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现象的“现象教学”德育活动课程建设

2023-09-17 02:32陈月忠
课堂内外·高中教研 2023年7期
关键词:生活现象活动课程德育

陈月忠

摘  要:“现象教学”模式下的德育活动教学,能够使教师真正地将德育融入学生的生活中。一方面,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潜移默化地转变学生的道德思想,促进学生将生活和实践进行系统融合;另一方面,这种教学方式能帮助教师充分认识到德育的知识内涵,使其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深刻地体会到德育的厚度和情感,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德育活动的本质特色,从而促进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德育思想,进而在体验中领悟成长的方向。

关键词:生活现象;德育;活动课程

陶行知先生主张教育应同实际生活相联系,他反对死读书,注重培养人的创造性和独立工作能力。而“现象教学”正是从现象出发,帮助学生生成知识的教学。“现象教学”作为一种教学论,是由苏州市吴江盛泽中学特级教师孙四周在国内首倡并实践,建构了从教学观念到教学策略的完整体系。一方面,现象教学的精髓是“真实”和“生成”,即让学习者置于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在面对现象时,通过大量生活参与或训练,使其自我建构起应对该现实环境所需要的能力;另一方面,“真实”和“生成”又跟活动课程在思想上有着许多共同之处。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无论是教育方法还是教育模式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现象教学”模式下的德育活动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使学生真正地将德育融入生活中,其能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道德思想进行正确的转变,使学生将生活和实践进行系统的融合。具体而言,即学生通过“现象教学”模式下的德育活动认识到德育的知识内涵并形成正确、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深刻地体会到德育内涵中的厚度和情感,以及道德品质的高尚与情操,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对德育思想的印证、体验,在体验中产生思想上的领悟,并在领悟中找到成长的动力和方向,以涵养学生文化品格,丰富学生人文底蕴。

一、“现象教学”模式下德育活动课程的内涵

“现象教学”模式下的德育活动是注重德育活动的体验感受。体验是要学生真正地处于现实的场景中。学生通过亲身的经历去感受、去看、去触碰,并通过真实的验证和查证,从而体验这个充满着个性化、创新性及不可预料性的教学过程。活动参与是进行教学体验的有效途径。“现象教学”模式下的德育活动是将知识与情景、意念与行动充分结合的有效方法,主要是学生以活动为载体,将学生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事物和现象进行放大,并突出其侧重点,结合其所学习的知识进行针对性的认知;教师也要进行不同主题的设计和构建,并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开展,让学生在扮演和对事物的模仿中进行真实认识和情感上的感悟,最终达到道德内化的目的。

二、“现象教学”模式下的德育活动课程的优势

(一)有效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

从“现象教学”模式下的德育活动的设计到顺利实施,教师在其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教师通过对活动主题的设计和体验形式的设定,能够充分地学习到新的知识、获得新的体验、掌握新的思想、产生新的感悟。全国教育大会多次提到“立德树人”,并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的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

第二,“立德树人”立的是“师德”,陶行知先生曾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育者要以“德”立身,教师要把培养人、发展人作为根本目的,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立德,还在于立“生德”。这里的“生德”不仅是学生的道德品质、道德能力、理想信念、人生价值追求,更是求学者思想政治素质的综合体现,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觀、道德观的综合体现。教师要想设计出对学生德育思想有着实际效果的体验活动,就必须整体把握活动的核心思想和道德品质的体现内容。

第三,教师要开展德育学习活动,一是要请教教育专家和指导教师,二是要进行实际的问卷调查,三是要掌握学生的道德水平状况和对道德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活动内容,从而提升师德水平和道德品质以及职业道德修养;有利于教师从中进行讨论、分析、总结,并形成新的教育方法和教学理念,为“现象教学”模式下德育活动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提升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品质

其一,学生的德育培养需要从教师传统的言传中脱离出来,通过对体验内容的感受、感悟形成对道德知识的认知。“现象教学”的优势在于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的模拟场景中,通过亲身触摸和行动上的体验进行情感上的感悟和升华,进而形成对道德品质的认知,最终形成并提升自身的道德观念。

其二,“现象教学”内涵的最鲜明之处在于它是以学生的生活为根基,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样态、生命品质,努力在过程发展中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创设和谐、融通的平台。“现象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体验内容的设计和策划,自己安排活动的内容和主题;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充分施展,并且形成自己所独有的特点。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道德的认知,还能促使其建立正确的道德思想观,在整体上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最终促进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其三,中小学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群体,首先,教师应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生品格锤炼与核心素养的全面养成为目标,以构建充满生机活力的基础教育生态为取向,在聚焦现实、问题导向、价值引领的基础上,着力于学生思想品德、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的系统培育。其次,教师应着力于培养学生志存高远、勤学上进、健康生活及自主发展的能力;着力于提升学生的责任担当、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学会知行合一。这才是符合教育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育人范式。

