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研究型审计将审计工作从被动转为主动,有利于发现组织内部深层次的问题,探究问题形成的原因。但我国提出研究型审计概念的时间较短,许多组织对研究型审计的认识不到位,导致应用研究型审计的效果欠佳。对此,文章介绍研究型审计的内涵和功能,以高校工程审计为例,说明应用研究型审计应以明确战略、拓展范围、提高效能为基本导向,具体应用时应先将研究型审计融入工程审计中,再细化审计对象信息库,最后提高审计人员能力,这样才能有效发挥研究型审计的功能。
[关键词]高校;工程审计;研究型审计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3.14.015
[中图分类号]F239.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23)14-0046-03
0 引 言
研究型审计的出现改变了内部审计的基本导向,其倾向于研究组织内部各类问题的根源和影响,有助于揭示深层次问题,提高审计质量。2021年,中央审计委员会办公室、审计署发布《“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明确提出“积极开展研究型审计”的要求,审计工作者需要开展国家政策和决策研究、审计内容和范围研究、审计理论研究等工作,这样才能有效推动审计事业发展。传统的高校工程审计大多以基于财务数据的核算审计为核心,很难直接发现工程规划、设计、管理和风险控制等方面的问题及原因[1],应用研究型审计后能够深入挖掘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但目前我国研究型审计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整体应用效果欠佳。因此,本文提出了在高校工程审计中应用研究型审计的基本路径,以期为高校审计部门提供参考。
1 研究型审计的内涵及在高校工程审计中应用的价值
研究型审计是一种同时对数据和实际工作进行综合调查对比及研究的审计方式,需要在调查过程中开展理论性分析,在总结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各类重大问题的同时,深挖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由此来看,研究型审计能够丰富内部审计的成果,同时也能够总结审计工作的相关经验和方法,推动组织内部审计工作的改革和优化。
高校工程审计是由高校内部审计部门针对校内各类新建、改建、扩建类工程项目的审计,可通过数据分析高校工程项目运行和管理中的各类问题,在应用研究型审计后能够进一步挖掘造成这类问题的根本原因。应用研究型审计,对于高校工程审计工作有以下3个方面的价值:第一,能够总结高校工程项目规划和建设实施中的各类问题,同时也可以总结相应管理经验,为高校未来建设其他工程项目提供项目规划和管理方面的经验参考。第二,能够直接提高高校工程项目审计的基本质量。研究型审计本身就是对审计工作进行再优化的过程,能够更主动地发现高校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各类问题,提高提前识别和控制高校工程项目各类风险的能力。第三,能够推动审计人员观念改变,并促进审计人员自主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由于高校工程审计的对象和内容较多,审计人员能力不足会对审计工作质量造成负面影响,当审计人员按照要求开展研究型审计工作时,其关注的对象会从单一的孤立事件转变为综合的规律性事件,这更有助于提高审计人员的能力,使之以更严谨和专业的态度对待工程审计工作。
2 高校工程审计中应用研究型审计的目标导向
2.1 明确工程审计的问题导向
研究型审计是内部审计的一种特殊形式,其根本责任是查错纠弊,但这与工程审计的一般方法相比,在战略目标上会有一定差异。采用一般方法的工程审计大多强调在事后监督中发现并预估各类问题,在出现风险或实际问题后再对责任人或责任问题进行处理,并对相应的责任人或部门进行处罚或以其他方式追责,这种内部审计工作并不能有效地发现工程运行和管理中的根本问题。在高校工程审计中应用研究型审计依然是为了查错纠弊,但研究型审计更强调揭示造成错误和各类违规行为的根本因素,即要通过研究型审计判断工程项目的投资是否合理、项目建设和交付前运维过程中是否存在高校利益受损的情况,再结合此类问题进一步分析项目管理中的各类制度性问题和流程性问题,以便从根本上解决相应问题,而不是只对已发现的问题进行处理和惩罚。
2.2 拓展工程审计的内容范围
