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飞洋,鲜玉芳
(渭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发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全社会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1]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的百年征程中,始终重视榜样文化建设,高度关注榜样人物的挖掘、选树、宣传和教育工作,涌现出一批批可歌可泣的先进典型,为逐步实现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奋斗目标注入了不竭的精神力量。梳理和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榜样文化的生成逻辑,从新时代新征程党建工作的主线上把握榜样在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中的独特功能,为新的赶考之路争取更大光荣提供资鉴。
在漫长的人类文明演进史中,榜样是一类特有的“文化样态”,涵括了与榜样相关的人物、建筑、精神、制度等多方面内容。远至古希腊哲庙中灿若群星的诸先贤和中国历朝历代矗立于乡坊闾里“旌贞表节”的牌坊群,近到天安门广场上永垂不朽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礼,均属于榜样文化的范畴。榜样文化有其特定的功用价值,其内核在于“感召”,即发挥榜样的价值引领,缩短实然人格同应然人格的“位势差”。这一特性也是榜样文化被引入社会政治语境的基础,即发扬榜样的教育功能塑造一定政治体所要求的合格公民。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榜样文化建设,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阶段,榜样文化发挥了开展“政治动员”、提升“政治认同”和强化“政治统治”功能,与党的发展休戚与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作为新时代党建工作的主线,而突出这一主线离不开榜样文化的涵养。
时代塑造英雄,平凡铸就伟大。中国共产党的榜样文化遵循着明晰的生成逻辑,以推进党的中心工作、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和塑造党的良好形象为内容的伟大实践孕育出了一批批来自不同年代、年龄、性别、学历和职业的先进典型。
榜样是一定时代的鲜活价值观,集中反映了特定历史阶段的主流价值取向。纵观党的百年奋斗史,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的四个历史阶段,涌现出的榜样人物身上既凸显了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共性,又围绕各时期党的中心工作呈现出个性化特征。“一定社会在不同的历史时间段的榜样类型会发生变迁,同一种榜样类型在不同时期也会呈现出不同历史地位。”[2]
在以“救国”为主题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是榜样的底色。党创立初期和北伐战争阶段,传播先进思想、领导工农斗争和鼓舞革命斗争是中心工作,涌现出工运先驱邓中夏、“农运大王”彭湃和北伐名将叶挺等榜样;土地革命战争阶段,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农村根据地建设成为中心工作,涌现出为“可爱的中国”牺牲的方志敏、“血洒三河坝”的蔡晴川和左翼文化先锋鲁迅等榜样;抗日战争阶段,毛泽东在1938 年《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的政治报告中强调,共产党员“应该成为英勇作战的模范,执行命令的模范,遵守纪律的模范,政治工作的模范和内部团结统一的模范”[3]522,涌现出抗日名将左权、“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支前模范吴满有和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等榜样;解放战争阶段,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解放全中国是中心工作,涌现出爱兵模范王克勤、起义名将高树勋和爱国诗人闻一多等榜样。
在以“兴国”为主题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自力更生、发愤图强”是榜样的底色。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在百废待兴、内忧外患的复杂局面下,各条战线上的榜样相继涌现,有抗美援朝的战斗英雄黄继光、杨根思等,有工农业领域的劳模孟泰、李顺达等,有积极响应社会主义改造的荣毅仁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阶段,“铁人”王进喜、“铁姑娘”申纪兰、人民公仆焦裕禄、“两弹元勋”邓稼先和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等先进典型纷纷涌现,反映了党和群众高涨的建设热情。
在以“富国”为主题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是榜样的底色。这一时期选树的榜样既有道德楷模,如张海迪、洪占辉、任长霞等,又有改革先锋,如小岗村十八户农民和部分企业家代表等,还有科技、教育、文艺等领域的先进典型,整体呈现多样化倾向。在以“强国”为主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是榜样的底色。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崇尚、学习和关爱榜样,指出新时代是需要英雄并一定能产生英雄的时代,一批荣获“共和国勋章”“人民英雄”“七一勋章”等荣誉的榜样延展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
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党的榜样既要源于群众,又要感召群众。在党的百年奋斗征程中,榜样的产生始终以积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为标准,来自深入群众、依靠群众、联系群众、发动群众的实践活动。
