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创投制:高职院校学生自治管理创新探索

2023-09-18 00:51严涛董璎慧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

严涛 董璎慧

摘  要: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存在“行政依附”“非对称性参与”等问题。项目创投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模式,在组织培育、人才建设以及激活自治活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将项目创投制运用到学生自治管理中,可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自治能力,创新学生自治管理模式,推进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

关键词:项目创投;高职院校;学生;自治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3)04-018-05

学生自治管理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学生的成长,关乎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推进。2017年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提出,“坚持依法治校,科学管理,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鼓励和支持学生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坚持改革创新,推进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增强工作时代感和实效性”。这表明了党和政府对推动高职院校育人策略和学生自治管理的高度重视。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自治管理中普遍存在“行政依附”“非对称性参与”等问题,自治效力尚不明显,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自我教育不被重视。项目创投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模式,在基层组织培育、人才培养以及激活自治活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将项目创投制嵌入到高职院校社区,应用于高校学生自治管理中,有助于改善学生自治组织的内部治理,提高学生的自治能力,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一、项目创投的内涵及实践特征

项目创投是约翰·洛克菲勒1969年首次提出的,应用于公益慈善领域,它将项目创投视为一种利用风险手段对非主流社会事业进行投资的方式。莱特等人提出了项目创投要具有明确的业绩目标和评价方式、投资互动双方应建立长期和深度的伙伴关系以及明确的退出机制等特征。项目创投作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的基本路径和创新模式,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新载体,是以项目为中心[1],被看作社会主体通过对社会目标组织进行人力和社会资本投资以实现公益慈善“撬动性改变”的复杂行为过程[2]。这些概念的界定均强调了项目创投具有公益性、风险性、效益性和参与性的特点[3],项目创投的最核心目标是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随着“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提出,项目创投作为联结社区内外资源的新型公益资助载体,成为撬动地方性社会组织发展的政策工具[4]和撬动社区营造的有力推手[5],增强社会力量参与治理能力[6]和激活基层自治能力[7],从而建构新型熟人关系网络,确立新的社会公约,培养居民适应居住空间转型的行为习惯,最终重构混合社区中的社会关系、公共精神等方面的公共秩序[8]。项目创投首次在高校应用是在2009年北京青年公益创业大赛中,通过报名、初赛和复赛、公益训练营、创业实践、决赛等六个环节遴选出高质量的参赛队伍,并对导师进行培训、能力建设和其他关键性扶持。2013年,南京推出“公益创业的梦工场”项目,通过对项目方案和创意进行收集,初步筛选、论证、终审,为其他环节未被选中的小组成员提供场地和经费、技术和其他关键性的支持,助力大学生创业梦,并以之为契机,培育创新型公益人才与社会组织。

不难发现,项目创投实践无论于高校创业管理抑或基层治理,在整合资源、培育组织、培养人才以及推动目标业绩实现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将项目创投制运用于高职院校学生自治管理,除具备参与性、效益性外,还具备育人性等特点。从项目创投的内容来看,创投项目以学生需求为导向,而不是以行政为导向,调动了学生的自治积极性。本文以安徽S高校自治项目的实践为例,揭示出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自治管理进程中存在的问题,采用深度访谈与参与观察相结合的方式,依次介入自治项目由立项到评价等各环节的整个过程,深入了解项目创投制对普通高等学校学生自治管理的应用情况及其实践效能,并且构建了学生自治管理的本土化路径,为自治项目在促进学生自治管理和提高高职院校育人成效方面提供参考。

二、项目创投制在高职院校学生自治管理中的应用

安徽S高校物流管理A班在校生61名,班委会成员11名,班级管理权限多集中于班委会,工作方式以上下级命令为主;班委充当着院系与班级、老师与学生的“中介”角色,管理的积极性、自主性、自觉性较弱,且管理能力不足;学生在班级管理中处于被动地位,缺少主动性;思政工作不到位,管理模式陈旧,创新性不足,多种因素造成班级管理效果较差。

