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视域下渭南地名疏证与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以韩城、合阳、澄城三县市地名为例

2023-09-18 22:27杜振虎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澄城县合阳文化遗产

杜振虎

(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地名是人类盖在大地上的图章,一地之名是当地历史文化的积淀,饱含着地域历史掌故,呼应着地域地理特征。2007 年第九届联合国地名标准化大会暨第二十四次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会议确定,地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说,研究与传承地名文化,保护地名文化遗产,意义深远。

国务院于2022 年4 月30 日公布了修订后的《地名管理条例》,其中第三条规定了八类地名管理对象,即自然地理实体名称;行政区划名称;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所在地名称;城市公园、自然保护地名称;街路巷名称;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义的住宅区、楼宇名称;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义的交通运输、水利、电力、通信、气象等设施名称;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义的其他地理实体名称。其中城市公园、自然保护地名称为首次列入管理对象,对住宅区、楼宇名称则限定“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义的”,明确了政府进行地名管理的边界。第四条则明确规定:地名管理应当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地名管理应当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团结,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充分体现了加强地名管理的重要意义。

渭南市下辖2 区2 市7 县,现共有108 个镇、28个街道办事处、2 071 个行政村、257 个社区,地域广阔,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地名所涵盖的范围极广,进行地名探查的工作量很大。本文在对韩城市、合阳县、澄城县的地名探查的基础上,从历史文化视角对渭南地名文化和地名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作些初步讨论,探索地名文化遗产保护路径。

一、地名中的历史映像

韩城、合阳、澄城三县市名称中,合阳、澄城使用有1500~2000 年、韩城使用有1000~1500 年。所辖乡镇名称、数量,随历史变迁而不断发生变化。

(一)韩城、合阳、澄城的命名

1.韩城的得名

传统的说法认为,西周有韩国,因韩国境内有韩原而得名。西周初年,周成王封武王少子于韩,为韩侯,食采于韩原一带,称韩国。韩侯为防止晋国从东北方侵扰,成王派召公辅之,后为晋灭。这是说韩城得名是由《诗经·大雅·韩奕》中的“溥彼韩城,燕师所完”[1]1455诗句而来。全诗颂扬韩侯接受册封,肩负屏障安定北方的重任,周王对其优宠倚重,公卿对其礼敬。韩侯所建城址,经高增岳先生考证,其分布于今韩城市龙亭、芝阳一带。[2]秦惠文王十一年(前314)秦更少梁为夏阳,置邑于今韩城市城区以南瓦头村以西地带。北周明帝二年(558)夏阳并入郃阳。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夏阳自郃阳分出,改为韩城县,属冯翊郡。唐肃宗乾元三年(758)改韩城为夏阳,隶河中府。唐昭宗天佑二年(905)更名韩原县。另说认为韩城得名于传说故事“韩娥疏雍”[3]87-88。

2.合阳的得名

魏文侯十七年(前429),“西攻秦,至郑而还,筑雒阴、合阳”[4]1838。魏败秦师于郑(今陕西渭南华州区),还师北上,于合水(亦称洽水,清初断流,遗道在今黄河西岸莘里村)北岸筑城,取名“合阳城”,“合阳”之名即自此始。汉景帝二年(前155),因地处郃水之阳,始设郃阳县,“郃阳”名一直沿用至新中国成立之后。1964 年9 月,国务院更改生僻地名时,改称为合阳县。

合阳县境废置古县名有五泉县、宫城县、河西县。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446),析郃阳,于东北部设宫城县(治所在今合阳县东宫城,原名织锦城);于南部乳罗山一带及今澄城县南部设五泉县(治所在今合阳县良石村)。五泉县、宫城县均于北周时废置。唐武德三年(620)析郃阳东部黄河沿岸一带设河西县(治所设郃阳县故城),乾元三年(760)改河西县为夏阳县,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撤夏阳县并入郃阳县。

3.澄城的得名

关于澄城的得名,始于汉景帝二年(前155)设置的徵县,此徵乃春秋时之北徵。“徵”“澄”同音,故名,徵县故址在今蒲城县避难堡;又据《同州府志》,澄城县西沟(县西河)有澄泉,澄城县因澄泉而得名;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析郃阳县地于今址置澄城县,澄城故城即今县址,同时设澄城郡,于西部今安里镇三门村置三门县(因县城仅有东、南、北三门而名)。澄城郡辖澄城、五泉、三门。隋开皇三年(583)撤销澄城郡。大业三年(607)属冯翊郡。