首先,党的榜样属于人民群众的普通一员。中国共产党兼有“两个先锋队”的性质,本身就是人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其中的优秀代表以良好的精神风貌、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效的工作能力在党内外树立了一座座具有示范性、引领性和教育性的丰碑。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各个阶段选树的榜样,涵盖了党、政、军、工、农、科、教、文、卫、商、民等领域,均是不同行业、界别的杰出代表,且愈发向一线工作者倾斜。其次,党的榜样源于践行初心使命的伟大实践。党甫一建立,就将“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作为初心使命,凝练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人民立场,贯穿党的百年奋斗史。《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用“四次飞跃”概括党在四个阶段取得的伟大成就,即“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4],也完整地勾勒出中国共产党生成榜样的主题主线。正是怀揣着党的初心使命,无数的人民英雄牺牲在革命胜利前,无数的人民公仆奋斗在工作岗位上,无数的爱国人士奉献在各项事业中,成为党内外学习和效仿的对象。最后,党的榜样树立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强调:“只有代表群众才能教育群众,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5]864榜样是否具有生命力,在于能否被人民群众真正认可和接受,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党在既往的榜样文化建设工作中,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既保证选树的榜样能保有高度的政治自觉,在立场、方向、原则上都能和党保持高度一致,听党话、跟党走,又要求以多种形式搭建群众参与平台、拓宽群众参与渠道,让群众主体性在榜样生成环节得以充分发挥。在生成榜样时,党始终坚持让群众推举、审议、评价榜样,发挥首创精神,如在“感动中国”“道德模范”等榜样选树活动中增加网络评选环节等。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根基在于人民群众,其形象的评判者也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评判视角并非宏观而是微观的,从每个党员的客观言行出发,观察和评价党的形象。百年以来,党以各领域突出的个体和群体的“人”为中心,圆融物、行为、制度和精神等要素,毫不动摇地推进榜样文化建设,通过党员个体或群体的先进性映照党的先进性,不断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支持和爱戴。就本质而言,党的榜样文化中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百年大党的“精气神”。作为精神之源,伟大建党精神体现在无数以个体和群体形式存在的榜样身上。
首先,榜样持守和弘扬的“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精神体现了党思想先进、信仰坚定的特质,在思想维度彰显了党的先进性。有人殚精竭虑、上下求索,为近代中国探寻救亡图存之道,如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翻译《共产党宣言》的陈望道,深入湖南农村调查中国社会的毛泽东;有人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坚持革命理想大于天,如留下“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高唱《国际歌》步入刑场英勇就义的瞿秋白、萧楚女。其次,榜样持守和弘扬的“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精神体现了党初衷不改、本色依旧的特质,在政治维度上彰显了党的先进性。有人鞠躬尽瘁、心系群众,铸就了人民公仆的精神丰碑,如进藏干部的标杆孔繁森、小岗村“永远的第一书记”沈浩;有人以国为重、以新图强,成为践行爱国主义的典范,如“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大国工匠”徐立平。再次,榜样持守和弘扬的“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精神体现了党意志顽强、作风优良的特质,在精神维度上彰显了党的先进性。有人不畏强敌、舍生忘死,始终践行革命英雄主义,如“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飞夺泸定桥的22 名勇士;有人挺身而出、不懈奋斗,富有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如“铁人”王进喜、“航天英雄”杨利伟。最后,榜样持守和弘扬的“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精神体现了党品德高尚、情系人民的特质,在道德维度上彰显了党的先进性。有人坚贞不屈、永不叛党,恪守最宝贵的政治品格,如“江姐”的原型江竹筠、永远不忘来时路的“铁姑娘”申纪兰;有人为党分忧、为民奉献,甘作国家与群众的人梯,如“渐冻斗士”张定宇、“时代楷模”张桂梅。
新时代新征程上持续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是一个历史性、系统性、全局性工程,必须以广阔视野和长远眼光进行审视、思考,让相关因素更多参与进来,激活党发展的“新陈代谢”。
榜样文化是否真正能够在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中发挥重要角色,首先应在立论环节廓清二者关系。
在语义渊源上,“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经历了长期的概念嬗变,大致分为四步: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科学命题;党的十七大强调“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党的十九大基于世情、党情、国情和民情的变化,将“长期”作为“执政能力建设”的定语对该命题进行了完善。党的二十大报告则重申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作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主线。语义演进集中体现了两个问题:一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始终是党建工作不可动摇的主任务;二是“先进性”“纯洁性”和“长期”依次补充进核心概念实质上反映了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一命题的认识深化。从该角度理解,“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涵属于“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范畴。
