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师院校英国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究

2023-09-18 22:27苏焕莉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英国文学思政课程

苏焕莉

(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2016 年12 月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着重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18 年10 月17日,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指出思政教育要贯穿本科教育的始终,强化课程思政理念。[2]2020年6 月5 日,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3](以下简称《纲要》)的通知,指出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建设的全过程。可见,专业课程融入思政教育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当前高校专业建设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王卓提出:“作为人文社科重要组成部分的外国文学如何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功能,在新时代外语人才培养中,如何融语言技能、文学知识和精神素养为一体,是每一个外语教育工作者都亟须思考的问题。”[4]在此背景下,英国文学课程的思政教育也成了新文科背景下的教改热点。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是高校进行教学改革模式的新理念,本质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高校开设的各门课程均具有独立的知识体系,如何将“课程”和“思政”二者有机结合,一方面实现传道、授业、解惑,另一方面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实践当中,是高校思政教育实现的目标。《纲要》规定了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3]这就要求显性教育必须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是指高校开设的各种思想政治课,而隐性教育则指除了各类思想政治课之外的专业课程。显性教育是指学生直接学习接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先进思想,而隐性教育则是学生在学习其他各种专业技能的同时,以间接的方式接受或者感受道德认知、社会情怀,达到对学生育人目标的培养。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是实现课程思政目标的前提。

二、英国文学课程思政研究现状

英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西方价值观展现的一个载体。英国文学课程也是传递西方价值观的一个窗口。“在绵延悠远的文化地图当中,英国文学一直是英国文化最有力的表征。”[5]英国文学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且能促进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

在对各种数据库文献的搜索中发现,关于课程思政的学术文章和其他研究呈逐年递增状态,尤其是近两年来关于英国文学课程思政的文章也在逐年增加,成果喜人,但总体来看研究数量远远不够,系统性也不强,研究者之间合作关系松散,因此关于英国文学的课程思政研究仍然是一个新的课题。综观前期国内英国文学课程的思政研究,国内一些学者发表论文,阐释他们的观点,不同的视角提供了不同的思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英国文学课程和思政教育之间的关联性构建方式

陈晓琳就高校英语课程如何融入思政教育发表了看法,以英国文学课程为例,根据专业和学科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将课上的思政教育延伸到课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6]康巍巍以“文学育人,立德树人”为主题,寻找英国文学课程和思政教育的结合点,采用中西方文化对比方式,力图完善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达到课程思政的育人目的。[7]王卓、杜晓楠以英国文学课程为例,分析了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可行性,提出了英国文学课程思政课堂实践的教学改革路径。[8]

(二)英国文学课程思政体系尝试性建构

尹晶从经典阅读和思政教育的结合入手,尝试建构“个人篇”“社会篇”和“国家篇”三个模块,其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各种主题,如“英雄主义”“爱情观”“人文主义”等,在实际教学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思政目标。[9]姜莉从中国话语体系视角构建英国文学课程思政育人的话语表达,以“思政为魂,思辨为方”为题目,论证了思辨能力和课程思政互为促进的观点。[10]蔡金秋和丁爱群在分析教学改革理念的基础上,提出英国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路径和方法。[11]杨纪平等人设立“爱情”“成长”“疫病”“科学”“战争”等话题的思政模块,引导学生从中国视角来解读英国文化。[12]

(三)以英国文学的具体教学内容为案例,挖掘课程思政因素

范跃芬以华兹华斯的诗歌为例,将华兹华斯的自然诗歌和当前的“生命共同体”的生态哲学思想相结合,挖掘诗歌中的思政元素,探索英国文学课程思政的新路径。[13]覃庚在英国文学课程教学中,以《傲慢与偏见》为例,将作品中的五桩婚姻,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婚恋观进行类比,开展课程思政教育。[14]

学者们对英国文学的课程思政提出不同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努力实现英国文学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协同合力、同向而行,对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具有指导作用。但是鲜有优秀的英国文学课程思政的研究成果产生。大多数学者也只是将这门课程作为单一的教改课程,研究面狭窄,难以将显性思政和隐形思政很好地融合。

