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创业意向研究
——基于修正的TPB模型

2023-09-19 05:40吴书新
关键词:意向主观效能

吴书新,刘 洋

(河北师范大学 汇华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91)

一、问题提出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中指出,要引导城市人才下乡,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创业行为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创业不仅能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同时对解决就业问题、提供多样的职业发展通道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大学生创业是我国创业政策推行的重点,大学生作为重要的社会群体,是创业人才的主要来源。

Ajzen在所构建的计划行为理论模型(TPB,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中,较早阐述了行为意向由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所影响[1]。在创业意向的研究当中,Shapero和Sokol认为创业主观规范、行为倾向和感知可行性对创业意向有显著影响[2]。此后的研究大多将创业意向定义为一种心理状态。总的来说,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创业意向研究大多聚焦于个体的自我感知,认为态度、主观规范、自我效能感、感知可行性等个体因素是影响创业意向的主要变量。但是以往对于影响创业意向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很少基于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一是由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时间还不长,研究此领域的学者尚未深入探讨,二是目前对于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创业的探讨大部分是关于创业政策、创业教育的相关对策研究,对于影响大学生创业意向尤其是返乡大学生乡村创业意向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本研究基于以往相关研究,以TPB模型为理论基础,将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创业政策和创业教育加入模型当中,并对模型进行了修正,试图探讨创业政策对于返乡大学生创业意向的中介作用和创业教育的调节作用,以及乡村振兴背景下返乡大学生创业意向的产生原因及影响机制。

二、分析框架

(一)乡村振兴与大学生返乡创业

大学生返乡创业不仅可以推动乡村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还能够扩宽大学生就业渠道,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

毋靖雨(2021)构建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创业能力的测评模型,编制了大学生返乡创业能力测评量表,构建了大学生创业能力评价模型[3]。周晓霞等(2022)以广西省为研究样本,研究了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从创新理念、平台搭建、完善体系、整合资源、推进合作五个方面提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策略[4]。顾辉(2021)认为乡村振兴战略使大学生返乡创业形成了热潮,国家出台的创业政策为大学生返乡成功创办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并分析了政府角色定位、政策机制与返乡大学生成功创业之间的关系[5]。

从以上研究来看,乡村振兴与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相关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向:一是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培养和支持体系建设;二是以实证研究的方法研究返乡创业大学生所需具备的素质以及人才培养要素。在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培养和支持体系研究中,大部分学者从国家政策的角度,对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各项支持措施进行了分析。在对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实证研究中,学者们主要从微观角度研究影响大学生返乡创业的行为和意向。

(二)创业主观规范、自我效能感对创业意向的影响

行为倾向和感知可行性对创业意向有显著影响[2]。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创业意向研究大多聚焦于个体的自我感知,认为态度、主观规范、自我效能感、感知可行性等个体因素是影响创业意向的主要变量。

主观规范指个体在决定是否采用某种行为时所受到的社会影响,包括父母、亲戚、同学、朋友、老师等与个体关系较为密切的群体对其所产生的压力。一方面,主观规范包含了个体受到群体影响的程度;另一方面,主观规范又包含了个体对这些群体影响的遵从程度。在TPB模型中,主观规范是影响行为意图进而影响行为的主要变量,但是Ajzen通过实证研究却认为个体的主观规范对创业意向非常有限,同时他还发现,对于高内倾控制的个体其主观规范对创业意向的解释力会显著下降[6](P1113-1127)。而之后学者在实证研究中证明主观规范对创业意向有显著影响,并进一步说明,在主观规范对创业意向的影响研究中,应该选择对个体最有影响力的群体作为主观规范的测量对象(如父母、老师、朋友等),以提高主观规范的解释力[7]。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在完成某一任务前对自身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完成该任务的判断、信念和自我评价,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于1977年首次提出。自我效能感被证明不仅能够预测个体所采取的行为,也能够预测个体行为实施的结果[8](P35-36)。创业自我效能感是20世纪90年代将自我效能感应用于创业领域的新概念,主要指创业者对自身所拥有的能够完成创业行为的能力和素质的自我认知,以及能够影响周围环境并最终取得创业成功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不仅能够反映创业者识别商机的能力和自我认知,还是决定个体行为决策的重要因素。创业自我效能感越高,个体越能接受难度较高的创业任务,即便遇到较大的困难和挫折,高自我效能者也能够凭借自信和能力去克服。因此,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形成具有较强的影响,是创业意向形成的关键解释变量。

