所思所想,注重学生的思想认知和感悟,增强学生的主体价值感,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感悟,从而科学合理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四、结语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对于大学生个体的成长发展、社会的繁荣安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索,不仅要从知识构建入手,而且要从思想引领出发,将思政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今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改革要进一步秉持“大思政”的教育理念,共同开辟课程思政的新局面。

[ 参 考 文 献 ]

[1] 覃薇.小組工作方法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观察,2022,11(17):95-98.

[2] 姜汇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视角下的立德树人教育[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19):81-85.

[3] 张燕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9,9(36):93-96.

[4] 朱秀芬,刘春梅.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J].机械职业教育,2021(4):41-44.

[5] 钟谷兰,杨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5.

[责任编辑:刘凤华]

猜你喜欢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活动教学法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中的应用研究
探索中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设计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效果的影响研究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团体辅导干预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