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欲
摘要:自然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天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念。对于幼儿园教学工作而言,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的个性化发展,激发幼儿探究未知事物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当在自然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开展园本课程。基于此,文章分析了自然教育视域下园本课程的构建价值,从创设优质教育情境、落实以生为本原则、重视教学评价环节三个角度入手,探究了有效的实施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自然教育;园本课程;幼儿教育
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要求,幼儿教师应当在幼儿教育中培养幼儿“亲近自然、乐于探究”的优秀品质。由于城市化的深入发展,无处不在的科技将人类带入了信息时代。孩子从出生起,身边就有众多的玩具和科技产品陪伴,从而失去了许多与自然亲近的机会。大自然对于幼儿而言已经成为一个陌生的名词。教师应当弥补幼儿教育的不足,深入挖掘自然教育的内涵,并通过合理的教学方式,引导幼儿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爱护环境的意识。
1 自然教育视域下园本课程的构建价值
蔡元培先生提出“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主张;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的主张和“六大解放”,其中一大解放就是解放儿童的空间。儿童的生活环境不外乎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环境;一种是社会环境。这两种环境是幼儿经常接触的,也是幼儿需要适应的,所以将这两种环境作为幼儿园课程的中心是有必要的。
1.1保障幼儿的健康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逐渐远离了大自然。为了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幼儿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回归本真,教师应当加强自然教育,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通过挖掘、创设有价值的、适宜幼儿进行自然探索的幼儿园户外自然环境、区域环境,为幼儿在自然教育活动中的自主性学习提供有利条件,支持幼儿最大限度地获取对自然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幼儿重建与自然的连接,使幼儿的审美能力、观察力、创造力、表现力等得以有效提升,并逐渐养成积极主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等良好的学习品质,让幼儿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促进身心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对此,通过构建园本课程的方式,可以突出自然教育的内涵,全面保障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1.2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教师在构建园本课程的过程中,可以深入理解自然教育理念的内涵。教师在开展自然教育的过程中,回归自然生活,善于发现和发挥幼儿园中的自然事物或者事件的教育价值,从而摒弃传统的“教师讲幼儿记”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观察和倾听”为主的教育模式。同时,教师从知识的传递者、课程内容的设计者转变为幼儿潜力的发现者、幼儿学习机会的捍卫者与课程的共建者,提升教师创设、利用自然环境和资源的能力,优化教师的自然教育行为,提高教师进行自然教育活动的实效性。由此,可以让幼儿教育落实在儿童的视角,让教师能始终保持良好的教学热情与积极的教学态度,有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1.3推动幼儿教育改革
在生活教育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构建园本课程,契合“倾听自然,释放灵性”的教育理念。一方面充分利用、挖掘幼儿园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进行合理的改造和创设;另一方面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创设一个比较自由的、随时可观察和探索的自然角,为幼儿进行自然探究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充分挖掘周围有价值的自然教育资源,开展丰富的自然教育实践活动,发挥其教育功能,开展富有时效性的自然教育活动,最终构建幼儿园自然教育园本课程。此举不仅能推动幼儿教育的改革,而且能打造优质的幼儿教育品牌。从教学收益上看,无论对幼儿的学习成长还是幼儿园的发展建设,都能起到积极性促进作用。
1.4改变家长的教育态度
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均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自然教育背景下,教师构建园本课程,可以适当融合家长的教育力量,构建家园合作的教育体系。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让家长真正看到了幼儿的游戏感受和游戏体验,在身临其境中感受自然教育带来的力量,在感同身受中理解游戏对幼儿的重要意义,从而获得家长对自然教育课程的认同与支持,成为幼儿前进路上的同盟军、助力军。另一方面,家长对自然教育能有更深层次的思考,自然教育不仅能让幼儿亲近自然,热爱、感恩自然,而且能让家长认识到最好的教育不是时时护幼儿周全,而是让幼儿拥有自主探索、不怕困难、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学习品质和生存能力。