意向是个体将有意识的计划或决定付诸实践的动机,而创业意向是潜在的创业个体对从事创业行为的主观态度,是个体具有创业特质的程度以及对于创业的意愿、看法[9]。并且只有具备一定创业意向的潜在创业者才有可能将创业意向转变为真正的创业行为[10]。在创业意向和其他变量关系的研究中,由于个人特质对创业意向的影响并不显著,有学者提出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创业意向的重要变量,并在此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高创造力的个体能够提升自我效能感,并最终提升个体的创业意向[11]。另外,机会识别与创业意向也有密切关系,机会识别能力越强,其创业意向也越高[12](P129-163)。在间接效果影响的研究中,主动型人格水平高的个体其良性竞争态度也较强,而较强的良性竞争态度能够产生较高的创业意向水平[13]。

基于以上研究,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1a:创业主观规范对创业意向有显著正向影响

H1b: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创业意向有显著正向影响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创业政策的中介作用

在现阶段,政府虽然推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支持政策,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相关政策普适性较强、针对性较弱,未与实际相结合、落实效果差等[14]。另外,现行的鼓励政策都偏重于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前期启动阶段,但对于返乡大学生而言,创业的难点在于后期经营过程中的风险防控问题。因此,现行的相关政策能否最大限度地推动大学生的返乡创业意向还存在诸多疑问[15]。

在创业政策对创业意向影响的研究中,钱华生(2020)以高职院校学生为样本,研究了创业政策对创业意向的影响,发现创业政策对高职学生创业意愿产生正向影响,同时风险倾向和主动性个人特质在二者之间起到调节作用[16]。何淑贞和龚英翔(2022)以全国1 231所高校的应届毕业生为样本进行调研,发现创业政策对创业意愿具有正向影响,而创业教育在二者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17]。钟云华和王骄华(2022)以计划行为理论为理论视角,探讨了大学生在读期间创业意向动态变化的基本情况、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发现大学生在读期间创业意向水平整体不高,但呈现逐年升高的变化趋势,创业政策通过创业态度与知觉行为控制两个中介变量间接影响大学生创业意向,并提出政府应适当增加宽容大学生创业失败的保障兜底政策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向[18]。基于以上研究,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2a:创业政策在创业自我效能感和创业意向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H2b:创业政策在创业主观规范和创业意向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创业教育的调节作用

学者们目前对于返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政府创业政策中关于加强创业培训的相关研究,认为政府应该加大创业培训资金支持,设立大学生创业培训相关机构,加大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是高校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改革研究,认为高校应该从教育引导、政策培训、创业课程改革多方面入手提升大学生创业意向。

在实证研究中,众多学者对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意向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陈从军和杨瑾(2022)将创业榜样作为创业教育的一个因素,发现创业榜样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激情,进而正向影响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同时主动性人格在其中起着正向调节作用[19]。任胜钢等(2017)采用层级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接受过创业教育的学生具备更高水平的主动性人格,进而表现出更强烈的创业意愿和更好的创业绩效,同时,当创业教育程度更高时,主动性人格对创业意愿及创业绩效的促进作用更显著[20]。刘新民等(2022)基于SSO框架构建了感知创业阻碍对创业行为倾向的作用机制模型,并探讨了创业教育对该机制的调节作用,发现创业教育降低了失败恐惧对创业行为倾向的阻碍作用[21]。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近年来大部分学者将创业教育作为调节变量来探讨其对创业意向的影响,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研究基于以往的研究基础,并结合本研究的研究框架,提出以下假设:

H3a:创业教育在创业主观规范和创业意向间起到正向调节作用

H3b:创业教育在创业自我效能感和创业意向间起到正向调节作用

综上所述,本研究提出如下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研究模型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样本

本文主要研究以创业政策为中介变量、创业环境为调节变量的情况下,返乡大学生创业主观规范和自我效能感对创业意向的影响,由于被研究变量针对大学生,因此本研究选取了7所专科职业技术类院校和本科综合类院校作为调查对象。在正式收集数据之前进行预调研,对60名大学生进行了小样本调研,针对调研中出现的问题对问卷题目进行了调整和剔除。正式调研共发放问卷578份,最终回收获得有效问卷446份。

