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艺术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

2023-09-24 09:40:27林芷立
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11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核心素养

【摘 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高中课堂成为热门课题。艺术课堂是高中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艺术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的意义不言而喻。文章以沪教版高中艺术必修1《艺术与生活》第二单元“艺术展现时代”第三课“当代颂歌”为例,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并开展教学实践,旨在探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协同育人方法。

【关键词】高中艺术 课程思政 核心素养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11-62-04

林芷立 / 上海市鲁迅中学,一级教师,从事中学艺术教学(上海 200000)

课程思政是指在各学科课程中,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努力发掘课程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坚持有机融合的原则,在系统、科学地进行知识讲授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开展理论传播、思想引领、价值引导、精神塑造和情感激发的教育方式。[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

艺术课程是融合多种艺术门类构建而成的综合课程,引领学生在艺术感知和体验中陶冶情操,塑造向往美、追求美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艺术表现和创造中乐于合作、交流、分享;在艺术鉴赏和理解中提高审美判断,开阔人文视野,以美育人。[3]上海市高中艺术教材作品与生活息息相关,且具有时代性。基于此,本文以沪教版高中艺术必修1《艺术与生活》第二单元“艺术展现时代”第三课“当代颂歌”为例,立足学科核心素养,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以期在培养学生艺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进行思想引领和情感塑造。

一、高中艺术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和实践

(一)挖掘思政元素,规划教学内容

高中艺术学科提倡大单元整合教学,鼓励教师从实际学情出发进行单元设计,并根据单元教学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选取、增删。“艺术展现时代”单元意在帮助学生了解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时代气息,感悟艺术对时代的展现方式,探索不同艺术形式运用其特有艺术语言对楷模人物的塑造方法,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时代精神。本单元第三课“当代颂歌”包含纪录片《钟扬》、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电影《焦裕禄》等作品,意在讴歌中华儿女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和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复兴伟业。

高中生对艺术作品的常见体裁、形式及歌颂祖国、赞美人民的作品并不陌生,但对于艺术与时代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同艺术形式展现时代精神的方式认知尚浅。因此教师可以从这些角度切入教学,引导学生深入欣赏歌颂楷模人物的朗诵、歌曲、舞蹈等作品,以达成单元学习目标。

《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艺术学科强调整体性和关联性。为帮助学生感受各艺术门类之间的关联,本课选取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和歌舞《学习雷锋好榜样》进行导入,引出课题,并在赏析词作《念奴娇·追思焦裕禄》的基础之上,鉴赏词朗诵《念奴娇·追思焦裕禄》和歌曲《追思焦裕禄》,然后借助以上素材开展艺术实践活动(见表1)。通过分析不同艺术形式对“时代楷模焦裕禄”这一共同主题的表达手法,在“艺术综合”和“综合艺术”的鉴赏中形成异质通感,产生“1+1>2”的整体效应,提高学生的关聯能力,培养学科核心素养。[4]

本课将核心内容聚焦在不同时代、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对楷模人物、时代精神和民族文化的综合展现,涵盖了时代精神、爱国情怀、民族文化等思政元素,并立足核心素养,将这些元素融入教学之中。

(二)立足核心素养,深化情感体验

1.艺术感知——聚焦楷模人物,感受时代精神

艺术感知是艺术学习与实践活动的基础。本课引导学生在欣赏、朗诵、歌唱等艺术实践中聚焦时代楷模焦裕禄,理解艺术创作是对时代典型形象和事件的提炼,感受艺术对时代精神的展现。

首先,本课的导入环节选用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和歌舞《学习雷锋好榜样》,从艺术形式的角度引导学生关注艺术作品对楷模人物的塑造,引出课题。接着由焦裕禄事迹的新闻报道引出词作《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让学生分享印象最深刻的词句,并通过对“焦桐”“生死系”等词含义的介绍和对精彩词句“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的剖析,帮助学生概括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

教师引导:“涓滴”和“千顷”形成对比,由小及大,体现了广阔的胸襟和英雄气概,使整首词寄意高远,所以朗诵表演中对这句诗词进行了反复强调,而且力度是渐强的,把情绪逐渐推向高潮。这首词是习近平总书记在1990年创作的,感情真挚,语言质朴,意象鲜明,格调清新。不仅表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焦裕禄的追思,而且还表达了他以焦裕禄为榜样的自我勉励之情,以及为人民谋福祉的博大胸怀。

其次,欣赏电影《千顷澄碧的时代》的主题曲《追思焦裕禄》,引导学生关注合唱的演唱形式,体会舒缓柔美的风格特征,并组织学生跟随伴奏音频,演唱歌曲简谱,感受歌曲的旋律特点。

师:大家不难发现,这首歌的歌词就是词作《念奴娇·追思焦裕禄》,那么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呢?

