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夹脊”源流考略

2016-04-05 07:29叶明柱胡追成
上海针灸杂志 2016年12期
关键词:针灸学华佗棘突

叶明柱,胡追成



“颈夹脊”源流考略

叶明柱1,胡追成2

(1.上海长宁区江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0050;2.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上海 200233)

穴,夹脊;针灸学;取穴

“颈夹脊”系位于项部的一组穴位,为目前临床所常用,并频频出现于书刊之上。然对其源流、与华佗夹脊之关系、位置和数量等方面尚存有不同见解。笔者有鉴于此,仅就手头资料,述之于下,不当之处,尚祈指正。

“颈夹脊”诞生于19世纪之日本。由于西风东渐,日本针家受到西方医学的影响,并接受了脊柱这一概念。著名针家石坂宗哲(1770―1846年)将“华佗背俞穴”改造为“华佗夹脊穴”。其在1812年所撰的《针灸说约》[1]中载称:华佗夹脊穴“左右各十七穴,合三十四穴。可针可灸。从大椎至十七椎,去脊中,左右旁开各半寸。”此说为后世针家所宗。然为了纪念艺州广岛之医星野良悦,他又在该书的大椎穴条下记载“按:项椎七、脊椎十二、腰椎五、假椎五,其节下及两旁各五分之地,皆可针可灸”,并注明,此即后汉华佗夹脊穴。显然这里所谓的“华佗夹脊穴”与石坂宗哲之说相差甚多,似为星野良悦所述,但其认为可在颈椎七节下两旁各五分进行针灸,实为颈夹脊之滥觞。其后1930年日本针家代田文志在《针灸治疗基础学(十四经图谱解说)》[2]中亦予以记载。由于两书均为日本针灸文献,故一直未引起我国针家的重视。直至1970年6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常用新医疗法手册》[3]中表1-7“夹脊穴主治范围”方载:“本表所列夹脊穴不仅包括华佗夹脊,而且包括颈、骶、尾椎。”1974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上海中医学院编著的《针灸学》[4]中也称:“夹脊(华佗夹脊、佗脊)”位于第一颈椎起至第五腰椎止。两书均将“颈夹脊”混于华佗夹脊之中。同年出版的郝金凯《针灸经外奇穴图谱(续集)》[5]则将位于颈椎棘突旁0.5寸的穴位称之为“夹脊”。而“夹脊”又曾是“华佗夹脊”之别名,从而造成多穴一名的混乱现象。这也说明1974年之前,对颈夹脊的认识还是比较粗浅的。1977年《新医学》杂志刊登了河南洛阳正骨研究院、河南洛阳地区正骨医院针麻研究组之论文“‘颈夹脊’用于上肢针麻手术120例临床观察”[6],首次提出“颈夹脊”的概念。其后“颈夹脊”之称被针灸界所接纳,并广泛运用于临床。

张永臣、贾红玲在《华佗夹脊穴研究与临床应用》[7]中称:颈夹脊“在临床实践中有良好的疗效,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应当列入夹脊穴的范围,从而扩大夹脊穴的适应证与临床应用,使其不断完善。”意图将颈夹脊与华佗夹脊合二为一,此为不了解古人对脊柱的认识和华佗夹脊源流之故。

现代医学认为,人体脊柱可分成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及尾骨。中医学则认为颈椎独立于脊柱之外。如《类经图翼》[8]:“脊骨二十四节,今云二十一节者,除项骨三节不在内。”项骨三节,即第4、5、6颈椎的合称,又名颈骨、颈柱骨、旋台骨、天柱骨、玉柱骨、大椎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9]:“旋台骨,又名玉柱骨,即头后颈骨三节也,一名天柱骨。”

背俞穴系指脏腑之气输注背部的一定部位,其分布与五脏六腑所在位置密切相关。据《医心方》载称,古时曾有众多流派。其中有华佗取背俞法,其位于脊柱两旁0.5寸。后日本石坂宗哲将位于胸椎及腰椎两旁0.5寸处称为华佗夹脊穴,1954年经张赞臣的《精简经穴治疗学》传回中国[10]。笔者认为华佗夹脊穴与脏腑有密切的关系,能诊断和治疗脏腑之疾病,而颈夹脊则与位于胸腹腔之脏腑没有明确关系,以主治头面部和颈项部疾病为主。因此颈夹脊不能纳入华佗夹脊穴之内。张仁在《经外穴精选》[11]中也明确指出:“华佗夹脊穴不包括颈椎两侧的夹脊穴”。

由于颈夹脊问世得较晚,且颈椎之解剖结构又与胸椎和腰椎有异,第一颈椎为环椎,无棘突,其余颈椎棘突又有体表不能触及者。故目前临床对其数量存有不同看法,毕福高认为环椎之上下各有一穴,故为8穴[12]。《华佗夹脊穴研究与临床应用》[7]则认为,“由于第一颈椎无棘突,难以定位,针刺危险”。故将第一颈夹脊去除,剩下6穴。王亚渭等[13]认为其位于第3颈椎至第7颈椎棘突下,故有5穴。张慰民等[14]认为“因颈椎1~4临床应用较少,且项部软组织众多,椎体位置深在,难以准确测量”,故从颈椎5开始计入。计有3穴。根据《针灸说约》《针灸治疗基础学》以及《常用新医疗法手册》《针灸学》等文献记载,笔者认为颈夹脊应定为7穴,左右共14穴。

