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知识本质,助力深度学习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思考

2023-09-17 14:35江苏省南京市南化第四小学
小学教学研究 2023年22期
关键词:乘数跳绳本质

江苏省南京市南化第四小学 邵 婕

以往,校外补习盛行,很多学生通过校外的学习看似已经学会,也能够正确解答常规性问题,但是,一旦问题出现一些变化,就会不知所措,这样的学习并没有达到真正的理解。“双减”背景下,学生在校的学习要能够达到深度学习,而深度学习强调完整深刻地理解知识。数学知识具有充分的广度、深度以及关联度,因此,学生的深度学习应具有丰富性、沉浸性和层进性。也就是说,深度学习要求学生的学习不能停留在浅显的表面,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应强调对数学知识本质的挖掘。在数学教学中,应将数学知识去“情境化”,从特殊上升到一般,深挖数学知识的本质,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本文针对教学环节的各个角度提出“深入点”,从而达到“深”化过程体验、“深”思“举三反一”、“深”虑求同存异、“深”刻知识本质以及加深思维延伸的目的,助力深度学习在数学课堂上真正的发生。

一、抽丝剥茧,“深”化过程体验

大部分的数学课,要么注重多练多讲,要么注重分层次教学,但都有一个相同的弊端:提供的素材太多,学生有很大的负担。教师何不精心选择学习素材,从一而终呢?例如,在“认识百分数”的教学中,教师可在第一环节创设真实情境——技能达标测试中六年级(5)班男生和女生1分钟跳绳的成绩,引导学生比较男生、女生1分钟跳绳的成绩,引出“平均数”这一统计量。但平均数反映的是整体水平,只用这一种量来判断谁的跳绳成绩更好往往不合适。由于男生、女生的评价标准不同,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对优秀率、良好率等信息的了解,做出综合判断,这样更科学合理。第二环节,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活动中,学生也是以六年级(5)班男生和女生1分钟跳绳成绩的优秀率、良好率等进行探讨的。第三环节的练习,依然建立在一开始的情境中:“六年级(3)班1分钟跳绳成绩的良好率是( ),六年级(3)班1分钟跳绳成绩达到良好等级的人数是六年级(2)班的( )”。提供的素材既有两个数量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也有两个数量是独立的关系,有利于学生完整地建构百分数的内涵。整节“认识百分数”课中,教师从一而终,引导学生通过三个环节,经历一个完整的统计过程,从提出一个统计问题开始,到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表征数据、判断数据,在培养学生数据意识的同时,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百分数是一个统计量,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

其实,数学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素材少而精,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深”化过程体验,更深入地再创造。在同一个情境中,一层一层地抽丝剥茧,能够让学生更专注地剥离知识的外壳,直达知识的本质,助力深度学习。

二、突出自主探索,“深”思“举三反一”

“双减”背景下,数学教学应该让位于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学习共同体”,使学生能够直接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

例如,在教学“间隔排列”这一内容时,在探究间隔排列规律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求学生:(1)画一画,如果把□和○一个隔着一个排成一行,□有4个,○可能有几个?(2)说一说,画了几个○?你是怎么画的?第一个要求引导学生自己自主探索,第二个要求引导学生在小组内通过互动交流自主探索。在交流中,学生一般会出现三种情况:(1)□○□○□○□;(2)○□○□○□○□○;(3)□○□○□○□○。由此,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深度思考:两端物体都是□的时候,□的个数比○多1;两端物体都是○的时候,○的个数比□多1;两端物体一个是□、一个是○的时候,两种物体个数相同。“举三反一”,不难发现,不管两端是□还是两端是○,表示的都是两端物体相同,这时,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而两端是○和□时,由于两端物体不同,这时,两种物体数量相等。间隔排列的规律由一开始的□和○的关系转变为两种物体之间的关系。又如,“积的变化规律”一课,就是通过学生算一算、填一填,再观察、比较发现算式间的规律的。史宁中教授说过,好的结论往往不是证出来的,而是看出来的。这种看也是带着“思”的。第一道算式是“20×3”;后面的前两道算式是第一个乘数20不变,第二个乘数3分别乘2、乘10;后两道算式是第二个乘数3不变,第一个乘数20分别乘4、乘5。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不难发现,无论是第一个乘数还是第二个乘数,只要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几,积也等于原来的积乘几。所以,无论是“间隔排列”中的□和○,还是“积的变化规律”中的两个乘数20和3,最后都是将具体的□和○转变为任意的两种物体,将具体的乘数20和3转变为任意的两个乘数。知识从“情境中”剥离开,由特殊上升为一般。

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突出通过动手实践、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进行自主探索;对探索过程、探索方法和探索结果进行“举三反一”,让学生认识更清晰、理解更深刻,更能够从具体的情境中抽离出来,看到知识的本质,助力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

