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技术赋能知识产权专业产学研协同育人体系构建研究

2023-09-24 06:49孟磊占春梅曾香
传播与版权 2023年17期
关键词:人工智能技术协同育人产学研

孟磊 占春梅 曾香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对知识产权保护提出了新问题、新挑战,依托高校进行封闭式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不仅与实践发展严重脱节,而且也无法满足社会对复合型知识产权实务人才的需求。高校构建因应智能技术发展的知识产权专业产学研协同育人体系,应当着力确立复合型应用型育人目标、优化产学研协同育人课程体系、形成产学研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构建产学研协同育人监测体系。

[关键词]人工智能技术;知识产权专业;协同育人;产学研

知识产权人才是推进知识产权事业蓬勃发展的首要资源,是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坚实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落实责任,强化知识产权工作相关协调机制,重视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1]。目前,国内已有百余所高校在本科阶段开设知识产权专业,但是由于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快速,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下的新领域、新业态对知识产权保护不断提出新的挑战,仅仅依托高校进行封闭式人才培养,难免会与实践发展脱节。因此,高校应当在坚持开放办学原则的前提下,以协同教育理论为依据,探索以高校为主导,充分挖掘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和互联网企业等主体所蕴含的教育资源,构建知识产权人才产学研培养模式,为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一、知识产权专业产学研协同育人体系的问题检视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在国家大力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背景下,社会对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尽管我国不少高校都开设了知识产权专业,但是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难以满足市场对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而导致供需失衡的重要原因在于部分高校并未明确复合型、应用型育人目标。一些高校过分追求知识产权人才的“全面性发展”,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目标中强调知识产权的交叉性、综合性,致力于培养知法、知经济、知管理、知理工等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且有一定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全能人才。这种看似精准定位的教学目标实则过于泛化,很难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得到实现,直接导致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脱节。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尽合理

长期以来各大高校设置的知识产权课程体系是以理论知识传授为教学重点,在实践教学方面无论是形式还是效果都难以令人满意。知识产权属于法学课程中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不应当片面强调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会导致培养出来的知识产权人才难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知识产权实务人才的需求。由于教学内容与学习时长等因素的限制,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讲授知识产权法律的基本理论知识,导致学生缺乏知识产权方面的专利申请、审查或商标注册申请等实操能力,难以满足市场对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学生缺乏对“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关注,仅有少部分学生会参加与这些内容相关的比赛,大部分学生缺乏这方面的实践锻炼,经验的匮乏终将成为制约人才发展的短板。

(三)教学内容与形式尚显单一

大部分高校的知识产权专业的教学仍然以传统的教师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主,课堂讲授与讨论仍占据主导地位,教学内容和方式单一,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互动交流,学生参与度不高,积极性不强。大部分教师难以将人工智能技术有效地运用到知识产权专业教学中,更谈不上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将课本上的理論知识与职业活动中的实务操作、相关知识产权信息获取与数据分析进行更为有效的结合了。

二、知识产权专业产学研协同育人体系的借鉴与启示

受历史、文化和国情等方面不同因素的影响,我国在高层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上的做法与其他国家不同。我国开设有知识产权相关专业的高校应通过总结国内其他知名高校在知识产权人才协同培养方面的先进经验,从相关成熟做法中寻求对构建知识产权专业产学研协同育人体系的有益方式。

1986年,中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教学与研究中心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正式开启知识产权专业教育[2]。此后,很多高校依据自身传统优势和人才培养实际,设立知识产权专业,加入专业产权人才培养队伍中来。到2021年底,国内已有104所高校在本科教育中开设了知识产权专业,共有50所高校设立知识产权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知识产权人才规模达到69万人[3]。