20 世纪90 年代,在距避难堡村4 公里远的西头村发现“澂邑漕仓”遗址,出土了“澂邑漕仓”文字瓦当,从瓦当所刻的汉字可以看出“澂”“徵”二字非常相似。“徵”,当为“澂”之讹误。今天,澄城县的大街上,随处可见到“徵”字。1996 年12 月,古徵街竣工;2002 年8 月,古徵公园建成开园。不管是古徵街及街道两旁的文化景观标识建筑体,还是古徵公园,都无处不凸显着“徵”文化,现代建设,古“徵”印象。

澄城县境废置古县名有三门县、五泉县、长宁县。唐武德三年(620)析澄城县地,在长宁河南(今洛城村西)置长宁县,与澄城县同属同州;贞观八年(634)废长宁入澄城。在今王庄镇、冯原镇留下了长宁、洛城村名。

(二)帝王将相活动历史的地名印记

大禹在韩城龙门山开凿了龙门,留下了流传至今的历史和传说印记,如著名的“鲤鱼跳龙门”传说发生地即为风景名胜黄河龙门。韩城在夏代即称龙门。后人称禹为神禹,称凿龙门为神功。地名印记中则留下了龙门、禹门口等这样的地名。

韩城、合阳均有“夏阳”地名,两个地名所承载的历史也有相通之处。秦惠王改少梁名夏阳,秦灭六国,置夏阳县。北周明帝时废县。汉高祖二年(前205),韩信受命攻打魏国时,巧做木罂渡过黄河,袭击安邑,其渡口即在夏阳渡(春秋战国时所称少梁渡附近,秦之后改称夏阳渡,夏阳更名韩城后称芝川渡)。合阳县洽川镇的夏阳村,原为唐乾元三年(760)由河西县县治改名夏阳县而名。在今洽川镇夏阳村西坡上,有韩信当年屯兵的“齐王坪”“韩信城”等与韩信木罂渡黄河相关的地名,因而将河西县县治改名夏阳,并非虚名。韩信城遗址在今灵泉村福山东南,为韩信屯兵处。齐王坪则为韩信制作木罂处。

合阳县洽川镇莘里村,承载了夏启、商汤、周文王的传奇历史。合阳县古称有莘国,是因为夏启封支子于莘(今合阳)而称“有莘国”。商代初则有有莘氏“媵臣”伊尹“负鼎俎,以滋味说汤”[4]94,辅佐商汤定天下的历史传奇,莘村东南有伊尹墓。合阳县至今仍有村庄的命名与伊尹有关,如尹庄、阿场、三汲等。相传,尹庄为伊尹的故里;阿场是伊尹打场的地方,因伊尹官号阿衡,故名阿场;三汲乃伊尹汲水之地。周文王姬昌娶有莘氏女太姒,生周武王姬发。《诗经·大雅·大明》载:“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涘。文王嘉止,大帮有子。”[1]1135-1136文王聪慧,太姒有贤,天作之合,二人浪漫的爱情故事发生地即在今洽川一带,莘里村西有太姒墓。这些历史记载说明,合阳在古代为有莘氏部落的集居地,在夏商周三代为“有莘国”。关于周文王与太姒的爱情,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而这个美丽的传说故事又与合阳的得名有关。相传有莘国不出物产出美女,不少名人志士专程来此访女寻亲,有莘国的姑娘长到十五六岁时就被相亲带走,当地民谣曰“小伙子跳墙狗不咬,姑娘出门娘不找”,所以,家里人都支持女儿的行动。周文王战败被商纣王囚禁于羑里(今河南汤阴北),臣子闳夭、散宜生等从有莘国找了绝美佳人,带上大量珍宝,送给纣王,纣王大喜,于是释放了周文王。因为有莘国出美女,有莘之女嫁夫,乃为阴阳之合,于是人们便以“合阳”称之。[3]182