许多文献都认为“颈夹脊”位于颈椎棘突下旁0.5寸。此说过于笼统,值得商榷。众所周知,唯第5、6、7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可以明确定位。第1颈椎,又名环椎,呈环状,无棘突;第3、4颈椎因项部软组织众多,椎体位置深在,其棘突在体表难以触摸到。一般低头时在项部出现的是第5、6、7颈椎的棘突,也有不少人低头时只显现6、7颈椎的棘突,第5颈椎棘突不明显,但是通过仔细触摸可以定位。《针灸腧穴通考》[15]转录日本之《校订引经决》记载“定大椎法,先探定项骨三椎,当第四椎是第一大椎,大抵与肩相对。又令人头回顾俯仰,指下不动摇者为大椎。如三小椎,随回顾俯仰隐显不定。”因此,临床上定取颈夹脊时似不能全凭触摸颈椎棘突。

腧穴的定位除了根据体表标志外,尚可根据已有腧穴进行定位。在项部正中线上有督脉的哑门穴,其位于项部正中线发际上5分之处。《中国针灸学》[16]认为其位于第1、2颈椎之间。靳瑞的《经络穴位解说》(1992年)、王玲玲的《中国针灸穴位图谱》(1999年)、严振国的《穴位解剖与临床应用》(2006年)都有类似的记载。黄龙祥等在《实验针灸表面解剖学》[17]中称:“当手指在中线从枕外隆凸向下摸时,所遇到的第一骨性隆起是第2颈椎棘突。”其上便为哑门穴。因此我们可以在哑门穴旁开0.5寸处取第1颈夹脊穴,在第5颈椎棘突下(或第6颈椎棘突上)旁开0.5寸取第5颈夹脊。然后在哑门与第5颈椎棘突之下二分之一处,旁开0.5寸取第3颈夹脊穴;第1颈夹脊与第3颈夹脊之二分之一交界处,取第2颈夹脊;在第3颈夹脊与第5颈夹脊之二分之一处取第4颈夹脊。加上第6、7棘突体表标志明显,第6颈夹脊及第7颈夹脊的定位便简单易行了。这样,7个颈夹脊穴的定位取穴就有了依据和规范。

《华佗夹脊治百病》[18]认为:“颈夹脊位于第1~7颈椎棘突下离开0.3寸处”。此为一家之言,可供临床参考。值得注意的是,“颈夹脊”之称虽最早见诸于1977年《新医学》,但是该文将其定于旁开后正中线1.5寸,故未获得众针家之赞同。

综上所述,颈夹脊位于颈椎两侧,计7穴。虽然从解剖结构上受到华佗夹脊穴启发而出现的,但不能纳入华佗夹脊穴之内。由于颈夹脊的临床应用广泛,今后有必要从临床、文献、实验加强对其进行研究。

[1] 石坂宗哲.针灸说约[M].刻本,江户:日本东都书铺千钟房,1812: 64,50.

[2] 代田文志.针灸治疗基础学(十四经图谱解说)(日文)[M].东京:春阳堂,1930:377-378.

[3] 广州军区后勤卫生部.常用新医疗法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0:65-67.

[4] 上海中医学院.针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4:168.

[5] 郝金凯.针灸经外奇穴图谱(续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74:103.

[6] 河南省正骨研究院,河南洛阳地区正骨医院针麻研究组.“颈夹脊”用于上肢针麻手术120例临床观察[J].新医学,1977,8(Z2):500- 501.

[7] 张永臣,贾红玲.华佗夹脊穴研究与临床应用[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7:8.

[8] 张介宾.类经图翼[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83.

[9] 吴谦撰,石学文校.医宗金鉴[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815.

[10] 叶明柱,冯禾昌.华佗夹脊穴源流考略[J].上海针灸杂志,2009, 28(8):490-491.

[11] 张仁.经外穴精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81.

[12] 朱超英.毕福高研究员针刺华佗夹脊穴的临床经验[J].河南中医, 1996,16(3):36-37.

[13] 王亚渭,李岁奎.颈夹脊穴在治疗颈部疾病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0,13(4):424.

[14] 张慰民,关强,陈昌富,等.夹脊穴定位的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 1987,6(4):23-24.

[15] 黄龙祥,黄幼民.针灸腧穴通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1222.

[16] 承淡安.中国针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171.

[17] 黄龙祥,黄幼民.实验针灸表面解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18.

[18] 何天有,王玉明.华佗夹脊治百病[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8:2.

2016-05-20

1005-0957(2016)12-1464-02

R245.2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6.12.1464

叶明柱(1950 - ),男,副主任医师

猜你喜欢
针灸学华佗棘突
第十二胸椎、第一腰椎棘突分叉变异1例
针灸学教材中行针手法来历考证
搓腰
——壮肾
华佗学医
华佗治病
华佗学医
小华佗拜师
高职高专针灸学课程有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棘突捶正法治疗脊柱病经验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针灸学教学方法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