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

2023-09-19 18:39:48刘世霞
当代家庭教育 2023年16期
关键词:初中地理有效策略课堂教学

刘世霞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备受关注,已经成为教育的核心目标。而地理学科是与自然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整合了人文、科学、自然等多元知识,能作为学生发展综合能力的重要支撑。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地理学科资源,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在多样的地理课堂上不断提升综合素养。本文从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的意义出发,论述了初中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地理;有效策略;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3)16-0099-03

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与之关系的一门科学,它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与社会,关注生态与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实现未来的综合发展。尤其是初中生,通过地理学科的学习,能助力他们提升综合能力,发展综合思维。因此,教师应当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推动地理课堂教学提高有效性,以不断提升学生的科学能力。

1.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的意义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自主性和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此时学生的学习逐步由被动变为主动,他们更倾向于有挑战的、灵活的、自主的学习空间。而传统地理教学更偏向理论性的讲解,刻板、枯燥,难以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因此,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下,着重提升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有效的地理教学可以激发良好体验,提升学习兴趣。地理课堂理论性强,如果采取更多灵活、趣味的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就能激发学生良好的课堂体验,使他们真实地感受不同的地理知识,逐步认识环境、了解生活,从而发展出更真实的情感和思想,使课堂更加趋于人文化,在丰富而独特的体验中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有效的地理教学可以拓宽知识视野,提高审美能力。传统的地理课堂拘泥于书本,使学生的思想和认知都有所限制,而有效的地理课堂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学生的需求引入更多样、更丰富的知识和方法,这不仅能拓展学生的认知维度,使他们能从多个角度、多个领域掌握地理知识的意义和作用,还能促进他们深入挖掘,感受地理课程中所包含的自然美和人文美,丰富学生对美的认知,不断提高审美能力。

最后,有效的地理教学可以增强理性认知,发展高尚品德。地理学科不仅注重知识的理解和吸收,还强调地理实践力的发展,学生在学习时必然要将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关联,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有效的地理教学更关注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强调他们的实践能力培养。由此,学生就能在实践中客观地理解生活或自然现象,理解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从理性角度汲取思想精华,追求生活之美,最终发展出高尚的品德和情操。

2.初中地理课堂的有效性策略

(1)充分挖掘教材,助力知识理解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深入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参考。初中地理教材囊括了世界地理与国家地理知识,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无论是人文科学还是气候分布,抑或是地理环境都与自然、生活相关联。因此,地理教材是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载体。教师要充分挖掘地理教材,引导学生有效地品味和体会,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学科,感受地理中蕴含的奥秘。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教学为例,地球是一颗美丽的星球,它自转的同时围绕着太阳公转,这就实现了昼夜交替和四季变换。这一课中,学生在了解地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元素和素材,引导学生体会地理知识,捕捉地理知识的内涵,提升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能力。例如,地球是世间万物的生存之地,它的和谐运转影响着人类和其他生灵的发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运动的意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感受地球、太阳之间的位置关系,理解这种运动及其影响。同时,由于地球的公转形成了四季的变化,教师也可以围绕这一点,从四季交替中寻找不同的地球风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地球环境的美好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此外,在地理教材中还存在很多有助于理解的元素,如不同气候、不同植被、不同动植物等的发展、变化以及相互融合,这充分地体现了地球的和谐之美。教师只有充分地挖掘出这些材料,引导学生深切地体验和感受,让他们仔细品味和思考,学生才能逐步理解地球与人类的关系,能更好地感知地球运动的自然意义,从而有效地理解相关知识。

(2)创设直观情境,增强感官体验

地理学科虽然集科学、人文、环境等知识为一体,却更倾向于理论化。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尤其是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等,需要学生直观地体验和感悟。教学情境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能将理論知识转化为生动、直观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体会,这大大增加了知识的可理解性,也为学生提供了体验自然、感知自然之美的机会。因此,教师应当积极地创设直观可视化的情境,引导学生去体验形象化的地理场景、人文场景,从中汲取真实的感受,增强视觉、听觉等感官体验,提升感受美的能力。

以七年级上册“世界的气候”教学为例,世界上的气候纷繁多样,有的终年炎热多雨,有的终年寒冷,有的干旱少雨,有的雨水集中,不同的气候带来了地球丰富的地表形态和自然景观,使地球呈现出独特的美。了解地表形态和自然景观对学生来说非常关键,他们能从形象的角度欣赏地理知识,感悟地理现象,从而提升地理判别能力。但是他们所见所闻有限,并不能直观地感受到地球的多样景观,自然感受不到充满美感的自然环境。因此,教师可以创设直观的演示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以增强他们的理解。例如,教师利用多媒体等设备演示动态的各地气候图以及不同的自然景观,利用声影等元素呈现出幽静的、繁茂的、辽阔的地域景色,让学生闭上眼睛倾听虫鸣鸟叫,或者借助眼睛观察不同的动植物。在这样直观的情境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能调动全身的感官去体验不同气候下的自然景色,感受蕴藏在自然环境下的生命变化,由此,学生对地理环境和知识的理解就会更加形象、深入。

(3)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过程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学习的资源更加丰富,他们能借助互联网开阔视野,了解更多的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可以说,互联网是拓展地理知识的重要依据。在课堂上,教师就可以依托海量的信息资源,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带来更多、更饱满的地理知识、人文科学,让学生放眼世界,更深入地开展地理知识的探索。同时,借助信息技术,学生也能了解到更多维度的知识,关联到更多的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地利用信息技术,拓展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学习素材,让学生能更全面地领会地理学科的意义,丰富地理认知和能力。

