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指导的经验分享

2023-09-22 09:04李婧文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 2023年8期
关键词:乡土中国差序费孝通

李婧文

《乡土中国》是我国社会学家费孝通于1948年创作的一部研究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的社会学著作,一共收录了《乡土本色》《从欲望到需要》等十四篇文章。费孝通先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中国当时基层社会的特征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和分析。

但是,《乡土中国》这本书的创作年代比较久远,一些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很难理解其中的内容。对此,教师应该怎么指导学生去阅读整本书呢?下面,笔者就分享一下自己的教学经验。

一、指导学生初读《乡土中国》,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

在学生初读《乡土中国》时,要提示他们提纲挈领地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整本书的框架结构,理解《乡土中国》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解书中的主要概念。

以下是笔者与学生在整本书阅读活动中整理出的比较重要的一些内容:

1. 《乡土本色》

关键词:

土气:生于泥土→不流动→聚村而居

原因:小农经营、合作需要、安全保卫、血缘继承

血缘社会(“亲亲尊尊”的原则)→熟人社会(“有熟人好办事”的规则)

陌生人社会(法律占据首要位置)

2. 《文字下乡》与《再论文字下乡》

《文字下乡》从空间的角度论述乡下人的“愚”:(1)文盲≠愚。乡村是面对面的社群,可用语言传递信息,不需要文字,这是由生活环境所决定的。(2)乡下人可能会做一些在城里人看来很愚蠢的事,其实是因为他们缺乏相关的认知而无所适从,并非智力问题。

《再论文字下乡》从时间的角度论述乡土社会为何不需要文字:(1)个人经历形成经验积累;(2)社会经验世代传承,这种经验的积累与传承未曾断裂过。因此,他们只需用语言来教导小辈,而不需要依靠文字。

3. 《差序格局》

西方社会:“西方的社会像一捆柴,每一根柴都能找到同捆的柴,分得清楚不会乱,不同团体的界限一定是分得清楚。”这就是“团体格局”,每个人都是团体的一份子,注重人人平等。

中国社会:“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这就是“差序格局”。每个人都可以在土地上自食其力,偶尔需要伙伴;以“己”为中心,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其范围的大小依中心势力的大小而变化;群的极限模糊不清,天下、国等不过是这个中心推出去的社会势力中的一圈而已。

4. 《家族》与《男女有别》

这两篇文章讲的都是中国传统感情定向的问题。

西洋社会:家庭是团体性的社群,有严格的团体界限(孩子成年后就必须离开家庭)。所以这个社群能经营的事情很少,主要是生儿育女。

中国乡土社会: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利用亲属伦常去组合社群,经营各种事业,根据需要伸缩。

“家必须是绵续的,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于是家的性质变成了族。”“男女只在行为上按着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的事业,他们不向对方希望心理上的契洽。”

5. 《礼治秩序》及《无讼》

这两篇主要讨论乡村社会中人们如何基于宗法制家庭的感情进行道德判断和约束。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不知礼属于道德问题。法制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制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更进一步,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还得先有一番改革。如果在这些方面不加以改革,单把法律和法庭推行下乡,那么结果就会是“法治秩序的好处未得,而破坏礼治秩序的弊病却已经发生了”。

6. 《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和《名实的分离》

费孝通先生认为社会权力共有四种形式:一是在社会冲突中的横暴权力;二是在社会合作中的同意权力;三是在社会继替中的长老权力;四是在社会变迁中的时势权力。

7. 《从欲望到需要》

乡土社会:人可以靠欲望行事。这些欲望所引导出来的行为能和人类生存的条件相合,形成一个融洽的社会秩序。

现代社会:社会变动得快,原来的文化并不能有效地给人们带来生活上的满足,人类不得不推求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里,知识就是权力。

二、指导学生再读《乡土中国》,深入理解作品中的观点

指导学生再读《乡土中国》,要引导他们把握作品中的观点。我们可以就文本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整本书。

在该书中,作者把乡土中国看作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的一种特殊体系,支配着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中国的事实来说明乡土社会的特性。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是乡土性的。中国的乡土社会是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基础上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们依据血缘与地缘结合成具有一定伸缩性的社会关系。中国的乡土社会具有村落熟悉性、稳定性与村落间的孤立隔绝性等特点,尊崇“教化权力”,是以礼治道德维持秩序的社会。

可提问题如下:

问题一:作者认为“私”是中国“自我主义”下差序格局的体现,但西方“个人主义”下的团体格局就不会导致“私”了吗?

问题二:在差序格局中,作者指出了法治与人治的界限。那么,法治是否属于广义上的人治?

问题三:礼是乡土社会公认合适的行為规范,有可能是残酷的,但只要合于礼的行为就是“合式”的。

关于这一点,现如今它是否依然成立?对此,我们又该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关民主、文明、平等、公正的价值准则?

问题四:《乡土中国》与我们平时阅读的文学类文本不同,它是一部学术性著作,要解决相关的学术问题。那么在这本书中,费孝通先生主要是在解决什么问题呢?

问题五:“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的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那么这与古今中外语言的消失或发展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带着问题再读整本书,学生对本书的内容也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其实,《乡土中国》未必离学生的生活那样遥远。整个中国社会本就是“从泥土中来”的,并将一直会和这片土地保持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每一个人都和土地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何读好这本书是教师和学生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乡土中国》就像一座美丽的花园,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去,一览美景,感受花园里花儿的美。

(作者单位:安徽省濉溪中学)

猜你喜欢
乡土中国差序费孝通
善恶人格的特质差序*
高职院校“技术差序”育人体系研究
从“差序格局”到“差序治理”
——概念跨学科移用现象的分析与反思
今天,为什么我们要怀念费孝通?
费孝通的十个文化洞见
再思20世纪上半叶的乡村建设与改造
乡村慈善的“差序格局”
“乡土中国”的审视一种
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
费孝通绅权与皇权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