2 自然教育视域下园本课程的实施策略
自然课程的形式分为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两种。隐性课程蕴含在幼儿园内的每个角落,是以幼儿为中心,有效支持各种游戏的开展,满足幼儿多样性、个性化的学习与发展需求的园所大环境。显性课程则是以班级为主的自然主题探索及以年级组为主的节庆主题探索,其中自然主题探索以班本活动为基本活动,由本班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的兴趣点推进,内容不作统一,时间长短无限定。
2.1创设优质教育情境
教师要给幼儿创造一个在幼儿想象力范围内能被理解的环境。它不仅包括幼儿通过物质感觉感知到的一切,而且包括他们所处的环境中的一切现象。在自然教育视域下构建园本课程,教师首先要激发幼儿的探究学习兴趣。对此,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情境的教学方式,将自然与生活结合在一起,给幼儿带来引人入胜、妙趣横生的学习感受。
2.1.1丰富幼儿园植物
植物是幼儿园环境中具有生命力的部分,不但可以美化环境,而且可以为幼儿带来触、听、闻、采摘等自然体验和探索,提供互动性生态环境。因此,幼儿园可以因地制宜、顺势而为,开辟花果园,种植四时果蔬或者花草树木。
2.1.2打造自然探索区域
大自然提供给人类很多学习的场景,也是开展真实教育最好的场所。自然场景是幼儿探索学习的最佳窗口,多种地形、区域与空间能提升幼儿感知体育运动和空间组织的能力,为幼儿创设多变的具有挑战性的自然环境,打造草地、山坡、泥池、水溪、沙池、樹林等自然探索区域。
2.1.3創设班级特色环境
幼儿园的班级环境创设是一种隐性课程,为了发挥环境的整体功能,弥补室内自然环境因素的缺失,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从幼儿的角度出发,遵循幼儿年龄特点、知识经验,围绕主题及班级特色,提供以自然物为主的低结构材料,采用方便幼儿取放材料的可移动玩具柜进行收纳,方便幼儿自主开展区域活动。通过巧妙利用花草、树枝、贝壳、石头等自然物和废旧材料,给幼儿创设一个温馨舒适、简约有趣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各班还创设了具有班级特色的种养角、方寸园和四季桌,使班级的自然探索区更为丰富多样、生动有趣,让幼儿成为真正的生活小主人。
2.2落实以生为本原则
在第二个教学阶段,教师应当确定园本课程的教学核心。而本次教育的主要目的为“关注幼儿的体验”,因此,教师需要落实以生为本的原则,注重幼儿的个性发展。
2.2.1依“四时”开展自然活动,增强幼儿的自然感知
随着四季的更替,幼儿园内的花草树木也会发生变化。幼儿通过与自然的长期接触,会不自觉地关注着自然的特点、规律与变化。例如,在万物复苏、百花齐放的春天,幼儿会问:“去年枯萎的草为什么又长出来了?”“幼儿园里为什么这么香?”当幼儿沉浸在自然环境中时,他们不仅能感受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魅力,而且能结合季节选择感兴趣的对象,进行持续的观察和探究。而教师只需要追随幼儿的兴趣,以幼儿为本,顺势依“四时”开展自然活动,增强幼儿对四季的自然感知,培养幼儿乐于探索、乐于发现、敢于分享的品质,让“四时”自然资源转化为园本课程。
2.2.2以节庆活动为契机,丰富幼儿的自然体验
在自然教育理念指导下,园所的节庆活动可结合自然元素,将目标锁定在“体验”自然上。幼儿园将节庆活动与园文化活动相结合,让幼儿在感知、体验自然的过程中释放自然天性。例如,新年里,幼儿利用自然物制作吉祥物,制作书签;端午时分包粽子、赛龙舟、制香囊……由此,“节庆”园本自然课程逐步构建,自然教育思想引领下的办学愿景得以实现。
2.3重视教学评价环节
在园本课程的构建与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教学评价环节,带领幼儿对整个教育过程进行全面回顾。本次园本课程以“自主探究、自由实践”为主,符合自然教育中“培养孩子自然天性”的教育理念。
幼儿园按“计划——体验——回顾”三部曲开展自然探索活动,它的设计与实施包含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主题、活动探究与调整、活动回顾与总结评价三个阶段。其中幼儿是活动的主体,由幼儿决定“在哪里玩”“玩什么”“怎样玩”,每次活动结束后,教师会利用游戏照片、视频,组织幼儿在班级中进行分享,让大家交流自己的游戏内容。在回顾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提出以下问题:“在刚才的自然游戏活动中你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下次游戏你想怎么玩?”最后,教师还会鼓励幼儿画出自己感兴趣的游戏内容或者游戏中解决问题的过程,把获得的经验用抽象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也是一个让人深刻反思的过程。
教学评价可以帮助幼儿反思自己的自然实践过程,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真挚热爱之情。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不断推进自然课程的完善与构建。同时,教师通过撰写自然课程故事、学习故事、观察记录和分析幼儿作品等方式对幼儿进行评价,引发教师进行整体的课程回顾与思考。
基于自然教育理念,教师在开发园本课程时,应当从“关注”“体验”“回顾”等角度构建自然教育三部曲。本文所采用的情境创设、以生为本原则、教学评价等教学策略,分别以“环境”“幼儿”“课程”作为着手点,全面体现了园本课程的实践意义,在教学创新上遵循“亲近自然”的教育原则。这样可以引发幼儿的独立思考,对幼儿智慧与心灵的成长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徐小林,孙山.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对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启示[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1(10):174-176.
[2]华红艳,沈娴.幼儿园自然教育课程的内涵与外延[J].教育导刊(下半月),2021(9):5-9.
[3]罗晓红,肖意凡.课程领导:自然教育园本课程建构与实施的关键[J].学前教育研究,2020(11):81-84.
[4]马绍华.基于自然教育理念,构建园本特色课程[J].安徽教育科研,2019(10):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