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脊电针联合腹灸法治疗脊髓损伤后肌痉挛的临床疗效

2023-09-28 03:57邓海燕温泽发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夹脊肌纤维电针

邓海燕, 黄 晶, 林 玮, 温泽发

(海口市中医医院1重症医学科, 2针灸科, 海口 570100)

脊髓损伤是临床常见神经系统损伤,可导致患者脊髓损伤平面以下全部或部分运动功能及感觉功能丧失,造成严重伤残,多数患者在脊髓损伤后还伴有不同程度肌痉挛症状,进一步降低生存质量[1-2]。西医多采用抗痉挛药物对症治疗,虽可临时缓解脊髓损伤后肌痉挛,但无法根本解决问题,且长期用药副作用大,预后改善效果欠佳。目前,中医在脊髓损伤后肌痉挛治疗中发挥着独特优势,以针刺、艾灸效果更为显著[3]。电针疗法是中医治疗脊髓损伤后肌痉挛的重要手段,夹脊作为人体最大经外奇穴,是与经络脏腑相互转输流注的腧穴,具有其他腧穴不能及的调节枢纽作用,已有研究证实,电针夹脊穴在疑难杂症及多脏腑疾病治疗方面,能够取得良好疗效[4]。此外,腹部自古有“腹脑”之称,因腹部经络能够向四肢与头脑输送气血,故中医认为腹部与肌力存在密切联系,若借助灸火温热之力,发挥活血逐痹、温经祛邪之功效,进而濡养痉挛肢体,有望改善脊髓损伤后肌痉挛患者肌力状态[5]。本研究采用夹脊电针联合腹灸法治疗脊髓损伤后肌痉挛,旨在明确针、灸之法联合用于肌痉挛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20年3月-2022年8月海口市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80例脊髓损伤后肌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33~53岁,平均年龄(42.68±7.42)岁;病程4~9个月,平均病程(7.59±1.22)个月;脊髓损伤阶段:颈髓3例,胸髓18例,腰髓19例;脊髓损伤原因:高处坠落10例,交通意外17例,重物砸压7例。研究组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32~54岁,平均年龄(41.96±8.25)岁;病程5~9个月,平均病程(7.87±1.18)个月;脊髓损伤阶段:颈髓3例,胸髓16例,腰髓21例;脊髓损伤原因:高处坠落8例,交通意外18例,重物砸压9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海口市中医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伦理批号:P202014)。

1.2 诊断标准参照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制定的脊髓损伤诊断标准[6]:有明确外伤史或脊髓疾病史,经MRI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脊髓损伤。伴瘫痪肢体异常疼痛,肌张力增高、肌强直、阵发性肌痉挛、腱反射亢进,且肢体不自主抽搐,关节挛缩、畸形,具有上述症状,即可判定为肌痉挛。

1.3 纳入标准(1)符合上述脊髓损伤与肌痉挛诊断标准;(2)性别不限,年龄≥18岁;(3)近28 d内无肌松剂使用史;(4)脊髓损伤后未接受相关中医治疗;(5)认知、沟通正常,可配合研究;(6)所有研究对象均知晓本研究,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1)不符合脊髓损伤后肌痉挛诊断标准或上述纳入标准;(2)肝、肾、心、肺等严重器质性病变;(3)合并脑血管疾病;(4)存在四肢骨折、关节周围异位骨化或合并周围神经损伤;(5)针或灸部位皮肤破损或感染;(6)合并椎管内肿瘤;(7)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8)生命体征不稳定;(9)依从性差。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1)违反试验方案;(2)同时参与除本研究外的其他试验;(3)试验期间出现严重不良事件,需终止试验;(4)主动退出研究;(5)临床资料不全。