一般的工程审计主要按照工程项目的3个关键周期划分具体的审计内容,前期审计内容主要为前期项目准备和施工管理工作的执行情况,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审计内容主要为成本效益以及进度管理相关责任落实情况,项目交付和后期维护过程中的审计内容主要为项目中各责任方的责任落实情况。上述审计内容主要覆盖了整个项目中各类管理内容和制度的执行情况、财务收支状况、经济效益结果、经济责任分配和落实情况。研究型审计的内容与一般工程审计内容有一定差异,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研究型审计更强调以研促审和边审边研原则,研究型审计工作小组需要定期深入工程一线对高校派遣的管理人员和审计人员、设计采购施工(Engineering Procurement Construction,EPC)承包商现场管理和审计人员、一线工作人员进行深入调查,实时发现各类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问题和风险,及时提出改进意見,便于高校工程管理部门或法务部门及时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提前做好风险应对,将损失降到最低。
2.3 增强工程审计的运行效能
一般的工程审计是采用被动发现和处理问题的审计形式,其以高效控制工程项目建设成本和提高工程项目建设效益为基本目标,这类审计工作主要关注与工程项目相关的经济性要素,如只通过财务数据分析就能够快速定位工程管理问题。但通过一般的工程审计发现的问题通常属于表面性问题,审计人员提交的审计报告中较少解释相应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对于高校工程项目主要领导而言,这种审计结果只能作为判断工程项目运行和管理状况的指标,而无法作为其调整已有决策或提出新决策的参考。在开展研究型审计的情况下,审计人员能够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一方面可以通过现场调查中发现的各类状况挖掘更深层次的原因;另一方面,可以对现阶段审计资料与往期审计资料进行对比,从中查找相似问题的处理办法[2]。在此基础上,工程项目管理人员提交的审计报告中就可以附加采取过的应对策略,有助于项目管理者的决策工作。
3 高校工程审计中应用研究型审计的基本路径
3.1 建立高度细分的审计信息库
研究型审计更关注全局性和系统性问题,其涉及的对象和内容更为丰富。因此,在高校工程审计中应用研究型审计应先对审计对象进行再次确认和分类,为后期开展更具针对性的研究分析创造条件。
首先,研究型审计小组应对高校审计、建筑工程审计相关的法规政策进行梳理,形成完整的参考信息库。方便审计人员第一时间获取相应信息,或在遇到特殊审计问题时快速查找政策文本并确定审计依据。
其次,研究型审计小组应对审计对象进行深入调查,细化分类后形成详细分类的审计对象信息库。这类资料至少应包括审查决算资料、竣工财务决算报表和说明书、项目投资、竣工结算、概算执行情况、交付项目、结余资金、纪检收入、尾工工程等基本对象,还要进一步增加研究型审计所需的各类制度、执行记录等信息,方便开展研究型审计工作。初次项目结束后还应建立审计成果信息库,方便对多个项目的数据进行综合对比分析,挖掘潜在问题和经验。
3.2 将研究型审计融入工程审计全过程
从高校工程项目特点来看,相關工作主要分为项目准备、项目实施和项目收尾等3个阶段,相应的审计工作也可以根据工程项目的阶段进行划分,在此基础上将研究型审计工作融入工程审计的整个过程。
首先,运用研究型审计论证工程审计方案,根据论证结果提出具体改进意见。审前研究针对不同工程特点(工程类型、专业、合同计价形式)、审计方式(全过程跟踪审计、结算审计、专项审计)和审计组织形式(自审、外审),潜心钻研审计方案,科学合理地设定审计目标、工作切入点、分阶段任务和预期成果[3],确保定位精准、重点突出、职责清晰、方向明确。审计准备全面开展审前调查,及时收集审计实施所必需的资料,审前编制包括审计目标和范围、审计内容和重点、审计程序及主要审计方法、人员分工、时间安排等内容的审计实施方案,并经充分论证和审批,进一步提高审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其次,运用研究型审计分析并优化工程审计实施方案。针对不同阶段的审计内容和重点,科学设计工作表格,从建设工程业务活动和内部控制两个维度进行确认和评价,并尝试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如模糊层次分析法)对工程管理的绩效进行评价,为最终形成高质量、综合性审计报告提供支撑材料,提升审计工作质效。在工程项目施工以及同期的审计工作实施过程中,研究型审计人员应当对审计项目关联数据进行高频率、短周期搜集整理,定期对项目施工过程中各类审计对象的变化,以及审计工作本身运行的状况进行评估,一方面判断是否需要调整审计工作重点方向,另一方面判断是否需要对审计工作制度和流程进行调整或优化。高校内控部门可以安排独立的审计研究小组自主开发并设计工程项目现场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双向互动的工作机制[4],以提高现场调查和理论论证工作的协同效率,审计研究小组还可以请求院校信息技术部门提供大数据采集、清晰分析和挖掘等方面的技术支持,以进一步提高事中审计效率,丰富审计结果。