合阳百良镇有个侯卒村,相传,汉初韩信以木罂从夏阳渡河讨伐魏王豹时,曾在此练兵而取名侯卒。县东南的甘贤,原名雄镇,因韩信在此招募过十万雄兵,明代更名雄镇为甘贤,意为人民甘拜盖世之贤者。城关街道办事处有个殿下村(现属临皋社区),相传五代时期,柴荣曾屯兵于此,因柴荣被周太祖郭威封为太子,故取名为殿下。坊镇大伏六、小伏六、东蒙、西蒙、中蒙、南伏蒙、北伏蒙、东伏蒙、西伏蒙则与伏羲氏有关,相传伏羲氏曾在这一带演绎六爻八卦,民感其启蒙教诲之恩而得名。[5]51马长寿先生根据《广武将军□产碑》考证,坊镇“伏六”“伏蒙”均写为“夫蒙”,《魏书》中写为“不蒙”,为十六国前秦时西羌部族姓氏,“伏蒙”即不蒙或夫蒙之异译[6]28-29,103,这些村落记录的应是羌族活动历史。甘井镇万年、护难、仙宫、休里、鹅毛、龙亭则与汉武帝有关,取名源于汉武帝出巡的故事。相传,万年为人们祝愿汉武帝长寿万年之地;护难,因汉武帝在此遇难,经当地人民护驾脱险而得名;鹅毛,汉武帝到此,恰逢天降鹅毛大雪而得名;仙宫,汉武帝在此地筑有望仙宫而得名;休里、龙亭均为汉武帝憩息之地。县北的梁山上建有武帝庙,梁山西峰又被称为武帝山。[7]168

澄城县庄头镇永内村西坡下有隋公泉,又名匮谷泉,因隋文帝避暑时宫娃洗浴于此而名。当年隋文帝携宫娃妃娥沐浴其中,清澈的泉水倒映出二人的倩影,连鸟儿也不忍鸣唱,夕阳也不忍落山。由此可以想象出水润人,人戏水,其乐融融的非凡景象。此后,人们纷纷效仿隋文帝来此沐浴,一图吉利,二保健康。交道镇的阿銮寨村名,也是隋文帝时朝拜回銮寺时改名而得。

澄城县城关街道办西河村,古时建有普济寺,该寺因东晋高僧佛图澄(232—348)及寺下的洗肠泉而闻名。《晋书》《高僧传》中均有《佛图澄传》,但传中均未有佛图澄曾经活动于澄城普济寺的记载,而在旧县志中却有此说法,并言佛图澄也是圆寂于澄城的,个中缘由有待进一步考证。旧县志记载,佛图澄于西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入中国息于澄城”[8]655,西河金沙谷即佛图澄游息之地,后在此建灵泉寺,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改名普济寺。洗肠泉也因佛图澄而得名。相传佛图澄每次诵经之前,必先到泉边掏出腹肠洗涤。佛图澄左乳房起先有一小洞直通腹内,平常用棉絮塞着,洞中发出的光亮可使一室通明。[9]545

澄城县还有个劝母村,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从避难堡逃到永明村(即今之劝母村),梦见母亲担心自己,痛哭不已。他劝母亲不要担忧,答应逃往母亲的家乡,后来就在秦穆公的扶帮下继任君主,即为晋文公。为纪念劝母之梦,晋文公在永明村修劝母庙,劝母村人习惯称之为南庙。

澄城县赵庄镇的良甫河、良甫庄、良周及王庄镇的太贤等村名,与唐初辅臣魏征有关。魏征(580—643),唐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乃为不世之臣,犯颜直谏,嘉会不世之君唐太宗,君臣共建“贞观之治”,累授左光禄大夫、太子太师,封郑国公,赐庄北徵,子孙世居今王庄镇太贤村。后其子孙为避祖先之讳,且誉魏征为国之大贤而更名大贤。清乾隆年间,因“大”与“太”相通假借而为现名“太贤”。现有太贤、东太贤、西太贤。唐代以后,在澄城产生了与魏征有关的村庄,计有良辅河、良周、魏仙桥、太贤和韦庄镇魏家斜。魏家斜村,乃唐代末年魏征后裔迁居地,因建村于斜路旁而得名;冯原镇的魏仙桥村,相传为唐贞观年间,魏征后裔在其祖先所建土桥附近建庄居住,取名魏先桥,唐显庆年间(656—661)演变为今名。魏征五世孙魏谟(793—858),累授左拾遗、谏议大夫、太子少保。唐文宗读《贞观政要》,思魏征之贤,诏访其后,杨汝士荐之。据《澄城县附志》载,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建良甫河村,因魏征为辅佐唐太宗之良臣,其子孙被封居此地,故名良辅,魏谟的出生地应在此地。因“辅”与“甫”同音,且处河川而更名良甫河。良周村也建于唐太宗时,因地处良辅周围而名。[10]78-79古有魏征衣冠冢及墓碑在太贤武家庄村北,碑为清代陕西巡抚毕沅所立,当地人习惯称海子陵。“荒陵暮雨”是清顺治年间澄城县令姚钦明归纳提炼的古澄城八景之一,“荒陵”所指即为魏征墓。古县城南门外有魏郑公祠(今虹济泉东),代有修葺,今尚有宋、金、元、明、清各朝重修魏郑公祠的碑刻、碑刻拓本数通(件)。[10]85-88祠早已被毁,但魏征的风骨在澄城大地永存。