三、地方高师院校英国文学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一)地方高师院校课程思政发展的独特性

由于时代的要求,地方高师院校在发展课程思政问题上与其他高校有许多共性,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出既有专业能力又具有爱国情怀的新一代知识分子。但地方高师院校由于自身具有师范性的特点而在发展课程思政方面又具有其独特性。在以师范专业为主的地方高师院校中,更加强调的是其师范属性,在课程思政发展的过程中更加能彰显其师范本色。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很显然在将思政与专业融合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理论与实际脱节、专业与思政错位、师范技能优于师风师德发展等问题。因此,地方高师院校应当明确定位,认清形势,将“立德树人”内化到教学实践当中。

(二)人文内涵培养在地方高师院校课程思政中的重要性

王守仁指出:“人文性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价值,凸显对人的尊重。”[15]人文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综合的人文素养。人文教育也并不只是单纯传授文化知识,而是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要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中,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和全面教育。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英语专业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国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16]26结合英国文学课程思政的独特性,高师院校更应注重学生人文内涵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增强本国的文化自信,将人文教育的目标贯彻到底。

(三)地方高师院校的责任

地方高师院校地理位置偏僻,师资薄弱,资源相对缺乏,常处于三四线城市,以培养未来教师为职责,而教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因此,强化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尤为迫切。高师院校培养出的专业人才质量对未来教育的发展水平有着重大的影响。《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中指出“要提升培养教师的规格层次,加大师范类院校的支持力度”[17],说明国家非常重视培养优秀教师这一行动。此外,地方高师院校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把教育教学工作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基于此,地方高师院校在培养未来教师的过程中,尤其注重对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使其成为合格的“灵魂工程师”。

四、英国文学课程思政体系建构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当前时代要求和新一轮的高等教育改革大背景下,地方高师院校对英国文学课程思政研究还处于一项空白。基于此,笔者对地方高师院校的英国文学课程思政体系提出尝试性建构。

(一)发挥学校管理部门的协同育人功能

在落实课程思政的各项工作中,要拥护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绝对领导权,从而能够保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及整合新的教改内容等各种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党员教师也要发挥带头引领作用,在课程思政工作的推广中,以高标准要求自己,积极配合党委开展工作。在工作方式上,各管理部门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人文科学的指导地位,积极发挥协同育人功能,促进课程思政在地方高师院校的顺利实施。

(二)以课程思政为导向,调整教学目标、强调育人目标、优化教学内容

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新编《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指出,高等院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为: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好的素质。[16]17而英国文学课程为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提供了学习英语语言的文化背景介绍和有力的文学素养。在课程思政的大方向下,应该大胆地调整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1.调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指引着教学实践的方向。英国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了解英国文学史的发展过程,认识和掌握英国文学各个发展阶段的代表作家、作品,学会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并培养文学批评的意识和能力。阅读文学作品,了解文学研究的新动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篇分析能力,从而也可以提高英语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在此基础上,我们又添加了需要达到的价值类目标和方法类目标,总体概括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帮助学生获得批判性思考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使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形成独立的人格,成为具有人文底蕴的教师。以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文学为例,我们将这一时期的学习目标分为三类:一是认知类目标,了解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历史背景及文学创作的主要特点,掌握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家作品。二是价值类目标,认识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政治、经济等因素对文学创作的影响,能对维多利亚时期的主要作品进行较为深入的综合性分析。三是方法类目标,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将历史背景与作品理解充分融合,进一步掌握文学批评的方法和途径。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学知识,更要求学生能够对传递的文化价值观进行辩证思考、深入分析。