在内涵释义上,“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使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党的纯洁性建设”就是使党组织和党员在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制度等方面与党的性质、宗旨始终保持一致,是群体要求和个体要求的统一。从这个意义上看,“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的目标指向是“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即党的长期执政要求全党上下都能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纪律上和制度上都能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总而言之,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要靠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作为支撑,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要靠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来引领,两者相辅相成、良性互动。
要探究榜样文化的价值旨归,应先对“榜样”溯源。“榜样”一词并非舶来品,中国古代便有相关记载。古汉语语境中,“榜”有“公而告之”之意,“样”通“像”,有“式样”“标准”之意,组合起来就有“值得广而告之的式样或标准”,已经近似于今意。宋代张镃在《俯镜亭》中的“何妨云影杂,榜样自天成”,首次将“榜”与“样”组合成词使用。其后如明代李贽《续焚书·李善长》、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等文中均以“榜样”作为“值得学习的人或事物”之意运用,均与现代一般语境下的“榜样”并无二致。因此,以此梳理出“榜样”的逻辑机理:某一主体通过一定途径选树无限趋近应然人格表征的人和事,昭示公众其自身实然人格与“榜样”间的差距,听其言、闻其事、观其行、思其意,查劣识缺,追优补强,以实现受感召群体特定方面向好发展。同时,榜样文化还具备一定特征:一是时代性,榜样的产生与流行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榜样文化实质上反映了时代主题对群体的价值要求;二是正向性,榜样形象体现了特定时代的理想人格,具备一定的正面感召、引导价值;三是实践性,榜样文化的价值追求是“实现受感召群体特定方面向好发展”,必然要求榜样不能浮于“虚空”,而要走向“人间”,这一过程需要榜样教育来实现。
综上所述,榜样文化同“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相互契合。榜样文化反映时代主题的“时代性”体现了党的先进性建设“与时俱进”的内在品质;榜样文化正面感召、引导价值观念的“正向性”与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具备相容性;榜样文化终极价值的“实践性”暗合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都要落脚于“建设”层面的根本要求。因此,在政治语境内,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就是榜样文化的价值旨归。
执政党的兴衰与否,一定程度上受到其运用政治资源的能力与水平的影响。政治文化以隐性形式居于执政党体系内外,潜移默化地影响执政党治国理政的全过程。那么贯穿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各阶段的榜样文化,是否也属于党内政治文化范畴?
第一,共同的思想基础。贯穿党革命、建设和改革各阶段的榜样文化既是党的文化的重要分支,又与党史文化和红色文化密切相关[6],同时传承着社会主义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基因;而先进纯洁的党内政治文化是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内涵。二者在思想上同宗同源,具有相当大的重合区域。
第二,共同的价值表征。过去的历史实践证明,榜样文化既体现了主流意识形态导向,即榜样形象反映特定时期的主流价值取向,又从榜样的树立、宣教和维护环节均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即榜样来自人民、榜样教育人民、人民维护榜样等;而鲜明的政治性、坚定的人民性是党内政治文化的主要特征,即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二者在价值上方向一致,具有极大的融合度。
第三,共同的功用机理。榜样文化必然包括“一个前提,两样人格”:一个前提就是榜样形象,这是榜样文化的基础。两样人格是通过感召教育,缩小实然人格和应然人格的“位势差”。在此基础上,榜样文化发挥了领价值、树形象、聚人心、立规矩的功能;而党内政治文化则发挥了价值导向、形象塑造、政治教化、激励约束和凝聚引领功能。二者在功用机理上相类似,有着共同的实践价值取向。
新中国成立以后,榜样文化建设始终贯穿党的长期执政过程,成为各项事业顺利开展的重要精神引力。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榜样文化建设凸显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面对迅速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时代需要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国的历史任务,党的榜样文化建设因时而变、因势而新,选树了一批“公而忘私”[7]49的榜样形象,例如雷锋、王进喜、焦裕禄等英模人物,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榜样人物。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榜样文化建设逐渐走向多样化,关注点开始从群体集合转向个体人性、从政治领域转向道德领域。一方面,奋发进取的改革者、创业者成为学习效仿的大众榜样。另一方面,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和家庭美德等领域“出彩”的道德楷模成为全社会崇敬、效仿的学习对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荣誉制度建设,积极运用各种国家荣誉制度,不断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对国家、道路和制度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充分发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全社会形成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的良好氛围。