(二)问卷测量

本研究所设计的调查问卷均采用李克特7点量表法,采用正向计分,分值1—7分别代表 “极度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非常同意”“极度同意”,变量维度所采用的题项均修改自于成熟量表。创业自我效能感的测量采用Calaguas和Consunji[22]研究自我效能感的量表修改之后形成;大学生创业主观规范的测量采用Mei等[23]的研究修改形成;创业意向的测量采用Duan[24]的创业意向测量量表修改形成;创业政策的测量采用Zhuo 等[25]对于大学生创业政策的测量量表;创业教育的测量修改了Huang等[26]关于创业教育的测量量表。

(三)分析方法

为了更好地测量研究模型的信度和效度,并验证提出的假设,本研究采用PLS-SEM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数据检验,数据分析采用Smart-PLS 4.0.8软件。PLS-SEM结构方程使用非参数估计方法,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无法解释变量所产生的误差,同时能使用加权复合指标对测量误差进行修正,因此能更加准确地测量并验证理论模型[27][28](P228-229)。

四、模型测量与假设检验

(一)同源方差分析

由于样本中所有数据均通过调查问卷获得,且被调查对象具有相似性,因此调查结果可能具有系统性偏差。所以需要对样本数据进行同源方差检验。为此,利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方法,本研究在未旋转因子的情况下共提取4个公因子,分别为40.9%、8.3%、5.4%、4.8%,第一个公因子低于50%,因此,表明样本数据不存在同源方差的问题[29](P356-357)。

(二)数据样本特征分析

数据采集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如表1所示,男性被访问者占比56.7%,女性被访问者占比43.3%,性别比例相对比较均衡。在专业特征分布中,管理类和教育类占比较高,医学类占比较低,主要是选取样本的高校大部分为综合类院校,医学类专业院校较少,但专业特征总体分布较为均衡。在学历特征分布上,本科学历占总体样本的一半以上,专科学历和研究生以上学历分别占23.3%和20.1%,学历分布较为均衡。民族特征分布中,汉族占比最高,为80.2%,其次为满族,占比为11.3%,符合我国民族人口分布特征。生源地类型特征分布中,乡镇占36.6%,农村占63.4%,符合我国乡村区域人口分布特征。总体来看,样本选取较为合理、均衡。

表1 样本特征分布(N=446)

(三)信效度分析

本研究的理论模型共包含5个维度,分别是创业主观规范(GF)、创业自我效能感(XN)、创业教育(JY)、创业政策(ZC)、创业意向(YX)。通过PLS进行数据分析后发现,每个维度变量的因子载荷均高于0.7[30],如表2所示,说明每个变量的信度较高。另外,每个维度的CR(Composite Reliability)值和Cronbach’s α值在PLS模型测量中均高于0.7,说明模型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31]。通过平均方差萃取量AVE(Average Variance Extracted)来测量每个潜变量的收敛效度,各潜变量的AVE值均大于0.5,说明每个潜变量的收敛效度较好[28]。

使用相关分析、异质-单质比率(HTMT)以及模型的交叉载荷矩阵来测量模型的区分效度。首先对模型进行相关分析,计算平均方差萃取量AVE的平方根,各维度的AVE平方根的值均大于其他维度的相关系数,如表3所示,说明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32]。然后对模型进行HTMT分析,各维度的比率值均低于0.85,如表4所示,进一步说明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33]。最后,通过模型交叉载荷矩阵发现,每个变量的因子载荷均大于0.7,且大于同变量的交叉载荷,如表5所示,模型具有较好区别效度[28]。三种测量方式均表明模型具有较高的区分效度。

表2 信度和收敛效度

表3 相关分析及区分效度

表4 异质-单质比率(HTMT)

表5 模型交叉载荷矩阵(Cross Loading)

(四)假设检验

通过PLS-SEM对模型进行分析,验证所提出的假设,表6为假设检验结果,主要使用P值和95%置信区间来查看假设检验结果。假设1提出创业主观规范和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创业意向有正向影响,可以看到,创业主观规范对创业意向的路径系数为0.414,P值小于0.05,95%置信区间不包含0,假设H1a得到验证;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创业意向的路径系数为0.096,P值小于0.05,95%置信区间不包含0,假设H1b得到验证。

