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路径探究

2023-09-20 00:53田艳君冯奇
科教导刊 2023年18期
关键词:创新路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

田艳君 冯奇

摘要 随着国家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教育模式也发生了巨大转变,尤其是在国家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后,各大高校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路径,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创新思维与意识的培养为导向,开展各种创新创业人才主题活动,旨在培养出创新型高素质人才,为国家创新战略目标的实现赋能。文章分析了构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价值,审视了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足,针对问题,提出构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路径。

关键词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3.18.003

1构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价值

1.1满足社会需求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大幅度增加,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时代,明确了人才培养的侧重点与方向,即重视人才创新创业方面能力与意识的培养。基于此,高校须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最优路径,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发扬个性,完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与数量的提升。构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為社会输送更多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还能提升国家人才质量的整体水平[1]。

1.2推动实践教学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更能通过多样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高校借助创新创业项目的策划、实施和推广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创业经验、提升创新能力。这有助于推动高校实践教学的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增强其未来就业竞争力。

1.3提升人才质量

传统的高校教学模式只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实践创新。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更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实践创新活动,能具备一定的创业胆识和实操能力。国家的发展依赖于具有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构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提升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此外,高素质人才的输出,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高校的社会影响力,帮助高校树立更好的社会形象。

2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足

2.1形式化严重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积极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意识,使学生能够具备较高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与素养,更好地应对毕业后的就业形势与创业环境。虽然各大高校都在积极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但是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形式化,究其根本在于高校对于创新创业的时代价值及内涵缺乏深度解读,导致其在具体的工作开展中不能够切实落实和完成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2]。比如,部分高校采用企业家讲座、专家座谈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实践的纯理论和案例教学难以使学生真正体会创业的过程,导致学生无法积累更多的创新创业经验和技巧,同时缺乏实践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此外,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而讲座和座谈会都属于周期较短的学习形式,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长期发展难以起到长效性的作用,因此,高校当下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较严重的形式化问题。

2.2师资素养待提升

在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中,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指导能力是确保培养模式行之有效的关键。当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师主要分为两类,一部分是校外企业家,一部分是在人数上占较大比例的校内指导教师,这些教师具有丰富且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是大部分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和创新创业的实战经历,在具体的教学中基本属于“纸上谈兵”,缺乏真实的案例与实战经验的分享,导致学生对创新创业也只停留在理论层面,难以提升其实际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

2.3人才评价体系不完善

客观全面的评价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健全的人才评价体系不仅能够帮助高校及时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路作出及时的调整与完善,还能够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短板,及时向指导教师寻求提升的策略与方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一项具有长期性的动态发展的过程,高校应与时俱进,根据人才培养评价结果、市场行情及就业形势,及时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针对性的调整。然而,当前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人才评价体系并不完善,如评价方式单一、缺乏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等。评价方式单一主要体现在,高校对创新创业人才的评价标准仅仅局限于比赛成绩、创业资金收益等,结果性的评价难以对教师与学生自身的教与学产生具体明确的导向作用。此外,高校缺乏对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的评价与考核,部分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科研项目上,对教学活动缺乏创新性的设计和深度研究,导致高校培养出来的创新创业人才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3构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路径

3.1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切实落实构建目标

构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在于培养出具有创新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这一目的的实现,需高校彻底转变其人才培养理念,深度解读国家政策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通过对传统培养模式的审视与剖析,找出传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病,转变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方法,从根本上保证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目标的落实与实现。一方面,高校要采用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之前,以问卷调查、随机采访、信息收集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创新创业意愿、动机与兴趣以及学生的爱好、特长与优势等,然后综合分析调查结果,根据学生的实际想法与意见、专业特点等,在不同的专业内开展针对性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帮助学生充分了解专业优势及自身的特点,找到适合的创业切入点,引导学生发动创新性思维进行创业,过程中及时给予帮助与指点,在学生失败受挫或者遇到困难阻力时,给予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正向激励与建设,使其逐渐锻炼出坚毅、乐观的心态,在创新创业中更具有耐心、耐性,增强自身的创新创业竞争力。另一方面,高校要鼓励学生在创新创业中充分发扬个性。每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角度及程度都存在差异性,在知识的灵活应用及迁移转变方面也各不相同,高校应引导学生在创新创业中发扬自己的个性,在创业项目中体现出自己的特色与风格,标新立异本质上也是一种创新,而且更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迁移到创业项目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知行合一,为其未来的就业和创业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因此,高校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尤为关键,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还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3.2开展多元化实践活动,激发创新创业兴趣