三、沟通“新”与“旧”,“深”虑求同存异

数学教学应该切实纠正一个现象:学生一直在做、一直在算、一直在动手,但就是不想。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数学活动促进学生积极地动脑,深究知识间的联系。例如,在教学“认识百分数”一课时,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这一环节中,教师设计了探究活动:“任选一个百分数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它们的含义”,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百分数的理解。学生理解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有的学生借助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行解释;有的学生用画图表示,建立数与图的对应关系;有的学生用假设的方法来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在多样的表征方式中提取共同点:都是表示男生跳绳成绩优秀的人数与男生总人数之间的关系,从而初步感知百分数的意义。最后,通过认识良好率、合格率的意义,抽象出百分数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应进行结构化思考,沟通“新”与“旧”,关注知识之间的联系。如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一课时,教师可以将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等相关内容同时呈现。学生在联系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及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之后,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学习就更加容易。学生为此能够提炼出更本质的算法:笔算乘法其实就像这样,分别求出几个一、几个十、几个百……再把它们相加,也就是计数单位之间的计算。

郑毓信先生认为,数学知识的教学,不应求全,而应求连。即“新知识”与“旧经验”的相连。教师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丰富的生活经验,以接受、同化需要掌握的新知识。用联系的观点思考,求同存异,主动完成对新知的建构,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的本质。

四、把握认知冲突,“深”刻知识本质

数学学习是一种学会思维的过程,会经历不断猜想、修改和完善的过程。例如,在教学“认识百分数”一课时,在认识了百分数的意义之后,教师设计了一道练习:下面哪些分数可以用百分数表示?哪些不能?为什么?(1)一堆煤吨,运走了它的。(2)米相当于米的。学生对于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如果只是停留在“分母是100的分数”的浅层理解上,那么在这个环节中,必然会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分母是100的分数和百分数的区别。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比较量之间的比率关系,只有在分数表示的是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时才可以转化成百分数。在“认识多位数”这一单元中,练习题中有这样两道题目:“十个一千是一万”和“十个千是1个万”。这两道题看似相同,实际上却是不一样的。史宁中教授曾在《数学基本思想18讲》中说过,数位和数是不同的。这两道题一道是基于数的角度,一道是基于数位的角度。 教师如果能把握学生的这种认知冲突,就能够深挖知识的本质。

不破不立,不启不发。而在数学学习中,认知冲突是一个“破”和“立”的过程,能够引发学习真实地、生动地、深刻地发生。这样,学生才能深刻地理解知识的本质,助力深度学习。

五、注重问题解决,加“深”思维延伸

郭元祥教授指出,深度学习作为一种指向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注重知识的价值性与学生的发展性。教师应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因为学生的学习水平能够在知识的应用过程中得到提升,这也是深度学习的必然选择。引导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避免停留在低水平的简单应用上,要关注思考的空间和思维的策略,要为学生提供利用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的机会。笔者曾听过两节同课异构的“认识百分数”,教师精心设计了最后的问题解决部分。在第一节课的“认识百分数”的教学中,教师一开始创设的情境是体育教师提出选拔学生的问题。在教学的最后,教师提出问题:如果现在要选择一个班的学生参加1分钟跳绳比赛,你们觉得选择哪一个班级比较好?如果要选择一个班的学生参加全民健身素质展示,你们觉得选择哪一个班级比较好?在第二节课的“认识百分数”的教学中,教师在最后出示了一张某市2020年的经济增长率的表格,请学生综合分析。第二节课比较特殊的是,里面出现了一个负的百分数。学生在真正理解了百分数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后,不难理解负的百分数的含义。甚至有学生能够结合实际说出出现负的百分数的原因。百分数属于数据分析这一板块,数据分析的高阶要求是学生能够根据数据分析隐藏的问题,这两位教师都注重问题解决部分,能够让学生把握知识本质而“走”得更远。

“双减”背景下,教师要能够做到“微量”计划,“超额”完成。郑毓信先生曾表示,现在的数学教学应强调一个“深”,数学教师的主要责任就是“以深刻的思想启迪学生”。数学是思维的语言,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应有意识地将“深”渗透在教学中,更多关注对数学知识本质的追求,这样一定会让看似枯燥的数学演绎出不一样的精彩,让学生感受到“当时若不登高望,谁信东流海洋深”的课堂感悟。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数学课堂,“深”挖知识本质,助力“深”度学习,让“双减”政策真正落地生根。

猜你喜欢
乘数跳绳本质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看错了数字
学跳绳
跳绳
学跳绳
跳绳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理性认知西藏投资乘数小于1问题:以1996—2014年为例
寻找突破角巧解算式谜