2.优化教学内容

文学作品是形象思维的产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学作品承载不同的政治使命。英国文学史历史悠久,英国文学课程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涵盖西方国家的社会、政治、文学、历史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受西方主流思想的影响。面对众多的教学内容,必须大刀阔斧地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期符合我们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和育人目标。首先,作为教师应当对教材内容了如指掌,对各个组成部分要如数家珍,对选择的教学内容做到融会贯通,对于重点、难点问题,要深刻挖掘,细致讲解。对于自主学习部分,教师也应当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文学为例。这一时期以分析莎士比亚的作品为主,包括喜剧、悲剧和十四行诗;以其他作家作品为辅,理解什么是人文主义思想。在分析的过程中,要对学生做符合国情和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思想引导,以达到课程思政的目的。

(三)坚持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1.坚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

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英国文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讲解的形式将文学教材中的知识点和各种理论传授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听讲、记笔记、课下背诵等方式被动接受,因此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展示自我的机会。而课程思政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前准备要学习内容的视频,课上要阐释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课后要进行总结和上交心得体会。这样学生可以分配到更多的课堂时间进行思考、阐释和总结。文学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提问、辩论,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能力和组织能力,而且还锻炼了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且能够主动对思想政治教育能力进行多方位的辩证思考,有利于课堂上思辨能力的培养。

2.坚持教师引导的原则

教师引导原则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坚持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实施者、组织者和监督者。在课堂上,教师时刻引导着课程思政的方向,授课教师不能为思政而思政,因而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课程思政的能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教师不仅需要策划出具有思政意识的问题,并且要为学生提供丰富有趣的学习资源,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思政指导,需要对学生的思政学习进行多元化的评价,这是对教师技能的一种挑战。因此,应当多渠道、全方位地为教师进行思政培训。

(四)挖掘和设计英国文学课程思政元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021 年第三次修正)第六条规定:教育应当坚持立德树人,对受教育者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受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国家对受教育者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治、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英国文学课程包含众多的人文学科知识,不仅能培养学生阅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根据英语专业的育人目标,将英国文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进行深度挖掘,提炼其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在教学中真正实现“立德树人”这一目标。在此基础上,我们用家国情怀、人文素养、思辨精神、生态文明这四个方面的思政元素来解读英国文学课程。

1.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也是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有大国才有小家,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在英国文学课程中,许多作品都体现了这种家国情怀。从中世纪时期的贝奥武夫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哈姆雷特,再到浪漫主义时期的革命诗人的作品,无一不流露出强烈的家国情怀。贝奥武夫远渡重洋来到丹麦,以一己之力战胜了怪物格伦德尔及他的母亲,并且杀死了他们,保卫了丹麦人民的安全。在贝奥武夫的晚年,又一次以生命为代价杀死了怪物火龙,保卫了国家的安全。作品盛赞了贝奥武夫的英雄主义和保家卫国的精神。盎格鲁—诺曼时期的亚瑟王爱国忧民,圆桌骑士英勇善战,文艺复兴时期的哈姆雷特热爱民主,反抗压迫,浪漫主义时期的诗人雪莱、拜伦和济慈追求自由,呼唤独立。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作品反映了共同的主题——爱国主义,这些不同时代的作品蕴含了人类共有的家国情怀,这些文学作品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是至关重要的。

2.人文素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的根本。人文素养,顾名思义,是指人的文化素质和修养,集中体现就是以人为本,重视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人文主义,也是资产阶级进步的核心思想。《威尼斯商人》中的波西亚、安东尼奥都是人文主义者的典型代表,热爱自由,追求平等。《傲慢与偏见》体现了作者奥斯汀的婚恋观。伊丽莎白虽然出身中产阶级,和出身贵族的达西存在阶级差别,但伊丽莎白追求男女平等,摒弃当时社会上的男尊女卑现象。伊丽莎白自尊、自爱,获得了平等的婚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会大学生学会尊重自己、尊重别人,和人文主义所提倡的尊重人价值的实现相对应。