以八年级上册“民族”教学为例,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辽阔的疆域内容纳了五十六个民族,这些民族相互交融,文化多元发展,共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了解不同的民族,就能了解丰富的文化,感悟文化之美。但教材内容有限,学生很难全面理解多民族的特征以及文化的多样性,因此,教师可以依托互联网,利用信息技术引进更多的文化元素,充实学生的学习过程,使他们感受更饱满、更充实的生活之美。例如,教师可以依托智慧教室,让学生借助信息设备自主地在网络上搜集各民族的服饰、传统节日风俗、宗教、文字等等内容,了解不同民族间文化的差异性,并寻找民族间文化发展的历史,等等。在搜索和了解过程中,学生就能感受到文化的多样性,体会到各民族服饰、文字、语言、风俗等的独特美感,能从不同角度欣赏多元文化。通过这些文化元素的融入,学生就能从人文角度更好地理解理论性的地理原理,使地理理念和现象变得更加生动、亲近,由此就能充实学生的内心,使他们更加热爱地理,乐于学习地理。

(4)开展合作交流,内化地理理念

地理具有实践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它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而中学生学习地理,并不仅仅局限于感知地理,了解地理,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接纳科学的地理理念,能从行为上彰显良好的保护环境、和谐共处的意识。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只从理论角度进行教学,还应当从人的行为、思想等社会性来教育,以帮助学生满足社会需要。而合作探究是一种互动性极强的教学活动,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自主观念和行为,由此教师就应当在教学中积极地利用合作探究和交流互动,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体验语言美、行为美和思想美,从实践和人文的角度发掘地理理念,提升实践能力。

以八年级上册“水资源”教学为例,水是生命之源,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对水资源的需求很大,但由于地理特性,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分布不均。水资源的不同分布给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都带来了不同的影响。那么与水资源相关的社会生活,南北地域有怎样的差异呢?教师可以依据这个主题,引导学生开展合作交流与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深度挖掘地理知识,了解自然资源,从而理解人们的行为和思想,构建行为美的理念。例如,学生从南北不同的农作物着手,探索南北植物生长的规律和特点;还有的学生从人们的生活习惯着手,探索南方人与北方人在生活用水上的习惯和差异;也有学生从对生活污水的处理角度着手,探索南北方对污水处理的不同之处,等等。依据这种深入的探索活动,学生不仅从更深层次了解了水资源分布的情况,也从生活行为上理解了人们对水资源、水污染或水治理等采取的不同措施和态度。在相互交流与探讨中,学生也学会了汲取优秀的行为和思想,从而更好地在生活中践行好的行为,积极地爱护环境和资源,深化地理理念。

(5)融合多元领域,发展综合能力

地理学科是具有综合性的学科,与其他学科息息相关。地理知识和现象涉及自然、经济、文化、历史等多个领域,只有综合地看待这些现象和知识,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地理核心素养。就核心素养目标而言,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认知、思维、分析和实践角度发展,这样才能获得个性化的创造力,提升综合品质。而地理教学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能融合多元领域实施教学。因此,教师要灵活地利用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点,有效地融合多个领域的知识,引導学生从不同维度深入挖掘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以不断发展综合能力。

以八年级下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地区”教学为例,我国江南地区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不仅物产富饶,还负有“人间天堂”的美称。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无不喜爱用诗词歌赋来赞美这片土地,它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富足的生活,也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美的体验。那么到底为什么这里被称为“鱼米之乡”呢?这其中的缘故涉及多个领域,教师可以从融合的角度引导学生去理解,这样就能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教师可以从诗词文化的角度,引入白居易的《忆江南》或杜牧的《江南春》等歌颂江南的名诗名句,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等,让学生从诗句中品味江南地域特色,感知江南风景和人文之美;还可以从历史角度,引入“鱼米之乡”说法的由来;也可以从地理角度来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称之为“鱼米之乡”:因为这里是“最大的稻米和淡水鱼产地”……借助多元领域的探索,学生对“长江三角地区”就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是地图上的一块区域,更是彰显历史、自然、人文特色的代名词。依据综合的视野,学生不仅能更完整地理解地理学科中的现象和知识,还能全面地开阔地理视野,从综合角度建立健全的地理思维,从而有效提升综合素养。

3.结语

地理课程培养的不仅是学生热爱自然的能力,更是他们理解科学、追求美好的能力。对初中生来说,他们正处于迷茫、困惑的成长时期,此时他们对生活、对社会、对自然都充满着好奇与渴望,但同时抱有担忧和困惑,只有让他们真正地领略生活与自然的关系,让他们感受到自然之美和生活之美,他们才能用正确的态度和观念去面对未来的生活。由此,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让学生能更好地体验地理,感受人与自然,形成良好的地理学科素养,从而践行良好的理念,用实际行动保护环境、保护自然,成为有能力、有担当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高天.基于核心素养下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性思考[J].科幻画报,2022(10).

[2]张丽群.促进初中地理有效教学课堂构建的方法[J].智力,2021(03).

[3]周宏萍.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究[J].新课程,2022(06).

猜你喜欢
初中地理有效策略课堂教学
浅析初中地理课堂合作小组创建的有效策略
刍议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试谈乡土地理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06:05
合作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48:17
小学语文教学激发文本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44:19
构建职校高效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31:59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46:05
有效开展幼儿游戏课程教学的策略探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37:27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