(一)学生自治管理的“被动性”及其生成机制

目前,学生自治管理多体现出“被动性”特点。具体而言,学生参与高职院校事务的方式更多是“被要求”“被安排”,班委或社团干事成员其职责被定义为协助管理部门开展教育管理工作,作为“下属”等身份参与其中,而在实践中学生也更多服从于管理人员的要求,“行政依附”“非对称性参与”等问题凸显。在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推进的背景下,在实践中学生自治管理受到多重围困,原因是多方面的。

1.学生缺乏自治意识

首先,高职院校是以科层制行政化手段进行管理,在做重大决策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较少,且缺乏引导学生参与管理的意识。其次,受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认为院校的事务都由校领导管理,学生对参与学校事务存畏怯心理。另外,学生常常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认为院校和班级事务与己无关,等等,这些成了学生主动参与管理的阻碍。

2.学生普遍缺乏自治能力

学生自治机制的普及性不足,使得学生缺乏参与的动力。一方面,学生对于自治管理存在感較弱,认为自己的介入不会给班级或学校带来实质性的影响,以至于采取消极参与的态度;另一方面,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一些学生缺乏及时获取学校内部公共信息资源的意愿,对于自治管理中自身的权利义务认识不清。

3.学生自治平台缺位

多元主体参与高职院校治理的体系不健全,“自治共治”很难得到保证。一方面,高职院校与学生校园信息资源访问途径不对称,学生获得公共信息的渠道有限,信息公开相对延时,造成学生无法获得对公共信息的知情权;另一方面,对学生合规、有效地进行自治缺乏制度化的保障。在高职院校治理过程中,学生是多元主体中的一员,有他们的参与能够达成多样化利益诉求的平衡和矛盾的化解,但是,在没有明确规定学生在高职院校和班级治理中的参与度的情况下,让学生参与高职院校或班级治理,还会引申出一些新问题和新矛盾。可见自治平台缺位,会让学生自治的积极性下降,弱化参与治理对学生的吸引力。

(二)项目创投在学生自治管理中的实践

安徽S高校物流管理A班班级管理中,將班委会作为一个组织的载体,借助院校内外部资源,让班级学生普遍参与,启动“五彩益善”创投计划,经过调研立项、专项培训、创意申报、评审优化和督导评估5个环节,培养提升班级组织管理能力,提高学生自治意识,推动班级自治的发展。

1.研究立项

一是成立了“五彩益善”自治委员会,建立“智囊团”;二是建立“五彩益善”项目需求目录及立项原则。根据高职院校的管理要求,结合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建立需求目录,需求目录的确立,需要彰显思想引领性与自主参与性的统一;三是建立项目资金池,资金池的原始资金来自院校给予班级的管理费、班级集体奖励金和班费,并设专人管理;四是网格化管理,把全班分成五个网格组,网格组长由班委会成员担任,各网格组相应地承担特定的需求项目。

2.专项培训

“五彩益善”自治委员会结合项目实际需要,组织开展专项培训。一是对“五彩益善”内涵和推行背景进行阐释,以期使学生从宏观上掌握项目的概况,主动参加班级的自治管理;二是进行项目管理培训,例如项目书写作、项目的运行和管理,培养他们自治管理的意识与技巧,加强流程化管理意识,提高责任意识。

3.创意申报

坚持问题导向原则,以考虑班级实际需求为主,制定项目策划书,每个网格组长与小组成员在一起讨论,制定出详细的实施策略与计划,并将结果汇报给自治委员会。

4.评审优化

评审组按照评审标准对申报项目策划方案进行评审。评审标准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可行性,即项目是否进行了必要的需求调研,目标群体是否明确,活动任务是否清晰,实施方案是否可行,是否有针对性地解决了某一问题或满足了学生的某种需求。其次是指导性,即项目的实施是否有助于坚定学生思想政治方向、提升道德素养和实践能力等。最后是新颖性。项目主题及具体实施方法是否与需求目录的贴合度高,是否具备板块特色。项目评审组将通过平等对话的方式,对每个网格组进行意见指导与优化。