假设2a提出创业政策在创业主观规范与创业意向间起到中介作用,从表6可以看到,创业主观规范、创业政策、创业意向的路径系数为0.162,P值小于0.05,95%置信区间不包含0,假设H2a得到验证;假设2b提出创业政策在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创业意向间起到中介作用,从表6可以看到,创业自我效能感、创业政策、创业意向的路径系数为0.101,P值小于0.05,95%置信区间不包含0,假设H2b得到验证。由于创业主观规范、创业自我效能感也对创业意向有正向影响,因此创业政策在模型中的中介作用为部分中介作用。

假设3a提出创业教育正向调节创业主观规范对创业意向的影响,从表6可以看到,创业教育与创业主观规范的交互项对创业意向影响的路径系数为0.074,P值小于0.05,95%置信区间不包含0,假设H3a得到验证;假设3b提出创业教育正向调节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创业意向的影响,从表6可以看到,创业教育与创业自我效能感的交互项对创业意向影响的路径系数为-0.025,P值大于0.05,95%置信区间包含0,因此假设H3b没有得到验证。图2为创业教育对创业主观规范的调节作用。

表6 假设检验结果

图2 创业教育对创业主观规范的调节作用

五、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以乡村振兴为背景,以乡村大学生创业主观规范与自我效能感为出发点,通过引入创业政策、创业教育两个变量,解释了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大学生在具备了自我能力和素质以及支持后个体返乡创业的意向。研究结论表明:第一,乡村大学生创业主观规范与自我效能感对创业意向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乡村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受多种因素影响,但影响最大的还是自身主观因素,自身具备创业素质和能力、关系密切人群的支持对乡村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形成尤为重要。第二,创业政策在乡村大学生创业主观规范、自我效能感和创业意向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创业政策是推动乡村大学生创业的重要手段,大学生创业主观规范和自我效能感能够通过创业政策促进返乡创业意向的形成。第三,创业教育在乡村大学生创业主观规范对创业意向的影响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即与低水平的创业教育相比,高水平的创业教育能够更加促进乡村大学生创业主观规范对创业意向的影响。

本研究对大学生创业管理的实践启示主要有:第一,注重大学生创业自身能力的提高和精神支持的作用。在返乡创业中,大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创业能力,这对于他们未来的创业生涯十分重要。这些创业能力和品质的提升不仅可以影响大学生的创业成败,还可以增强他们在工作中的竞争力和实现职场价值。同时,精神支持也有着重要作用,精神支持可以帮助在创业路上遭遇挫折的大学生恢复信心和弥补挫折带来的心理落差。家庭、朋友、导师的实际帮助和精神鼓励,可以激发大学生无限的动力和积极的态度,以及承担更大的风险的勇气和信心,增强创业的成功概率。第二,加大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创业政策扶持力度。创业政策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尤其是在国家实行乡村振兴战略之后,很多乡村大学生产生了返乡创业的意向。国家可以从增加财政投入、减税优惠、提供创业培训、支持资源整合、建立乡村创业孵化器等方面让创业政策落地。同时还要加大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强乡村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意向。第三,加强大学生在校期间创业教育和培训的力度。创业教育能够显著正向调节大学生创业主观规范对创业意向的影响。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大学生乡村创业课程、搭建创新实验室、在校期间创业资金补贴、建立校内创业孵化园等措施提高大学生创业教育水平。这要求高校进一步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创业优惠政策,逐步推进创业教育体系的改革。

(二)研究局限和展望

本研究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研究了大学生创业主观规范和自我效能感对返乡创业意向的影响,并探讨了创业政策的中介作用和创业教育的调节作用,阐明了变量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创业政策测量尚处于探索阶段,可供借鉴的、信效度较好的量表较少,尤其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创业政策,目前较为成熟的测量量表还较少,本研究只是基于前人的研究而进行了量表的修改,虽然信度和效度较为理想,但是不同样本中的适用性还有待改进。其次,本研究只探讨了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意向,并未探讨创业意向向创业行为转化的问题,削弱了本研究的现实意义。

未来的研究可以深入结合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创业政策,依据政策实施的深度来设计测量量表,会具有更强的适用性和针对性。另外,在研究资源允许的基础上,可继续探讨创业意向向创业行为转化的问题,分析乡村大学生的返乡创业意向能否促进创业行为的形成,这将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意向主观效能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同时多层扩散成像对胰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供应趋紧,养殖户提价意向明显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东方留白意向在现代建筑设计的应用解析
刑法主观解释论的提倡
批评话语分析中态度意向的邻近化语义构建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