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小学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探索

2023-09-19 05:40赵慧霞李春颖
关键词:童蒙养正育人

赵慧霞,李春颖

(1.史家教育集团,北京 100010; 2.中国政法大学 国际儒学院,北京 100088)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基础教育事业除了教给学生知识体系、练就健康身心之外,还要格外关注其德性成长,使其在青少年时期形成正确的三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1]新时期加强基础教育领域德育工作,既是学生个体健康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需要。目前学校德育实践中,德育资源的开发质量不高、使用频率较低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德育效果。德育资源开发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达成更好的效果。

一、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原则

德育资源是德育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德育资源开发的水平关系到德育工作的质量。德育资源丰富而广泛,既有显性形态存在,也有隐性形态存在,贯穿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日常生活、校内与校外、自然与社会等。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和学校教育中存在大量可以利用的德育资源,但尚需进一步开发、整理和利用。当前,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精髓,重新认识、开发、利用中国特色的德育资源,是德育发展的一次重大机遇,也是当下德育发展的现实挑战。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人才培养,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眼点。要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就必须推动全社会继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指出:要加强学科间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作用,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区县和学校开发地方和校本课程,不断丰富教育教学资源;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这就为学校构建校本课程体系指出了明确的方向,不仅要着眼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育人全过程,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

(二)遵循学生身心发展与成长规律

教育“抢跑”是基础教育中长期存在的乱象,由此也产生了一些严重的问题:教育生态遭到破坏、学生形成了不良的习惯、学校与家长的压力过大等。针对这些问题,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强调遵循学生认知与成长规律,精准分析学生发展需求,理性确定孩子成长预期,努力形成减负共识,为学生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零起点”教学因其重视学生习惯的培养和心理的预备,可以成为“双减”政策落地的有力助推。这就要求小学低年级的课程体系聚焦学生品德素养的内化、行为习惯的规范、阅读兴趣的培养,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

(三)构建德育一体化的生态育人体系

德育不同于知识学习,学生的德性培养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这就要求我们把德育放到生活的大背景下,在掌握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的情况下,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德育教学的内容进行整理。通过创设多样化的教育实践,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并从中得到情感的交流、良好习惯的培养及能力的发展,实现德育的实效性。

构建德育一体化的生态性的育人体系,即把“培育什么样的价值观”同“培养什么样的人”紧密地结合起来,把握基础教育阶段德育的根本原则,进行一体化设计和系统性的主动回应。中小学在开展德育教育时需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教学任务,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3]。小学德育的一体化,纵向来看,就是要实现低中高学段的纵向衔接;横向来看,则是实现不同育人形式的横向整合。这就要求我们重视纵横体系的构建,一方面充分尊重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系统设计;另一方面要能够将相关的德育要求进行层次性的序列化设计,整个全方面的德育资源。小学基础教育的生态平衡离不开家长、学校、社会这三大生态主体的携手努力。唯有三大主体各司其职,弥补生态缺位,相互理解与充分沟通,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将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功能紧密结合,才能重塑良好的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实现教育生态平衡。

二、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实需求

(一)小学入学适应教育的迫切需求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儿童早期成长过程中一次重要的转折。在幼小衔接阶段,儿童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还比较弱。“实际上,幼小衔接期,儿童面临的不仅是学校因素的变化,同时还是儿童所处复杂系统以及儿童与该系统间关系的整体动态变化”[4]。幼儿园教育属于学前教育的范畴,教学氛围更加轻松,而小学阶段的教育工作是以教授学生更多知识为根本目标,由此就使得小学生的学习任务显得更加繁重。相比于幼儿园,小学的内部管理更加严格,对儿童的日常行为、意识和思想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与限制。因此,大部分儿童很难主动调整自身状态,容易产生彷徨、无助的心理。

不仅如此,我们发现家长在孩子临近上学时和孩子入学之初普遍存在以下焦虑:其一,孩子进入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中,是否能够很快适应并融入到集体生活中,是否被老师和同学喜欢;其二,学前零基础的学生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上能否跟得上;其三,有些家长会担忧孩子某些行为不符合学校的培养要求,从而影响孩子的成长;其四,作为一年级新生家长,应该如何配合学校和老师,陪伴孩子更好成长。

