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困境与优化路径

2023-09-24 06:49沈楚皓
传播与版权 2023年17期
关键词:主流意识形态优化路径媒体融合

沈楚皓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作出系列重要论述,媒体融合的核心目标就是加快主流媒体的互联网化,加速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的进程,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不竭的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高校既是社会思潮的集散地,也是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在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使命和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迭代革新,我国媒体融合发展正由“相加”阶段向“相融”阶段转变,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工作迎来新机遇、新挑战。因此,高校要准确把握媒体融合的内涵与特征,分析媒体融合时代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工作遭遇的瓶颈,探究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工作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媒体融合;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优化路径

一、媒体融合的内涵及特征

(一)媒体融合的内涵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2020年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会议强调要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1]。近年来,媒体融合的实践正走深走实,一大批形态多样、技术先进、竞争力强的新型主流媒体逐渐建立,媒体融合的内涵层次也变得更加清晰。

媒体融合是信息传播环境变革的全球化趋势,是党中央为巩固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2],是理念转变、内容生产、技术创新、组织模式调整等多项环节重构的系统性工程。因此,媒体融合指网络信息时代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势互补与有机共生,两者在建构多维度、全时空媒介传播信息新业态的基础上,以互联网思维和网络传播规律为抓手,抢占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和新闻舆论工作制高点,以新理念、新内容、新技术和新机制为重要支撑,统筹整合各类资源,实现在新的现代传播格局中提升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思想引领力、文化传播力和服务人民满意度的重要过程。

(二)媒体融合的特征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信息的产生、传播及获取正在发生历史性变革,纷繁复杂的信息突破时空界线,向大众生活扑面而来,以去中心化、即时海量、数字交互、平台化、碎片化、沉浸式为核心要素的社会媒介传播特征愈加突显,人们开始步入媒体融合时代。

1.去中心化

在媒体融合时代,受众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而是成为可以根据自己个人观点、看法及喜好发布信息的主动创造者。过去信息资源被集中管控,现在每个人都是信息消费与信息生产的主体,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获取、组织、生成并完成信息发布,人人都是信息传播的创作者,都可建立自媒体信息发布平台。

2.即时海量

现代信息技术的革新带来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的持续扩大,传统PC电脑的屏幕化正延伸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不同地域空间的海量信息从生成、发布、反馈到再传播仅在分秒之间完成,即时发布、即时传播、即时影响等目标可以快速达成。政府人员、专家学者、社会大众等可借助新媒体平台即时参与新闻事件或社会热点问题的互动讨论。

3.数字交互

媒体融合以大数据技术为核心,以新闻传播理论为支撑,融合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到文化传播、艺术传播、娱乐传播、商业传播、教育和管理传播等多领域,造就了新的媒介生态环境,生成了融媒社会中最具影响力的新兴信息载体,并在潜移默化中与社会生活交互相融。信息传播由传统中心化、单向度模式向现代立体化、多向度模式转变,媒体和受众间的信息交换、互动交流、服务咨询等更为通畅。

4.平台化

媒体融合传播载体呈现平台化发展趋势。平台化战略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通信技术、交互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用户价值为核心,在行业与行业之间、行业与互联网之间建构关联多方的立体化服务系统,促成各行各业的颠覆性改革与系统性重构,形成信息共享、价值创造、协作共赢、生态开放的移动互联生活新模式。常见的互联网平台类型有公共服务类、商贸交易类、社交媒体类等,其中社交媒體类平台成为各类文化及意识形态传播的“角斗场”,如微博、微信、B站、爱奇艺、抖音等。

5.碎片化

碎片化一词较早被应用于社会学中,其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碎为诸多零块,现已成为描述信息传播特征的解释性名词。媒体融合下的信息碎片化主要指完整的信息经过微信、微博、抖音等融媒体平台的加工、整合、传播而呈现分散零碎的现象。海量信息的碎片化导致了传播内容的碎片化、认知思维的碎片化、诠释方式的碎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消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

6.沉浸式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李沁教授认为沉浸传播是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通过以人为中心以及连接所有媒介形态,实现无时不在、无所不能、无处不在的传播[3]。沉浸式传播更加注重受众借助传播媒介获得“身处其中,亲身参与”的体验,在无意识状态下强化受众主体感知度,使受众在故事内容、情节设置等互动交流中增强参与感、认同感和幸福感,构建起互动交融式的现代传播环境,实现情境式、渗透式、爆炸式的网络传播效果。

二、媒体融合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现实困境

在媒体融合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大众思想交流碰撞的新型场域,受思维方式、技术条件、工作模式等因素影响,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存在理念转换、话语转型、内容生产等困境,亟待突破。

(一)理念转换困境

一是高校思想理念转换不到位、不及时。面对全新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理念和模式,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与新的传播环境不相适应,高校主导的意识形态话语权逐渐被消解、异化及弱化,育人效果有待进一步增强。面对严峻的形势,高校的宣传、思政及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缺乏足够重视,对媒体融合时代思想观念变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仍不足。二是高校缺乏创新求变的改革动力。当前,一些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因自身工作经验而固化了具体的教育传播方式,经常将枯燥、晦涩的理论不加转换地直接引入新的媒介环境中,进而导致媒体融合教学进程“广而不深、合而未融”。三是高校对传统媒体的使用存在误区,忽视传统媒体的传播效果将制约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推送优质内容是传统媒体最大的优势,如果高校能够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传播精品内容的便捷优势,则更能激发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认同。

