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统编教材古诗文课程思政资源分析

2023-09-21 03:09徐继英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23年9期
关键词:古诗文群文中华

徐继英

在传统的古诗文教学课堂上,一些教师的关注点更多放在了古诗文的诵读方法、诵读策略上,缺乏对古诗文精神领悟类学习目标的关注,忽视了学生对古诗文渗透出来的文化韵味的体验,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其中的原因很复杂,浩如烟海的中华诗文教师掌握起来已是不易,在此基础上适时结合古诗文教学启迪学生文化思考、感悟文化内涵,更是对教师提出了挑战。中学古诗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兼顾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做到二者的协调统一,并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呢?这确实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古诗文的特质与文化影响力

近年,新版统编语文教材最突出的变化之一就是古典诗文的篇目占比大幅度增加,整个小学6年12册共选优秀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平均每年级20篇左右。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选篇也是124篇,占所有选文的51.7%。基础教育语文教材的这一明显改变充分说明了党和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

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我们现在一说话就蹦出来的那些东西,都是小时候记下的。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新课标要求,学习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加强对中华诗词的扶持,使包含中华诗词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贯穿到启蒙教育、基础教育和整个幼、小、中、大學教育中,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一条条政令和举措的出台推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语文教学说到底是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涵养他们的文化情怀,从而让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尊重与认同。

例如,读到《论语》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时,学生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宽厚与敞亮;读到曹操的诗歌时,学生可以感受到曹操不仅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还能“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写就“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的情怀。在当下这个较为浮躁的时代,让学生体味曹操的英雄气概,不正是为人师者的重要使命吗?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个道不正是教育的第一要务吗?在古诗文中,学生能感知到文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执着追求、儒家“仁者爱人”的人生理想、“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政治愿景,这无不激起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传统美德的追随与认同,这不就是传统文化对当下人们的思想关照吗?

二、“立德树人”与古诗文课程思政的关系

中学生是活泼且富有个性的群体。正值青春年少,他们对于生活、生命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带着自己的生命体验和审美感悟去读这些古诗文,一定会产生差异。因此,中学古诗文教学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个性化原则。“诗缘情而绮靡”,很多时候,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是一瞬间的感受。我们不能回到历史岁月中去重新经历这些过往,而是在品读的一瞬间激起个体生命体验,感受诗文的魅力,穿越千年与文学大家进行生命经验的对接与交流。这个对接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在丰富的联想中生成新的个体生命体验。这一过程就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过程,也是梳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感受的过程。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教材中选了《庄子》二则。《庄子》中的大鹏形象和“濠梁之辩”在中华文化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比较鲜明的主体意识,也愿意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对庄子和惠子辩论的内容展开讨论。就是在这一探讨中,大家的观点和思想碰撞出火花,文化情怀的涵养才能落到课堂教学实践中来。一直以来,古诗文教学中常常提到的文化解读,想必就是引导学生主动挖掘、感悟文本中蕴含的文化价值观。

三、古诗文中涉及思政元素的总体分析

语文学科除传授给学生基本的语言文字以外,还肩负着文化素养培育的重要使命。借助优美的古典诗文,学生能感受到古人的生活、思想及志趣,陶冶自己的情感和胸怀,从启蒙时期就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认和民族自豪感。语文学科的这一重要功能,需要学生对所学文化具有足够的自信,这样他们才愿意主动学习古诗文,并且在丰富自己语言储备的同时提高审美能力,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学生只有了解并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国和世界的意义,才能乐于承担起传承发展文化的重任。

新版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总目标是这样描述的: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具体到古诗文的教学有如下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这表示学生不仅要了解基本的语言文字知识,还要深入体味,感受文化内涵。党的十八大关于教育“立德树人”的提法落地;教育部于2014年研制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教育部要尽快组织相关学者、专家、一线骨干教师等研究并制订各学段适合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要敲定学生为适应个人终身、社会发展所必备的正确“三观”、关键品格及能力。这告诉我们,无论哪个学科的教育,最重要的是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具体到语文学科的教育首要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问题,进而提升到精神操守及人格志向的高度。这是对文化的解读,也是语文核心素养所要培育的重要内容。

四、古诗文教学课程思政的策略

(一)强调诵读共情

《出师表》《孙权劝学》《诫子书》《〈诗经〉二首》《〈庄子〉二则》《〈礼记〉二则》等涉及治国理政、忠君爱国、传统美德、为人准则、远大志向、读书学习、生活情趣等方面。这些经典的古诗文本身就是培育学生文化素养的最好例子。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及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联系古今,强调学生独特感受的表达。多样化的诵读方法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共情,这种共情能帮助他们感受文章的情感。

(二)借助群文阅读涵养学生精神

群文阅读这一教学模式不局限于课本。教师可以适当增加相近或者相似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在多篇文章的整合阅读中增加知识积累量,进而充分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领悟诗文的意境和情感。这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更加自然,也更具生命力。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在相似情感的触动中寻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它既不是教参所规定的规范讲解,也不是学生的个性化解读,而是立足于群文阅读过程中找寻到的共同主题。这整个学习过程需要教师横跨初中阶段的六册语文教材,找出群文阅读的主题,进而让学生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进入群文阅读,这样才能够达到整合文化和渗透文化的目的。

例如,在王昌龄《从军行》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围绕士卒在边疆保家卫国的主题,探索古人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师所选择的群文阅读内容必须聚焦爱国主义精神,譬如《春望》《示儿》《江南逢李龟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通过群文阅读深化学生对爱国忧民深沉情感的理解,进而自然而然地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我想,真正的文化自信应是学生在对一篇篇经典作品的阅读和品悟中建立起来的。它不是拿自己的文化与别的文化进行比较,而是在对自己本国文化日益加深的理解中获得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从而找到自信的底气,将爱国主义情怀深植心底。

(本文系2021年河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项目“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影视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1SXHLX109)

猜你喜欢
古诗文群文中华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群文活动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