基于以上现实情况,帮助一年级学生顺利地从“幼儿”转换到“小学生”,破解幼小衔接中家长的教育焦虑问题,成为小学适应教育的当务之急。这就要求我们以整体性的思路推进系统性改革,最大程度消除儿童的陌生体验,帮助他们获得进入小学所需的关键素质;从行为习惯和阅读兴趣入手,弱化学生横向差异,关注学生个体纵向变化发展,切实帮助家长消除教育焦虑,促进家校协同,形成育人合力。

(二)学校“无边界”课程的校区要求

在新一轮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中,史家教育集团积极进行课程育人的实践探索,构建了以“家国情怀为底蕴”的系统育人模式,牢牢把握时代脉搏与社会需求,将“家国情怀”这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基因融入到学校“无边界”课程建设之中,引导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厚植家国基因、筑梦种子生长。

为了实现学校课程育人目标,着眼于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低年级和中高年级三个独立的校区需要构建起各具特色的校区课程体系,将新时代的育人工作跳脱出学校围墙之内,为学生成长创设更为宽松的育人环境,从而充分发挥学校课程“给成长无限可能”的整体育人功能。一脉相承的校区课程体系贯穿学生整个小学阶段的始终,会不断注入清清活水,涵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提升关键能力。

基于以上两方面的考虑,史家小学构建了“童蒙养正”校本课程,并借助具体的课程实践,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发展创造潜能,为其健康成长与终身发展筑牢根基。

三、双减背景下《童蒙养正》校本课程建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小学阶段是人的成长的起步阶段,也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我们常说“婴幼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壮年养德”。“童蒙”的思想源于《周易》“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5](P580)。“蒙”是指事物处于幼稚懵懂阶段。“夫明莫若圣,昧莫若蒙,蒙以养正,乃圣功也”[5](P239),童蒙阶段亟需以正确价值观进行启发引导,以养其正,此为教育之功。一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已经萌芽,但知识未开,理解能力薄弱,正处于童蒙时期。由于涉世未深,心性纯净,善言易入,在这一阶段进行“养正”,培养端正的心性和扎实的能力,赋予他们良好的成长基点,在“长”的过程中达到“成”的目标。

基于此,我们秉持“好习惯受益终身”的课程理念,引导学生在丰富的课程中规范行为习惯,形成良好品格,逐渐养成涵养终身的阅读兴趣,激发创造潜能,为接下来的持续成长、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一)课程建设及培养目标

在“双减”政策指导下,坚持儿童为本的基本原则,聚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现实需求,全面设置教学目标,合理安排内容梯度,采取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等教育教学方式,强化学生的探究性、体验性学习,创设包容和支持性的学校环境。通过“立规成范”和“悦读益生”两大课程模块的构建与实施,营造“养正”学校文化场,将规范和阅读渗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的正心正德正见正行。

(二)课程结构与内容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课堂教学是保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为此中小学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应该对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和完善,要借助先进的网络教育工具,通过开展多媒体教学等方式来使育人载体更加丰富化”[6]。“童蒙养正”课程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进行课程育人的实践探索,本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办学高度,积极推进育人模式的整体变革,将“家国情怀”这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基因融入学校“无边界”课程建设之中,构建以“家国情怀为底蕴”的系统育人模式,不断明确育人工作的政治方向和战略定位。

“童蒙养正”课程从幼小衔接的阶段特点入手,在教育内容、活动设计、环境设置等多方面贴近学生的生活,以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等教育教学方式,全面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小学一年级新生活。

课程的基本结构框架如图1所示,“童蒙养正”分为“立规成范”和“悦读益生”两大课程模块,通过科学的课程设计,降低对学生的知识要求,关注学生行为习惯和良好品格的培养;减轻作业负担,激发阅读兴趣,提升阅读素养;充分利用合作性游戏的时间和空间,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图1 学校整体育人模式

三、创新与特色:“协同育人,融合共生”

“协同育人,融合共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到德育课程中,打破学科界限,构建无边界课堂,打造家校一体的全面育人体系,这是基础教育阶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人在发展过程中除了要具备渊博的知识以外,还应该具备崇高的道德品质,所以,只有将知识教育和德育教育有效结合到一起,才能实现真正的人才培养,也只有在二者的融合教育之下才能培养出社会发展需要的真正人才”[7]。教育的核心是育人,学生的全面发展既是教育的基本原则,也是首要目标。因此完善的德育体系必然要求整合全方面的资源:家、校、社会多方协同育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德性培养、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融合共生。