最后,运用研究型审计改进审核工作质量。审计人员要切实把研究理念贯穿审计工作全过程,以审后评估为抓手,以审计目标的合理性与实现度、审计实施方案的实现度、审计方式方法的创新度为重点,全方位评估审计项目执行的效率和效果,为今后开展同类审计项目提供有效借鉴,真正做到研以致用、以研促审。研究型审计小组在高校工程项目交付后应做全面回顾和梳理,除了向处理审计报告的工作人员提供研究型审计工作中发现的特殊问题、根本原因、决策建议,还要总结小组发现的审计部门的工作问题,以及在开展研究型审计工作过程中发现的一些有利于改进工作效率的审计方法,将相应问题的解决办法和值得推广的审计方法分享给高校工程项目审计部门全体成员。研究型审计小组应联合审计部门其他工作人员共同讨论并设计高校工程项目审计知识库,对发现的高发性问题、高复用性经验作进一步的总结和整理,形成针对高校工程项目的标准化审计模式和流程,未来针对高校其他工程项目开展审计工作时可应用此类模式,同时也要在二次应用后进一步总结相关经验并完善这一知识库。
3.3 做好审计人员能力提升工作
一是培养锻造一支堪当重任的审计干部队伍,为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强化内审队伍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优化研究型审计人才职业发展规划[5],围绕“能查能说能写”要求,在审计实践中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业务能力、研究能力,加快建设一支“信念坚定、业务精通、作风务实、清正廉洁”的高素质专业化审计人员队伍。
二是加快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实施进程,推动内部审计转型升级。要加强科技强审与业务工作深度结合,强化科技手段在审计实践中的应用,实现审计信息更加高效收集、分析和处理,更好地识别和降低审计风险,进而全面提升信息化环境下审计监督能力和水平。
三是引入社会中介机构提供专业技术支持,既能有效缓解高校内部审计资源不足与审计任务重的矛盾,也是新形势下内部审计发展转型的必然趋势。内审机构应进一步探索如何有效规范社会中介机构从事高校审计工作,从择优选聘、统一标准、监控流程、完善考核等环节层层把关,最大限度发挥内审和社会中介机构各自的优势,协同促进发挥审计全面监督效能。
4 结束语
近年来,高校工程审计向管理审计层面的延伸和转型已见行见效,对推进组织决策科学化、内部管理规范化、风险防控常态化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型审计的提出为推动新时代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高校内审机构和人员应深刻认识推进研究型工程审计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新时期推进研究型审计的基本内涵和实践要求,不断挖掘、探索研究型审计在工程审计领域落深落实落细的实现路径,为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贡献力量。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延绍.高校内部审计与巡察协同机制构建[J].会计之友,2021(4):141-145.
[2]查秋月.深入开展研究型审计 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J].会计师,2022(17):102-104.
[3]杨静,秦心恬.以研究型审计为依托重构审计思维体系
[J].财会月刊,2022(16):99-103.
[4]黄业飞,侯建.研究型审计助推审计整改“双闭环”高质量运行路径探析[J].现代审计与会计,2022(6):4-6.
[5]晏维龙,李曼.研究型审计的人才效应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22(1):11-18.
[收稿日期]2023-01-02
[作者简介]刘伟娇(1987— ),女,山东威海人,硕士,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工程审计、工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