5.督导评估

通过采用参与式评估等方式,密切关注项目实施过程中团队成员的情绪和问题反馈,准确把握项目运行的重点、难点,并以评估结果为依据,以实现目标为导向,开展专项训练,包括评估、项目管理技能及团队合作策略等,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项目创投在学生自治管理中的成效

学生自治项目实施效果主要表现为“人”的变化,回到育人自身,也就是落脚在“师和生”之变。项目创投实践证明,通过项目形式来推进学生自治管理,促进了一线思政工作者的功能角色转型和班级组织建设,提高了学生参与程度和自治能力,推动了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有效管理。

1.工作者角色转型,定位渐趋明晰

项目创投就是要推动一线思政工作者的角色转变,促进学生自治能力提高。一线思政工作者对班级的管理不再是直接的、行政命令式的,而是把自治事务以项目方式移交给自治网格及学生,逐渐摆脱大包大揽的习惯,职能与角色定位渐趋明确。在自治项目运行过程中,一线思政工作者的主要作用体现在: 一是制定标准。从宏观角度建立自治的准则,找准学生自治的定位。值得一提的是,在班级自治管理机制的建立中,还应将自治团队成员及其主要参与者列入高职院校综合测评分值目录,提高学生自治的动力。二是构建平台。打造议事协商平台,编制自治项目需求目录,组织班委成员及普通学生组成自治委员会,实施自治项目,督导评估和自治项目实施队伍的增能赋权。三是提供资源。一线思政工作者要为学生提供自治所需的资源支持,加强对学生自治的保障。例如,争取项目自治资金,整合学校内外诸如社区场地、志愿者活动场地等资源。四是鼓励参与。一线思政工作者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激励学生参与自治,对参与自治过程的学生给予某些奖励,比如荣誉证书、综合测评加分等等。由此可以看出,自治项目的运作机制有别于传统行政管理,一线思政工作者是同行者而不是控制者,是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

2.班委会指导自治,管理能力增强

班委会作为班级自治的管理组织,它的核心作用在于指导、组织学生自治。项目创投由班委会指导,班委会的既定功能得到强化,精细化管理程度得到提高。一是班委会主体功能彰显。明确规定班委会成员是项目负责人,对某个特定领域的版块负责,这一项目制强化了班委会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其原有的功能。二是班委会管理能力持续提升。在项目实施期间,班委会不只靠思政工作者的要求,也不只靠过去班级管理的经验,而是逐步掌握一整套系统的管理方法。班委会综合运用项目成员民主议事和磋商、参与式的需求调查,协同式的参与治理等方式,指导学生自设自治网格组,自我制订公约、自我提供服务,逐步把班级事务决定权、行动权赋予学生,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精细化管理的程度越来越高。

3.学生组织化参与,动员效应突出

学生自治的核心困境在于主体意识不强,缺乏行动参与。自治项目的最大作用就在于动员了学生,使他们从“要我参与”变为“我要参与”。一是参与主体和内容得以拓展。随着项目的深入开展,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参与动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据统计,自治项目实施以来,累计开展活动30余次,挖掘一批体育、绘画等才艺达人等,同时,在参与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得以释放,他们不再是班级事务的“旁观者”“享受者”,而是主动发表见解、贡献智慧的“参与者”与“行动者”。二是组织化参与程度得以提高。推进学生自治的关键就在于把分散化的、原子化的学生组织起来,从需求目录的制定、自治网格组的形成再到项目领域的执行,通过组织化、项目化等方式,引导、促进学生参与自治,其自我组织的动力与能力日益增强。据统计,自治项目培育和发展了专升本学习小组、志愿入伍小组、绘画小组等多个兴趣小组,对班级建设、社会实践服务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4.平台建设标准化,管理效率提升