从知识产权专业教育发展历程来看,不断有高校尝试以产教融合为抓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华南理工大学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依据专利工程师与律师、企事业知识产权经营管理、知识产权 (科技) 服务、政府知识产权管理四大职业导向分别了设立相应的课程模块,在师资方面则创造性采取“1/3本校教师 +1/3兼职教师+1/3实务人士”结构模式,构建了独具特色的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4];重庆理工大学积极推行产教协同育人模式,大力招募知识产权实务专家参与校内人才培养,与知识产权产业相关企业紧密合作,每年暑期还与深圳智诚知识产权人才服务科技有限公司合办“创一”专利代理人培训班,培养市场所需的知识产权人才,取得了较好的成效[5];中国计量大学立足新文科建设,以产教融合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着力点,通过“大力拓展实习实践平台”“大力引入实验教学和‘互联网+教学”和“将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有机融入实践教学环节”等[6],搭建起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支撑体系;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则不断探索优化政校、校校与校企协同培养知识产权人才的实践,通过相关各方“共商培养方案、共定课程大纲、共担课堂教学、共导学生课设、共带实习实训、共育师资队伍、共建基地平台、共评培养质量”[7],最终形成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八共合作”模式。

通过总结上述高校在知识产权人才产学研协同培养方面的经验,笔者发现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高校应当积极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在知识产权专业产学研协同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一,发挥智能技术在协同育人中的作用,高校应通过充分调动校内各个部门与校外机关、企业乃至民间组织开展合作的积极性,统筹知识产权理论和应用能力培养方面的资源,形成知识产权教育合力。其二,高校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智能时代需求的创新人才,协同整合校内、校外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知识产权方面的通识教育,运用智能技术搭建知识产权教育平台,打造知识产权系列精品课程。其三,挖掘实践教学资源,高校要抓住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机遇,进一步加强与相关社会机构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与应用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以校企共建产学研一体化基地为载体,搭建知识产权实践教学平台,建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基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三、智能技术赋能知识产权专业产学研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方案

知识产权专业产学研协同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主体应当涉及高校、人工智能企业等从事知识产权教育和实务运营的所有主体,涵盖资源共享、要素协同、运行保障和监督评价等前后连贯的有机机制。

(一)确立复合型应用型育人目标

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必须紧跟智能技术企业的发展步伐,这就要求高校在制订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实践调研,全面把握当下社会对创新型知识产权人才的迫切需求,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使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从而满足社会对复合型知识产权实务人才的需求。第一,知识产权人才应该具备在相关领域中从事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的能力,其主要职责是将新的理论、模式和方法应用于相关领域,其是知识产权法律和政策的执行者。第二,为了培养具有多元化知识和能力的知识产权人才,高校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包括系统性的跨学科交叉培养以及企业知识产权实践,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为了更好地满足市场的发展需求,高校也必须不断调整和完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计划,重新审视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目标,以保证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能够紧跟日新月异的市场需求变化。

(二)优化产学研协同育人课程体系

高校将数字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体系之中,是智能技术赋能知识产权人才在技术与能力培养方面的关键环节。市场需要的是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这类人才既要有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也要具备较高的实操能力。同时,市场也对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也提出了与时俱进的要求,高校在制订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计划中要将数字技术和专业课程融合,通过智能技术赋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和应用这些技术,并将其融入他们的学习当中。第一,高校应制订并调整因应智能技术发展的课程体系,增加信息智能技术、文献检索分析、大数据分析、信息系统操作、知识产权实务操作等方面课程比重,“通过计算机、AI、机器学习、数据科学等课程的设置、讲解,并与专业课程进行深度结合,‘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和AI应用意识”[8]。第二,高校应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协助开展实践教学,探索建立知识产权智能在线教育平台,尽可能地将国内高校知识产权专业的相关优秀或精品课程汇聚到该教育平台上,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此外,该教育平台还应当“集课程设计、资源汇集、开放交流、过程记录、数据收集等各种功能于一体”[9],为师生之间的交互学习构建优质的学习环境。