澄城县赵庄镇的亲邻、车盖、寨东、俿佃、郊城、上马店等村名,记录了辽将韩昌领兵驻守的事迹和澄城八景之一“古寨寒烟”的印象。韩昌(975—1027),辽国汉臣,本名遂正,赐姓耶律。辽王为达侵吞中原之目的,曾许给韩昌半壁江山,并封韩昌为元帅统兵百万犯宋。亲邻,北宋末年因韩昌将领驻兵于大本营附近而得名;车盖,北宋初年因李姓居于寨子附近初名李家寨,后因韩昌出兵犯宋的带蓬车队驻扎于此而得名车盖;寨东则因处于亲邻寨之东得名;俿佃则是因韩昌出兵犯宋,车骑受损在此停息而得名;居仙寺位于亲邻村南“古城”西北半沟中,寺院呈王字形状,座北向南,传说是韩昌所建;郊城,相传韩昌屯兵练武,在此设过校场,得名校场,北宋末年演变为郊城;上马店,因韩昌曾在村南驻扎马队而得名。亲邻寨遗址是澄城县现存数十处古寨中保存较完好、历史古老的一处堡寨,乃元陕西平章李思齐(1323—1374)令人建筑,以资屯守,与壶梯山对峙,地理形势险要,当地人称“古城”。

从韩城、合阳、澄城的得名由来,及韩城、合阳、澄城地域内地名中所反映的一些帝王将相的活动情况来看,可见渭南历史文化研究的地名文化资料相当丰富,这里所列举的仅仅是一小部分,韩城、合阳、澄城的地名印记中,还有很多历史人物的活动轨迹需要求证。

二、地名中美丽的传说印记

韩城、合阳、澄城的许多地名中,带有美丽的传说故事印记。这些美丽的传说故事代代相传,最终演化为一种符号——地名。

合阳县的合义、百良,记录了战国时燕国贤士左伯桃、羊角哀传奇的异姓朋友结拜之肝胆情谊,有成语“羊左之交”,但也在存在移接之嫌。传说两人从学于鬼谷子,学成业就,拜别恩师,适逢楚王招聘天下贤士,二人应聘赴楚。行至莘地,钱粮几尽,左伯桃将自己剩下的干粮给了羊角哀,让他单身赴楚,自己留此等候。羊角哀被封为楚国上大夫,回来寻找左伯桃,不料左伯桃却已冻饿亡于空桑。羊角哀拔剑自刎。当地人民为了颂扬二人义气相合,将二人合葬一墓,便将村子改名“合义”;邻村人民又将村子改名“并粮”,纪念左伯桃并粮支持朋友的大仁大义之举,后来“并粮”二字因方言转音,演化为今天的“百良”[7]167。

合阳县城关街道办事处之项村,记录了关于神童项橐与孔子的故事。项橐应为春秋时期鲁国(今山东日照)的神童,然将其事迹移接至合阳县,仍不失为美丽的传说故事,项村竟也成了项橐的家乡。多年来,合阳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孔子周游诸侯,刚入秦境,车马行至一村口,一群小孩在道路当中玩耍,赶车的子路吆喝孩子们让路,一个穿红肚兜的孩子——项橐很严肃地回敬道:“赶车匹夫休得无礼,车上君子答话。”孔子便下了车。孩子指着路上垒好的石城对孔子说:“请看这是什么?”孔子答道:“石块垒的城墙。”孩子反问孔子:“城避车乎?车避城乎?”孔子无言以对,问了孩子姓名,慨然叹曰:“有智不在年高,师长不论齿长,项子者,吾师也。”说罢挥手命子路调转马头返回了。[7]168项橐仅七岁,孔子依然把他当作老师,后世尊其为圣公。