学生自治的重要保障在于畅通参与渠道,规范平台流程。项目创投本身就是学生参与自治的平台资源,通过平台将高校、社区等资源加以整合并作用于自治项目运作,服务于学生成长发展。据调查,落地班级在所属院系支持下已与多个社区签订志愿服务实践基地,为自治项目落地创造了条件。项目制管理为学生自治提供流程和标准,由项目创投衍生出的民主协商、成效评估机制以及网格化管理等流程机制,一方面增强了学生自治的效能,保证自治项目的顺利实施;一方面对学生的管理与服务能力进行训练,促进学生自身的成长。

三、总结与反思

高职院校学生自治管理建设是一项系统、长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学生的广泛参与,还需要高校及社会力量的注入。项目创投制下学生自治管理模式建设加强了高职院校治理的规范化建设,推动了自治育人服务的进程。此次研究是探索也是尝试,仍存在改进的地方,在如何发挥好党支部和团支部的引领作用、推动学生自治自育等方面仍是值得探索的议题。全面构建学生自治的长效且规范化机制是一项经常性工作,需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其一,完善自治机制构建。自治机制建设是保障学生参与高职院校治理合法性的前提所在,高职院校需进一步制定具体化并富有可操作性的执行方案,这样既保障学生参与的合法性,也保证学生参与权的有效落地。其二,构筑参与平台。平台建设是保障学生参与治理的重要渠道,努力构建多方互动的机制,借助互联网数据资源搭建网络交流平台,让学生获得自治渠道。其三,强化赋能培力。赋能培力,重点是参与治理理念与能力培养,强化学生群体在高职院校治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培养。高职院校作为高校治理体系的重要利益主体,要充分发挥自身作为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的优势,实时促进学生意识觉醒与治理自觉。另外,一线思政工作者还应在课堂上创造条件,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主题引导。其四,加大系统运作。进一步实现学生自治工作的长效化,必须总结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深入推进班委会组织建设的评估机制,统筹全流程评估策略,不断推进学生自治建设的规范化。

参考文献:

[1]崔光胜,耿静.公益创投: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新载体——以湖北省公益创投实践为例[J].湖北社会科学,2015(01):57-62.

[2]刘志阳,王陆峰.公益创投网络及其治理——基于“结构-治理-绩效”的多案例研究[J].东南学术,2018(05):146-157.

[3]谢正富.微公益创投:社区微治理资源整合模式创新[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9,21(05):130-136.

[4]宋程成.从公益创投到创造性治理——基于江南县实践的制度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21,18(01):90-101+172.

[5]徐刚.微公益创投的能力堕距及主体治理——来自社区营造试点的证据[J].公共管理评论,2022,4(02):167-185.

[6]王萍,刘诗梦.社区与社会组织合作治理中的利益共享机制——以B街道公益创投项目运行为例[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01):63-68.

[7]许宝君.社区居民自治项目的运作机制及绩效检视——基于湖北四届社区公益创投(项目)的分析[J].求实,2020(01):27-38+109-110.

[8]叶云,李兰馨.“公益创投”在混合社区中重构公共秩序的逻辑——以苏南地区J社区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9(02):144-149.

Venture Capital Mechanism: An Innovative Approach to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 Autonomous Management in Vocational Colleges

YAN Tao1, DONG Ying-hui2

(1. Anhui Business College,Wuhu Anhui 241000; 2. Party School of Xinyang Municip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Xinyang Henan 464000, China)

Abstract: Student management in vocational colleges may involve such problems as "administrative dependence" and "asymmetric participation". Venture capital mechanism, an important model of grassroots manage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organizational cultivation, talent development, and activation of autonomy vitality. Applying venture capital mechanism to student autonomous management can stimulate students'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unleash their autonomy ability, innovate student autonomous management models, and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administr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 Venture Capital Mechanism; Vocational Colleges; Students; Autonomous Management

收稿日期:2023-03-09

作者簡介:严涛(1989),男,河南信阳人,硕士,社会工作师,研究方向为基层社会治理与学校社会工作;董璎慧(1990),女,河南南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基层社会治理。

此文为安徽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共同体视域下政社协同参与社会治理现实困境与创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2AH052733,项目主持人:严涛)和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一般项目“协同治理视域下高校学生班级自治管理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2kyf03,项目主持人:严涛)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