(三)形成产学研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第一,为了更好地推动和保障产学研协同育人长效机制的稳步运作,高校应加强统筹规划,拓展协同育人路径,探索高校、互联网公司和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主体的合作方式,以实现人力、技术和平台资源的共建共享,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产权教育生态系统。第二,基于知识产权权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与运营工作的特殊性,高校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不能仅局限于学校,其应采取有效措施与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智能技术企业等积极合作,共同探索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新模式。以知识产权纠纷解决为例,知识产权管理部门面对日渐增多的知识产权纠纷往往疲于应付,充分发挥调解在纠纷解决中的作用成为重要的突破口。基于此,高校若能借助智能技术搭建起线上知识产权纠纷调解平台,以“高校教师或实务专家+知识产权专业学生”建立专门的调解团队,不但有助于为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提供新生力量,而且也能够为学生的实务能力培养提供难得机会。第三,高校应将知识产权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通过应用智能技术所搭建的线上教学平台,在满足在校知识产权专业学生学习的同时,向满足特定条件的社会主体开放,从而让更多的人获得知识产权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教育,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专业的知识产权人才,调动更多人力、物力资源投入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过程。

(四)构建产学研协同育人监测体系

高校建立知識产权人才培养达成情况的评价制度,创新人工智能技术在评价产学研协同育人效果方面的应用,是检验并提升协同育人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培养以能力为本位,强调产出导向,因此高校有必要建立完善的产学研协同育人监测体系。首先,高校通过构建评价监测体系,厘清各参与主体在产学研协同育人监测体系中的角色定位和职责分工,确定一个各方都能接受且能达到互赢的协同育人目标,为解决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提供方向指引,从而推动产学研协同育人监测体系的健康且可持续发展。其次,在知识产权产学研协同育人监测体系构建过程中,高校应有效依托人工智能技术,不仅通过智能技术搭建反馈、评价系统,还须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将协同育人过程中各项活动都能够留存并转化为相应的效果正负值,实现结果评价与过程监测的有机结合。再次,对知识产权产学研协同育人监测体系的指标设计,高校要从协同育人的实施者和受众两方面,不仅要考查学生对传统知识产权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还须关注学生对智能技术、信息技术的理解与认知。此外,高校还须针对实践应用能力与协同创新能力设计专门指标。最后,高校应高度重视监测评价结果的运用,不仅要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协同育人各主体的行为方式,而且也有必要完善相应的奖惩机制,对在协同育人中真正发挥作用的社会参与方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与精神奖励,对那些通过评估发现并未起到实际育人作用的主体则要求其限期改正。

四、结语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给知识产权专业教育带来了新挑战、新问题,但事物的发展都是有两面性的,除了带来挑战,人工智能技术也为知识产权专业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的变革创新带来了新的契机。文章在总结国内高校知识产权专业协同育人成效与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构建高校、互联网公司和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主体良性互动的知识产权人才产学研协同培养体系方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激发创新活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EB/OL].(2021-01-31)[2023-05-30].https://www.gov.cn/xinwen/2021-

01/31/content_5583920.htm.

[2]刘春田.我国知识产权高等教育的发展[J].中华商标,2007(11):8-10.

[3]2022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评价报告[EB/OL].(2022-12-28)[2023-05-30].https://www.cnipa.gov.cn/art/2022/12/28/art_88_181042.html.

[4]谢惠加.基于产学研结合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华南理工大学知识产权专业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2(11):152-155,174.

[5]曾莉,周全.理工科院校知识产权专业实习模式探析:以重庆理工大学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06):41-42.

[6]陈永强,朱一飞,吕璐.新文科背景下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创新:以中国计量大学为例[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1):50-63.

[7]董文波.新文科背景下“八共合作”培养知识产权人才的改革与实践: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为例[J].科技风,2022(09):160-162.

[8]胡光.“人工智能”技术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8(01):72-75.

[9]陈文浩.基于人工智能的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与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1(24):7-9,18.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技术协同育人产学研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思路
智能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方面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