合阳王村镇的雀凤村,记录了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雀凤村有一户贫苦人家,生有一子,聪明伶俐。六七岁时,无师自通,竟成了一方出名的小画家。画了一只孔雀、一只凤凰,十分逼真。多年后,这一雀一凤变成了两个如花似玉的姑娘,两个姑娘爱上了两个贫苦勤劳的小伙子,结为夫妻,相亲相爱,传为佳话,于是便有了“雀凤”村名。[7]169

合阳、澄城十年九旱,合阳的瀵(fèn)泉、澄城的青龙庙的传说故事,彰显了人们“滴水贵如油”“五谷丰登”的美好印记。洽川瀵泉,全国稀有,构成乡土特色,计有夏阳瀵、东鲤瀵(又名浮鱼泉和处女泉)、西鲤瀵、王村瀵、渤池瀵、熨斗瀵、子瀵等。以王村瀵面积最大。夏阳瀵出水量为0.56 m3/s,居7 个瀵泉之首,泉水古时曾被引灌朝邑,官府专设官员跨马巡渠,因而称“马瀵”。处女泉因周文王娶得太姒而名扬天下,洽川是太姒的家乡,太姒经常来此泉洗沐,后来在当地竟形成一种风俗,姑娘出嫁前都必须来此泉沐浴,祈求带着泉水的灵气与滋润,去迎接人生道路上幸福美好的时刻,所以当地群众称此泉为“处女泉”。合阳有个古老的传说,每年春夏逢大旱,人们盼雨祈福,虔诚祭祀,感动了玉帝。玉帝派了一名天官,带上净水瓶去找南海龙王借水,龙王不肯借,天官趁龙王赴宴之机,偷偷装了一瓶水,没承想去合阳的半道上遇到了赴宴归来的龙王,天官着急慌乱中,这瓶水从云端掉到了夏阳川的黄河滩上,竟变成了无数清泉,泉水从泉眼中涌出来,就起名“喷”;用泉水浇地,庄稼长得出奇地好,当地人呼之为“瀵水”。[7]170澄城县寺前镇有个青龙庙,每年农历四月初八都要举办祭祀活动。传说有个周老汉饿死了,老伴去西沟挖野菜时捡了个鸟蛋,留着准备给老汉做周年祭品用。当她从棉花中取出鸟蛋时,发现有条青蛇盘在旁边,吓了一跳,转头一想:“人说蛇大成蟒,蟒大成龙,龙能降雨。……澄城十年九旱,把它养成龙,给这里降雨该有多好啊!”老太婆白天寻野菜,晚上纺线,小青蛇盘在怀里,她“青儿、青儿”地叫着,小青蛇也不断给她点着头,添了几分乐趣。小青蛇越长越大,越吃越多,无粮可喂了。老太婆流着眼泪对蛇说:“青儿呀!我实在没啥叫你吃,你快出去逃个活命吧!”青儿听了这话,顿时流了泪,点了三下头,慢慢地爬走了。多年后,人说西沟有条大青蛇,吓得人们不敢去种地。老太婆一听,怀疑是她的“青儿”。到那里一看,果真是,气得就想用棍子去打,不料,大青蛇却腾空而起,不大工夫,天空乌云滚滚,下起了大雨。正当人们高兴的时候,连响了几声炸雷,把蛇击落了。为纪念那条青蛇改恶从善为民降雨,大家自愿捐款,在沟里修了个青龙庙,开光时由周家老太婆祭祀,还搭戏台唱了几天大戏!据说冯原镇的南伏龙、北伏龙村名即与此故事有关[11]573-574,马长寿先生考证认为,“伏龙”也是羌族村落[6]103。

传说故事带有很强的民间文化特征,虽不可与历史等同,但这些地名中所承载的美丽的传说故事,正是一方热土带有历史印象的美丽画卷。

三、地名中的乡土文化映像

地名既是地理坐标,也是乡土文化符号,它是活的,是有生机的;它是一种乡愁,凸显的是地域特色。劳动人民是地名文化的培育者和创造者,创建地名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愿望。以地名所具方言特征来讲,地名通过地方语言表现出了地域文化的灵性。韩城市、合阳县、澄城县有许多地名与当地的方言写法和读法关系较大,蕴含了奇特的地域乡土文化色彩。