三、“现象教学”模式下德育活动课程构建要点

(一)合理设定德育活动主题

一方面,“现象教学”模式下的德育活动,主题设计要充分地体现道德品质的特点,要对德育中的合作、快乐、感恩、励志、安全教育等进行主题内容的设计;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进行内容上的考虑,德育活动主题的设计要注意对道德情感、道德关怀、道德观念等进行针对性和侧重性的内容设计;要充分地体现生命教育特色,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建立道德观念、增强团结合作、加强人际交往等内容的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德育的教育和发展离不开学生的个性培养,以及“现象教学”模式下德育活动的支持。学校应充分地利用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并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注重主体间的“共生、共融”,强调培养学生主动融入社会、承担社会事务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致力于学生社会参与价值、社会参与体验、社会参与成果的德育体系构建。

(二)遵循德育活动规律

构建“现象教学”模式下的德育活动课程,应按照道德品质所形成的标准规律,即从活动到体验,在体验中进行感悟,再将所感悟的思想进行升华。

第一,“现象教学”模式下的活动更加重视学生在德育活动中对自己的认知和对情感的体验。教师要让学生在对情感的体验和认知中学到如何做人、做事,从活动中体会什么是端正的品行,并在认知中养成正确的思维和思考方式,使学生在无形中进行品德升华。德育活动要具有“系列化、规范化、生活化、长效化”的特点,即活动主题系列化、活动形式规范化、活动内容生活化、活动效果长效化。

第二,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学校可以分年级制訂德育目标,分阶段开展德育系列活动。一方面,针对高一年级的学生,以养成教育、感恩教育为重点,培育学生的感恩之心;高二年级以爱国主义、责任教育为重点,培育学生的责任之心,提升责任能力;高三年级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励志教育为重点,培育学生的进取之心。另一方面,学校可以拓展主题教育,开展“每月一节”的校园文化活动,如“3月体育节、4月读书节、5月心理节、6月责任节、9月科技节、10月运动会、11月感恩节、12月艺术节”等。这些活动寓教于乐,能够使社会的主流德育原则与学生的主体性德育需求相交融,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操,内化为自觉自律的良好行为。

(三)专注提升德育活动效果

“现象教学”模式下的德育活动融入了班队活动、品德课程、心理健康课程等。

首先,在活动中,学生能够认识到自身的成长情况,并逐渐学会与他人沟通和交往,进而懂得进行相互合作,认识到团结的力量。例如,在德育内容的感恩教育中,让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情感上的感悟,能使学生切实地体会到对他人付出的感恩,对获得的感恩,并学习到如何感恩。这不仅学习到了知识,还升华了情感,与课本中的文字知识产生了真实对照。

其次,教师在精心策划各类与“现象教学”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时,应着眼于提高学生社会参与的广泛性、深刻度;应力求创新生活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家风溯源、对话大师、文化寻根、古城墙问史等主题,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主体社会参与的价值感。

再次,教师要把德育活动融入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结合思政课堂、班会课堂和学科课堂,渗透式地开展学生品德教育。“现象教学”模式下的德育活动课堂,其本质就是关注生命个体成长状态与成长过程的课堂,成长的条件是环境,即以开放、本真、高效、成长为主要特征,力求创设多元、个性化、和谐的成长空间。成长的主体是人,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培养学生质疑、调查、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品格养成的主观能动性。

最后,个体成长的目标就是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努力让学生直面生活实际、社会现实,使学生的成长与时代及社会发展相结合,以彰显课堂的“真”滋味,追求人的和谐成长、融通发展。

针对基于生活现象的“现象教学”德育活动课程的建设,本文仅提出了一些粗浅的想法,有些更好的做法还没有完全去实施,但发展永无止境。怎样更好地在德育活动课程的建设中渗透“现象教学”,还需要更深入地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周洪宇. 爱满天下: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

[2]孙四周. 现象教学的内涵与价值[J].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8(03):5-9.

[3]黄葛鸿. 德育与初中物理课堂的融合——以人教版九年级“磁场磁现象”教学为例[J]. 中学理科园地,2022,18(05):13-15.

[4]陈雨田,高峰. 高校德育教学现象学反思与启示——基于“意向反思”的分析方法[J]. 北京社会科学,2021(12):13-24.

[5]张爱梅. 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 吉林教育,2021(34):18-19.

[6]史玉涛. 德育教学的低效现象分析及教学方法改革研究[A]. 十三五规划科研管理办公室. 十三五规划科研成果汇编(第四卷)[C]. 2018:964-967.

[7]马松泉. 体验式教学模式可改变当前德育课低效现象——关于中职德育课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7(13):83.

[8]方凌雁.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研制的困境与突破[J]. 教学与管理,2023(19):57-61.

[9]黄文琴. 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结合路径探索[J]. 学周刊,2023(19):100-102.

[10] 李亚梅,田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促进“五育融合”落地的可为与有限[J].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3(03):14-17.

(责任编辑:陈华康)

猜你喜欢
生活现象活动课程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新课改下初中地理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究
新课改下初中地理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究
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激励方法的应用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构建设想
突破传统课程模式立足发展核心素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