针对当前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实践学习的问题,高校要通过开展多元化的实践活动,来强化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平衡好学生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活动的关系与比例,保证学生“知”与“行”的均衡全面发展。首先,高校可以通过在学校内部开展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比赛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设置相应的物质或者荣誉奖励机制,充分调动全校学生参与比赛的积极性,以此提高学生整体的创新创业水平。其次,高校可以通过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争取更多的企业实习机会,使学生在一线岗位中学习到更多的实践操作技能与方法,以此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3]。最后,高校要加强学校内部的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现代化的技术优势,借助AI、VR等智能技术创建虚拟实践空间,为学生的创业实践、专业实操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校内实训基地能够为学生的专业实践提供便利,且不耽误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不仅提高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效率与便利性,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积极性[4]。

3.3加強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整体素质与能力

教师作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因此,高校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整体水平,从而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更优质的服务。首先,高校要组织教师定期参与学习,如邀请专家、成功企业家等来学校开展案例讲解讲座等活动,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更多真实的案例,以此丰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内容[5];其次,高校要鼓励教师深入企业一线调研、学习或者挂职,了解最先进、最前沿的专业技术、专业就业形势及专业要求等,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能根据时代要求,不断调整教学内容。最后,高校要积极组织教师参与校际学习交流会,通过与其他学校的教师交流教学经验、行业发展趋势等多方面的信息,扩大教师的教学眼界,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社会创新创业形势时刻发生着变化,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教师更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如此才能培养出对行业资讯敏感、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3.4优化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增强培养的实效性

高校要提高其对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认知,反思传统的评价模式,不断优化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以此增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效性。首先,高校要在传统的结果性评价基础上,增加过程性评价,针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项目进展及细节等进行全面客观的综合评价,以此保证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表现的导向性;其次,高校要丰富评价主体,除了教师评价,还可以增加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等形式,确保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多角度、深层次的评价;最后,高校要加强对教师的考核与评价,针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创业项目指导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定期要求学生填写教师评价回执单等,以此促进教师不断精进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加精细化的教学服务。

4结语

创新创业是当今时代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也是实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目标,加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动力。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的重要性以及自身肩负的时代重任,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完善,以期培养出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和丰富的创新创业经验,同时具有时代使命感的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高校联合政府、企业等多方力量,同心同力,为提升人才素质助力。因此,高校在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时,要加强政府政策的宣传,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积累更多创新创业经验,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从而为国家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输出更多优秀人才。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学前儿童双性化教育与性别角色的关系及优化策略研究”(JJKH20231522SK);吉林省教科“乡村振兴视角下的吉林省高校学生留吉就业意愿的调查研究”(GH21428);吉林省成人教育协会成人继续教育科研规划课题“乡村振兴视域下‘走读四平成人红色研学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2022CJY025);吉林省高教会“民办本科高校创业文化培育路径的探索与实践”(JGJX2021D615);2022年度四平市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乡村教育振兴视域下的四平高校师范生留平就业意向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SPSK22145)。

参考文献

[1]侯欣羽.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17):145-147.

[2]李鑫璐,霍楷.对于构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15):122-125.

[3]方昉,章永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人才资源开发,2023(5):36-37.

[4]王敬,徐丹玲,黄秋石,等.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经济师,2022(10):155-156.

[5]李团团.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创业创新研究,2022(13):187-189.

猜你喜欢
创新路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
极致新闻:回归受众本位的创新路径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
以网络为载体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新形势下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创新路径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