(二)话语转型困境

高校意識形态教育工作话语内容缺乏认同度、话语表达泛娱乐化且缺乏解释力,导致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工作话语逐渐陷入失语失声以及较少被关注和认同的困境。一是媒体融合背景下,社会加快转型步伐,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工作具有发挥更大作用的价值和意义,而传统主流意识形态工作话语却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社会转型中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工作发展的需要,话语创新力度不足、迟缓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成效。二是传统的高校意识形态传播工作话语的解释力难以满足多元化社会思潮的话语表达要求,难以适应大学生日益增强的个性价值诉求和“生活化、有温度、亲和力强”的话语需求,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工作在复杂多变的多元话语体系中面临巨大挑战。

(三)内容生产困境

高校对传统文化及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不充分,传播内容创新不足,导致高校意识形态传播工作遭遇内容生产困境。一是原创特色品牌内容缺乏持续供给。对高校思政工作者而言,优质原创、特色及品牌内容缺乏持续有效供给不利于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高校的特色品牌源于多年累积形成的办学传统、学科特色及大学文化的深层积淀等。部分意识形态传播内容未能与高校的身份特征、实力特点及文化底蕴内涵相适应及融合,导致高校媒体的亲和力、引导力和影响力不足,优质内容较少,使得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效果大打折扣。二是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内容缺少策划解读。高校对主流意识形态相关热点内容缺少策划意识和解读意识,传播内容同音频、视频、数字交互等动态展现形式结合不足,内容呈现方式相对单一,缺乏吸引力。三是高校未能将媒体融合的技术优势转化为内容优势,对校园生活中能够反映主流意识形态的鲜活内容挖掘不充分、不细致、不深入,特别是对具有深层教育意义且现实性较强的典型人物和事件缺少足够的关注度。

三、媒体融合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优化路径

媒体融合背景下的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既是思维革新,也是实践革新,更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动态育人过程,要呈现最优的传播效果,必须突破现有体制的限制,综合运用影像采集、图像处理、音频剪辑、综合编发等新技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提供坚实基础。

(一)加强体制机制革新,增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系统性

一是建立有效的管理运行体系。一方面,高校要统筹管理涉及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校内各级各类单位,确立统一的管理制度和标准。另一方面,高校要全面整合人、财、物等资源,打破校内不同部门间相对独立的传播现状,建立合作共赢的平台运营管理模式,由只关注“素材供给”向传递热点信息“先发优势”转变,避免传播受众被分流而导致的传播效果弱化。二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成长机制。对校内二级单位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工作者而言,不论是通讯员、信息员、宣传员,还是新媒体指导导师等多数以兼职为主,高校对其考核的方式应灵活多元,实施有效的奖励、激励措施,并给予其充足的成长发展空间,有效激发其干事奋进的热情。

(二)加强媒体融合技术运用,增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时效性

一是以媒体融合技术引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工作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改革的必然之路[4],高校媒体要加快技术更新速度与增强技术创新能力。面对海量数字信息的抉择,高校若按照过往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必将导致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效果不尽如人意。二是充分整合资源,提高技术运用水平。高校在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工作中,要破除“平台叠加简单化”的现象,全面盘活校报、广播台、电视台、新闻网站、新媒体中心或融媒体中心,确保高度整合校园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三是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工作者要培养过硬技术能力,主动提升媒介传播素养,增强对新技术知识的获取意识、研究意识与使用意识,提高新技术手段使用率,实现意识形态传播主体与客体的同频共振。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增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针对性

一是加大人才供给力度。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工作者主要包含教师、学生两大群体。教师群体的工作以方案策划、管理协调、解读提炼为主,学生群体的工作以采访、拍摄、文字为辅。高校要将教师和学生群体用好,打造一支“有梯度、层次高、专业强、业务精”的融媒体骨干宣传队伍。二是增强创新意识。教师要善于在教学、管理和服务过程中利用新技术开展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工作,创新传播方法和传播内容。三是提升新兴媒体管理、运营及建设能力。高校要培养一批既懂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又懂新媒体运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以增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在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肩负重要使命。高校要重点把握媒介融合的内涵与特征,主动拥抱新技术与新思维,突破传播理念、话语及内容瓶颈,在体制机制、技术运用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系统优化,以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以先进技术为支撑 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EB/OL].(2020-07-20)[2023-07-10].http://www.cac.gov.cn/2020-07/20/c_1598622207325131.htm.

[2]蔡雯.媒体融合:面对国家战略布局的机遇及问题[J].当代传播,2014(06):8-10.

[3]王川川.网络自制节目的沉浸式传播研究:以《乐队的夏天》为例[J].传媒,2020(02):67-69.

[4]刘颖洁.媒体融合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困境突围理路[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48):48-51.

猜你喜欢
主流意识形态优化路径媒体融合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和对策研究
信息安全下企业经济信息管理分析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正确引导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对策研究
运用激励理论开展企业管理面临的困境分析
新形势下的党群干群关系及优化路径探索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
论循证新闻的方法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