(一)韩城、合阳、澄城地名中的方言术语

韩城地名中的方言术语有:塔——山区高而平坦的地方设村,如王峰的水草塔;圪——地势低凹之地,如盘龙的陈家圪,乔子玄的圪村,还有关圪、胡圪;圪台——周围低,中间高而突出的地形;窑科——生产忙时,临时打窑居住的地方,如独泉的窑科;圪针——指荆棘;沟圈子——沟壑的转弯处;埝地——山沟的土地,垒石挡水,使水土不致流失,如王峰的姚家埝,龙门的大池埝;斜——方向不正的捷径;壕——低于地面较为宽阔的地形;要险——在两头大中间细的地方设立村庄;石砢——石块磊磊之地,如小石砢。辿,把村庄建在坡度缓慢的山间小道旁,如小场辿;昝,本为姓,用作地名,如昝村;皋,水边原地,用作地名,如林皋。[12]254

合阳县地名中方言特色也很突出。地方字中如将“凸”读作jù,指垂直隆起的地方或平行凸出于沟壑之地,村名有如任家凸、细项凸、王家凸、赵家凸等25 个村庄,也写作“咀”;将“坂”读作fǎn,村名有如南百坂;韩城、合阳、澄城村名中出现一个生僻字,读音jiǎn,与崖、埝意义相似,低于崖而高于埝。,近年来这个生僻字渐被“俭”替代。

澄城地名中的方言术语也较多。如:冯原镇有个村名,带有一个生僻字,该字为上“叔”下“土”合体,方言音读shū,后缀“堡”字,意为开始修筑的堡寨,明洪武年间,为避战乱,邻近村人开始在此筑堡寨建村,故名;北,方言音读bǔ,村名有如北社、北门村;璞,方言音读pó,村名如璞地;魏家斜村,“魏”读音为yū;合阳、澄城村名中多出现“卓”,实为“庄”的方言音等等。

(二)澄城地名中的“醍醐”“酥酪”独具地域文化特色

寺前镇有醍醐、醍醐庄、北酥酪;韦庄镇有南酥酪;赵庄镇有陈家醍醐、韩家醍醐;庄头镇有王家醍醐。但是,过去只有县南的原本写作“醍醐”,因其西沟龙泉之水味甘如醴,所酿之酒甚佳,故名“醍醐”,其他县北的习惯上均写作“提胡”。酥酪之名,则因村北一带洛沟龙泉之水,味甘如醴,隋文帝居同州取此水酿酒,故名“酥酪”。这些村庄,旧时均以酿酒业发达而得名。

四、地名群中的渭南历史文化映像

所谓地名群,是指在某一地域内较为集中分布的地名群体,组成这种地名群体的有关地名,大致具有相近的形成年代、相同的成因、相似的结构、相关的内在联系。因此,较之个体地名,地名群往往更具有广阔的时代背景,包含地理、历史、语言、社会、民族、经济、军事诸方面内容,反映更深层次的地名规律,因而具有更高的科学价值。[13]能够形成地名群,某种程度上表明在一定区域内存在一定的文化共同体,这种地名群,应该成为研究渭南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一)地名通名中的群体现象

韩城、合阳、澄城的地名命名中,以庄、河、村、坡、沟、洼、里、池、埝、湾、岭、姓氏和方位等为通名命名的地名最为普遍。据《陕西省澄城县地名志》载,澄城现存自然村中,计有30 个洼,12 个卓,120个庄,48 个河,35 个坡。全县以姓氏、地形、方位相互结合得名的自然村有577 个。[10]215-216以洼命名的如杨家洼、疙瘩洼、张家洼、刘家洼、李家洼、葛家洼、樊家洼等,以卓命名的如刘卓、张卓、新卓、叩卓、翟卓等,以庄命名的如王庄、新庄、醍醐庄、张家庄、上阳庄、杨家庄、越家庄等,以河命名的如权家河、董家河、蔡家河、李家河、麻家河、段家河等,以坡命名的如吴坡、秦家坡、张家坡、季家坡、汤家坡、段庄坡等,以沟命名的如石沟、柳黄沟、桥沟等。据统计,合阳地名中带姓氏的地名总计239 个,占到合阳地名总数的40%,这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宗族观念,也表明了姓氏对地名命名的深刻影响。姓氏地名,弥久不变。“姓氏+家+通名”的形式的地名122 个。方位地名的总数为259 个,带“阴”“阳”的方位地名9 个。[14]45-46这种命名方式简单、原始、朴素、易记、易辨,读来亲切,故乡情浓郁,因而较为普遍。