(一)打破学科界限,全学科教师群策群力

“童蒙养正”系列教育内容,并不是只由班主任来承担,而是所有任课教师共同参与。这样的课程设置,既巧妙地打破了学科边界,又有效地凝聚起各学科教师的智慧。全方位的入学适应教育和幼小衔接教育,可以深度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情况,通过多方位观察,去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到安全和被接纳,从而愉快地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

(二)开设家长课堂,实现教育共赢

虽然学校是孩子学习生活的主阵地,但是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在新生入学前,学校开设了家长课堂,由学校校长和心理专家进行有针对性的讲座,教会家长如何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怎样才能做到与孩子的有效沟通,以便家长能够及时捕捉孩子入学前的小情绪,耐心消除孩子内心的不安与紧张,引导孩子顺利入学。

在新生入学后,学校采用多种形式,有意识地帮助家长更新教育理念,构建家校无边界协同育人机制。如设立家长课堂与家长导师,带来丰富多彩的课堂体验;创编“亲子操”,开启亲子陪伴新形式。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通过密切配合增进了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亲情,更通过家校协同,使学生的成长在校园内外都能得到全方面的支持。

(三)科学采用“一三三七”法则,诵读国学经典

依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童蒙养正”课程的诵读内容以国学经典中的蒙学书籍为主,诵读方式以少量、多次、重复为原则,由易到难,由少到多,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培养良好的诵读习惯。因此,我们采用了科学化系统化的“一三三七”诵读法,坚持对学生进行诵读训练。其中,“一”即每天读1次;“三”即每次读3样内容(如第一学期《声律启蒙》、韵诗和《千字文》,第二学期《声律启蒙》、韵诗和《大学》);“三”即每样内容读3遍;“七”即每7天更换一次内容。“一三三七”诵读法的运用,极大地巩固了诵读的内容,提高了诵读的效率,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学生在诵读篇目的积累中,持续不断地提升着文化素养,增进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厚植爱国情怀。

(四)编写“韵化儿歌”,开创具象化教育模式

针对一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的自制力差、自理能力弱等特点,一年级校区的资深班主任老师,结合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经验,参考国学典籍《弟子规》一书中的相关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分类编写出十八首“韵化儿歌”。这些儿歌融入了《弟子规》中的教育思想,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为目的,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并富有教育意义。

自编“韵化儿歌”的运用,以具象的体验式的教育模式,引导学生边说边做,在潜移默化中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例如在培养学生行为习惯方面,老师们结合“韵化儿歌”中与行为习惯相关的篇目:整理篇、就餐篇、礼貌篇、下课篇、铃响篇、排队篇、升旗篇、上操篇、游戏篇、放学篇、公物篇等,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开展多种主题活动,激发学生自我约束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品格。将“好习惯受益终身”的教育理念充分渗透在主题活动中,带领学生经历“发现-计划-行动-反思-分享”五大流程,引导学生形成关于习惯规范、社会角色、安全健康、公共生活方面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感,养成良好的行为品质和积极的社会品格。随着时代的变迁,“童蒙养正”校本课程在内容和实施形式上还会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但人本思想始终都将是课程构建与实施的指挥棒。任何一门课程的构建与实施都不是孤立、一成不变的,只有适应时代和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才会深入人心、走得更远。双减背景下“童蒙养正”校本课程的构建得益于史家小学多年的教育经验积淀和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育人全过程,主动加强与幼儿园教育的衔接,积极探索入学适应教育,着眼于学生长远成长需求。通过“立规成范”“悦读益生”两大课程模块,助力行为习惯养成、良好品格形成、阅读兴趣激发和创造潜能发展,为孩子的人生成长奠定受益终身的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童蒙养正育人
强化“三新”课改 建构“5E”课堂
——长春市养正高级中学教学特色
文化兴校担时代之责 养美育正承文院之脉
——长春市养正高级中学简介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浅析朱子“养正于蒙”的教育观
童蒙
风景里的大美学校
——江苏省宜兴市湖实验学校“养正文化”剪影
童蒙书法艺术性教育的建构
弘道养正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