1.6 方法两组均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包括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与对症治疗,尽量消除肌痉挛诱发因素,被动活动患者关节,痉挛肌肉给予缓慢牵拉以对抗痉挛,同时口服盐酸替扎尼定片(四川科瑞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788),2 mg/次,3次/d,餐后30 min服用,连续服用28 d。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施以常规针刺疗法,穴位选取太冲、悬钟、阳陵泉、血海、脾关、髀关、八邪、合谷、外关、手三里、天井、肩髎、肩髃,采取苏州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生产的0.3 mm×40 mm毫针直刺进针,平补平泻,以得气为度,30 min/次,1次/d,6次/周,治疗28 d。研究组联合夹脊电针与腹部艾灸治疗,(1)夹脊电针疗法:患者取俯卧位,取夹脊穴(损伤节段上下各1对),采用华佗牌毫针(苏州医疗用品有限公司,规格0.3 mm×40 mm)朝脊柱方向斜刺进针,进针后行平补平泻法,得气后同侧夹脊穴上下接英迪KWD-808-Ⅱ电针仪(杭州丹顿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上“+”下“-”,选择连续波,脉冲宽度(0.5±0.15) ms,频率100 Hz,脉冲峰值在500 Ω负载下设置为Vp1≥(40±10)V,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宜,每日1次,每次30 min,连续6 d后休息1 d,共治疗28 d。(2)腹部艾灸疗法:将艾条制成长度2.7 cm,直径1.8 cm的艾柱备用,患者取仰卧位,采用八卦灸盒灸治,每个小灸盒内放置3壮点燃的艾柱,八卦灸盒正中灸盒对准神阙穴,周围灸盒紧贴腹部,每次灸2 h,过程中注意调控温度,随时观察艾柱燃烧情况,及时更换新的艾柱,避免烫伤,隔日1次,治疗28 d。

1.7 观察指标

1.7.1 肌力(MAS)评分 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7]评估,分为0级(无肌张力增高)、1级(肌张力轻度增高,被动屈伸时受累部位有小阻力)、1+级(肌张力轻度增高,被动屈伸时受累部分在1/2关节活动度以上有小阻力)、2级(肌张力明显增高)、3级(肌张力显著增高)、4级(受累部分强直于伸直或屈曲位),上述6个等级分别计0、1、2、3、4、5分。

1.7.2 痉挛评分 采用临床痉挛指数(CSI)[8]评分标准,包括腱反射(0~4分)、肌张力(0~8分)与阵挛(0~4分)3个维度,其中腱反射正常计2分,分值越低腱反射越弱,分值越高腱反射越亢进,肌张力阻力正常计4分,分值越低肌张力阻力越低,分值越高肌张力阻力越高,无阵挛计1分,阵挛1~2次计2分,阵挛>2次计3分,阵挛持续超过30 s计4分。

1.7.3 肌肉结构参数 采用Philips IU-22超声检查仪测定,患者取俯卧位,暴露双侧小腿,双足自然放松垂于床沿下,踝关节处于中立位0°,检查时于患者足底施加阻力,告知患者做抗阻踝跖屈动作,充分暴露腓肠肌轮廓,选择骨和腘窝中点连线的中点处定位跖屈肌群,超声探头发生器垂直小腿后方定位部位,并和小腿长轴方向维持0°放置,缓慢水平向外侧移动,明确腓肠肌外侧头肌纤维回声图像,选择影像内深层强回声带和束状平行走行弱回声信号带角度予以测量,即为肌肉羽状角度;测定超声影像内上下平行强回声带间距离,即为肌纤维厚度;测定影像内深层强回声带和束状平行走行弱回声信号带角度,即为肌纤维长度。

1.7.4 安全性 治疗期间,监测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心电图与肝肾功能,统计不良反应或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如有无晕针、断针、滞针、血肿、烫伤等,记录处理方案与结果。

1.8 疗效判定标准参考MAS、CSI分级拟定疗效标准[9]:(1)显效:MAS评分降低不低于1级,CSI评分降低不低于1级;(2)有效:MAS评分降低1级,CSI评分降低1级;(3)无效:未达上述标准,与治疗前比较未发生明显变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完成情况对照组1例主动退出研究,予以剔除;研究组无剔除、脱落病例。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与对照组(82.05%)比较,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95.0%)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MAS评分比较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MAS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研究组治疗后MAS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MAS评分比较 分)

2.4 两组CSI各维度评分比较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CSI各维度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研究组治疗后CSI各维度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CSI各维度评分比较 分)

2.5 两组肌肉结构参数比较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肌纤维长度增大,肌纤维厚度和肌肉羽状角度均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研究组治疗后肌纤维长度增大,肌纤维厚度和肌肉羽状角度均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肌肉结构参数比较

2.6 两组安全性比较治疗期间,两组均未见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心电图及肝肾功能异常。对照组1例出针后针刺部位轻微血肿,经热敷后吸收未影响治疗;研究组1例晕针,经心理干预克服,继续电针治疗,另有1例腹灸部位皮肤潮红,未给予干预自行消退。