(二)渴望和平、向往安宁的愿望的地名群体现象

在澄城,有如取仁义和睦之意的仁合;取共讲义气、合作相处之意的义合;取贤良和睦之意的咸(贤)和;取平安之意的平城;盼望日益富贵的贵益;取善于教化、普遍善良之意的善化;取安居乐业之意的居安;取永保丰足之意的永丰、玉富。或以吉祥物、溢美词命名的,在合阳有如:福德、如意、仁义、太兴、紫光、龙泉、坤龙、东凤、雀凤、灵泉、灵井、甘井、固池、念吉、同定、太定、南永宁、北永宁、柏瑞凸等。

(三)战争文化群体地名现象

有以反映战争文化的营、寨、堡作地名。这类地名承载了渭南地区河西战争文化的地域特色。寨堡初为村人躲避战乱之所,后筑寨而居,借以自卫,其地理位置极险无比。合阳县有以寨命名的方寨、下崖寨、高原寨、夏东寨,以堡命名的有旧堡、岱堡、行家堡、南知堡、北知堡等。韩城市以寨命名的有柳村寨、郭庄寨、解老寨等,以堡命名的有张堡、段堡、杜堡等。澄城的如亲邻寨、老寨子、堡城等。

(四)其他群体地名现象

其他命名方式有以动植物、色泽、宗教、经营作坊及涉及历史事件、人物与传说的。合阳县以动植物命名的,有如鹅咏、鹅毛、雀凤、雁村、雁尾沟、狼洼、太枣、榆林、木坪、麻城、糜子沟、柳池洼、南菜园、北菜园、菜子湾等;以色泽为主命名的,有如黑池、乌池、白眉、赤城等。韩城市有以树木命名的柳枝、柏峰、槐西坡、桃李、桑树岭等。以寺庙命名的有如澄城县的庙洼、庙西、寺前、寺庄等;合阳县的东下寺、车寺、西下寺、庙底、庙凸上、庙柏坡等;韩城市的文庙、双庙、寿寺、北寿寺、四州庙等。以经营作坊命名的,如韩城市的窑头、油庄、冶户沟、瓦窑头等;澄城县的尧头、布袋王等。合阳有周文王、汉武帝活动留下的地名群。澄城县有因汉武帝、隋文帝、魏征、韩昌在县域内活动留下的地名群。

五、地名的标准化及地名文化遗产保护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整体部署下,在“文化强国战略”的推动下,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规范地名管理,传承、保护和弘扬优秀的传统地名文化”重要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地名标准化和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一)地名标准化

所谓地名标准化,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地名的称谓和书写进行统一和规范,明确其使用条件和范围,并将其固定下来。推行地名标准化是地名工作的根本目标。2021 年7 月13 日,第四届全国地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要深刻认识地名标准建设与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客观规律,准确把握工作着力点,加快完善地名标准体系。2022 年修订后的《地名管理条例》对使用标准地名作了规定,要求地名使用应当标准、规范,地名的罗马字母拼写以《汉语拼音方案》作为统一规范;标准地名应当符合地名的用字读音审定规范和少数民族语地名、外国语地名汉字译写等规范;地名标志、交通标志、广告牌匾等标识,新闻媒体和政府网站等公共平台发布的信息,各类公文、证件,工具类、学习类公开出版物,向社会公开的地图等,必须使用标准地名。并规定了未使用或未规范使用标准地名的处罚措施。

2018 年,合阳王村镇将尧头村、樊庄村合并,命名为尧头社区,而金峪镇将南营村、尧头村合并,也命名为尧头社区,在同一个县域出现这样的重复命名,似乎不合乎地名命名的标准化原则。同时还要避免异地同名现象的出现,合阳、澄城均有尧头地名,还有如富平、榆林、林皋、窑科等异地同名现象,这也是在推行地名命名标准化的过程中需要重视的问题。2014 年7 月1 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第二次全省地名普查工作的通知》印发;2017年,渭南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规范使用城市道路标准名称的通知》,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媒体和其他公开场合使用未经批准的道路名称,不得擅自变更标准道路名称。

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中,地名地址调查数据已集成入库,这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名地址数据是城市空间地理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密切。