3.思辨精神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人类拥有集体无意识情感,文学作品不分国籍、国界在描述人类的大喜大恶、悲欢离合、生离死别等典型事件时,常常渗透着人类普遍的、永恒的精神情感体验。但国与国的意识形态并不相同,人类接受某一事件的具体反应也并不一样。因此,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英国文学思政课堂上尤为重要。孙有中和王卓认为:要把文本放在历史背景中去理解,需要用思辨的技能解读文本,提高学生思辨能力。[18]因此,要培养学生独立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在深度阅读文学作品并且能够理解的基础上,深度思考有思政价值的问题,对作品情节、人物理解能够反思,做到公正评价、谨慎判断。在特定的时代、特定的国家,培养大学生应当有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的特质,具有批判意识,提高思辨能力,使之真正成为学习课程思政的主人。

4.生态文明

2019 年4 月28 日习近平在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讲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9]生态文明发展是人类生存的根本,要保护好生态环境,人类与自然应当和谐共存。英国前浪漫主义诗人代表彭斯善于描写苏格兰高原的自然风光,用自然景物来抒发人物情感,将人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华兹华斯为首的英国第一代浪漫主义诗人,他们住在风景如画的湖边,被称为“湖畔派”诗人。他们寄情山水、抒发情怀。英国20 世纪著名作家哈代很擅长描写英国乡村的各种自然景象。从这些作家的作品中,引导学生去分析当时的生态环境,解读当时人们的生存环境和健康状况,引导他们对生态文明进行深刻思考,真实自然地引导他们的价值观。

(五)建设思政课程优秀团队,采用线上线下教学模式

1.建立英国文学课程思政团队

上好英国文学思政课程,实现专业课程隐性思政的教育效果,就必须建立一支专业的课程思政团队,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共同备课,反复推敲论证思政元素,总结经验,最终形成比较成熟的思政课范例。课程思政的教学团队需要满足课程思政的内在要求。其一,组员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理论知识,热爱教学工作,具备高度的工作热情。其二,可以跨院系组建团队,邀请高校中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与,能够对专业课程中的一些思政元素进行指导分析。其三,团队定期召开研讨会议,分享经验,交流心得,共同提高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的水平。其四,开展英国文学公开示范课活动,动员教师听课观摩,从而指导和帮助教师提高课程思政育人能力。

2.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授课方式不以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为主,而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信息产业时代,线下课堂也可变得生动有趣,通过互联网,采用图片和视频的方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于课堂教学,可以改变传统枯燥的授课方式。多媒体教学课堂,不仅有文本、图像,还有声音和视频等动态信息。这些动态信息可以在课堂上实时传送,能够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在线课堂因为拥有更多可选择的学习资源备受学生欢迎。学生可以自主安排时间观看视频,阅读其他文本材料,并在交流平台上提出自己的问题。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可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思辨能力,也可以对教师提出的思政问题进行更有深度和广度的思考。

(六)对课程思政的反思

1.是否实现传道授业解惑

英国文学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提高了语言基本功,洞悉了西方文化,增加了文学素养知识。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一方面检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消化程度,另一方面检验学生是否具有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是否形成独立思考的思辨能力。

2.是否达到育人功能

专业课程融入德育教育,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是课程思政的目的。在课堂上通过对比学习法,从反面映衬的视角,在意识形态上凸显社会主义的优势,于无形中帮助学生树立爱国情怀。

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维度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五、结语

高校专业课程融入思政教育是时代的必然趋势,而地方高师院校由于肩负着培养未来人民教师的使命,融入课程思政更是迫在眉睫。英国文学课程是一门素质培养课,不能仅仅止步于文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会学生在文学中感悟人生、体察生命。英国文学课程思政建设必然会对其他文学类课程起到示范和启发作用。作为英国文学课程的教师,应当精心设计每节课,在课堂上积极发挥引导者、监督者的作用,通过听、读、分析,带领学生进入角色,重视学生的分析、评价和推理过程与结论,同时也可将课堂上的思政教育延伸到课下,将思政教育如春风化雨般融入每个学生的心中。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跨文化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猜你喜欢
英国文学思政课程
文化观念流变中的英国文学典籍研究:殷企平教授访谈录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中世纪晚期英国文学中的农民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