生:第一、第二句和第三、第四句的旋律几乎是相同的,不同之处在于第四句的音高是往上走的,表现出了情绪的递进。

师:每句开头的休止符有什么作用呢?请演唱有休止符和没有休止符两个版本,感受二者的区别。

生:通过演唱,我感受到休止符体现出的律动感,它推动着旋律向前发展,表现出追思焦裕禄的迫切心情。

师: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形式的作品对时代精神的展现,同时也看到了艺术家对楷模人物精神的塑造方式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日新月异的。为三十年前的词作进行谱曲,使它成为新时代影视作品的主题曲,不仅让词作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而且还利用新作品的时代性诠释了楷模精神的时代意义。

2.创意表达——展现公仆形象,传递爱国情怀

创意表达是创造性的艺术表现活动。高中生经历了小学、初中阶段艺术类课程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艺术学科基础知识,具备一些艺术实践能力,也乐于向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创意,这为艺术实践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课的艺术实践活动利用“表现焦裕禄形象”学习单(表2),借助电影《焦裕禄》主题曲《大实话》、《焦裕禄》舞台剧剧本片段、歌曲《追思焦裕禄》谱例、书法《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中国画《焦裕禄》等材料,鼓励学生综合运用多种艺术形式灵活展现焦裕禄形象,在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同时,传递爱国情怀。

3.审美情趣——领悟艺术语言,树立红色信仰

审美情趣是审美愉悦、高雅气质、人文情怀等艺术涵养的体现。本课环环紧扣、步步深入地引导学生理解文学、朗诵、歌唱三种艺术形式如何通过其特有的艺术语言来表现楷模人物的形象和品质,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红色信仰,获得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

在完成词作《念奴娇·追思焦裕禄》的赏析之后,组织全体学生跟随视频朗诵词的上阙,分析关键词句,概括焦裕禄精神。然后模仿该朗诵表演的形式,将领诵和群诵相结合,跟随配乐(歌曲《追思焦裕禄》的纯音乐版本),朗诵词的下阙,思考朗诵和文学两种艺术形式对表达词的内涵有什么不同效果。

生:我认为朗诵形式更加直观,因为观众能够直接从听觉上体会它的情感,而文学则像茶一般,需要慢慢品尝、回味。

师:这也正是我想说的。文学作品所表达的内涵需要逐字逐句拆解、细细分析,方能感悟;而朗诵则是通过声音的塑造,辅以表情、动作、队形等要素,更直接地表现出文学作品的情感。

在欣赏合唱《追思焦裕禄》时,组织学生跟随合唱音频演唱歌曲,通过分析歌曲的音色、速度、旋律行进、节奏特点等,引导学生体会音乐语言对作品内涵的独特呈现方式。

生:朗诵让我感觉更加庄严,而歌曲有旋律、有伴奏,能够形成一定的传唱度,再加上第二声部的渲染,我认为比朗诵更具有亲和力。

师:和朗诵相比,歌曲除了音色之外,还利用速度、节奏特点、旋律行进、曲式结构等音乐要素来表达作品的情感内涵,讴歌时代楷模精神。文学作品、朗诵、歌唱三种形式有着截然不同的艺术语言,但都为我们塑造了辛勤躬耕的焦裕禄形象和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革命情怀。

4.文化理解——繼承优秀传统,弘扬民族文化

文化理解是从不同文化的角度认识艺术。本课通过一系列的品评活动,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动觉等感觉器官,让他们在鉴赏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艺术作品中获得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理解艺术在重大历史时期所具有的鼓舞和导向作用。

为进一步拓宽教学空间,扩大艺术体验的范围,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加深文化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本课设计了主题为“时代洪流中的他”的课后作业(见表3),鼓励学生运用本课所学,尝试表现其他时代楷模的形象,促使他们在完成知识迁移的同时,进一步认识中华儿女的奋斗历程,以及中华民族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优秀传统,增强文化自信。