(二)地名文化遗产保护

2012 年7 月10 日,河北承德召开全国地名文化建设工作会议,会议强调按照《民政部关于加强地名文化建设的意见》《全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的安排部署,重点做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上两个文件是我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优秀的传统地名文化属于民族文化遗产,2022 年《地名管理条例》专设“地名文化保护”一章,对如何做好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作出多方面安排,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从我国地名的历史和实际出发,加强地名文化公益宣传,组织研究、传承地名文化,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并将符合条件的地名文化遗产依法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鼓励公民、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地名文化保护活动,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体现中华历史文脉的地名,一般不得更名。

在2012 年6 月民政部发布的《地名文化遗产鉴定》行业标准中的“术语和定义”中,“地名文化遗产”被界定为“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地名文化”;在“基本原则”中,明确地名文化遗产应符合下列特征:(1)历史悠久,具有重要的传承价值;(2)地名语词文化内涵丰富,或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处于濒危状态;(3)地名实体文化内涵丰富,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4)知名度高,长期稳定,或需要长期保持稳定。并将我国地名文化遗产分为千年古城(都)、千年古县、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甲骨文和金文地名、少数民族语、著名山川、近现代重要地名等八大类别。2007 年12 月20 日,韩城市被联合国地名专家委员会中国分部认定为“千年古县”,次年3 月授予“千年古县”巨幅青铜牌匾,这是渭南地域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标本。2014—2018 年,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开展,陕西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史悠久,地名文化资源丰厚。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一方面大量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地名不断消失,破坏严重,亟须进行抢救、挖掘和保护,结合第二次地名普查,做好地名文化保护和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尤为重要。[15]制定保护名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必将使地名文化遗产与工业遗产、农业文化遗产、灌溉工程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一样,成为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资源和领域,更好地满足为地方服务的需要。

(三)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传统村落保留着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根基。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日益加剧,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刻不容缓。秦东地域存在许多古村落,从2012 年12 月21 日至2023 年3 月20 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公布了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共有8 155 个村落被列入,其中陕西省有179 个村被列入。渭南市43 个村榜上有名,其中韩城市数量最多,达11 个村;合阳县7 个村;澄城县4 个村。140 个村(含国家级传统村落)入选陕西省传统村落名录。这些古村落能够被列入名录,是因为它们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军事要地,或与重要历史人物及曾经发生于此地的重要历史事件有关,它们蕴含着深厚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宗亲文化、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集中彰显本地域的文化特色,并且都是渭南地名文化遗产中宝贵的财富,对于彰显渭南历史文化的风采,可以描上重重的一笔,也为美丽乡村建设增添更多亮点。为了充分展示传统村落的魅力,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编印了《陕西省传统村落图册》,全面展示传统村落的村落选址、格局以及保存现状。[16]

六、结语

渭南地名文化体现出渭南历史文化的厚重感,这是一本厚重的文化典籍。学界对地名的来源、地名语言文化、地名历史掌故及传说故事多有研究,加之两次全国地名普查使地名集成入库,为地名的标准化打下坚实基础,并从法律层面加强了地名的管理规范使用,为地名文化研究做好铺垫。但就地域历史文化而言,还有许多工作需要进一步开展研究。第一,渭南地名文化中积淀了相当丰富的历史信息,这些信息相当庞杂,其中有许多信息需要甄别,因为相当多的信息介于史实与传说故事之间,甚至有些纯属于传说故事,但是缺乏翔实的史料去完成辨析,而且这些传说故事中也存在一些移接错误,同样需要进一步去甄别,要完成这项甄别工作,需要花大气力去做。第二,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任重道远。地名文化与地名文化遗产的界限仍然不够分明,需要对地名文化遗产从理论上深入探究,从实践中界定地名文化遗产所属范畴,建立地名文化遗产台账,从而为地名文化传承和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打下坚实基础。第三,开展多学科多元化综合研究,深入开展地名群、传统村落研究,开拓渭南历史文化研究新天地。

猜你喜欢
澄城县合阳文化遗产
抢球大战
致敬聂海胜伯伯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浅析澄城县水资源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
陕西合阳 “智慧人社”方寸之间显便捷
澄城县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研究现状及展望
合阳“两团一队”助推乡村振兴
腰酸腿疼,点按合阳穴
合阳推行“党建+3C”提升组织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