2015 年12 月27 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为功勋荣誉表彰工作实践提供了法律遵循。该法律颁布施行后,党和国家数次开展集中颁授活动。2018 年12 月18日,100 名“改革先锋”称号获得者和10 名“中国改革友谊奖章”获得者受到表彰。2021 年6 月29 日,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授予“七一勋章”的决定》,习近平总书记为马毛姐、王书茂、王占山、王兰花、艾爱国、石光银、吕其明等29 名同志颁授“七一勋章”。于敏、申纪兰、孙家栋、李延年、张富清、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钟南山等先后获得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既是国家的骄傲,也是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前进的精神旗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走过百年奋斗历程的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1]党的长期执政能力“更加坚强有力”,离不开榜样文化的滋养。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党的榜样文化以“向心性”“信仰性”“利他性”和“感召性”最大程度上提升了党的长期执政能力。
党的榜样是政治上的明白人,具有“向心性”特征。与一般的社会组织不同,政党是一种最高级、最规整的政治组织,“讲政治”是其核心旨归,特别是执政党,通常构筑着复杂、严密、成熟的政治规则体系,深刻反映着不同政党迥异的阶级本质。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从各级组织到各个党员,必须旗帜鲜明地坚定政治立场,严守政治规矩,“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最高政治原则”[1]。邓小平同志强调必须要有一个在实践中形成的坚强的中央领导集体,在这个领导集体中必须有一个核心。如果没有这样的领导集体和核心,党的事业就不能胜利。纵观百年党史,党在榜样人物选树、培育和宣传中,一般都着重考察党员的党性修养,判断党员是否能够自觉践行“讲政治、顾大局、守规矩”的政治原则,是否能够自觉持守“向心性”。
在取得执政地位前,党通过“正”与“负”的双向激励,既表彰了维护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先进榜样,如坚决贯彻军委“攻锦”意图的罗荣桓、主动留守南方坚持游击战争的陈毅,又批判了违背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错误典型,如长征中“另立中央”的张国焘、抗战时对待工作“挑肥拣瘦”的刘力功。在取得执政地位后,党沿用了革命战争年代建立“红榜”与“黑榜”的优良传统,为全党上下在政治上划定了行为界限,提供了现实遵循。第一,树立对党忠诚的榜样,引导全党守住政治灵魂。作为首要的政治品质,对党忠诚是党选树榜样的最基本要求,通过榜样爱党、忧党、兴党、护党的典型事迹,引导全体党员听党话、跟党走,使党的领导如指臂使,如在全党范围内弘扬西迁精神。第二,树立维护权威的榜样,引导全党站稳政治立场。维护党中央和领袖权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要内容,也是选树榜样的基本原则,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典型引导全体党员自觉遵守组织原则,使全党上下步调一致,如对秦岭别墅案的宣传教育。第三,树立恪守纪律的榜样,引导全党涵养政治定力。铁的纪律是党战无不胜的要素之一,也是榜样选树的重要标准,通过“关键少数”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在全党形成时时守纪律、事事讲规矩的良好氛围,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
党的榜样是思想上的清醒人,具有“信仰性”特征。作为由先进思想孕育催生、以科学理论指导武装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思想理论建设,推行常态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锻造有思想觉悟的共产党人。毛泽东同志强调:“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8]226但思想改造是最难的,尤其是要建立对指导思想的绝对认同,必须要以各种方式动员知、情、意、信、行不同要素协同参与,榜样教育法就是常备形式。纵览百年党史,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不同阶段频繁以榜样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既教育党员,又教育群众,取得了突出实效,关键就在于选树了一批批深具信仰的先行者,他们凭借自身的感人事迹,将书本上的理论文字变成了指导具体实践的真理力量。
在认同谱系中,情感认同在低梯度,价值认同在高梯度,二者呈逐层递进关系。只有先对思想理论建立起情感认同,更高层级的价值认同才能因之产生,活生生的榜样在此发挥着认同梯度的过渡职能。无论是党员还是群众,在面对党在理论创新中的新思想时,主客观之间的疏离是存在的,必须先要因理论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才能抹除这种隔阂。榜样人物作为践行思想的先行者,其嘉言懿行在党员和群众中广泛宣传,形式上是在突出人的先进性,本质上是在体现思想的先进性。具体而言,榜样“信仰性”涵化党的思想引领力历经“优秀党员—党员—群众”的逻辑过程。
第一,党以优秀党员赢得其他党员的情感认同。优秀党员在立德、立言、立功上的感人事迹在一定时空范围内被生动传播,让其他党员产生相关的情感体验,在情感上认同榜样事迹。第二,产生情感认同的其他党员在学习和践行中从情感上升为意志、信念,进而在思想上认同党的指导思想,这也构成了源源不断地产生优秀党员的原因。第三,在思想上完成入党的全体党员发挥其先进性,用情感争取群众,用思想赢得群众。在不同历史阶段,党总能通过层出不穷的英雄群像,让人民群众直观感受到榜样的先进性,在情感上亲近党,进而在此基础上使得人民群众深刻认同其背后蕴含的思想伟力。