(三)结合现代技术,实施多元评价

为贯彻艺术课程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检验课程思政的效果,本课将交流对话的过程性评价和展示表演的实践性评价相结合(见表4)。在教师评价中激励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助力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在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中实现对思政教育内容的有效理解,助力课程思政的实施。

在实践性评价中,本课借助科大讯飞智慧教育应用平台,事先在其中放入活动所需的资源包,包括词朗诵《念奴娇·追思焦裕禄》(王洛勇版)、电影《焦裕禄》片段、雕塑《焦裕禄》、中国画《焦裕禄》、书法《念奴娇·追思焦裕禄》等,供学生反复观看学习,便于小组成员自由讨论。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更为清晰、直观地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作品进行展示,大大提升了评价的即时性和课堂的互动性。

学生自评:我觉得我们组可以获得优良的等级。追思焦裕禄不仅是怀念他本人,而且还是传承、发扬一种精神,我们的创意海报沿用了这首歌曲的标题《追思焦裕禄》,以焦裕禄的剪影为主体,以兰考沙丘为背景,在作品中融入了现代的元素,如微信聊天的对话框,表达了对他的思念。焦裕禄虽然去世了,但是他在兰考地上播下的自力更生的革命种子正在发育成长。因为时间关系,微信聊天框里的文字没有及时写上,我们想写的话有:舍己为人、无私奉献、无畏生死、感动中国、鞠躬尽瘁、两袖清风、为人民谋福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

学生互评:我也认为他们可以获得优良的等级,虽然他们的作品还没有完成,但是可以看出他们的设计思路非常新颖、有创意,运用了当下流行的微信对话框的形式来展现对焦裕禄的思念,而且他们对观点的表达非常大方,条理清晰。

教师评价:这组学生全员参与,分工明确,海报设计别出心裁,富有创意。他们巧妙地利用微信对话框,完成了新时代青年和人民好干部之间的一场隔空“对话”,体现了艺术创作的时代性。希望后续可以运用更丰富的创作材料和更多元的艺术形式来完善作品。

二、高中艺术课程思政教学反思

(一)更新教育理念,协同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上对学校美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5]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作为高中实施美育的主渠道,艺术课程肩负着立德树人的使命。因此,在课程思政的实践中,艺术教师应该更新教育理念,从根本上重视思政与艺术学科的融合,增强思政教育者的责任感,提升自身的思想品质和政治素养。

艺术学科中蕴含着大量思政元素,需要艺术教师持之以恒地加以挖掘,并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单元设计,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应有的价值,以追求协同效应的最大化。

(二)发挥学科优势,多元渗透

高中阶段的课程并不缺乏思政教育,尤以政治、历史等学科为甚,而艺术学科的思政教育有着独特的优势。

第一,艺术学科是一门与“美”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其育人价值是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以美育德,以美育人,这让艺术教师得以借助艺术语言,在对美的传递和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中建构课程思政。第二,艺术学科的关联性有助于学生将思政教育内容和学科内容进行关联,其整体性则有助于学生将艺术鉴赏和思政教育视作一个整体,使思政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第三,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学生身体力行的歌唱、绘画、朗诵、舞蹈、戏剧表演等艺术体验,有助于加深对思政教育内容的理解和体会。

因此,艺术教师要遵循美育特点,深入研究艺术学科的本质,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实现艺术学科的多觉联动和思政教育的多元渗透。

(三)创设教学情境,有机融合

沪教版高中艺术必修教材包含“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技”三个版块的内容,因此教師应在与生活、文化和科技相关联的情境中开展教学,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中了解艺术的表现手段,表达生活感悟;从文化情境中汲取各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自信;从科技情境中发现艺术中的科学原理和科技中的艺术美,领悟艺术精神。

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共鸣,既能够帮助学生用更为广阔的视野认识、欣赏艺术,也有助于学生将艺术作品中所传达的美好品质、高洁趣味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实现思政教育和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汪瑞林.中小学“课程思政”的功能及其实现方式[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11):78.

[2]吴晶,胡浩.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N/OL].(2016-12-08)[2023-03-10].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8936173.

[3]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上海市中学艺术学科德育教学指导意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1.

[4]宋瑾.美育视野下艺术课程的特点与效能阐释[J].人民音乐,2021(1):43-47.

[5]张烁.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OL].(2018-09-11)[2023-03-10].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0284771.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核心素养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2:17:05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49:00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18:59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13:47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今日教育(2016年7期)2016-10-08 09:44:23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