3 讨论

肌痉挛发病机制复杂,常规西医尚难取得理想效果,如何改善脊髓损伤后肌痉挛治疗效果成为当前研究难点[10-11]。中医在脊髓损伤后肌痉挛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现代中医将其归于“痉证”、“挛证”与“筋病”等范畴[12]。中医治疗脊髓损伤后肌痉挛,方法灵活多样,包括中药、针刺、艾灸、推拿等,各有特色与优势[13]。电针为中医重要治疗技术,在肌痉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疗效较为突出[14-15]。电针将针刺效应与电脉冲物理作用相结合,一方面通过针刺作用达到补气活血、通经活络的目的,另一方面利用电脉冲效应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对肌张力的控制能力。此外,夹脊乃华佗所创穴位,是背部脊椎两旁的穴位,现代研究发现,夹脊穴具有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的作用,能够治疗脑血管疾病、肢痛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征、肢端感觉异常症等与植物神经功能相关的疾病[16]。夹脊电针则是给予损伤脊髓组织电场刺激,直接作用于脊髓神经,振奋阳气、疏通督脉,进而达到平衡阴阳的作用,为轴突再生及神经功能恢复创造良好的环境[17]。灸法具有补失养之虚筋、温阳损之挛筋的功效,故脊髓损伤后肌痉挛宜采用灸法治疗。中医表明,腹部与脏腑、经脉、阴阳与疾病的关系,为中医“从腹论治”提供理论基础[18]。林子涵等[19]研究发现,采用辰时腹灸法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肌肉结构与肢体功能。任俊华等[20]指出,腹部透灸法从腹论治,有利于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控制能力与肌肉结构参数,提高核心肌群肌力,推广价值较高。解剖学发现,腹部分布丰富经脉与复杂的神经网络,不仅为全身气血布输提供途径,且控制着多数感知觉的输出[21-22]。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临床疗效、MAS评分、CS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表明中医治疗脊髓损伤后肌痉挛效果显著,且夹脊电针联合腹灸法效果更为突出,有利于改善患者肌力状态与肌肉痉挛程度。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夹脊电针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与组织代谢,减轻水肿,促进轴突重建,恢复中枢神经系统对肌张力的控制,最终缓解痉挛。同时,电脉冲刺激可激活脊髓潜在功能,非神经元细胞代偿获得神经细胞功能,进而控制肌张力神经冲动传导,经脊髓中神经元P物质水平调节作用增强突触前抑制,均可达到缓解痉挛的作用[23]。唐祎周等[24]研究表明,常规疗法基础上联合夹脊电针治疗,能够显著缓解脊髓损伤后肌痉挛患者痉挛状态,有利于提高其生活活动能力,与本研究结论相一致。基于腹部独特的生理结构,采用腹灸法治疗脊髓损伤后肌痉挛,借助艾灸温热之力,经腹部经脉传导,发挥温散寒邪、温经通络及活血通经的作用,加速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促进病理产物吸收,进而濡养痉挛肢体与肌肉。此外,《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记载:“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艾可通达十二条经脉,燃烧的热力穿透力较高,能够透达组织深处,经腹部传导效果更加显著,可促进气血上通下达,故肌肉得以濡养[25]。

近年来肌肉结构参数成为临床肌痉挛的研究热点,研究发现肌肉结构参数与肌纤维生物力学密切相关[26]。肌纤维长度、肌纤维厚度、肌肉羽状角度等参数能够准确反映肌力状态与肌肉增长情况,可作为肌痉挛临床治疗效果评估的客观指标,用以论证治疗是否可有效提高肌痉挛患者活动力量。本研究结果还对脊髓损伤后肌痉挛患者肌肉结构参数干预前后的变化情况进行探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肌纤维长度、肌纤维厚度、肌肉羽状角度均好于对照组,表明夹脊电针联合腹灸法有利于改善脊髓损伤后肌痉挛患者肌肉结构参数。分析原因可能与夹脊电针刺激神经系统及腹部艾灸濡养肢体肌肉的不同途径多作用机制有关,故效果更为突出。

综上所述,夹脊电针联合腹灸法治疗脊髓损伤后肌痉挛,有利于改善患者肌力状态与痉挛程度,能够改善肌肉结构参数,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猜你喜欢
夹脊肌纤维电针
夹脊穴考辨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乳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影像学表现1例
婴儿颅骨肌纤维瘤/肌纤维瘤病2例
颈夹脊穴为主治疗突发性耳聋验案1则
顶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一例
microRNA-139对小鼠失神经肌肉萎缩中肌纤维的影响
“颈夹脊”源流考略
电针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
低频电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