党的榜样是道德上的领跑人,具有“利他性”特征。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既是党的宗旨,又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毛泽东同志强调,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行“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5]1096。习近平同志立足新时代伟大实践,将其概括为“初心”和“使命”,即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彰显了共产党人在道德上的“利他”特质。从利益维度讲,党的利益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就要求作为“细胞”的党员个体要在实践中忠诚地代表群众的利益。纵观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取得执政地位并能够长期执政,就在于在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的不同历史阶段锻造出一批批“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9]42的优秀党员,以高尚道德赢得了人民的接受和认可。
要使群众真正“组织起来”,建立制度规约式的“硬”性组织确实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依靠广大党员干部树牢服务宗旨,甘作“孺子牛”,实现“软”性组织。新时代新征程,党中央提出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本质上仍然强调党员干部主动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断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自觉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将调研成果切切实实转化成干事创业、担当作为、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努力成为能够真正将群众“组织起来”的优秀党员干部。第一,强化作风建设,保证党员干部始终保有先进性。党兼具“两个先锋队”性质,是由人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组成,但在长期执政过程中,党内出现了部分利己主义者,将党的纪律、原则抛之脑后,严重动摇了党的执政根基,弱化了党的组织能力,必须通过强化作风建设加以纠正,消除群众中存在的多种误解,重新树立党员的模范先锋形象。第二,优化党群关系,当好群众的学生。党的历代领导人都高度重视向群众学习,充分认识、理解和肯定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但在长期实践中,部分党员干部习惯以“官老爷”自居,即使是榜样教育也秉持单纯“以上领下”的错误倾向。因此,“组织起来”需要将榜样关系“倒挂”,以人民群众的优良品质感召自我,以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启发自我,以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鞭策自我。
党的榜样是事业上的带头人,具有“感召性”特征。榜样本质上是一种非权力性感召力,它并不是在权力规制下实现对社会大众的引导劝诫,而是通过榜样人格与大众人格之间存在的“位势差”发生作用。政党的社会号召力则是一个复合概念,指政党对社会阶层、群体和力量进行凝聚、影响、服务、组织和动员的一种综合性影响力。具备社会号召力的执政党,能够依循目标汲取社会资源、赢取社会认同、巩固执政地位,但其社会号召力并不是无缘无故得来的,而是在政党的长期历史实践过程内外部要素相互作用中不断形成的。其中,内源性要素占据主导,即政党全体成员对其政治纲领的自觉践行累积了社会力量尤其是人民群众的拥护、认可和声誉。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号召力也源于此,且更依赖于全体成员发挥非权力性感召,以此维护和保障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领导地位。
作为先锋队性质的执政党,党势必要在各个历史阶段发挥引领作用。在取得执政地位前,中国共产党就凭借其崇高的理想、可行的目标、严明的纪律、精干的组织和高尚的品格,在几百个形形色色的政党中脱颖而出。抗战时期,大量爱国青年奔赴延安,充分彰显了党的社会号召力。对于基层群众而言,除了政纲的吸引力外,主要就是广大党员干部的作风迥异于其他政党尤其是国民党。例如,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的接收大员们在接收敌产时大肆贪腐,号称“五子登科”,而共产党干部在当时却以廉洁自律著称于世,民众的心理天平自然会发生偏移,执政基础逐渐奠定。在取得执政地位后,党员依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各个领域发挥着引领和示范作用,如某些国家重点项目设置“临时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各行各业的“党员先锋岗”总是行业标兵和典范,重大自然灾害纷纷请缨的“党员突击队”等。党在革命性锻造中坚定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发挥着强大的社会号召力。
在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的百年征程中,我们坚持以推进党的中心工作为原则挖掘榜样,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为依据培育榜样,以塑造党的良好形象为目标塑造榜样,涌现出无数引领时代的英模人物,产生了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榜样文化。为持续坚持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总要求,榜样文化的发展也应因时而进、因事而变、因势而新,持续挖掘榜样人物的相关素材,打破“脸谱化”印象;及时更新榜样文化的物质载体,提升传播效率和教育价值;坚定榜样文化的主流价值导向,营造榜样文化建设的正向舆情场域;构建以“党群融合”为基点的榜样文化双向互动格局,推动党员干部既当群众的“先生”,又当群众的“学生”,让党的榜样文化能够生息不断、永葆青春。在党的二十大所绘就的新时代新征程上,要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榜样文化的时代内涵,持续发挥英模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以榜样文化的“向心性”“信仰性”“利他性”和“感召性”不断助力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着力提升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